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有經驗的老漁民在實踐中,積累了許多用肉眼尋找“流隔”的方法。比如,寒流多半水色發綠,暖流多半水色發藍;沿岸水多呈黃綠色,外洋水多呈深藍色。所以,根據海水的顏色,可以大致判斷“流隔”的位置。再如,“流隔”既是兩支海流相遇的地方,它們的撞擊必然使海水產生摩擦攪動,發出聲響,形成浪花。當然,也有些“流隔”並不全都出現激烈的變化。但仔細觀察,仍可以看出海麵的某些異常,如海水漩渦增多;以魚為食的海鳥。大群大群飛到“流隔”區覓食等。
也不是所有的“流隔”都能形成漁場的。如果“流隔”附近由於某種原因不適宜魚類棲息,那裏就沒有或隻有少量的魚。
不僅表層的兩股海流相逢會造成魚兒大聚會,還有一股神秘的海流,也會使群魚聚會。
1962年6月,南美的秘魯沿岸突然刮起一陣涼風,氣候變得和深秋一樣涼爽,消夏的人們紛紛穿上秋裝。這時,海麵上出現了異常現象,人們發現藍色的大海突然變成了絳紫色,而且越靠近海岸,顏色越深,綠紫色的波濤一個接一個向著海岸襲來。更令人吃驚的是,隨著海潮上岸的竟是一群一群的鯉魚。
這一年,秘魯漁民一沒有增加漁船二沒有改進漁具,漁業產量卻比上一年增長了1倍,達696萬噸,一舉超過日本,躍居世界第一。而且這些魚是在1300千米長、50千米寬的狹長區域內捕到的。此後,秘魯的漁業產量扶搖直上,到1970年,登上曆史最高峰,捕獲了1053萬噸。秘魯漁民興奮不已地說:“上帝恩賜秘魯人,幸運之神常在。”
“幸運之神”來自何方?經海洋科學家調查發現,她是來自海洋深處的一股海流。這股海流不是那種水平運動的海流,而是在垂直方向湧升的海流,這種湧升的海流,叫上升流。它在海洋中,似一團粗大的水柱在旋轉上升,就像大氣中的氣團似的,有人又稱它為“海底台風”。
但這股“海底台風”卻不像大氣中的台風刮得那樣猛、那樣快。據測量,秘魯近岸的上升流,是一個個直徑約200千米的漩渦,它們遍布秘魯外海水域,它們在100米深度大範圍的垂直運動速度是每天約10米左右。
別看它慢慢騰騰地移動,可帶來的浮遊生物卻不少。如果我們把寒暖流交彙造成的攪動,比做像無數把鋤頭深翻土地,將海洋深翻了一遍的話,那麼,上升流則像無數台拖拉機耕地那樣,把海洋翻得更深了。海洋深處的水是寒冷的,營養物質很少被消耗,所以當它一旦大量向上湧升,就會大大增加海洋表層的營養,從而使浮遊生物盡情滋生,冷水性的魚類也隨之大聚會。
上升流區域是魚兒的大聚會場所。上升流在世界不少海域出現,規模大而明顯的屬秘魯沿岸的上升流,但上升流所占的麵積卻極其微小。有人粗略地估計,全世界沿岸上升流區域的麵積還不到海洋總麵積的l/1000。可是,就在這不到1/1000的水域裏,卻收獲了世界漁業產量的一半。
那麼,秘魯近海的上升流是怎麼產生的呢?
我們知道,吹到海麵的風,能夠引起海水的水平運動,產生風海流。風搖著海水向右方45度角流去,這裏的海水就減少了,左方的海水就源源不斷地流過來補充。這在開闊的海洋裏是很自然的事情,如果有海岸阻擋,就是另一種情形了。
設想風平行海岸吹刮,你背風而立,在你的左方有較為平直的海岸。這時,風海流不斷使海水離岸而著你的左方是海岸,當然不可能有海水來補充,唯一的辦法是海水從下麵湧升而起。這樣一來,上升流就出現了。
中國海洋學家研究發現,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海洋中一股上升流,對中國沿海也頗為偏愛。正當中國魚類資源日趨減少時,從日本對馬海峽湧來一股強烈的上升流。這股海流在東海800~1000米深處移動,並攜帶一種名叫馬麵鈍的魚,來到中國沿海安營紮寨。漁民捕獲量大增。從此,由馬麵鈍納加工製成的烤魚片,為人們提供了美味可口的佳肴,深受國內外市場的歡迎。
但是,上升流也並不是那樣恒定的。以秘魯為例,1970年則是上升流的全盛時期,那年他們的漁業產量達到1053萬噸。此後,上升流開始衰減,秘魯漁業產量也跌落下來。1975年隻捕獲了345萬噸,從世界第一位降到了第四位。1971~1975年的平均產量也不過504萬噸。由這些漁業產量數字可確認,海流是處在變化之中的。
厄爾尼諾之謎
在智利北端與秘魯交界的阿裏卡附近的海域,當隨著低溫的上升流舉家遷徙而來的冷水性魚類,在這裏盡情地覓食,自由地嬉戲,繁衍生息時,一場災難突然降臨了。
一個“不速之客”闖進這裏,頃刻間,冷水性浮遊生物幾乎全都喪失性命,絕大部分的鯉魚成批成批地死亡,許許多多的海鳥因喪失食物而餓死……不到幾天,海麵布滿了魚類和海鳥的屍體。它們腐爛後,分解產生了大量硫化氫,造成海水腥臭異常,並且迅速變成黑色。行駛到這裏的航船的船殼,甚至海岸礁石,都被染成了黑色,像塗了一層黑色油漆。硫化氫與海霧相結合,隨風飄蕩,給秘魯首都利馬外港卡亞俄的房屋和汽車也染上了黑色。因此,當地人戲稱黑色的海水和黑色的霧氣為“卡亞俄油漆匠”。至今,航行到卡亞俄一帶沿海,就會發現這裏的海水與別的地方的海水顏色不一樣,簡直像一鍋醬油湯。
大量魚類和海鳥的死亡,使秘魯漁業產量急劇下降;以齦魚為原料的魚粉加工廠被迫停工,工人失業;鳥糞工業也受到嚴重的損失。
是誰製造了這場災難?原來是一支小小的暖流,人們管它叫“厄爾尼諾”。
“厄爾尼諾”是西班牙語,意譯為“耶穌之子”或“聖嬰”。盡管它的名字挺美,可行為卻醜惡,在人們的眼裏,它是一個專門製造惡作劇的“壞小子”。每當它光臨一次秘魯西部漁場,就把災難帶給海洋生靈。最可怕的災難大都發生在耶穌基督聖誕12月25日前後。因此,秘魯人便把這種自然現象稱為厄爾尼諾。
厄爾尼諾的老家在太平洋東部赤道海域,那裏終年溫暖,水溫較高。赤道逆流本來自西向東較穩定地流動著。可偏偏在某些時候,這支赤道逆流也分叉,其中一部分海水沿著厄瓜多爾海岸南下,穿過赤道,向南流動,就闖入了秘魯漁場,使這裏的海水溫度驟然升高3℃~5℃,有時高達8℃,給許許多多冷水性魚類帶來了巨大的災難。
厄爾尼諾原本是秘魯海域局部地區的“專利”。有資料說,在秘魯,厄爾尼諾就是表示“暖水南侵”的意思。後來,科學家發現。厄爾尼諾不僅給秘魯的海洋生物帶來災難,而且它還影響全球氣候,使地球發起“瘧疾”。它曾使幹旱地區突然暴雨成災,又使雨量充沛的地方久旱無雨,它使寒冬臘月溫暖如春,又讓炎熱季節低溫寒冷。
20世紀強度最大的厄爾尼諾發生在1982~1983年。這次厄爾尼諾來臨時,東太平洋赤道水溫一下子升高了6℃,世界上許多國家氣候意外反常,遭受了幾個世紀以來少有的自然災害的侵襲。津巴布韋60%的地區有旱情,玉米減產2/3,50萬頭牛因幹旱而死亡或提前遭屠宰。
素以風和日麗著稱的瑞士,1982年春季卻陰雲密布,寒風颶颶,時而大雨傾盆。5月上半月的雨量為46年間所罕見。
1982年11月起,連續數周的暴雨給厄瓜多爾等地帶來了百年未遇的洪水。
總之,那次厄爾尼諾共造成近百億美元的經濟損失,1300多人在厄爾尼諾引發的自然災害中喪生。
1997年4~5月開始的厄爾尼諾,其嚴重程度不亞於80年代初的那次給世界一些地方帶來的災難。
1997年1月下旬,加拿大馬尼托巴省南部地區遭受了70年未遇的特大洪水,方圓2000多平方千米的農田和村鎮成為澤國,25萬人流離失所。
9月14~16日,風速達每小時158千米的“奧利娃”台風襲擊了日本南部的九州島,造成4人死亡,數萬人被迫轉移,全國有500多所房屋被淹。
據世界糧農組織統計,由於東南亞、加勒比海和南美等地區受厄爾尼諾的影響,糧食總產量比1996年下降15%。麵臨饑荒威脅的國家增加到29個,其中18個在非洲,亞洲和東歐各5個,拉美1個。
據統計,20世紀共發生了12次大的厄爾尼諾事件,它們分別發生在1925年、1941年、1957~1958年、1965年、1972~1973年、1976年、1982~1983年、1986~1987年、1991年、1992年、1994~1995年、1997年。
從以上統計看,進入90年代以來,厄爾尼諾頻繁出現,間隔時間越來越短。
厄爾尼諾暖流是怎樣產生的呢?盡管各國學者進行了廣泛的研究,但仍沒有完全搞清它產生的機理,未能破譯它的“密碼”。
有人認為,它是由於東南信風異常弱化,熱帶輻聚向南移動,越過赤道而形成的。還有人認為,它是由於循環流減弱的結果。在一個較長的時期內,平行於海岸的風量減弱,從而上升流也減弱、甚至停止。於是,厄爾尼諾暖流便乘虛而入。
也有人認為,控製厄爾尼諾暖流的氣象因子,使太平洋信風的輕微波動。由於東太平洋熱帶暖水團的大量堆積,南風消失,溫暖的熱帶水覆蓋於秘魯海流的冷水上麵,因而產生了厄爾尼諾暖流。
美國地球物理學家丹尼爾·沃克卻提出,厄爾尼諾的主要驅動力是從太平洋海底的結構板塊間噴發出來的熾熱的熔岩。它們加熱了熔岩上部的海水,使其溫度升高,足以影響海洋表層溫度,並由此引發了厄爾尼諾現象。
中國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王永吉研究員和呂厚遠副研究員,近年來對海洋調查的大量資料進行分析研究發現,太陽、月亮和地球三者之間的位置與厄爾尼諾息息相關。他們認為,地球自轉速度減慢和東太平洋海溫增高同步發生。在地球自轉減慢的1968~1969年、1972~1973年和1975~1976年,赤道表層東向海流出現峰值。而地球自轉速率變化對海洋、大氣的影響,主要發生在低緯度地區。當地球自轉速率大幅度持續減慢的時候,使赤道附近的海水(大氣)獲得較多的東向角運動量,引起赤道洋流減弱以致出現大量的東向赤道洋流,致使厄瓜多爾和秘魯沿岸湧升的冷水難以向赤道擴散,從而使東太平洋暖水積聚,海水溫度增高,於是厄爾尼諾發生。
兩位研究員在研究中還發現,赤道上空,月亮離地球距離變化存在4425年周期。也就是每年的1月3日或1月4日(聖誕節後幾天),是月亮離地球的最近點。而太陽、月亮、地球相對運動,每隔4425年,這個最近點又出現一次。每逢此時,天文引潮力顯著增加,進而影響地球自轉速度減慢,赤道附近的海水獲得較多的東向角運動量,同時引起赤道洋流減弱而出現大量的向東方向流動的赤道洋流,導致東太平洋暖水積聚,厄爾尼諾形成。
總之,目前世界一些主要國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對厄爾尼諾進行研究。相信有一天,厄爾尼諾生成的“密碼”終會被破譯,人們就可以防患於未然。
沒有鹹味的波羅的海
波羅的海是世界上海水含鹽度最低的海,這個海是最後一次冰期結束,冰川大量融化後形成的。波羅的海的海水較淺,它與外海海水很少交換,又有大小250條河流注入,再加上氣候寒冷,蒸發特別慢,因而成了含鹽度最低的海。其海水含鹽隻有7%~8%,大大低於世界海水的平均含鹽度(35%),波羅的海各個海灣的含鹽度更低,隻有2%左右。
波羅的海是歐洲北部的內海,它的四周差不多都被陸地所環繞,隻有西部通過厄勒海峽,卡特加特海峽和斯卡洛拉克海峽等與北海相通。
波羅的海是北歐重要的航道,它通過北海—波羅的海運河與白海相通,通過列寧伏爾加河—波羅的海水路與伏爾加河相連,沿岸較大的港口有聖彼得堡、斯德哥爾摩、羅斯托克等。但其北部和東部海域每年通常有一段不利於航運的冰封期。
為何地球上有傷口
在許多人的眼中,我們生活的地球應是一個圓形的,其實不然,在這個“圓滿”的地球上,有許多難以愈合的傷口,誰也不知道那“傷口”是怎樣形成的。幾萬年過去了,至今仍留給我們許多未解之謎。
地球上最大的傷口是東非大裂穀和海底深處的大裂穀。
東非大裂穀從北亞的南土耳一直延伸到非洲東南的莫桑比克海岸。裂穀跨越50多個緯度,總長超過6500千米。人們稱它是“地球上最大的傷疤”。裂穀底部有些地方深不見底,積水形成40多個條帶狀或串珠狀湖泊群。其中東非坦噶尼喀湖,是全球最深的湖泊,水深超過1400米。而在無水的裂穀帶,巨大而狹長的凹槽溝穀,兩邊是陡峻的懸崖峭壁。同時裂穀帶上活躍著火山帶和地震帶。在裂穀帶的基伍湖下層,還發現至今形成機製還不清楚的甲烷氣,儲量高達500多億立方米。60年代以來,在東非高原的裂穀帶找到好幾個碳酸岩火山,竟自地下深處噴湧出類似碳酸鹽岩性質的岩漿來。但碳酸岩的形成原因各說不一。東非大裂穀還是人類最早的發源地。英國人類學家李基夫婦在坦桑尼亞奧杜韋峽穀,於1959年發掘到175萬年前的東非人頭蓋骨,打破了人類曆史不超過100萬年的傳統觀點。後來,人們又在坦桑尼亞、肯尼亞和埃塞俄比亞境內的裂穀地帶,找到更多更早的古人類骨骼或足跡的化石,報道年代有早至250年前、300萬年前甚至500萬年前的。關於東非人起源的絕對年代以及他們為什麼選擇在裂穀帶生活,至今還是個謎。而東非大裂穀究竟是由河流衝刷而成,還是因為地殼沉降形成一個夾在兩邊的峭壁間的“地塹”,至今未有定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