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順暢巧溝通1(1 / 3)

第七章 順暢巧溝通

進入青春期後,我們逐漸產生了比較明顯的逆反心理,容易與父母發生誤解、矛盾,甚至衝突,導致雙方關係緊張和疏遠。這時,我們應該學著理解父母,用“愛”來溝通。

先提個醒:正確處理父母的食言

青少年朋友,在生活中,你有沒有遇到過這樣的事,明明父母答應過自己的事,最後父母卻沒有信守承諾。那麼,這個時候,我們應該怎麼辦呢?我們一起來看看下麵這個故事吧!

正在讀高一的小琴見同學們都有自己的特長,很是羨慕,於是也想學一門特長——遊泳。

小琴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了媽媽,媽媽對她說:“隻要你把學習成績搞上去,能進入班級裏的前十名,媽媽暑假就給你報遊泳班。”

小琴一心想要學遊泳,在接下來的時間裏努力學習,終於功夫不負有心人,在期末考試時,取得了第八名。

這天,小琴高興地把自己的成績單拿給媽媽,並希望媽媽為自己報遊泳班。盡管媽媽很滿意小琴的學習成績,卻沒有提要為小琴報遊泳班的事。

吃飯的時候,小琴對爸爸媽媽說:“爸爸媽媽,我今天看了一個故事,不過裏麵的道理怎麼也沒有看懂,想向爸爸媽媽請教。”

媽媽說:“哦,是什麼故事,快說來聽聽!”

小琴說:“這個故事是這樣的,春秋時期有個叫曾子的人,有一天,他的妻子哄小孩時隨口答應兒子要殺豬給他吃。事後,曾子為了實現這個承諾真的殺了豬。這個故事到底說明的是什麼道理呢?”

媽媽回答:“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對孩子的教育不僅要注意言教,更要注意身教。”

爸爸說:“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做人要講誠信!”

這時,小琴說:“爸爸,媽媽上次說,如果我能進入班裏的前十名,就給我報遊泳班,不知道媽媽的話……”

媽媽一聽,笑著說:“哦,原來我們的小琴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啊!好吧,既然你已經這樣說了,咱們明天就報名去吧 !”

第二天,媽媽果然和小琴一起去遊泳班報了名。

故事中,當小琴麵對媽媽的食言時,小琴采用了一種沒有硝煙的說服方法,在向家人請教、學習的基礎上,巧妙地說服了媽媽。

為此,青少年朋友,在生活中,當我們遇到家長答應自己的事,沒有履行承諾時,我們應該用正確的說服方法,來維護自己的“權益”。切忌對父母發脾氣,“逼”父母答應,這樣隻會引起自己和父母之間的矛盾惡化,讓我們得不償失。

調換角度:做父母情感的黏合劑

親愛的朋友,你的父母在你的麵前吵過架嗎?他們是偶爾吵架,還是經常吵架呢?當自己的爸爸媽媽吵架的時候,你又是怎麼處理的呢?其實,作為子女,當遇到父母感情危機時,我們可以利用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優勢左右撮合,促使父母重歸於好。在撮合的過程中,我們要盡量用自己的伶牙俐齒巧言妙說,幫助他們突出“情感重圍”。

最近一段時間,馬小雨很不開心,為什麼呢?原因是爸爸媽媽近來關係緊張,兩人總是因為小事而吵得不可開交。馬小雨真是難受極了,她覺得這樣下去會越來越不樂觀,必須製止父母繼續吵下去才行。

怎麼辦呢?馬小雨靈機一動,想了一個好辦法。這天下午放學回家,馬小雨看見爸爸和媽媽又都生氣地背對著背坐在客廳,就知道他們又吵架了。馬小雨連忙一邊捂著肚子,一邊大聲嚷嚷著:“哎喲,我的肚子好痛哦!”

聽見女兒的叫聲,爸爸和媽媽同時跑到小雨身邊,關心地問:“怎麼了?怎麼了?”

小雨看見爸爸媽媽“中計”,很高興,便埋怨說:“最近精神特別不好,常常感到不舒服,不是肚子痛就是頭痛,也不知道你們在忙些什麼,連我生病了都不關心……”

爸爸媽媽聽女兒這樣說,立即慌了,忙問:“小雨,你是怎麼了?是生病了嗎?”

小雨嘴一撇說:“還不是你們惹的禍呀?天天吵天天鬧,弄得我沒心思吃飯,沒心思睡覺,能不生病嗎?”說著說著,小雨真的掉下了眼淚。

爸媽聽到這裏,都低下了頭,不再說話。

小雨繼續說:“我記得從前,爸爸媽媽有什麼事總會為對方考慮,媽媽經常對我說,爸爸工作辛苦,在外邊就挺操心的,回到家要我不要煩他,而爸爸呢?也經常告訴我,媽媽做家務很累,讓我抽空也要幫媽媽的忙!可是,現在你們怎麼就不為對方考慮一點呢?到底你們現在有什麼深仇大恨,非要把家弄得戰火紛飛呢?”

小雨的一番話讓爸爸媽媽也淚眼婆娑,媽媽一把摟著小雨,一邊說:“好孩子,都是爸媽不好,爸媽以後再也不吵架了。”

爸爸也過來摟住小雨母女,對她們道歉說:“怪我,怪我,以後我再也不亂發脾氣了。”

小雨見自己的說服已經起到了效果,立即從自己的書包裏拿出紙和筆,要爸爸媽媽簽下不許吵架的“約法三章”。

“約法三章”中說:從今天起,爸爸和媽媽不能再吵架,如果誰先吵架,就罰先吵架的人打掃廁所一個月。

此後,小雨家又恢複了平靜,每當看到爸爸媽媽又有吵架的苗頭時,小雨就在一旁提醒他們說:“你們可是‘約法三章’的!”於是,有了這“約法三章”,小雨一家相處得十分愉快。

麵對父母關係緊張的局麵,如何找到話題的切入點,的確需要動一番腦筋。小雨借“生病”引出話題,將正在生悶氣的父母吸引過來,小雨正是利用了父母心疼子女的心理,這樣切入話題,巧妙自然,順理成章,使處於冷戰的父母坐到一起,從而為勸說的順利進行做好了鋪墊。

俗話說:“牙齒也有咬著自己舌頭的時候”,父母發生爭吵、衝突,就好像我們的牙齒咬到自己的舌頭一樣。因此,當父母吵架時,我們要盡力調節,使父母和睦相處。

就父母而言,我們一般充當著“黏合劑”的角色。隻要我們學會了解父母的性格為人,以其中一個性格軟肋為切入點,先討好父母中的一人,但對另一方也不能過分冷落,然後通過提升自己的家庭地位使得自己能夠擁有足夠的底氣進行一些中肯的評論,在評論的過程中讓父母意識到“我這麼做是會影響到了孩子健康成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