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樂觀是一種人生態度(2 / 3)

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隻有放棄才能專注,才能全力以赴。有目的地放棄已擁有的,並且平靜地等待失去,是成功必備的心態之一。佛家有一個故事很經典:

梵誌雙手持花獻佛,佛說:“放下。”

梵誌放下左手之花,佛說:“放下。”

梵誌放下右手之花,佛還是說:“放下。”

梵誌說:“我手中之花皆已放下,還有什麼可放的呢?”

佛說:“放下你所有的想念,一直舍去,舍至無可舍之處,是汝放生命處!”

梵誌頓悟。

我們都是凡人,行走於社會中,生活在現實裏,不可能“一直舍去,舍至無可之處”,但是,我們可以學會選擇,學會放棄。學會了放棄,就離成功不遠了。如果對選擇不在意,那麼時時處處都是放棄;如果執著於選擇,本身那麼無異於放棄了選擇;如果著眼於選擇的目的,有選擇,有放棄,那麼選擇的結果往往是較好的。

有所不為,才能有所為,如果想事事有所為,就會落得個樣樣通,樣樣鬆,貪多嚼不爛的下場,在這個講究效率的年代,這比事事無所為好不到哪兒去。任何人都隻有先放棄一些事,做好另一些事,做強,做強,再做強,才能夠逐漸做大。

“有所為,有所不為”兩者是辯證統一的關係。“有所為”是目的,“有所不為”是達到目的的手段和方法。要想“有所為”就必須“有所不為”;“有所不為”是為了更好地“有所為”。

“有所為,有所不為”是一種能力,更是一種境界、一種智慧。與“舍得”有異曲同工之妙。舍得舍得,有舍有得,不舍不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

笑的魅力:用笑聲裝扮心情

笑是我們的一種積極的情緒,笑可以有很多好的作用。笑可以表達我們陽光般的心情,微微一笑,讓我們和陌生人之間的距離拉近。

據美國芝加哥《醫學生活周報》報道,美國一些大型醫院和心理診所已經開始雇用“幽默護士”。她們陪同重病患者看幽默漫畫並談笑風生,以此作為心理治療的方法之一。幽默與笑聲,幫助不少重病患者或情緒障礙者解除了煩惱與痛苦。

笑聲一般都是人們所喜歡的,人們都不願意看到別人愁眉苦臉。最新的醫學研究發現,笑口常開可以預防傳染病、頭痛、高血壓,可以減輕過度的精神壓力,因為歡笑可以增加血液中的氧分,並刺激體內免疫物質的分泌,對抵禦病菌的侵襲大有幫助。而不笑的人,患病概率較高,而且一旦生病之後,也常是重病。美國醫學界將歡笑稱為“靜態的慢跑”。

笑能使肌肉鬆弛,對心髒和肝髒都有好處。如果生活中沒有時間去慢跑,我們可以每天多笑一笑,甚至哈哈大笑幾十次,以調節身體狀態,增進健康。

耶魯大學心理學教授列文博士說:“笑表達了人類征服憂慮的能力。”笑又往往是人歡樂的一種表達,歡樂是人體在生理上產生了某種愉悅的緣故。趕緊笑起來吧,別等到生病以後才咧開嘴。

古代名醫張子和曾采用使人發笑疏導法治愈了一個人的怪病。當時有個官吏的妻子,精神失常,不吃不喝,隻是胡叫亂罵,不少醫生使用各種藥物治療半年也無效果。張子和則叫來兩個老婦人,在病人麵前塗脂抹粉,故意做出各種滑稽的樣子,病人看了不禁大笑起來。

第二天,張子和又讓那兩個老婦人做摔跤表演,病人看了又大笑不止。後來張子和又讓兩個食欲旺盛的婦人在旁邊進餐,一邊吃一邊對食物的鮮美味道讚不絕口,病人看見她倆吃得津津有味便要求嚐一嚐。從此她開始正常進食,怒氣平息,病全好了。

著名科學家法拉第年輕時,由於工作十分緊張,導致精神失調、身體非常虛弱,雖然長期進行藥物治療卻毫無起色。後來一位名醫對他進行了仔細的檢查,但未開藥方,臨走時隻說了一句話:“一個小醜進城勝過一打醫生!”法拉第對這句話仔細琢磨,終於明白了其中的奧秘。

從此以後,他經常抽空去看馬戲、滑稽戲與喜劇,經常高興得開懷大笑,愉快的心情使他恢複了健康。

據說每天早上,在印度孟買的大小公園裏,可以看見許多男女老少站成一圈,一遍又一遍地哈哈大笑,這是在進行“歡笑晨練”。印度的馬丹·卡塔裏亞醫生開設了150家“歡笑診所”,人們可以在診所裏學到各種各樣的笑:“哈哈”開懷大笑,“哧哧”抿嘴偷笑,抱著胳膊會心微笑……以此來治療心情壓抑等心理疾病。

加利福尼亞大學的諾曼教授,40多歲時患上了膠原病,醫生說,這種病康複的可能性是五百分之一。他按照醫生的吩咐,經常看滑稽有趣的娛樂節目,有的節目使他捧腹大笑,有的節目使他從心底發出微笑。他除了看有趣的節目,平時還有意識地和家人開開玩笑。一年後醫生對他進行血樣檢查,發現指標開始好轉了。兩年以後,他身上的膠原病竟然自然消失了。

為此,他撰寫了一本《五百分之一的奇跡》,書中提出:“……如果消極情緒能引起肉體的消極化學反應的話,那麼,積極向上的情緒就可以引起積極的化學反應……愛、希望、信仰、笑、信賴、對生的渴望等,也具有醫療價值。”

中外許多心理學家、運動學家認為,一般性的笑,能使膈膜、咽喉、腹部、心髒、肺甚至肝髒都獲得一次短暫的運動;捧腹大笑還能牽動臉部、手臂和兩腿肌肉的運動;當笑停止之後,脈搏的跳動會低於正常的頻率,骨骼肌也會變得非常鬆弛。

美國一家廣告公司的部門經理弗雷德工作一向很出色。有一天,他感到心情很差。但由於這天他要在開會時和客戶見麵談話,所以不能情緒低落、萎靡不振。於是,他在會議上笑容可掬,談笑風生,裝成心情愉快而又和藹可親的樣子。令人驚奇的是,他的這種心情“裝扮”卻帶來了意想不到的結果——隨後不久,他就發現自己不再抑鬱不振了。

美國心理學家霍特指出,弗雷德在無意中采用了心理學的一項重要規律:裝著有某種心情,模仿著某種心情,往往能幫助我們真的獲得這種心情。

有些人通常在情緒低落的時候避不見人,直到這種心情消散為止。這麼做果真是好辦法嗎?

多年來,心理學家都認為,除非人們能改變自己的情緒,否則通常不會改變行為。當然,情緒、行為的改變也不是說變就變、想變就變的“瞬間”現象,而是有一個心理變化的內在過程。心理學家艾克曼的實驗表明,一個人老是想象自己進入了某種情境,並感受某種情緒時,結果這種情緒十之八九果真會到來。

所以,為了調控好我們的情緒,不妨經常用笑聲對自己的心情進行一番“裝扮”。

雪中送炭:幫助別人會更快樂

人們常說:“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難。”確實如此,當我們的人生不斷遭遇挫折和失敗的時候,究竟是誰能幫我們渡過難關呢?是朋友,這種朋友是我們人生道路上必不可少的夥伴。

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風順,難免會碰到失利受挫或麵臨困境的情況,這時候最需要的就是別人的幫助,如果我們能在這時幫助他人,那麼,那個人一定會記憶一生,而我們自己也會因為幫助了他人而快樂很久。

那麼,怎樣做才算是真正的雪中送炭呢?

對別人的幫助要落在實處,不要停留在口頭上。世上有兩種幫助,一種是隨便幫幫,一種是一幫到底。前一種幫助也是幫助,也能夠給人帶來好處,但它不算真正的幫助,因為這種隨便的幫助總是在關鍵的時候就不管用了。

後一種幫助才是真正的幫助,是幫他人徹底解決實際困難的幫助。我們常用“兩肋插刀”來形容朋友之間很深的情誼,當朋友有難時,我們能夠傾盡所能地去幫助他,這才是真正的幫助。

比如,有的同學在課後不認真完成作業,他想借你的作業抄,你借還是不借呢?如果你借了,是不是雪中送炭呢?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因為你借給他抄作業,他完全沒有掌握到應該掌握的知識,等到考試的時候,一樣會露餡。如果真正的想幫助他,就要幫他講解他不明白的知識,督促他和你一起做作業,兩個人在學習上共同進步。

幫助他人還要堅持不懈,不要一時興起就這也幫那也幫,不高興的時候就誰都不幫。

此外,幫助他人,不能居功自傲。在人際交往中,當我們幫助了他人時,不必沾沾自喜、自鳴得意,更不能擺出一副救世主的麵孔,因為我們的幫助應該是無私的、誠懇的,不存在半點恩賜的感覺。一個人如果老記得自己有恩於他人,居功自傲,就會因為其驕橫的態度而招致別人的不滿,使得人們不願接受他的幫助,這樣的人也不會有好人緣。

古人雲:“將欲取之,必先予之。”這句話道出了人生的真諦。你要想成“功”,就要先用“功”;你要想摘取樹上的果實,就必須先要給樹澆水、施肥;你若想在學習上取得成績,就必須先要付出心血和汗水;你要想得到別人的幫助,就必須先要去幫助別人;你要想得到別人的愛,就必須先要愛別人。

要知道,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是一種平等互惠的關係,也就是說,你對別人怎麼樣,別人就會怎樣對你。你幫助我,我就會幫助你,正所謂“投之以桃,報之以李”。一個人隻有大方且熱情地幫助和關懷別人,別人才會給他以幫助。

我們應該時時伸出熱情的手,時時幫助和關懷別人,因為我們的幫助,不僅能助人一臂之力,而且能給對方帶來力量和信心,使他們有更大的勇氣去戰勝困難。特別是當一個人遇到挫折,處於逆境之中時,如果我們能熱情相助,那將猶如雪中送炭,“危難中見真情”,很多人在受到別人真誠的幫助後,總能以更真誠的感激報答別人。

快樂交友:懂得合作的人更快樂

“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哲學家威廉詹姆士曾經說過,“如果你能夠使別人樂意和你合作,不論做任何事情,你都可以無往不勝。”合作是一種能力,更是一種藝術。唯有主動與人合作,才能獲得更大的力量,爭取更大的成功,有了成功,我們也才會更快樂!

合作,就是人和人之間相互配合。一個人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的合作能力。“我能行”的含義,並不是“隻有自己行,別人都不行”,恰恰相反,是“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取長補短走天下”。懂得與人合作,以達雙贏,做大人生局麵,這樣才會讓我們更快樂。

從前,有兩個非常饑餓的人得到了一位長者的恩賜:一根魚竿和一簍子鮮活碩大的魚。其中,一個人要了一簍子活魚,而另一個人則要了一根魚竿,於是他們分道揚鑣了。

得到魚的人原地就用幹柴搭起篝火烤起了那些鮮活的魚。把魚烤好以後,他狼吞虎咽,還沒有品出鮮魚的肉香,轉瞬間就把烤魚吃了,可是魚畢竟是有限的,還沒過幾天,他就把魚全部吃光了。不久,便餓死在了空空的魚簍旁了。

而另一個得到魚竿的人,提著他的魚竿朝海邊走去,他忍饑挨餓走了幾天,當他終於能看到遠方蔚藍的大海時,他用盡了最後一點力氣,再也走不動了。最後他也隻能倒在了他的魚竿旁,帶著無盡的遺憾離開了人間。

同樣,又有兩個饑餓的人,他們同樣得到長者的恩賜:一根魚竿和一簍魚。但他們沒像前兩個人那樣各奔東西,而是商定共同去尋找大海。他們兩個帶著魚和魚竿踏上旅程。在路上,他們每次隻煮一條魚,經過艱難的跋涉,他們終於來到大海邊。

從此,兩人開始了捕魚為生的日子,幾年後,他們蓋起了自己的房子,有了各自的家庭和子女,有了自己建造的漁船,過上了幸福快樂的生活。

我們可以從故事中發現,同樣是麵對著魚竿和滿簍的魚,4個人卻有不同的表現:前兩個人隻顧眼前利益,得到的隻是暫時的滿足和長久的悔恨;後兩個人卻很有心機,懂得人生的智慧在於目標存高遠但立足於現實,於是兩個人合作,發揮了魚竿和一簍子魚的雙重功效,最後過上了自己所希望的幸福快樂的生活。

青少年朋友,生活中,一個人的力量是非常有限的,隻有與人合作你才能取得更大的收獲,才能獲得更多的快樂。否則這樣下去,你終有一天會因“體力不支”而倒下去。與人合作,合力雙贏不是更好嗎?既可以發展自己,也可以讓自己得到最大的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