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創作中的懸置緊張法
微型小說之所以能以區區篇幅,吸引讀者訣竅之一,便是在描述中巧妙地運用"懸置緊張法”。
"懸置緊張法”又稱懸念、"賣關子”、"設扣子”、"係包袱”等。
它是小說的一種既常見,又十分重要的技法。
車爾尼雪夫斯基是這樣運用"懸置緊張法”的——
他在自己的長篇小說《怎麼辦》的序言中說:"我援引小說家所常用的詭計,從小說的中間或結尾,抽出幾個賣弄玄虛的場麵,來將它們放在開頭的地方。並且給裝上一層迷霧。”
在《怎麼辦》中,一開頭就寫羅普霍夫偽裝自殺,這樣處理就引起了懸念。
然後再倒敘他過去與薇拉、吉爾沙諾夫的關係,解釋他假自殺的原因。
其實"懸置緊張”不僅可以用在開頭,也可用在中間甚至可用在結尾。
如電影《保密局的槍聲》結尾的鏡頭,是常亮出人意外地開槍打死特務組長,救出劉嘯塵和阿紀,隨後跟著潰逃的國民軍隊走了——
常亮究竟是什麼人,影片直到結尾都沒有交代。
這種在結尾產生的"懸念”必將引起觀眾的種種推測和聯想。
"懸置緊張法”其內容可分為兩類:一是作品中某些人物心裏有"數”
,而讀者卻完全"蒙在鼓裏”讓讀者自己去判斷猜測情節的進展。
如《草船借箭》,諸葛亮心裏早已預知天有大霧,可在三日之內"借”到十萬支箭,而讀者卻完全不知焦急地擔憂著諸葛亮的命運。
一是讀者對情節的大部分已了解,而作品中的某些人物卻"蒙在鼓裏”讓讀者睜大了眼睛看這些人物將如何動作。
如《十五貫》中,讀者已知是婁阿鼠偷了錢,而作品中的人物除婁阿鼠外,一概不知。於是讀者關切地期待著這件冤案將如何處置?
篇幅較長的小說,在運用"懸置緊張法”時可以在大"包袱”中係小"包袱”
。在大"扣子”中結小"扣子”
,一環扣一環,一個"懸念”接一個"懸念”把矛盾衝突推向總**。
而微型小說篇幅特短,它往往隻設置一個小小的"懸念”
,描述到結尾時,忽然抖開"包袱”
,使讀者大吃一驚,從而收到很好的效果。
運用"懸置緊張法”一要注意其真實性,既要"懸”
,又不能"玄”
。即不能故作玄虛,破壞作品的藝術真實;二要注意緊緊圍繞著主題來"懸置緊張”
如果在枝節上"懸置緊張”那隻會削弱作品的主題思想。
作家十二戒
作家十二戒一忌跟風:"不要修真受歡迎,就寫修真。三國好看,就寫三國。”
二忌:‘我"這就不多說了,對於所有的寫手來說,用第一人稱寫作是大忌”
三忌:流水帳章節太過簡單,必須多多出現對話環境的描寫與人物性格的描述”
四不能抄襲:"至少要抄得讀者看不出是抄的,有的人的作品一,看就知道是抄尋秦記的劇情”
五章節太短"不要用騙點擊率的方式,寫一章至少要有二-五千字,章節太短不行,太長也不行。要長短適中。””
六忌太哆嗦:"拖戲是可以的,但必須要有技巧,不能無限地拖長。要盡力交代一些有用的東西與伏筆。
七忌太雜:"比如科幻作品,最好不要與武俠合在一起。每一部小說都有其中心的主題,科幻就科幻,武俠在其中出現可以,但起到的作用微不足道,因為是科幻為主題那麼一切都必須用科幻角度去解釋,而不是用武俠。”
八忌超人:章中最忌的除了跟風之外,就是使得主角一夜之間成為超人。主角遇到奇遇,得到意料序外的能力可以!但一夜之間得到超強的力量,事後的力量強無可強,那麼你怎寫到終。”
九忌名稱太多:"讀者是不會有耐性,去記憶你所例出的地名,人名,隻能慢慢地章中交代,給讀者慢慢地消化。如果作者太急,隻會使讀者看得頭昏眼花,變成了流水帳。”
十忌例表:"題材設定,永遠都是給自己看的,不要硬加章,讀者沒有興趣去看你的設定,這樣做就有如提前把一本的結局,說出來使人失去了看的味道。”
十一忌呢稱:"身為一個作者,要盡力站在中立的立場去看、去寫。所以章中,請不要出現不寫出角色全名,而為了省事叫她小XXX阿XXX的情況出現章,必須給人中立冷酷的感覺。而呢稱是為了親友之間的親近感,而代替名字的稱呼,從來沒有見過那筆高超的人用這些妮稱代替角色的名字。你是作者與自己的角色拉親切感幹什幺?”
十二忌上下關係混亂:"有很多的作品主角,都是盡力與身邊的角色拉關係。”比如主角命令身邊的大哥去某事時,是這樣說的:"某某哥,去幫我把什什什幺給打下來。”而不是"某某某聽令,將XXX給我打下來。”公私無法公明,上下關係混亂,你看全世界哪一個軍隊會戰鬥時、工作場合這用這種語氣。這隻能表現作者社會經驗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