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示知識的真正意義
1620年,培根的代表作《偉大的複興》出版了。
培根是一個創世論的信仰者,他相信在幾千年前,人類曾對宇宙有過控製權。因此,他把自己要研究的科學稱為“複興”,用科學知識解釋大自然,通過學習知識恢複人類失去的對大自然的控製權。
培根認為,人類了解、掌握了更深更多的知識,就能徹底了解事物之間的因果關係。此時的培根已經成熟,他不僅要收獲自己的全部知識,而且要收獲人類的全部知識。培根要對知識進行重新分類和改造,使知識科學化,從而達到“科學的偉大複興”。這就是培根撰寫此書的目的。
培根在書中闡述了他畢生懷抱的新思想,因而對此書從寫作到發表,他都極為謹慎、嚴肅和認真。
培根曾計劃把他的《偉大的複興》分為6個部分展開。他列舉如下:一是“科學的分類”;二是“新工具”,或“關於自然解釋的指導”;三是“宇宙的現象”,或“一部作為哲學基礎的自然的與實驗的曆史”;四是“理智的階梯”;五是“新哲學的先驅或預測”;六是“新哲學”或“能動的科學”。
第一部分是對人類現有的知識做了一個概括的敘述。用培根的話來說,就是沿著已有的藝術和科學的海岸來一次巡視。在陳述科學分類時,不僅敘述那些已經發明、已經知道的東西,還要敘述本來應有而尚待研究的學科,以便引導人們日後加以研究。
1605年出版的《論學術的進展》,在很大程度上包括了這一部分內容,雖然它不是被作為這個計劃的一個部分寫出來的,而是在計劃中代替它的位置的《崇學論》;就實際情況而言,幾乎隻是它的一個擴充了的拉丁譯本。
第二部分是引進一種解釋自然的藝術,使人類理性的功能得到改善和幫助,使之能夠達到自然的更深更遠的邊界。對於這種解釋自然的藝術,培根稱之為“新工具”,這是針對亞裏士多德的“工具論”而寫的。
培根強調他的邏輯學與亞裏士多德的傳統邏輯學在目的、方法、起點上有著根本的區別。這一部分是培根計劃的《偉大的複興》中僅有的真正完成了的部分。因此,《新工具》也就成了印行的《偉大的複興》的主體。
第三部分是“作為新哲學基礎的自然與實驗的曆史”,又定名為“科技與技術的百科全書”。培根認為再精美、再完善的解釋自然的藝術,也不能為理智提供知識的材料,而這卻必須到自然界去搜求。在培根看來,有了這部百科全書,哲學就有了堅實穩固的經驗事實的基礎。這個部分雖然培根沒有寫成,但在工作計劃裏,他對自然史的目的要求、內容、組織等,都做了精辟的論述。
第四部分“智力的階梯”,是把“新工具”提出的方法擴大地、詳盡地運用到一些具有典型意義的事例上,從而考察人在發明時思維的全過程。不過,這部分也僅僅是個設想,並沒有寫出來。
第五部分是所謂“先驅者”或“新哲學的先鋒”。培根說,這是在他的“新哲學”完成之前,把他在走向“新哲學”的途程中新發現的東西,提出來供暫時之用。不過,這些新發現的東西究竟是什麼,培根全然沒有講述過。
第六部分即“新哲學”或“能動的科學”。培根曾明確指出,這是他的著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他的部分都隻是為它做準備的。它所要表述的,就是通過他稱之為“一套合理的、純潔的、嚴肅的調查研究方法所產生的哲學”。然而,他又說:“要把這最後一部分徹底地完成,是一件我力所不及的,也是我所不敢希望的事情。”他隻是希望自己所做的是個“不太微不足道的開端”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