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立誌與奮發 ——守護夢想:別讓夢想在途中夭折(3 / 3)

讀中學的時候,由於童第周的基礎太差,所以學習十分吃力,第一學期期末平均成績才45分。為此,學校勸其退學或留級。在他的再三懇求下,校方才同意他跟班試讀一學期。

此後,童第周就與路燈常相伴:天蒙蒙亮,他在路燈下讀外語;夜裏熄燈後,他在路燈下自修複習。功夫不負有心人。期末,他的平均成績達到70多分,幾何還得了100分。

通過這件事,童第周悟出了一個道理:別人能辦到的事,自己經過努力也能辦到。世上沒有天才,天才是用勞動換來的。這成了他的座右銘。就這樣,靠著勤奮刻苦的精神,童第周順利考上大學,並出國深造,取得了很大成績。

童第周從小家境貧寒,並且學習一般,但他喜歡讀書,樂於吃苦,不怕困難,最終成就了他的輝煌。這充分說明了任何人的成功,都不是靠幸運得來的,那是用汗水澆灌而來的啊!

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隻要付出就有收獲,天賦超常而沒有毅力和恒心的人,隻能庸庸碌碌地過一輩子。許多意誌堅強、持之以恒而智力平平乃至稍稍遲鈍的人,都會超過那些隻有天賦而沒有毅力的人。

據記載,世界上能夠到達金字塔頂的生物僅有兩種:一種是鷹,另一種便是蝸牛。不管是天資奇佳的鷹,還是資質平庸的蝸牛,能登上塔尖,極目四望,俯視萬裏,都離不開兩個字——勤奮。

俗話說:“笨鳥先飛。”這句話告訴我們,要想不落後,就要比別人勤奮,就要比別人先行動。

“笨鳥先飛”是一種不甘落後、勇於爭先的表現。隻要擁有這種精神,“笨鳥”終有一天會變成“靈鳥”。而我們的青春也都會因為勤奮而變得更加絢麗多彩!

古往今來,無論何人,不勤奮、不刻苦都不可能有所作為。青少年時期則更是關鍵,正所謂“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我國古時候就有刺股懸梁、穿壁引光、積雪囊螢、燃糠自照等典故,這也是青少年好學上進的生動教材。

一代書聖王羲之年輕時從師於衛夫人,勤學苦練,以竹葉作紙,以池水為墨,於深山中潛心深造,仿魏晉鍾繇的隸書楷書法,摹“草聖”張旭的草字法。

業精於勤,如此隱忍而決絕的信念永遠深駐在他的內心,於是他放棄了休息,終以“飄若浮雲,矯若驚龍”揚名於世,而他集百家之長又獨樹一幟的行草最終得以承襲。

雨果充滿激情的一生,與他分秒必爭的研學方式密不可分。雨果曾和法國一家出版社簽訂合約,定於半年之內完成一部作品,為了保證潛心於工作,他毅然將多餘的衣物鎖進衣櫃,遺棄鑰匙,以斷絕外出遊玩的念頭。

雨果放棄了休息,將分分秒秒都用在了寫作中。最終稿子提前了兩周完成,而這就是聞名於世的巨著《巴黎聖母院》。

人之於世,有著太多夢想,需要付出大把的精力與時光去追求,與其將易逝的流年耗盡在無用的休息中,倒不如傾注於勤奮的鑽研中,這樣,我們或許會走得更遠。

與勤奮相對的是懶惰。懶惰是一種毒藥,它既毒害人們的肉體,也毒害人們的心靈。懶惰的表現之一就是“業精於勤而荒於嬉”中所說的“嬉”,也就是隻知道玩樂,不知道上進。

有個人從少年時就很貪玩,家裏人勸他學習,他總是說就玩今天一回,明天再學,就這樣,明日複明日,青春虛度,邁入老年,終至一事無成。最後,這個人後悔莫及,寫了一首詩:“鏡裏但見鬢如銀,虛度閑擲七十春。隻因常立明天誌,一生事業付兒孫。”

這個便是少年時期不懂得抓緊時間而“老大徒傷悲”的很好例證。

人們常說:“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很多人想增加財富,提升地位,讓生活更上一層樓,卻不願意多付出一點兒,結果隻能像下麵這個年輕人一樣:

在一戶勤勞的家庭中,一對夫妻勤勤懇懇,夜以繼日地工作著,因此過了幾年,這兩口子便富了,創下了一份很大的家產。但是他們對兒子從小就溺愛,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促使他養成了懶惰貪吃的壞習慣。等老兩口去世後,他和他的妻子便成天吃喝玩樂。餓了吃父母留下的糧食,冷了穿父母留下的衣服,兩人一開始過著神仙一般的快活日子。沒過多久,也就是臘八這天,他倆隻剩下一碗粥,最後被餓死、凍死了。沒有吃不完的飯,沒有穿不破的衣,這就是不勞而獲者的下場。

有很多人都指望著天上能夠掉下來餡餅,整天懶洋洋地坐在那裏做著白日夢。然而耕耘,卻意味著辛勤的汗水,你不付出那麼多,就永遠得不到那麼多。不勞而獲的成功是沒有的,隻有經過自己不斷地耕耘、付出了辛勤勞動的人,才會獲得豐收的碩果。這是亙古不變的真理!

不耕耘,便想得到收獲的成果,在現實生活中是永遠都不可能實現的。勞動創造奇跡,勞動就是財富,付出總會有收獲,哪怕是一點點的付出也能換回一絲心靈上的溫暖。

成功是一個令人向往的名詞。每個人都希望獲得成功,但世界上真正獲得成功的人又有多少呢?一個人的成功並不是偶然的,它是需要辛勤耕耘的。

任何一個成功的人,他的背後都經過了刻苦的學習,麵對困難勇於探索以及堅持不懈的努力。若想收獲碩果,就必須灑下辛勤勞動的汗水。因為收獲總是在耕耘、播種之後,有播種,才會有收獲。

如果想在殘酷的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就隻有靠自己在平日辛勤的耕耘。所以,不要眼紅別人今天的擁有,那是別人長期、艱難付出的回報。每個人的每一筆收獲,都是以更多的耕耘為代價的。人隻有堅持不懈地努力,吃一些不為人知的苦,才會創造出一個又一個的奇跡。

那麼,青少年朋友,對於懶惰,我們應該怎麼辦呢?我們需要時時鞭策自己,才能讓自己有足夠的理智和力量,不斷進取,永不後退。

有人見到寺院裏的大師在敲木魚,便上前問大師:“為什麼在念佛時要敲木魚呢?”

大師回答道:“名為敲魚,實為敲人。”

這人聽了不解,又問道:“那為什麼不是敲雞呀,羊呀,偏偏要敲魚呢?”

大師笑著說:“魚兒乃是世間最勤快的動物,整日睜著眼睛,四處遊動。這麼至勤的魚兒都要時時敲打,何況懶惰的人呢!”

“懶惰”是一個極具誘惑力的怪物,每個人的一生當中都會與這個怪物相遇。比如,早上躺在床上不起來,起床後什麼事也不想幹,能拖到明天的事今天不做,能推給別人的事自己不做,不懂的事自己不想弄懂,不會做的事自己不學做。

“懶惰”可以說是人類最難克服的一個公敵,許多本來可以做到的事,隻因一次又一次的懶惰而錯過了成功的機會。寺院裏那位大師所講的“敲打”,其實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鞭策。人一生要勤奮就要不斷地鞭策自己,克服懶惰的毛病。

“天才出於勤奮”是一條顛撲不破的真理。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用勤勞去彌補自己的笨拙,用汗水澆開那絢麗的成功之花!讓我們一起努力,一起付出,一起走向成功,走向勝利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