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求知欲望(2 / 3)

尼古拉說:“近幾年來,我們的海外貿易發展得夠快了,最近女王製定了‘英國的商業需要英國的戰船來保護’政策。我國對南北美洲、歐洲和北非的貿易額在逐漸增加。”

這位官員低聲對尼克拉說:“聽說我們國家的約翰·霍金斯和他的表弟德雷克從西非捕捉黑人,然後裝船販賣到西印度群島,賺了許多錢。”

尼古拉把嘴湊到這個官員的耳邊,壓低了聲音說:“不瞞你說,販賣黑奴這事,咱們的女王也入了股。”

“啊——女王也……”這位官員驚詫得一下子瞪大了眼睛,他長長地“啊”了一聲以後,就什麼也不說了。

有一天,尼古拉從皇宮回到家,興奮地對妻子安妮說:“德雷克乘坐的‘金雌鹿’號和他的艦隊回來了。據說他在美洲西海岸俘獲了西班牙大帆船,這艘船上裝著大量的金銀珠寶,價值50萬英鎊,等於王室一年的收入。”

安妮驚奇地說道:“這回女王該高興了。”

尼古拉說:“當然了,女王親自登上‘金雌鹿’號去歡迎,還要嘉獎德克雷呢!”

培根聽了,也對德克雷產生了敬意。他決心自己長大之後,也一定要幹出一番令人欽佩的事業來。

培根自幼生活在一個得天獨厚的特殊環境中,接觸到許多上層人士和有學問的人。因此,培根從小就知道了英國各地乃至世界上發生的一些重大事件,見到了一般人見不到的東西,所以他比同齡的孩子們視野更為開闊、思想更為成熟。

培根後來之所以取得十分重大的成就,與所處的時代是分不開的。英國伊麗莎白時代才是培根偉大的真正的造就者,那是近代史上最強盛之國的輝煌歲月。

隨著美洲大陸的發現,世界貿易中心也隨之從地中海轉移到了大西洋,西班牙、法國、荷蘭和英國,這些位於大西洋沿岸的國家也因此在商業上、金融上具有了無可比擬的地位。這個優越地位本來為意大利所有,不過那是在大半個歐洲把意大利當作同東方貿易的橋梁的時代。

隨著這個轉變,“文藝複興”的星火從羅馬、佛羅倫薩、米蘭和威尼斯轉移到了馬德裏、巴黎、阿姆斯特丹和倫敦。

1588年,英國打敗西班牙奪得海上霸權,從此以後,英國的商業貿易遍及世界各個海域,英國的城市家庭手工業蓬勃發展,移民們征服了美洲大陸,水手們熱心於環地球航行。

處在這樣一個不平凡的時代,生在這樣的國家,隻要一個人心中懷有一顆種子,勢必會破土而出,生根發芽,長成一棵參天大樹。天資聰穎的弗朗西斯·培根必定能扛起時代的大旗,義無反顧地衝破枷鎖,不斷地探索與追求。

在培根出生之前,他已經有了4個哥哥,因此他的出生沒有給這個大家庭帶來太多的驚喜。可是,培根在成長的過程中,因其漂亮外表和聰慧過人的頭腦,逐漸得到了全家人乃至親友們的好感和寵愛。

童年的培根長得非常漂亮,皮膚白嫩,有一雙大而有神的灰色眼睛,眼睫毛長而向外彎曲,圓圓的大腦袋,四肢靈活健壯,渾身充滿著可愛的活力。

尤其是培根聰明的頭腦,讓所有見過他的人都感到生出這樣一個孩子簡直是個奇跡。培根未滿周歲就口齒清楚,教什麼會什麼。不足兩歲,他就能同大人進行對話了。剛滿兩周歲,父母把他帶到哪裏,都會招來貴族夫人甚至小姐們對他的由衷的讚美。父母帶他出席各種社交活動,他簡直就是一種驕傲的顯示。

尼古拉當時有兩處住宅,一處是位於倫敦的約克府,平時一家人都住在這裏;另一處在哈佛州的高蘭伯裏城,這是他們一家人休假的別墅。

約克府在泰晤士河畔,房舍建築非常氣派,周圍綠樹環繞,清靜幽雅,交通又十分方便,是一所很好的宅第。弗朗西斯·培根的快樂童年就是在這兩個地方度過的。在良好的家庭氛圍熏陶下長大的弗朗西斯·培根,自幼就懂得尊敬父母、關心他人。

如果說喜歡深沉地思考問題是一個人成為思想家的必備條件,是所有思想家的共同特點,那麼弗朗西斯·培根從小就養成了沉思默想的習慣,而且這一習慣一直保持到老年。

培根對周圍發生的一切都感興趣,對什麼東西都感到好奇。他經常拉著媽媽的手問“這是什麼”、“那是什麼”。

別看培根小小年紀,他卻經常思考一些成年人都很少考慮的問題。培根不隻經常挑出課本的一些毛病,他還對整個自然界進行思索。

有一天,培根忽然若有所思地問媽媽:“媽媽,媽媽,您知道上帝住在哪裏嗎?”

媽媽看著天真的兒子,笑著說:“上帝?哦,他應該住在天上吧!”

培根又認真地問:“可是,天上都是一些星球,上帝怎麼住呢?”

媽媽又說:“嗯,那上帝應該住在每個人的心裏。”

培根又問:“可是,人的心那麼小,怎麼可能裝得下上帝和那麼多的神呢?”

媽媽隻好說:“好啦好啦!這些問題呀,等你長大了就知道了。”

培根思考問題時非常專注,常常為一個問題絞盡腦汁,多少天都放不下。在他進入劍橋大學的三一學院後,因為經常專心思考問題不注意飲食而患上了胃病。

母親安妮在給培根的哥哥安東尼的信裏這樣寫道:

我確實相信,你弟弟的消化不良是由於不按時就寢,在入睡之前要默想一些毫無意義的東西造成的,並使其日益加劇。

在伊麗莎白時代,上層社會都認為拉丁文是經典的、被檢驗過的語言,而英語則是淩亂的語言。上層社會都要求自己的孩子學好拉丁文,一是為了訓練語言;二是為了了解古代文化。

弗朗西斯·培根在很小的時候,就在父母的教導下,接受拉丁文和希臘文的語法訓練。

安妮在語言訓練方麵對孩子們的要求十分嚴格。即使在冬天,安妮每天早晨都會冒著嚴寒,6點準時叫孩子們起床,先做禱告,然後就開始背誦拉丁文或希臘文。

培根的記憶力極強,他在學習拉丁文和希臘文時,總是沉浸在快樂的情緒之中,從未感到過枯燥。

培根曾對人說:“我每記住一個單詞或學會一條語法,就好像獲得了一種新的力量。”培根在5歲時,就能用拉丁語流利地朗誦古典詩篇,受到父母的讚賞。

培根從小就十分敬愛自己的母親,聽母親的話。培根一生辦事嚴謹認真,對理想的執著追求,都得益於母親的感染和教育。

大約在培根5歲的時候,父親尼古拉·培根就開始帶他到皇宮裏去見世麵。第一次麵見女王時,父親還擔心兒子會膽怯出醜。

可是,小培根的表現卻非常出色。

在金碧輝煌的大殿上,伊麗莎白女王問小培根:“孩子,你叫什麼名字啊?”

“尊敬的陛下,我是弗朗西斯·培根!”小培根大聲地回答。

伊麗莎白女王又問:“那麼,你幾歲了呢?”

小培根衝女王神秘地一笑,然後不慌不忙地說:“我是在女王這幸福的朝代出生的,年齡比您的王朝還小兩歲。”

伊麗莎白女王對這孩子的回答充滿了興趣,稱他是“我的小掌璽大臣”。

培根立即機敏地鞠躬說:“謝謝陛下的加封。”一下子逗得大家哈哈大笑起來。

女王對培根的聰慧和機智十分驚訝,也十分欣賞。女王吩咐,以後可以經常帶小培根到宮中來。

這次晉見女王,給父母和在朝當政的姨夫以及所有的親友都增了光,全家人和親友們都為培根感到自豪。在弗朗西斯·培根的孩提時代,他隻知道女王對他的關心是超乎尋常的。

老培根的秘書兼牧師威廉·羅雷曾這樣說道,女王非常喜歡把小培根叫到她的跟前,並詢問他一些非常嚴肅的問題,聽到他非常機智的回答後,她會高興得哈哈大笑。

據記載,女王伊麗莎白曾不止一次地到尼古拉在高蘭伯裏城的別墅巡幸。在這座美麗堂皇的別墅裏,在古老的橡樹、榆樹叢中,這位喜歡奉承的女王不知接受過小培根多少優美的頌詞。

由於父親尼古拉身居高位,因此他常常帶著年幼的培根到皇宮裏去玩,周旋於伊麗莎白女王和大臣們之間。加上家裏來往的都是些達官顯貴,使培根在很小的時候就熟悉並習慣了宮廷和官場的生活,並和女王、大臣們混得很熟。

女王伊麗莎白非常喜歡小培根,常提一些問題考他,而培根總是天真、頑皮地回答女王的問題。有時他還會表現出與實際年齡很不相襯的莊重神態和成熟的模樣。

培根在長大成人後,經常出入皇宮,還經常和女王私下裏自由地交談。

事實上,尼古拉爵士和安妮夫人的處境有時也很不容易。為了方便女王和大印守護者居住,培根夫婦著手在古漢堡的鄉間建了一處漂亮的莊園,所選地段與聖奧爾本斯大隱修院的廢墟毗鄰。

女王第一次參觀此地時,就悻悻地說:“我的天哪!你這房子也太小了!”

聽了這話,尼古拉爵士心裏很不是滋味。

為了掩飾自己的驚恐,尼古拉爵士巧妙地說:“陛下,我住這樣的房子已經很好啦!因為您使我變得重要,所以房子才顯得太小了。”

不管怎樣,這個莊園建了好幾年,才在女王所有的要求都得到滿足後竣工。在古漢堡莊園那裏,已有曆史文化的印跡可循。羅馬人入侵時,那裏曾淪為一座廢墟。

羅馬人統治時期那裏稱為維魯拉米翁鎮,距倫敦西北約30公裏,其中還保留著全英格蘭唯一的羅馬大劇院。

古漢堡的夏天,對培根家的孩子們來說,是自由自在的好時光。那裏是一片視野開闊的地方,空氣十分清新。無論是在城裏,還是在鄉下,培根兄弟們的身後總是跟隨著一大批家庭教師、侍從。

就是在古漢堡,男孩子們也沒有逃過一次課。無論是在什麼地方,他們都得讀書。

尼古拉爵士在自家的圖書館裏,藏有一套最新發現的希臘古典名作的手抄本,另外還有剛剛發明的印刷機印製的新作。這些新印出來的書在當時已經遍布歐洲,但在英格蘭卻隻有幾本。

弗朗西斯·培根很快就學會了用法文、拉丁文、希臘文、西班牙文、意大利文、希伯來文,甚至荷蘭文進行閱讀。他還被允許使用塞西爾西泊池莊園的大圖書館,同時也被允許使用安妮夫人的父親安東尼· 庫克放在附近基甸大廳裏的大量藏書。這使小培根從小就徜徉在知識的海洋中。

當冬天來臨的時候,全家人就回到倫敦的約克府,整個氣氛也隨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他們又回到擁擠不堪的城市中,回到了做作的、但有時也令人興奮的不列顛宮廷的氛圍中。

沉浸在學習的快樂之中

小培根自幼便備受寵愛,可父親尼古拉和母親安妮卻沒有放鬆對孩子的教育。因為他們深深地懂得,如果受寵的孩子不加以嚴格約束的話,很可能會走上邪路,這是他們萬萬不願意看到的結果。

尼古拉·培根夫婦為小培根的成長製訂了嚴格的教育計劃,為他請了很好的家庭教師,教他學習語言、聖經、神學等。待小培根年齡稍大一些,父母就開始教他學習英國曆史、世界地理、歐洲各國概況等。無論學什麼,小培根都很感興趣,孜孜不倦地學習新知識。

在小培根12歲進入劍橋大學學習之前,他已經能輕鬆地使用多種語言進行閱讀了。後來,培根宣稱他對西方世界的全部語言都很熟悉。

弗朗西斯·培根與哥哥安東尼,都是按照當時最特殊階層的方式接受教育的,這一點是不爭的事實。可以說,在當時的英國,幾乎沒有誰家的孩子能比小培根兄弟受到的教育更好了。除此之外,母親安妮還教小培根怎樣欣賞音樂和文學名著,怎樣使自己高雅大方,以及各種場合的禮節、貴族的交際習慣等。

聰明的小培根有極好的記憶力和領悟能力,他對所學的知識幾乎是教一兩遍就能銘記於心,而且還能自己悟出其中的奧妙。

在父母的嚴格管教和引導下,培根從小就養成了愛學習、愛思考的好習慣。他很少感到憂鬱和消沉,而是完全沉浸在學習的快樂之中。

關於讀書這個話題,培根後來寫了一篇《論讀書》,闡述了自己的見解。培根在這篇文章中說:

讀書可以得到樂趣,獲得文采,學會本領。樂趣的主要用處在於私人獨處的生活;文采的主要用處在於和人談話;本領的用處主要在於判斷是非和處理事務。

有經驗的人能夠辦事,或許也能夠判斷個別問題;但是有學問的人才能提供最有普遍意義的忠告,並策劃和調度眾多的事務。

花太多的時間去讀書是懶惰的做法;過多地注意文采會流於做作;純粹地按書中的教條去評斷則是讀書人的毛病。

讀書可以完善天性,而經驗可以使讀書人完善。因為天性就像自然成長的樹,需要由學問去剪修,而單靠書本指出的方向又太漫無邊際,除非由經驗加以規範和約束。

自以為聰明的人看不起學問,幼稚的人崇拜學問;而明智的人則利用學問,因為學問本身並不教會人們運用學問的方法。而學問之外和之上還存在著一種智慧,要靠注意觀察去贏得。

讀書的目的不應是為了反對和駁倒對方,不應是為了深信不疑,也不應是為了尋找談話資料和辭藻,而應是為了權衡和考慮。有些書是供淺嚐的,有些書可供吞咽,隻有少數的書需要慢慢咀嚼和消化;換言之,有些書隻需選擇其中的某些部分去閱讀,有些書無須細讀;而有少數的書則需全讀,而且專心細讀。

有些書還可以由人代讀,即讀旁人做的節錄,但這隻適用於次要的論點和較平庸的書;否則壓縮本像通俗的蒸餾飲料一樣,華而不實。

讀書使人充實,交談使人能應對,寫作使人確切。因此,一個人如果不寫,他就需要多記住些東西。

培根很小就開始了對古希臘哲學的迷戀和思考,這使他在心靈和精神上產生了矛盾。他在學拉丁文的同時就接觸了古希臘的思想,這給了他不少積極的影響。

但是同時,這也使培根產生了許多的疑問,他不斷地反問自己:為什麼不能相信亞裏士多德?為什麼不能相信柏拉圖?他覺得有必要把心靈深處的東西清楚、真實地表達出來。如若不然,他的心靈就會感到受到了傷害。

小小的培根,不管走到哪裏都被大人們寵著,可是他卻愛讀書勝過愛得到各種讚揚。誇讚沒有使這顆幼小的心靈沉醉,也沒有成為他的負擔。在年齡很小時,培根聽了別人的誇讚很高興,稍大一些對誇讚就習以為常了,年齡再大些,又把誇獎當成了學習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