地上為何長“白毛”(2 / 3)

1926年7月,英國航海愛好者、大學生亨利·巴庫福特和5位夥伴,決定利用暑假駕駛一艘小帆船,航海橫跨大西洋,前往美國去。

“乘這樣的小船,橫渡大西洋,簡直是胡來。”

“這條小船沒有安裝引擎,要是闖進果囊馬尾藻海,那可就完了!”

聽到巴庫特的計劃後,那些富有航海經驗的人們都異口同聲地反對起來,他們擔心的是巴庫福特的安全。有人好心地勸他,為了預防萬一,還是最好把船上裝起引擎。但他們卻認為,哥倫布幾百年前能夠做到,那麼,他們今天也應該做到,就沒有給船裝引擎。於是,他們6人便乘著“普羅·斯卡伊”號,從英國的普利茅斯港出發,開始了橫渡大西洋的航行。

啟程這一天,風平浪靜,航行十分順利。四五天後,天氣突變,暴雨伴隨著狂風,鋪天蓋地,向“普羅·斯卡伊”號撲來,海麵上激浪滔天,連續3天的暴風雨襲擊,巴庫特指揮著小船,與狂風暴雨進行搏鬥,3天後,暴風雨突然停息了,海麵又呈現出一片風平浪靜的太平景象,但小船卻變得麵貌全非了:桅杆被攔腰折斷,舵失蹤了,甲板上所有的東西都被海浪洗劫一空。小船受到毀滅性破壞。看到這一切,船員們不寒而栗,七嘴八舌地議論開了。

“這下可完了!”

“船也不能開了,我們隻能聽天由命,任憑漂流了。”

“說不定我們漂到馬尾藻海,那可是令人恐怖的海上墳地啊,弄不好葬身於馬尾藻海了!”

人們驚慌失措地議論,巴庫福特對於暴風雨所造成的後果也束手無策,隻好聽任小船漂流。

小船終於漂進了馬尾藻海,“可怕的事情到底發生了!”巴庫福特一行麵麵相覷,心中都非常恐懼。巴庫福特的神色也異常沮喪。

此刻的馬尾藻海,水平如鏡,一片靜寂。船員們舉目四望、隻見四周到處都是生長著茂密的海草,海草互相拉扯著,搖動著,飄舞著,海水的顏色也十分奇特,烏黑發亮,空氣裏彌漫著一股令人掩鼻的腥臭味。

那一夜,巴庫特獨自佇立在甲板上,埋頭苦思。夜半時分,他忽然發現有二三條“白蛇”般的物體彎曲著軀體,悄然無聲地爬上了甲板。巴庫福特聞到一股很難聞的腥味兒,“啊!什麼玩意兒!真叫人惡心。”他低頭四顧,看見那白色的東西正越來越近地向他身邊爬來。在這萬籟俱寂的黑夜裏,他的心頭猛然升起了一股力量:“難道我就這樣敗下陣來,在這裏等死不成!”他猛地彎下身去,從甲板上撿起一根短棍,竭盡全力對準那“白蛇”的頭部狠狠打去……直到天亮以後,人們仔細一看,昨天晚上的“白蛇”竟是一根像章魚腳那樣的,長著一個吸盤似的海草,看了使人渾身起雞皮疙瘩,巴庫福特他們不覺得脊背上一陣陣發涼。

顯然,在這裏等下去就意味著死亡,必須拿定主意,闖出這吃人的魔鬼海。巴庫福特果斷地做出決定,對夥伴們說:“這樣下去我們準得成為馬尾藻海的犧牲品,我們要趕快棄掉‘普羅·斯卡’號,帶上糧食、淡水及其他必需品,換乘救生艇,劃槳衝出去。”於是6個人一起跳上小艇,大家手握船槳,向海草稀薄的地方拚命劃去。

在巴庫福特的鼓勵下,船員們齊心協力劃著小艇又向前衝去。海草又密了,船行駛的速度慢了下來。巴庫福特叫大家拿出厚刀,像在原始森林中開拓道路似的一邊劈除擋住小艇去的海草,一邊驅艇前進。小艇在開辟出的一條狹窄的航道上,艱難地前進著。

到了第三天,海草漸漸少了,海麵顯得開闊起來,最後,海草總算沒有了。大家不敢怠慢,拚命地往前劃。到了黃昏時分,木槳一下子突然變得輕了。他們長長地舒了口氣,扔掉手中的槳,累得全部躺下了。

過了好一會兒,巴庫福特艱難地爬起來,抹了抹幹枯的嘴唇,咽了一口唾沫,沙啞著喉嚨,對大家說道:“夥計們,我們雖然已筋疲力盡,但我們確實都還活著。不過,我們現在還未完全脫離險境,我們如果就此躺下,那豈不是前功盡棄了嗎;我們要活下去,趕快起來,劃到陸地上去。”巴庫福特的話,猶如一劑強心劑,給大家疲憊萬分的軀體增添了無窮的力量,他們紛紛爬起來,抓起船槳,繼續用力劃了起來,小艇又開始向前移動。

“瞧!前麵是海浪!可以看見海浪了!”一名夥伴驚喜萬分地大叫起來。

“我們終於來到外海了!”大家都情不自禁地興奮得歡呼起來。夥伴們看著救生艇外翻滾的海浪,臉上都掛滿了晶瑩的淚珠。一名船員舉起了船槳,在空中拚命地揮舞起來;另一名船員則模仿著波浪聲,大聲地吼叫起來。終於得救了!他們來到了渴望已久的外海。

“這都是大家努力的結果啊!讓我們繼續同心協力,把船劃回可愛的祖國去吧!”巴庫福特神情激動地說道。夥們則互相拍打著對方的肩膀,互相鼓勵著,又操槳劃動起來。

正在這時,一艘通過附近的美國貨船發現了他們,巴庫福特和他的夥伴們終於得救了。美國貨船上的船員聽完了巴庫福特一行的曆險經過,幾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因為,自古以來,還沒有一個人能劃船走出那個令人害怕的馬尾藻海。

回到英國後,他們的曆險經曆迅速傳遍了全國;人們無不對他們憑借自己的雙手和堅強的意誌逃出海洋上墳地的行為感到由衷的欽佩。

海流之謎

1856年,一艘在大西洋上航行的雙桅帆船遇到了一場特大風暴,帆船被巨浪打壞,在洶湧的海麵上掙紮了一番以後,漂到比斯開灣的平靜岸邊,拋錨停泊。水手們利用停航的空隙上岸打獵遊玩。回船時,海上又刮起了一陣大風,海麵重新動蕩起來。為了帆船的安全,水手們在海灘上鏟運海沙壓艙。鏟運了一陣,突然一名水手發現沙層中有一顆黑色的圓球,水手們十分驚奇。大家圍攏過來,一看,圓球外表塗滿了瀝青,再剝開瀝青,原來是一顆椰子殼。好奇怪呀!這裏是一片荒灘,沒有任何樹木,更看不到椰子樹。那麼是誰帶來的呢?大家疑惑著。還是一位年長的水手有主意:“劈開看看。”於是,另一位水手飛快地從船上拿來斧頭,劈開一看,“哇!有一卷書。”水手們齊聲喊起來。

“書?!”水手們又驚奇了”。

“是的,一卷書!”

再仔細一看,原來是一卷羊皮紙,上麵寫滿古體字。經過一番翻譯,才知道這是1498年意大利航海家哥倫布在第二次西航途中給西班牙國王和王後的一封信,信中報告了與他同行的一艘帆船沉了,另一艘帆船的船員不服從他的命令,反叛了。這份重要報告沒有能夠送到國王手裏,倒是漂到這個荒涼的海灘上,沉睡了358年!

是哪一位“綠衣使者”把這封信送到這海灘上來的呢?

是跳躍不停的海浪,還是漲落的潮流?都不是。它是海洋中的“河流”——海流帶來的。長期與海洋打交道的海員和漁民都知道海洋中有海流存在,它們像陸地上的河流,日複一日沿著比較固定的路線流動著,隻是河流兩岸是陸地,河岸就像是固定的目標可做比照,一望就知道河流是在流動著,海流兩邊仍然是海水,肉眼很難把它分辨出來,因而在很長一段時間裏,海流沒有被人們發現。隻是在遠洋航海開展以後,人們才得到點滴的資料和對海流的某些粗淺而片麵的認識,其中還夾雜了不少神話般的傳說。

人們為了認識海流,從18世紀末期起,便開始利用一種叫漂流瓶的東西進行對海流的觀測。在這種漂流瓶裏裝有一封信,信上寫了該瓶的投放者、投放的時間和地點等,並要求拾到者向投放者報告拾到的時間和地點。1899年,人們在阿拉斯外海投放的漂流瓶,經過6年的漂流,漂到與它相距4000多千米的冰島沿岸。它告訴人們,海水平均每天流過28千米。1962年6月,人們又在澳大利亞的佩思附近的海域投放了一批漂流瓶,5年後,其中一些漂流瓶漂到了美國佛羅裏達州的邁阿密。科學家估計,這些瓶子是從佩思經印度洋過好望角,沿非洲北上,橫渡了大西洋,行程約1400千米,平均每小時流過37千米。100多年來,人們總共投放了約15萬個漂流瓶,進行著海流的觀測研究,從而知道了整個海洋中約有32條海流,其中最大的海流,寬數百千米,長上萬千米,規模非常巨大。它們把熱帶高溫的海水帶向寒帶水域,又把寒帶海域的冷水帶向熱帶。就在它們運動中,不斷影響著沿途的氣候。船員們也就利用這種海流流動的本領進行送信件、遞情報,漁民們還利用它測報魚群的動向,配合漁船捕魚呢。

海鳴是怎麼回事

神秘莫測的大海經常會發出各種各樣的聲音,這些聲音統稱為“海鳴”。但海鳴的聲源在哪裏呢?有些海鳴的聲源是眾所周知的,比如波浪翻騰和驚濤拍岸發出鳴響,大氣降水、地震和火山活動引起鳴聲,魚類和其他海洋生物發出的聲音等等。但有些海鳴的聲源至今還是個謎。在我國廣東省湛江硇洲島的東南海麵,每當風雲突變,天氣異常,風暴即將到來時,海麵上就會發出一陣陣有節奏的“嗚嗚嗚”的聲響。這聲音好似悶雷滾動,一高一低,錯落有致。據當地老人說,在很久以前建造硇洲島國際燈塔的時候,法國人把一個大水鼓沉放在水中,水鼓相當於海況探測報警器,專門作海上天氣預報用的,它能隨時向人們發出風浪異變的信息,這“嗚嗚嗚”的聲音就是它發出來的。可是,誰也沒看見過那沉放在水中的石鼓,更不知道它被放置在什麼地方,有關部門曾專門派出船隻到硇洲島東南一帶的海域巡視搜索,結果什麼也沒發現。

1969年,有人曾在這片海域發現過一群海豬正在遊動,於是,當地人就認為海鳴有可能是海豬的嚎叫聲,但在沒有海豬活動的地方也有海鳴的產生,很顯然這種說法是錯誤的。

1976年,硇洲島東南海上的海鳴聲比以往減弱了,於是,持“水鼓說”的人認為,這是由於水鼓年代太久,從而導致其功能日益減退。持“海豬說”的人則認為,這是由於近年來人們在這一帶海域的活動明顯增加,影響了海豬的正常活動和生活,使海豬遷移的結果。

兩種說法看上去似乎都有一定的道理,硇洲島東南海上海鳴的聲源究竟在哪裏,至今仍是一個謎。

海霧之謎

海霧大致有兩大類,它們均是在海洋直接影響下形成的。其一是受海麵因素影響而形成的霧,如平流霧、蒸汽霧、混合霧、輻射霧等;其二是在天氣係統影響下產生的霧,如雨霧等。

當暖空氣從溫暖的水麵流向冰水麵時,暖空氣就會冷卻降溫,凝結出水汽,繼而以液體水滴的形式懸浮在空中。這種大大小小的水滴越聚越多,便形成了霧,直接影響了空氣的透明度。由於這種霧主要是靠暖空氣在冷海麵上的平流運動形成的,所以叫做平流霧。在海洋上的霧,絕大多數都是平流霧。這種霧隨風飄移,分布範圍廣、持續時間長、濃度大,常常給行船造成災難。

當冷空氣到達暖水麵時,由於海水溫度高於氣溫,海麵上的水汽壓力大於空氣水汽壓力,造成水麵強烈蒸發,水汽進入冷空氣中。當冷空氣中的水汽達到飽和狀態時,水汽就凝結出小水滴,越來越多的小水滴聚集漂浮在低空,便形成了蒸汽霧,使能見度降低。

海洋上空的降雨,降至低空時,因低層溫度增高而使雨滴蒸發,提高了低層空氣的溫度。同時,又有冷空氣流入,與低層暖濕空氣混合,使暖濕空氣飽和,從而形成了混合霧。混合霧與蒸汽霧不同,它的水汽主要來源於降雨。如果沒有降雨,兩種溫差較大而又比較潮濕的空氣相互混合,有時也能形成混合霧。

當海洋水麵被一層懸浮的物質或冰層覆蓋時,這層覆蓋麵在夜間輻射冷卻很快,使貼近海麵較暖的空氣凝結出水滴,就會產生輻射霧。

雨霧是隨同降雨而來的霧。這種霧與混合霧一樣,水汽都來源於雨滴。但雨霧形成過程中不需要借助於外來冷空氣的混合,僅靠雨滴的蒸發即可形成。

海水溫度之謎

盛夏的驕陽是那樣炎熱,它毫不吝惜地用自己的熱量把大地上的一切都烤得燙燙的。就連拂麵而過的夏風,也仿佛爐前的熱氣,不會使你產生舒服的感覺。

這時,那碧藍碧藍的大海更加顯露出迷人的魅力,你會身不由己地要投入到它的懷抱。甚至你還會想,要是一個夏天都能生活在舒適的海水裏那該多好啊。

不過還要提醒你一下,可不能在大海裏泡得時間太長,不能遊得太遠,否則你會牙齒打顫,嘴唇發烏,渾身凍得發抖,弄得不好抽起筋來就更麻煩了。

親愛的朋友,當你在大海裏泡得渾身發抖,不得不上岸趴在燙人的沙灘上、讓火熱的太陽再給你一些溫暖時,你有沒有想過同樣處在炎炎的烈日之下,為什麼沙灘就炙熱燙人,而大海卻令人感覺寒冷呢?

人們研究過太陽輻射的情況,他們發現,到達地球表麵的太陽輻射能大部分都被地球吸收了,隻有一小部分反射回到空中。說來也很有趣,原來海麵和陸地比較起來,海麵就像餓極了的孩子似的,貪婪地吸收著太陽送來的熱量,不願把好不容易得到的太陽能量放棄掉。

陸地就和海麵不一樣。它的胃口小,不能一下子吸收很多太陽輻射來的能量,剩下的就反射回空中去了。陸地的反射率要比海麵的大一倍,可見陸地的吸熱能力要比海洋差些。而且,陸地存不住熱量,那曬得燙燙的沙灘就是一個例子。

既然海水吸熱多,為什麼海水沒有沙灘熱?

科學家經過研究,發現陸地是一種不能很好傳熱的固體,既不透明又不流動。太陽即使再厲害些,也曬不透它。因為不能很好地傳熱,曬了一整天,它所吸收的熱量還隻是集中在不到一毫米厚的表層內。

而海上的情況就不同了。

海水是半透明的,太陽光可以透射到水下一定的深度,也就是說,太陽的輻射能可以達到海水的一定深度之內。經過長期的觀測計算,人們發現到達水麵的太陽輻射能,大約有60%可以透射到1米的深度,有18%可以達到海麵以下10米的深度,人們甚至在海麵100米深度的地方仍然發現有少量的太陽輻射能量。而這些,在陸地上是不可能的。

海水吸熱,不僅胃口大,它還要把已經吸收的熱量送到透射不到陽光的深層海水中貯存起來呢。這也是海洋與陸地所不同的一個最重要的性質。

海洋依靠海水的流動來輸送熱量。比如說,海流就可以把赤道附近的熱海水送到兩極方向去,而兩極方向的冷海水也通過海流向溫暖的地方流動;風浪則可以形成海水溫度的上下交換。你可不要小看這種風浪的作用,科學家說,它所造成的海水溫度的上下交換,要比熱傳導作用大上千倍萬倍呢。在夏季和白天,海麵上接受的熱量較多,它就可以把熱量送到深層貯存起來;而在冬季和夜晚,海表麵接受的熱量少,它又會把貯存在深層的熱量輸送到表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