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父母爭吵的過程中,我們要以一個最弱者的身份站在一邊觀戰,如果是那種一般的帶有建設性的爭執那就由他們去吧,當爭執演變為大吵大鬧時,發揮我們“黏合劑”作用的時候就到了,盡量緩和氣氛使雙方都冷靜下來,注意,一定要讓父母感到愧疚,哭是最好的辦法。
另外,還有一個方法是讓自己的性格看起來極其孤僻,當然,這需要一段時間父母才能發現,但注意不要真的變成那樣。或者,我們還完全可以直接跟父母挑明,說“你們的這種做法明顯影響到了我的生活學習,我希望你們的關係能夠逐步緩和,最終能夠達到和平共處,有矛盾可以說出來我們一起想辦法解決”。
如果自己對父母的調節無效,我們可以與自己的長輩或者自己最信賴的人說說父母鬧矛盾的事情,請求他們出麵來調解;也可以在父母心態比較平和時,把自己當時的驚恐、擔憂、焦慮等感受講給他們聽,希望為了我們的健康成長,做父母的不要吵架,因為那樣做,受傷害最大的是他們的孩子。
愛心叮嚀:不要用惡語頂撞父母
青少年朋友,隨著我們一天天地長大,當我們進入青春期,當我們懂得越來越多,有了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愛好以後,麵對父母的嘮叨,家人的勸說,總會有心煩的時候,這時,我們可能會選擇用惡語頂撞父母、責怪父母。其實,這是錯誤的行為。父母給了我們生命,把我們辛苦養大,並教育了我們,父母的深情,跟大山一樣高,如海水一樣深,如果我們因為某些事而用惡語頂撞父母,就實在不應該了。下麵講述一樣這樣的故事。
王小強是某中學初三一班的學生。一天晚上,爸爸上晚班去了,媽媽還沒有回家。王小強做完作業後,看到時間還早,便坐在沙發上,準備看一會兒電視再睡覺。這時,媽媽開門進來了。當她看見兒子小強還在看電視時,怒火便上來了:“小強,你看看現在都幾點了?怎麼還不睡?初三學習這麼緊張,你還看電視?怎麼都這麼大了還不懂事,淨讓我操心,我和你爸爸在外邊累死累活的上班,可你呢,怎麼這麼貪玩呢?”
小強覺得反正時間還早,看一會兒電視又有什麼錯呢?他覺得肯定是媽媽的工作遇到了什麼煩心事,所以才拿自己出氣的,於是頂撞媽媽說:“不就是看了一會兒電視嘛,至於嗎?你自己工作不開心,幹嗎回家拿我當出氣筒啊……”
王小強這麼一吼,媽媽不出聲了,氣得臉色發青,陷在沙發裏直喘氣。一想到自己在公司裏受老板的氣,晚上回家自己的親生兒子還如此對自己,媽媽傷心地哭了起來。
看見媽媽哭了,王小強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
故事中,當王小強和媽媽的關係相處得不愉快時,其實完全可以換一種方式來應對這件事。王小強可以對媽媽說:“媽媽,我錯了,您不要生氣了,讓我給您倒杯水,您再慢慢批評我!”然後,王小強可以一邊給媽媽倒水一邊對媽媽說:“媽媽,其實我本來就打算睡覺的,但我看見您沒有回來,就一邊等您,一邊看一會兒電視的……”
如果我們能先承認自己的過錯,就好像一個人在激戰中率先放下武器,讓火藥味頃刻全消一樣。我們應該知道,父母對我們的愛和關懷是毋庸置疑的,但有時候隻是他們表達的方式不恰當罷了,這時,作為兒女的我們,在言語上能適當地退讓一下又未嚐不可?相信當父母聽到我們體貼的話語,他們的怒氣也會來得快,去得也快。
要知道,人都有脆弱的一麵,父母也不例外,他們天天在外麵奔波勞累,難免遭遇挫折,回到家表現出焦慮、煩躁也不足為奇。如果我們衝動、任性地去頂撞他們,就相當於在他們的傷口上撒鹽,最終會讓他們傷心不已。為此,不論在什麼情況下,作為子女,我們都不要對父母惡言頂撞,特別注意不要說以下的10句話。
第一句:好了,好了,知道,真囉唆!
第二句:有事嗎,沒事?那別說了。
第三句:說了你也不懂,別問了!
第四句:跟你說了多少次不要你做,做又做不好。
第五句:你們那一套,早就過時了。
第六句:叫你別收拾我的房間,你看,東西都找不到了!
第七句:我要吃什麼我知道,別夾了!
第八句:說了別吃這些剩菜了,怎麼老不聽啊!
第九句:我自己有分寸,不要老說了,煩不煩啊!
第十句:這些東西說了不要了,堆在這裏做什麼啊!
以上的這些話,相信很多青少年都或多或少地說過其中的一句或幾句,如果你也說了這些話,那麼,請在以後的生活中,不要再說了。
人生真的很短,我們青少年一定要珍惜自己身邊的親人、朋友。不要等到一切都無法挽回了,才知道親人對我們是多麼的重要!
解開心結:耐心應對父母的嘮叨
青少年朋友,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一步步地進入青春期,這時,我們的自我意識迅速發展,獨立意識越來越強。我們認為,自己已經長大了,可以獨立地處理各種事情了,便想擺脫父母的“束縛”。我們覺得父母說的話特別煩人,覺得他們特別愛嘮叨,當他們再次關心我們說這說那時,我們就喜歡以自己的逆反行為來對他們提出抗議。
其實,嘮叨是父母表達愛的一種方式,嘮叨中處處體現著他們對我們的關心和愛護,如果我們隻顧自己的感受而忽視、頂撞他們的嘮叨就大錯特錯了,那麼,我們應該如何正確應對父母的嘮叨呢?這裏專門介紹以下幾個招數。
第一招:換位思考多體諒。
作為子女,我們應該了解,父母愛嘮叨是有他們的“發病原因”的,一個是因為我們沒有按照父母說的去做,另一個是因為父母擔心我們學習和生活出現各種問題。為此,當他們再嘮叨時,我們可以站在父母的角度想一想,如果自己是父母,當孩子不聽話時,自己又會怎麼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