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情創作(2 / 3)

人間最珍貴的母愛隻能成為永遠埋在心底的溫馨回憶。他眼前的景象重疊了,在旋轉,他暈眩了,他大醉了,巴庫斯酒神坐在豹子拉的車上飛速駛來。

巴庫斯是酒神,他是宙斯和塞墨勒的兒子。當宙斯以真實麵目見愛人塞墨勒,塞墨勒看見天神的第一眼就頹然倒地,暈過去了。宙斯看見她驚恐的狀況,一步跨到她身邊,想不到,宙斯身上的閃電的火點燃了宮殿。頃刻間,昔日所有變成灰燼。

塞墨勒被璀璨之焰燒死時,巴庫斯還隻是個沒足月的嬰兒,是父親強而有力的手救了他。他的父親將他縫在自己的大腿裏等待他正式出生。所以名字有宙斯的瘸腿之意。

嬰兒時期的巴庫斯先是委托給他母親的親姐妹,底比斯國王阿塔瑪斯的第二個妻子伊諾照看。她視巴庫斯如自己親生兒子一樣,但生怕天後報複的宙斯,最後還是選擇叫赫丘利把孩子帶到尼斯阿德的家,寄托在山林仙女們那裏,由仙女精心地哺育他長大。

少年時被指派為狂歡之神,而半人半羊的山林神西勒諾斯是他的輔導老師,教育並伴隨他旅行,他乘坐著他那輛由野獸黑豹拉的車到處遊蕩。

巴庫斯對自然的知識以及酒的曆史可謂是無所不知。他隻要到一個地方,就會教人如何種植葡萄和釀出甜美的葡萄酒。他從希臘到小亞細亞到處漫遊,甚至敢於冒險,遠到印度和埃塞俄比亞。他無論走到哪裏,就會把樂聲、歌聲和狂飲帶到哪裏。人們稱他的侍從們為酒神的信徒,他們肆無忌憚地狂笑,漫不經心地喝酒、跳舞和唱歌,這些信徒就是因他們的吵鬧無序而出名的。

在他的女性跟隨者中間,最不拘泥的是酒神祭司。她們在狂歡的氣氛中,如醉如癡,舞之蹈之,一直伴隨著他,從一個王國到另一個王國。當她們瘋狂或是極度興奮時,她們使用殘忍的暴力。她們曾把俄爾普斯這位才華橫溢的音樂家的手足撕裂。

就連忒拜城國王彭透斯,他因為本國人民崇拜巴庫斯而執意迫害酒神和追隨酒神的忒拜人,所以遭受了酒神的懲罰,慘死在暴怒的婦人手下,而帶領這群狂熱的女人施罰於彭透斯的,就是彭透斯他自己的母親阿高瓦。

當時在羅馬的米開朗基羅體會到了酒神精神的存在,他在一種極度痛苦而近乎狂歡的心境中,創作出了《酒神巴庫斯》。作品中有兩個男子形象,主角巴庫斯和配角小桑陀爾。

有人認為這尊雕塑是在米開朗基羅一生作品中,最接近古典的一件,也有人認為這是米開朗基羅雕塑作品中最具有歡樂色彩的雕塑。

這時的米開朗基羅才21歲,來到羅馬的他全身燃燒著大顯身手的強烈願望,天才的激情產生出《酒神巴庫斯》這樣的傑作。這座高達兩米多的巴庫斯酒神雕像,是米開朗基羅第一次用巨大的大理石鑿刻的男子全身裸體雕像。

酒神巴庫斯醉眼蒙矓,還稍稍歪著頭盯著右手舉著的酒杯。左臂無力垂下,上半身向前傾倒,踉蹌的右腿彎曲著,全身重點都落在左腿上。他歡樂嗎?他放縱嗎?他喝的是葡萄酒,紫紅色的葡萄卻是在他好友的墳墓上長出來的。好友是由他含淚埋葬,葡萄汁是他親手擠榨,第一杯甘醇的酒,他首先獻給了奧林匹斯眾神,因而他有了酒神的稱號。

沉重的酒杯,沉重的紫紅酒色,沉重的腳步,沉重的心……他的嘴唇邊露出了似醉非醉的神秘微笑。悲劇的內容卻要以縱飲狂歡酒神節的喜劇形式來表達。

在巴庫斯酒神的左下方有一個偷吃葡萄的小牧神,他調皮、愉快的神態透露出天真無邪的內心世界,與巴庫斯沉重的心靈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巴庫斯想忘卻失去好友的悲哀,以酒消愁,然而越喝越懷念。人醉了,心不醉。米開朗基羅是不是也想變成酒神?他想忘卻那血洗佛羅倫薩居民區的憂憤,忘卻失去親人的悲哀,忘卻懷才不遇的淒愴,忘卻心靈上巨大十字架的濃濃陰影。

這尊酒神的雕像閃耀著古希臘藝術大師的智慧。巴庫斯酒神的頭發是葡萄串,象征著他的身份;古希臘著名雕刻家帕拉克西特的《牧羊神》則披著如羊毛般卷曲的長發,暗示他半人半羊的牧羊人身份。

巴庫斯酒神左下方的自然支柱,也就是坐在樹樁上的小牧神,使不平衡的身子有了平衡的感覺。這個巧妙的構思明顯地脫胎於古希臘的雕刻,菲狄亞斯、帕拉克西特、萊西普斯等古希臘雕刻大師的作品中都有一個明顯的支柱,起著烘托環境、氣氛等作用。

巴庫斯酒神醉酒的特定狀態,恰好表達了心靈微妙的感受與人體體積動作同步組合的閃光點,這是平衡與不平衡的力量的衝突。這不由使人想起古希臘人體雕刻的法則:在平衡的動態中表現人體的美。

前後兩種不同的表現方式,恰恰證明了米開朗基羅以嶄新的雕刻語言創造了時代的美,從此掀開了西方雕刻史上新的一頁。他的天賦,他的勤奮,他的詩,他的心,終於淋漓盡致地展現在人們麵前。

《酒神巴庫斯》成為米開朗基羅的代表性作品之一,它以完美的裸體表現和略顯搖晃的醉態突破了15世紀雕刻的機械平衡構圖。

這時,他不過才21歲。就在薩伏那洛拉焚燒那些被視為虛榮與異端的書籍、飾物、藝術品的同一年,他還雕刻成了《垂死的那多尼斯》和巨大的《愛神》。

夜裏沒有月亮,也沒有星星。年輕的雕塑家米開朗基羅借著左手擎住的火把,細細地審視剛剛竣工的阿弗羅狄蒂石像,他的眼睛因熬夜而滿布血絲,他的身上布滿了石屑塵灰,他是十二萬分的疲倦了。

現在總算成功了,這個愛神阿弗羅狄蒂。米開朗基羅現在自個兒瞧著,口中也禁不住嘖嘖讚歎。最後,他終於滿意地把握了很久的錘子插進腰帶裏,他穿著一身玄黑色的長袍。

看哪,阿弗羅狄蒂寬朗的前額閃爍著靜冷、聖潔的光輝,眉宇之間流露莊嚴、傲慢的神色。愛是世界上最優美、神聖的感情,米開朗基羅依稀地記起中學時代背誦過的拉丁文句子。

大而澄明的眼睛,高而挺直的鼻梁,顯示了優雅、坦然、美麗、正直的氣概。這正是他想象的、幻想過的愛情。愛情的眼睛容不得半點兒邪惡、欺瞞,愛情的鼻子理應呼吸純潔、高貴的空氣。

但是,那嘴唇,愛神的可愛的嘴唇,米開朗基羅自己也說不出個所以然。這兩片微啟的嘴唇,溢著熱力,散著香芳,仿佛是對創造她的雕塑家羞怯的叫喚,大膽的應允。

愛神阿弗羅狄蒂完美無缺地、婷婷然地站立在眾神之中,在和煦的陽光照拂下,靜冷而且傲慢,美麗而且坦然,唯有那微啟的嘴唇格外多地承受金色的光芒,以致和整個莊重的臉麵不十分協調。但正因為如此,這愛神有了血色,有了青春,有了愛情。

米開朗基羅籲了一口長氣,從山道上爬了起來,撣掉黑袍上的石屑塵灰。他瞥見了地上已熄滅的火把上還漾著一縷白煙。

辛苦的創造者

1497年,薩伏那洛拉領導了意大利有名的宗教改革,在廣場焚毀珠寶、奢侈品、華麗衣物和所謂傷風敗俗的書籍等,禁止世俗音樂,推行聖歌,並改革城市行政管理與稅收製度。他譴責教皇亞曆山大六世是“撒旦的代表”。同年,教皇革除薩伏那洛拉的教籍。

人們曾一度被薩伏那洛拉富於激情的演講所感染和影響,但最終很多佛羅倫薩人對他感到厭倦並轉而反對他,因為他試圖強加給他們的清規戒律過於煩瑣,他還譴責教皇亞曆山大六世。1497年,美迪奇家族重新執掌了政權。教皇把薩伏那洛拉逐出了教會。

1498年4月,教皇和美迪奇家族利用饑荒煽動群眾攻打聖馬可修道院。米開朗基羅的哥哥、那個僧侶利奧那多因信仰那個預言者而被追逐。危險紛紛聚集在薩伏那洛拉的頭上,米開朗基羅並未回佛羅倫薩來捍衛他。

共和國失敗,薩伏那洛拉被以分裂教及異端狂想分子的罪名,在佛羅倫薩鬧市中被火刑處死。薩伏那洛拉被燒死了,米開朗基羅隻是沉默不語。在他的信件中,也從來沒有提到過這個曾經讓自己驚恐不已的教士,但是他的死亡,不可能對於米開朗基羅沒有影響。

就在薩伏那洛拉被燒死前的幾天,曾侵略意大利的法蘭西國王查理八世出乎意料地去世了。他倆的死亡方式不同,該讓誰上天國,誰下地獄?

米開朗基羅搖搖頭,不想考慮這個尖銳的問題。這時他已簽下合同,為聖彼得的法蘭王小教堂獻上一座雕像,這意味著隻能在宗教題材裏去尋找。他充滿自信地在申請書上寫道:“這作品將成為當今無人能夠逾越的作品。”

耶穌之死的題材已被前人的畫筆多次描繪過,還能抓住哪個驚心動魄的場麵?他翻開素描本,碳筆下不知不覺地出現了一個熟悉的臉龐,添上稀疏的頭發,更像一個人——薩伏那洛拉。

他被出賣了。他置身在欺騙和背叛的網裏,無數腥紅的嘴張開著向他撲來。他不想逃脫,也無法掙紮,他的血被擠榨在一個個精美的酒杯裏。他像一截枯木躺在母親的懷裏,就像幼年時迫切需要一個溫暖、柔和的安全港口。他留下的生前說教隻實現了一部分,但他的預言被殘酷的現實證明了。他滿足了,永遠地安息了。

清晨米開朗基羅睡著了。米開朗基羅兩隻手上的泥還沒有被洗幹淨,一條用來修整衣褶線條的泥水布料卷在地上。這時,趕馬車的鞭哨聲在西斯廷大道上響了起來。

紅衣主教格羅雷斯悄悄地走近泥塑像,伸出手指輕輕地碰一下聖母的手,頓時心裏充滿了一種幸福的感覺。坐著的聖母還沉浸在悲哀之中,她的左手食指伸著,其餘手指自然彎曲。紅衣主教格羅雷斯不由得模仿著伸出手指,才發覺這姿勢並不是自然放鬆,而是一種下意識的動作。

聖母的兩隻眼睛都微微閉著,下垂著的視線投在懷裏的耶穌身上,形成了和諧的整體。耶穌的頭後仰著,右手沒有力氣地下垂,半裸的身體橫在聖母的衣裙上,形成了穩定的三角形結構。耶穌是無聲的痛苦,聖母是難言的悲傷,仿佛有一種巨大的藝術震撼力在肅穆寧靜的形式中蘊藏著。

紅衣主教格羅雷斯不明白聖母瑪麗亞怎麼會這樣年輕,而不是滿臉皺紋的老婦人,耶穌卻像幹癟的老頭,毫無生氣。他自然不知道這正是米開朗基羅的大膽嚐試,打破美與醜的世俗觀念,以全新的審美標準作為創造雕刻新語言的基礎。顛倒的巨大反差更容易激起人們的豐富聯想和深刻反思。

這時,米開朗基羅醒了。

年邁的法國紅衣主教格羅斯雷立即表達了自己的不滿:“溫柔的感情,漂亮的衣褶,年輕的聖母瑪麗亞還在想什麼?”

格羅斯雷的潛台詞,顯然不大滿意聖母和聖子的鮮明反差。

“尊敬的主教大人,貞童女瑪麗亞永遠和窗外的春天陽光在一起,她的悲哀是神聖的,命運女神也停止了手中的時間紡線。”

聽了米開朗基羅的回答,格羅斯雷微微點點頭,蒼白的臉上掠過一絲愉快的神色,他充滿感激地對米開朗基羅說:“在天國的耶穌也會感謝你的努力,他的痛苦和折磨已經太多了。”

“主教大人,耶穌在聖母懷裏睡著了,他的靈魂已飄飛到天上,絢爛的晚霞是對他的親切問候。”

格羅斯雷聽到這裏,非常滿意,他雖然不能完全理解米開朗基羅的用意,但是他能夠從中感覺到一種宗教的力量,這就夠了,也是他最需要的東西。他生前最後的遺願放心地交給了米開朗基羅去實現。《哀悼基督》的雕像將以他的名義獻給基督教最古老的聖彼得教堂。

不過,可惜的是就在幾天後,米開朗基羅就參加了格羅斯雷的葬禮,紅衣主教終究未能看到傳世之作《哀悼基督》雕像的最後完成。米開朗基羅深深感謝這位仁慈的紅衣主教為他提供了雕刻《哀悼基督》的機會,並在簽訂的合同上他第一次被尊稱為“大師”。

不久,米開朗基羅的《哀悼基督》完工了,有人說《哀悼基督》是為了紀念當時著名的宗教叛逆者、修道士薩伏納羅拉的,這應該是有一定道理的,因為教士對於米開朗基羅的影響還是很大的,正是因為教士的預言,米開朗基羅才離開佛羅倫薩的。

這件作品的題材取自《聖經》故事中猶太總督抓住基督耶穌並把他釘死在十字架上之後,聖母瑪麗亞抱著基督的身體痛哭的情景。《哀悼基督》是米開朗基羅早期最著名的代表作,這是他為聖彼得大教堂所做的。

米開朗基羅創作出來的作品飽含著憂傷,在這一雕像作品裏,母親把兒子的屍體抱在膝頭上,凝視著他的麵孔,像是想知道所發生的一切。她的手勢是適度的,逐漸地消除著痛苦的疑問,細膩地表達著她那內心深處的全部悲哀。

雕像中死去的基督臉上沒有任何痛苦的表情,肋下有一道傷痕,他橫躺在聖母瑪麗亞的兩膝之間,右手自然下垂,頭向後仰,身體細長,腰部彎曲,讓人感覺到死亡的虛弱和無力。

聖母正值青春,麵容秀麗、高雅大方,身上穿著寬大的鬥篷和長袍,左手略微向後伸開,右手托住基督的身體,顯示出一種無奈的痛苦;聖母的頭向下看著兒子的身體,表現了她的內心正陷入深深的悲痛中。

聖母的雙肩被細密的衣褶遮住了,麵罩卻襯托出她麵容的姣美,她表情是靜默而複雜的,似乎充滿了無言的哀痛,人們仿佛能聽到聖母充滿哀思的祈禱,它表達的東西已經遠遠超出了基督教信仰所包含的內容,那是一種讓全人類為之著迷的神聖的母愛。

在米開朗基羅的藝術世界裏,聖母瑪麗亞是純潔、崇高的化身和神聖事物的象征,所以一定要永遠保持青春。米開朗基羅創造性地把聖母刻畫成了一個端莊美麗的少女,打破了以往蒼白衰老的形象,但是這一點卻絲毫也沒有影響到表現她對基督之死的悲痛,她的美是顯而易見的,她的悲哀卻是無聲的。聖母所體現出的青春、永恒和不朽的美,正是人類對美最永恒的追求。

為了能夠把成年兒子放在母親的膝頭上,畫家經過深思熟慮,終於以配置帷幔的方法解決了這個困難。聖母身上的衣裙呈現出流水一樣的輕盈的細小裙紋,這進一步突出了聖母的女性麵貌,表現衣裙布料的沉重,從兩膝一直拖到地上,形成一團,就像雕塑的台座,上麵安置著基督的身體。

聖母寬大的衣袍構成了穩重的金字塔式的構圖,這樣既能夠顯示出聖母四肢的形狀,又能夠巧妙地掩蓋聖母身體的實際比例,解決了實際人體比例與構圖美的矛盾問題。

基督的身體是十分虛弱的,恰好和聖母衣褶的厚重感以及清晰的麵孔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統一而富有變化。雕像采用了大量的寫實技巧,作者十分重視細節的處理,甚至還使用了天鵝絨進行摩擦,對雕像進行了細致入微的打磨,直至石像表麵完全平滑光亮為止。

為了造成明確、完整和淳樸的印象,米開朗基羅的雕像是采用了角錐形的造型來完成的。由於米開朗基羅對作品精益求精的態度,石頭在他那裏都好像被賦予了生命力,雕像完成後全羅馬的藝術愛好者蜂擁前來觀看,美麗而聖潔的聖母形象十分具有感染力和視覺上的衝擊力,作品轟動了整個羅馬城,這樣一來,作品立刻大放異彩,得到了所有藝術愛好者的好評。從此這一作品便與作者米開朗基羅的名字一起在藝術史冊中占有光輝的一頁。

值得一提的是雕像完成後,米開朗基羅平生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屈從於虛榮心這個弱點,晚上他把自己鎖在教堂裏,在燭光下,把自己的姓名和故鄉的地名刻在了雕像中聖母胸前的衣帶上。從此以後,他再也沒有在別的完成雕像上簽名。就像大自然的樹林和山脈一樣,米開朗基羅的傑作是無須附帶其創造者簽名的。

死去的基督看起來好像永遠那麼年輕,他躺在聖母的腿上,仿佛睡著了一樣。純潔的聖女與受難的神明臉上呈現出奧林匹亞的嚴肅,並夾雜著一種不可名狀的哀傷,米開朗基羅沉浸在那哀傷之中,他的心靈被這兩個美麗的軀體所顯現出來的悲涼占據了。

米開朗基羅時常感到一種悲哀,因為苦難與罪惡的景象如同一種專製的力量進入他的心中,使他這個天才受製於悲哀情緒的支配,瘋狂的創作欲望讓他直到死都無法鬆一口氣。

雖然不是為了勝利的幻想,但他決定為了他自己的光榮與家人的光榮,他要去做一個征服者。他的家人向他要錢,就算他沒有錢,他也從不拒絕他們,因為他太過於驕傲了,家庭的全部重負都壓在了他一個人的肩上。為了給他的家人寄錢,讓他賣身他都無怨無悔。

在這樣的情況下,米開朗基羅的身體已經每況愈下,欲食欠佳、寒冷、潮濕、過於勞累等,開始在毀滅他。他經常頭疼,一邊的胸腹部腫脹。他父親對他的生活方式常加責怪,但卻沒有去想他對此負有責任。在許多年後給父親寫信時,米開朗基羅說道:

我經受的一切磨難,都是為你們而經受的。

我的所有憂慮,都是因為愛你們而造成的。

由此可見當時米開朗基羅對於自己家庭付出了多少,他對於自己的家庭和父親是熱愛的,所以才會以不惜傷害身體的方式來為家裏掙錢,所以才會從不抱怨。

米開朗基羅是老佛羅倫薩人,他對自己的血統與種族很是自豪的,甚至比對自己的天才都更加自豪。他不允許別人把他看作是個藝術家。他曾經說:我不是雕塑家米開朗基羅,而是米開朗基羅·博納羅蒂,他終生以自己是博納羅蒂家庭的人而自豪。

米開朗基羅是精神貴族,而且具有所有的階級偏見。他甚至說,藝術應該由貴族而非平民百姓去搞。他對於家庭有著一種宗教的、古老的、幾乎是野蠻的觀念。他為它犧牲一切,而且希望別人也這樣做。如他所說,他將為了它而被賣作奴隸。為了一點點小事,他都會為家庭而動情。

米開朗基羅瞧不起自己的兄弟,他們也該瞧不起。他對他的侄兒,也就是他的繼承人不屑一顧。但是,他對兄弟們也好,對侄兒也好,都把他們看作是家族的代表而表示尊重。

在米開朗基羅的信中,出現最多的句子就是:我們的家族、維係我們的家族、不要讓我們絕了種等。這個頑強彪悍的種族的所有的迷信、所有的狂熱,他都具有。它們是濕軟泥,他就是用這種泥造就的。但是,從這濕軟泥中卻迸發出純潔一切的天才之火來。

誰如果不信天才,誰如果不知天才為何物,那就看看米開朗基羅吧!從來沒有人像他那樣為天才所困擾的。這才氣似乎與他本人的氣質並不相同:那是一個征服者侵占了他,並讓他受到奴役。

盡管米開朗基羅意誌堅定,那也無濟於事,而且,甚至幾乎可以說:連他的精神與心靈對之也無能為力。這是一種瘋狂的激發,是一種存在於一個過於柔弱的軀體和心靈中而無法控製它的可怕的生命。

從未有人像米開朗基羅那樣幹活,他什麼都不想,隻想夜以繼日地幹活,直到自己累得筋疲力盡。他覺得自己渾身充滿著過度的力量,所以隻能不間斷地行動,一刻也不能休息。

米開朗基羅病態的生活方式不僅使他的任務越積越多,以至於多到無法交貨,慢慢地,他變成了一個怪人。他曾經想過要去雕刻山巒,他就會耗費數年的時間到石料場去選料,還要修一條路來搬運它們,而這麼做僅僅是為了修建一座紀念碑。

米開朗基羅想成為多麵手,既是工程師,又是鑿石工。他想什麼都親自動手,獨自一人建起宮殿、教堂。這簡直是一種苦役犯過的日子。他甚至都擠不出時間來吃飯、睡覺。

偉大作品的誕生

1501年春,米開朗基羅回到佛羅倫薩。40年前,佛羅倫薩大教堂事務委員會曾把一塊巨大的大理石岩塊交給一個叫阿艾斯蒂諾的雕刻家,讓他雕一尊先知像。

可是,雕刻剛開始不久便停工了,從此再也沒有人敢接手了。這時正好米開朗基羅回到佛羅倫薩,也就順理成章地接下了這個活,並準備雕成一尊巨大的大理石雕像。

在夏天的烈日烤曬下,搬運工人赤裸著上半身,吃力的肩上被繩子深深地勒出一道道口子。

繃緊的古銅色肌肉呈現出條條塊塊的輪廓,布滿脊背的汗珠在陽光下顫動。他們身上的每個部位的陰麵與亮處的色彩交替,都會產生堅硬和柔和、興奮與憂鬱的細膩感覺。

他們的形體是細長的,多餘的脂肪已經被粗笨的體力勞動消耗幹淨,他們噴出的粗氣和急促的呼吸聲,也連同佛羅倫薩的炙人陽光滲進了都奇奧圓柱石裏。

米開朗基羅的每一個細胞都充溢著興奮的感覺,他在高聲叫喊,他不停地奔走,忙著指揮豎立圓柱石,周圍已有了一個雕刻工場的模樣。他的眼睛閃爍著光芒,圓柱石的靈魂已經看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