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尊師大看台2(1 / 3)

竊竊私語:去老師家做客要講禮貌

親愛的青少年朋友,作為一個中學生,你去老師家做過客嗎?在去老師家做客時,你都是怎麼做的呢?

如果在做客時,我們不注意相關的禮節,很容易造成一些誤會,甚至會影響到自己與老師之間的和諧關係。所以,我們在登門拜訪老師時,必須遵守必要的禮儀。

去老師家前,我們應事先用電話等方式進行聯係,約好時間。這樣既可以讓老師在工作或生活上有所安排,也可以使自己不致撲空。

我們與老師約好時間後,應準時前往,不可失約。要是因故不能準時赴約,一定要設法告知,以免老師長久等候和掛念。

拜訪老師時,我們應注意衣著鞋帽的整潔,披頭散發、衣冠不整是一種失禮的行為。

到達老師的家門前,應先輕輕敲門或按門鈴。待有人應聲開門時,要與開門人打過招呼才能入內,不能貿然闖入。

如果是雨天,不可把濕淋淋的雨傘帶進室內;要是老師不在家,可留條拜托鄰居向老師轉達。

進門後要熱情稱呼所有的人,包括老師及其家屬。對老師家屬的尊重,實際上也就是對老師本人的尊重。一般來說,如果所拜訪的老師是男性,對其妻子可稱“師母”或“師娘”;如果所拜訪的老師是女性,對其丈夫可稱“先生”。正確的稱呼不僅是尊重的具體體現,也反映我們的文化素養。

在拜見老師的過程中,我們應舉止文雅,彬彬有禮。當老師或其家屬遞來茶杯時,我們應該起立雙手接過茶杯,並道聲“謝謝”。

拜見的時間不可過長,以免影響老師工作和休息。在告辭時,應向老師及其家屬打招呼和道別。如老師送我們出門,要請老師留步,並再次道謝和告別。

在拜訪老師時,我們給老師贈送一些紀念品是可以的,尤其是在老師的執教紀念日、元旦、春節或教師節等有意義的日子,學生在登門拜訪老師時贈送一些照片、日記本、賀年卡或照相簿等紀念品,都是很有意義的。但應注意,可以送並不等於一定要送,送不送,送什麼,都要根據具體情況是否需要,以及學生自己的經濟條件來決定。即使要送,也要重在心意,重在物品的內在意義。

作為我們中學生,不管是去老師家做客,還是去其他同學家裏做客,我們都應該講禮貌,懂得尊敬他人。要知道,隻有我們尊重他人,才能得到他人對我們的尊重,我們才能因此而成為受他人尊重的陽光青少年。

集訓課堂:用什麼方法向老師提問

作為老師,其主要職責就是為學生傳授知識、解答各種疑難問題。那麼,現在有這樣一個問題,即你喜歡向自己的老師提問嗎?你一般選擇用怎樣的方法向老師提問呢?如果我們懂得怎樣提問,怎樣把握最好的時機提問,那麼我們將會在校園生活中收獲到更多的知識。

一般來說,以下幾種向老師提問的方法就非常不錯。

課上提問法:經過預習會遇到問題,在經過聽課後仍未能搞懂,就可舉手提問。

課後提問法:上課時間緊,有時沒有機會提問,那麼就得在課後抓機會提問。

計劃提問法:經過一段時間學習,把不懂的地方集中起來,有計劃地去向老師提問。

作為學生,我們要想在未來社會舞台競爭中不遜於對手,就要在學習過程中向老師大膽問、主動問、不停問。敢於向老師提問,說明我們在學習中善於思考問題、在接受中善於質疑問題、在溫習中善於反省問題。如果我們在學習過程中能夠把問題一個一個提出來,然後一個一個被解答,學問便悄然在胸中積澱。

要知道,學習是身心各方麵都要協調的過程,老師接收到一個問題,首先不是考慮問題的本身,而是在力圖破譯隱藏在問題背後的根本原因,希望能一次性地把知識點、方法甚至心理問題都解決掉,因此我們在向老師提問時,還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做題以後再提問。實踐出真知,在中學階段,真正的學習效果是“做”會的,不是“聽”會的,特別是理科。因此,要盡量避免隻請老師給我們把某道題講懂,而要追求達到觸類旁通的效果。為此應通過親自動筆做題以後仍有難題不得其解,在這時,將問題歸納後再向老師提問,然後舉一反三,使自己得到知識的鞏固和增加。

第二,問題描述方式。描述方式一般有口頭描述和書麵描述兩種。

口頭描述對語言表達能力的要求較高,特別對於複雜的問題。因此在提問之前最好先把要提的問題寫出來,念給老師聽,如感到寫出來比較困難,說明我們對要提什麼問題還不清晰。

書麵描述避開了口頭描述缺點,但多數老師並不欣賞學生抱著一本參考書上題去直接問“老師,這道題怎麼做?”的方式,因為這類問題很直接,沒有經過我們思考,解答這種題的價值不大,達不到舉一反三的效果。

兩種方式相比,采用口頭描述方式向老師提問最好。有位物理名師的絕招是:要求問問題學生將題目背出來,背不出又回到座位背,結果多數學生在背題的過程中加強了思考,加深了理解,自然而然地解決了問題。

第三,提問方式。提問方式一般有舉手提問和書信提問兩種。

舉手提問,一般隻限於老師能用簡短幾句話就能解決的問題,因此問題的敘述一定要簡短明確,不可含含糊糊,敘述不清。不要選擇老師正在集中精力講解的時段,此時會打斷老師的思路,影響全體同學聽講,這是很不禮貌的。如遇舉了手,老師又不立即給機會的情況下,要能夠理解老師。提問選擇在老師提示時比較好,如,老師講了一個知識點後,一般會說:“哪位同學不清楚,可以提問。”這時,我們可以大膽地舉手提問。

書信提問,就是將問題寫在紙條上傳遞給老師,老師自行抽空餘時間解答。這種方式操作靈活、問題涉及範圍寬,容易得到老師的重視。這種方式既可在課堂上使用,也可在課下使用;可以提學科問題,也可以提非學科問題;可以提學生問題,也可以提老師的問題。

兩種方式相比,書信提問方式較好,老師會有充裕的時間準備,課堂上解答不了的,課下一般都會專門抽時間幫我們解答。不過,在用這種方式提問時,最好寫上自己的名字。

青少年朋友,作為學生,我們要學會正確的提問,要喜歡提問,這樣一來,一方麵鍛煉我們與老師交流的技巧;另一方麵也使自己學習到更多的知識,提高自己的學習成績,鍛煉我們的能力,這是一舉多得的事情。

愛心忠告:冷靜麵對老師的批評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我們犯錯誤後,難免會受到老師的批評。那麼,麵對批評,我們該如何正確對待,才能贏得老師的諒解,從而建立和諧的師生關係呢?

一次班會課上,班主任談到即將進行的理科考查,要求全班同學一定要認真對待,提前複習,確保人人過關。為了引起大家的重視,班主任板起麵孔,表情嚴肅。

這時,上次信息考試沒過關的李大山正漫不經心地和同桌竊竊私語,盡管聲音很小,還是被火眼金睛的班主任發現了。

班主任不由得想到上次信息技術考試全班50人,隻有李大山一人未過關,於是禁不住打開了話匣子:“李大山,你還不吸取上次信息考試不及格的教訓,還想拉你的同桌一起‘下水’……你期中考試成績嚴重下滑,還不吸取教訓……”這時,從未受過老師當眾批評的李大山,臉如紅布,如坐針氈。

當天下午,在部分同學的慫恿下,李大山頭腦一熱,便迫不及待地寫了一張言辭激烈的小紙條放在班主任的辦公桌上,全文如下:

“老師:你不該在同學麵前批評我,你要知道,我長這麼大,可從來沒有人如此批評我,我有自尊。你今天傷害了我,你應該在全班同學麵前,向我公開道歉!”

班主任看了小紙條以後,心想自己本是出於好意,非但得不到感激,反而招來惡語,氣得說不出話來。一氣之下,再也沒有過問李大山。

其結果是,原本想考入重點大學的李大山整天背著思想包袱,成績直線下降,高考成績尚未達本科線,多麼可惜!

我們作為青少年,在成長的過程中,受到老師和家長的批評是在所難免的。如果我們斤斤計較於批評者的態度與藝術,並以此作為是否接受批評、改正錯誤的標尺,這其實是拿自己的進步作賭注。

這裏,我們想一想,我們是否也有過類似李大山的遭遇?假如老師當眾批評我們,我們該怎麼辦呢?這時,我們應該冷靜思考自己的過錯,虛心接受老師的批評,及時改正自己的缺點。這裏有幾招正確麵對的方法。

第一招:冷靜思考,認清意圖。

從前麵的故事我們可以看出,李大山的班主任盡管舊賬重提,語言偏激,但並無惡意。為此,如果我們是李大山,老師批評自己後,我們應該冷靜思考,認清班主任批評自己的良苦用心,並下決心努力改正,這樣才有可能變壓力為動力。再仔細想想,我們就會知道凡是批評過我們的人都是自己身邊最親近的人。他們的批評無非是想讓我們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