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海擴張之謎(3 / 3)

總之,地球上的傷口,現在仍無法知道它的形成原因,隻等科學的不斷發展,再去破解。

奇特的重力場

魔潭、異河、怪丘

宇宙中最強大的引力場,掘說就是黑洞,它所產生的引力使光都無法逃脫。正是這番緣故,科學家到現在還無從確認這種極端黑暗的天體殘骸究竟存在於何處。

不過,人們已經發現在地球上也存在著某種強引力場,被猜測得最多的是著名的“百慕大三角區”、非洲西諾亞洞中的“魔潭”。

西諾亞洞是津巴布韋境內的一處古人類穴扈遺址,它是由明暗兩洞及兩洞間的一個深潭組成的。深潭位於一個石洞底部,距地麵數十米;一潭深藍色的清水宛若一塊巨大的寶石晶瑩閃光。石洞直壁上有透穴同明暗兩洞相望,石洞的下部有一穴口,潭水從這裏流出,綿延形成長達15千米的地下河。

洞中的深潭為什麼有“魔潭”之稱呢?原來它有一種魔法般的引力。明明潭麵隻有10餘米寬,按理說將一塊石頭從水潭的此岸扔向彼岸的石壁,不該費什麼力氣,可事實上連大力士都絕對無法將石頭扔過去,飛石一過潭麵必定要下墜入水。不可能麼?也確有不服氣的,人力不行,就借助於槍械。但子彈射出去,同樣不等走到深潭對麵的石壁,就如同被什麼神力吸住了似的,往下一栽濺落潭中。

這樣的實驗已進行過無數次。西諾亞洞中的魔潭的這種神奇得令人難以置信的引力由何而來?直到今天,沒有人能夠揭開這個秘密。

地球上類似的重力之謎很多。誰都知道,地心引力製約著地球表麵物體的運動,河水因此也隻能往低處流。可是如果你有機會到我國台灣省台東縣一條公路附近開辟的觀光點去看看,就會懷疑地心引力在此地是否失常了。你不得不睜大自己的眼睛,這裏有一股河水分明是傍著山腳往上流去的,是名符其實的“逆流河”,真是奇怪。看到四周的遊客們在為“水往高處流”的奇景而咋舌時,你又該作何感想呢?難道是地心引力的指向在這裏出了毛病?

這樣的地方,不僅中國台灣有,美國猶他州也有,這就是“重力怪丘”。你想開車省力氣麼?在這個州議會大樓不遠處右麵的曲道上,迎麵一段陡峭的斜坡,長達500米左右。你開車至坡前停下,隨便放開車閘,怪事就會出現,車子像被無形的力牽引著或推送著,它會自動地緩緩爬上斜坡,讓你莫名其妙。實驗表明,這個“重力怪丘”特別作用於重的物體,分量越重,它所產生的反常的作用力就越大。

汽車司機為“重力怪丘”而開心,科學家卻在為“重力怪丘”而迷惑。

聖塔克斯“怪秘地帶”

最令科學家為反常的地球重力表現傷腦筋的地方是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聖塔克斯鎮郊外的一個“怪秘地帶”。從加州海濱城市舊金山驅車南行,大約2個小時就可到達聖塔克斯小鎮,然後再行車5分鍾的光景,就會受到“怪秘地帶”的歡迎。這裏的遊客總是很多。

森林包圍在四周,風拂林吟,氣氛怡然。在空地的木柵門上高掛著標有“怪秘地帶入口處”的牌子。進了這道門,就如同來到另外一個世界,令你處處大驚小怪,其實每個新來的遊客都不免如此。

你看,兩位日本人矢追和大橋在幹什麼?原來他們踩著兩塊石板在比個頭呢。這兩塊石板看起來很普通,每塊長約50厘米,寬約20厘米,彼此間距離約40厘米,它們就擺在進門後不遠的地方。這是兩塊“天然魔術”板。

矢追和大橋各選一塊石板站好,再相互交換站立的位置。這個時候,他倆和周圍的遊客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了:就見身高僅164米的矢追倒顯得比身高180米的大橋還高大、魁梧得多。再來交換一次位置,大橋轉眼間特別高大起來,矢追一下子矮小得可憐。他們就這樣來回交換著位置,他們的身高也隨著來回變化著,忽而伸長,忽而縮短。

用卷尺測量一下身高吧,盡管表麵看來身高在變來變去,可用卷尺測得的數據依然是原來的身高,一點沒變。矢追和大橋又認真地用水平儀測量了石板,兩塊石板確實處在同一水平麵上。這一切到底是怎麼回事?遊客們可沒工夫去多想,秘密也許就在石板上吧。

離開石板,就要準備爬坡了。沿著一條坡度極大的坡道,遊人們興致勃勃地朝“怪秘地帶”中心走去,沿途隻見周圍的樹木全都向一個方向使勁傾斜著,好像剛剛遭受了強台風的襲擊。走著走著,有人發現看不到自己的腳尖了。原來不知不覺當中,身子已經極度傾斜了,幾乎達到平行於坡道的地步了。然而每個如此行走的遊人卻都步履穩健,並不覺得有什麼別扭。

簡陋的、建造年代不詳的小木屋立在“怪秘地帶”的中心,由木板搭成的圍牆與木屋之間留出了供遊客逗留的空地。這裏的木屋也在明顯地傾斜著,與樹木傾斜的方向一樣。遊人們的身子依然無法挺直,憋足勁也沒有用,全都不由自主地朝一個方向傾斜著身子。許多人側歪著身子邊走邊笑,邊跳邊叫,感覺似乎比平常還好受些。這真是一種難以言喻的奇景,無法捉摸的引力改變了人們的行為。

當跨入狹小的木門進入小木屋時,要小心些才好,屋裏立刻會有一股強大的力量向你襲來,似乎要把你拉到重力的中心點去。敏捷的人雖然可以就近抓牢把手,與這股力量抗爭,但不出10分鍾,就會使你感到頭昏眼花,像暈船一般難受。

有時,好奇的遊客會伸出雙臂,向上用手抓住天花板的橫梁。你若站在一旁看去,就會發現那懸掛著的身子不同地麵垂直,而是傾斜到一邊。這不算什麼,科學家已經驗證,這地方的任何懸掛物都無法與地麵形成直角,總是呈現自然傾斜狀態。

一直為遊客講解的老向導開始表演了。他不用扶持,穩當當地從木屋板壁挨地邊沿踩上去,順著板壁步步高升。當他斜立在板壁高處,微笑著向下招手時,遊客們都為他身懷“飛簷走壁”的絕技而吃驚。隨後,大家也都學著老向導的樣子走上板壁。哈,原來如此自由自在,如同在平地散步一般。這種走法,在其他地方是任何訓練有素的雜技演員也望塵莫及的。

小木屋裏的怪事還有不少呢。看到那塊向外伸展的木板沒有?它的外端明顯地向上傾斜,可當你把一隻高爾夫球放在木板頂端時,它並不會沿斜麵往下滾動。即使用手推動它,球兒也是被迫往下滾幾圈,然後再自動滾上來;當它順著木板頂端滾落時,你也不能在垂直方向去接它,因為它是不管什麼“自由落體”規律的,而是按著傾斜的方向掉下來。

小木屋裏的“鍾擺”也夠古怪的。一根懸掛在天花板橫梁上的鐵鏈,其下端係著一個直徑約25厘米、厚約5厘米的圓盤狀物體。這就是供遊人們賞玩的“鍾擺”了。當然,它懸掛的角度也是傾斜的。眼看它很沉重,但當你從一個特定方向推動它時,隻要手指輕輕一點,它就會搖晃起來,但你若從相反方向來推它,它則紋絲不動,即使雙手運足力氣,也隻能移動分毫而已。

按照常規來看,鍾擺被推動起來後,它會按一左一右、一右一左的規律擺動,幅度由大而小,最後以垂直狀態靜止下來。然而,小木屋的這個“鍾擺”卻很獨特。在它受到衝擊後,最初是按常規左右搖擺幾下,但隨後它就接著畫圈的方向搖擺起來,一會兒朝左旋轉幾圈,一會兒朝右旋轉幾圈,每隔5~6秒,就自動改變搖擺方向一次,間或前後搖擺或左右搖擺。如此周而複始,曆久不衰。

聖塔克斯“怪秘地帶”發生的種種奇異現象都是違反牛頓的重力定律的。地球重力場在這個彈丸之地的突出的異樣存在,帶給現代科學的不僅僅是困惑,它為富於探索精神的人們提供了一個新的認識窗口。

俄勒岡的“魔力漩渦”

聖塔克斯“怪秘地帶”並不是絕無僅有的。美國俄勒岡州格蘭特山嶺和沙甸之間的地方,有一片似具魔法的森林:鳥兒飛過森林上空時,就開始撲騰起來,好像有一種力量粘住它的翅膀,使它往下墜;馬兒來到森林附近,也會驚恐地回避,拒絕朝前走。這片森林的中心就是有名的“俄勒岡漩渦”所在地。

進入森林中,你會驚奇地發現,所有的樹木都奇怪地向著森林中心傾斜。森林中心高高的樹叢中圍著一片草地,樹叢的樹葉都不往高處生長。草地所在處是一片低低的山丘,距頂端約10米有一座古老的木屋。

這是古時淘金人住的房子,小房原來建在山丘的頂端,不知何時有了移動。淘金人原來一直在這間小木房裏稱砂金,但到1890年以後,秤卻出現了錯亂,隨後小木房就廢棄不用了。自此小木房就變得愈加神秘起來。

人們一踏進房子,身子就好像被無形的繩索拽著要向前傾倒,一般斜度達10度左右。如果你想往後退,離開那座小屋,就會覺得有一種力量在往回拉你。仔細觀察,整間木屋都在傾斜。地麵擺著棋子、空玻璃瓶、小球等,推動一下,它們就會奇妙地沿著斜麵從低處滾向高處,而絕不會後退半寸。

在這座歪斜如意大利比薩斜塔的木屋中,曾有許多科學家對這裏進行過長時間的試驗。他們用一條鐵鏈,連著一個13千克重的鋼球吊在木房的梁架上,鋼球也明顯傾斜成一個角度,朝向漩渦中心。

在這座木房子裏,任何成群飄浮著的物體都會聚成漩渦狀。在小屋裏吸煙,上升的煙氣即使有風也是慢慢地流動,逐漸加速自旋成漩渦狀。撒出撕碎的紙片也飛舞成漩渦,就好像有人在空中攪拌紙片似的。

對於“俄勒岡漩渦”現象的由來,研究者認為是重力與電磁力在配合作怪。據說曾在此地用儀器測出一個直徑約50米的磁力圈,它以9天為周期,循著圓形軌道移動。

“變位石”

物理學告訴人們,地球上的物體重量在不同的地區會由地心引力的差異而有細小的差別,保存在我國貴州省惠水縣村民羅大榮家中的一塊貝殼類化石,卻可以隨時隨地自行增減重量達2千克左右。這種現象同人們對地心引力與物體重量常規關係的認識是相矛盾的。

這塊不尋常的橢圓形石頭,其長直徑為291厘米,寬度為259厘米,高度為182厘米,周長為886厘米。圓石表麵透出一層古銅色,錯綜盤繞的石紋構成了類似穿山甲鱗片、仰翻著的手掌以及對稱的馬蹄形等圖形。

據圓石主人羅大榮說,最初稱石時有225千克。朋友們在1989春節時來觀賞“寶石”,再過秤時圓石質量變成了25千克。隨後一連數天,分別換了8杆秤反複校驗,才發現這塊圓石最重時是25千克,最輕時是225千克,質量上下變化25千克。

研究人員在一次測定中記錄了當天11時13分、11時43分和12時28分這3個時刻裏圓石的質量,分別為218千克、228千克和238千克。在短短的1小時15分鍾的時間裏,圓石的質量竟增加了2千克,這塊“變量石”名不虛傳。

圓石的質量為何有增有減且如此顯著呢?這種變化是否對應於重力場的某種變化呢?

無獨有偶,前蘇聯普列謝那湖東北處也有一塊可能聯係著重力現象新奧秘的石頭。與自行改變重量的中國圓石不同,這是一塊能夠自行移動位置的“變位石”。該石呈藍色,直徑近15米,重達數噸。近300年來它已經數次變換位置。自1840年藍色怪石出現在普列謝那湖畔後,60年內它向南移動了數千米。

17世紀初,人們在阿列競賽山腳下發現了這塊會“走路的”巨石,後來人們把它移入附近一個挖好的大坑中。數十年後,藍色怪石不知何故卻移到了大坑邊上。1785年冬天,人們決定用這塊石頭建造一座新鍾樓,同時也為的是“壓製”它。當人們在冰麵上移動它時,不小心讓它墜落湖底。而到了1840年末,這塊巨大藍石竟躺在普列謝那湖岸邊了。

科學家們對這一奇特的現象進行了長時間的分析研究,但始終未能解開其中奧秘。“變位石”同重力場之間究竟存在著怎樣的聯係呢?目前對此還沒有科學的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