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樂觀是一種人生態度(1 / 3)

第六章 樂觀是一種人生態度

樂觀是一種人生態度。在我們的一生當中,常常會被很多煩惱所困擾。當我們麵對種種困擾的時候,千萬不能一味地沉溺於其中而不能自拔,而應該及時地從困境中走出來。

調整心態:人生就要莫生氣

發怒也是有學問、有方法和藝術的。不怒自威,那是情商裏的上乘;一喜一怒,喜怒收放自如,拿捏有度,喜怒運用得體,那也是情商裏的上乘;喜怒無常,動不動就發怒,那是情商裏的下乘。

經常發怒並不是好事,對學習不好,對工作不好,對生活不好,對人際關係不好,對自己的身體也不好。人常說“怒傷肝”,發怒還會引起高血壓、胃潰瘍、失眠等,是一種心理病毒。

富蘭克林曾說:“任何人生氣都是有理由的,但很少有令人信服的理由。”一個人生氣後,就容易發怒了。

美國生理學家愛爾·馬先生認為:氣憤是人類死亡的重要原因。人們經常說的“我都氣死了”,“你這是要把我活活地給氣死”,揭示的也許就是這個道理。

實驗證明,人在盛怒時,呼出的氣液化成水,是一種紫色的沉澱狀。把這種“生氣水”注射到老鼠身上,幾分鍾後,老鼠就會死亡。人生氣10分鍾,耗費掉的精力,不亞於參加一次3000米的賽跑。

生氣憤怒,是一種典型的情緒化和感情用事的狀態,發怒的人容易衝動,容易偏激,容易走極端,這樣就會不計後果,語言和行為就會失控,容易對他人的身心造成傷害。

所以,失控的發怒是最容易得罪人的,是最容易傷害別人心靈的,也是最容易觸怒其他人的。一個人因發怒而失控,會給自己留下傷口,也給別人留下傷口。

有一首《不氣歌》,語言樸實無華,卻又能警醒世人:

世上到處都是氣,無氣萬物無生機。

人活憑的就是氣,無氣活著啥意義。

渾身正氣身體壯,邪氣纏身傷身體。

你不生氣氣找你,氣是自己爭來的。

人生一生都是氣,若是氣人己先氣。

惹人生氣為不義,人要生氣為中計。

生氣百害無一利,氣壞別人傷自己。

氣出病來自己醫,花錢受罪人諷譏。

氣量狹小沒出息,隻讓別人竊竊喜。

生氣常常傷理智,辦壞事情悔莫及。

爭氣損盡己力氣,看你爭氣不爭氣。

世人都應曉利弊,歡歡喜喜消消氣。

大度能忍天下氣,不氣別人不生氣。

你尊我敬多謙虛,但願大家都和氣。

要是心情不愉快,真的生氣了怎麼辦?使自己心情愉快的基本心理技巧就是自我安慰,找一個心理平衡點。要是真的生了氣又發了怒,而且造成了不好的後果,就要真誠地表達歉意,說“對不起”,這是一種情商高的表現。

難得糊塗:給我一棵忘憂草

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會受到世俗的幹擾,此時也是我們選擇一種生活態度的時候。有的人選擇每時每刻都睜開雙眼仔細地觀察著這個世界,一點塵埃和沙粒都不能入眼,這真的是一種聰明嗎?

答案是否定的,其實這是一種自作聰明的聰明。人生真的不必太較真,該清醒時清醒,該糊塗時糊塗,把握好為人處世的度,增一分太滿,減一分太少,這是一種高明的生活態度。這也是值得我們推崇的一種大智若愚的生活態度,它能讓人的心靈時刻保持一寧靜和充盈。

“遺忘”並不一定就是什麼壞事,生活中學會忘記對身體還有好處。

忘記仇恨。人如果在頭腦中種下了仇恨的種子,就會老想著報仇,使生活不得安寧。忘記仇恨,心裏就會平靜許多,這對健康長壽是大有好處的。

忘記悲傷。悲傷的事時有發生,如果悲傷情緒維持過長時間,就會嚴重影響身心健康。若能及時調整情緒,使自己盡快從悲傷中解脫出來,無疑會有益於身體健康。

忘記氣憤。生氣或憤怒,可造成氣血堵塞,血壓升高,心跳過速,甚至因氣憤而發生意外。所以,遇到氣憤之事要想得開、忘得掉。

忘記憂愁。多愁善感多疾病,要忘記憂愁,讓快樂占據人的思維空間,才是延年益壽之良策。

忘記後悔。使人後悔的事時常會有,若經常追悔莫及,就會陷入傷感之中,危害健康。

忘記名利。人生若把名利看得太重,冥思苦想,斤斤計較,甚至爭名奪利,就永遠也擺脫不了煩惱。隻有淡泊名利,忘記名利,人才能活得輕鬆、瀟灑。

忘記疾病。患病的人多數會被疾病困擾而不能自拔。若能理智地對待疾病,並用積極的態度去戰勝它、忘記它,樂觀地生活,疾病就易於治愈。

上天賜予我們那麼多寶貴的東西,其中之一即是遺忘。隻是我們經常強調記憶的好處,卻忽視了遺忘的功能與必要性罷了。其實,有些東西我們應該記住,而有些東西我們卻應該遺忘。遺忘在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

愛不能淡忘,情不可忘卻,恩不能遺忘,義不能健忘。但對於心中壁壘、生活不快和齟齬之類最好選擇忘卻。如果總是耿耿於懷、患得患失,對一些個人小恩怨、小利益、小麵子也心存“君子報仇,十年不晚”的疙瘩,從而產生感情上的“心理障礙”,那真是心累人也累。

隻有“遺忘”才會有好心境,心胸開闊便會灑脫一些,精神愉愉悅悅,過得開開心心,生活質量高了,身體自然也好了。所以,在適當時糊塗一點兒,學會遺忘也沒有什麼不好。

“難得糊塗”,是清代著名書畫家鄭板橋的一句名言,此話聽起來雖顯中庸,但仔細琢磨卻有益於健康。

鄭板橋所說的“難得糊塗”,不是指對事物認識的模糊混亂,而是提倡人們在一些非原則問題上要寬以待人,不要過於計較糾纏,要學會“宰相肚裏能撐船”;對不便回答的問題不妨佯作不懂,對危害性的攻擊不妨也以理智的“糊塗”化險為夷,以聰明的“糊塗”平息可能發生的矛盾。這種“難得糊塗”能消除人們很多的心理壓力,是有益身心的保健良方。

糊塗是一種聰明的再現,是處事的一種手段,但是過於濫用糊塗,就是一種精明過度的表現,結果往往就會適得其反。

糊塗是一種思想,是一種心得和修養。人往往會在最難得的糊塗的境界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看清事情的真相。

有時候,糊塗也是一種難得的自信,那是用自己的寬容的心態和對生活的熱愛,用一種含蓄而高雅的方式去回應和解決生活中的磨難。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人往往不能控製自己的情緒,想“糊塗”卻難“糊塗”,遇到不順心的事,要麼“耿耿於懷”,要麼“以牙還牙”,更有甚者,因想不開而輕生厭世,這都是錯誤的做法。那麼,人們怎樣才能在該“糊塗”時恰到好處地“糊塗”呢?

首先,學會理智處事。遇事不發脾氣,反複提醒自己:千萬別發火,要以理智來控製感情。

其次,學會“苦中求樂”。善於從生活中尋求樂趣,多參加自己感興趣的文體活動,把業餘生活安排得豐富多彩、有滋有味些。

再者,學會廣交朋友。在人際交往中,要學會適應環境,多交朋友。當遇到煩心事時,不妨找好友談談心。要知道,知心朋友的好言相勸,有時會勝過苦口良藥。

然後,學會應對逆境。在漫長的人生道路上,我們時常會遇到各種困難和挫折,我們要學會應對。要知道:山高自有行人路,水深哪無渡船人。要學會巧妙地應對各種複雜多變的情況,學會保持心理平衡。

現代社會是個五光十色、日新月異的社會。人們有太多的信息要接受,太多的新知要學習,太多的事情要完成,如果終日奔跑爭先,難免會精疲力盡。來點“難得糊塗”的超越,可以幫助人們釋放心理和社會壓力,保持一種心理平衡,坐看雲起花落,超然通達地麵對人生。在今天這種高速度、快節奏、競爭激烈的社會裏,一個人如果不能有一點“難得糊塗”的超越,就很難感受到生活中的浪漫,無法體驗輕鬆和愉快,更不會再有生命裏的天真、詩意和情趣。

最後,讓我們一起來閱讀這首“我是一棵忘憂草”的詩歌,變得和忘憂草一樣勇敢堅強吧!

我是一棵小小的忘憂草,經過長期的沉睡,終於在大地母親的懷抱中蘇醒過來。幼小的我隻顧玩耍,卻一直都受到母親的嗬護,姐姐的照顧和哥哥的疼愛。在這個大家庭裏,我感受到了像火一般溫暖明亮的親情。

我是一棵忘憂草,我在一點點地長大。媽媽告訴我,我該去尋找自己的世界了,就這樣,我走出了母親的保護傘。曾經徘徊,曾經失意,但卻多了無數友伴的幫助和扶持,這使我體會到了似水般清涼透徹的友情。

我是一棵忘憂草,我開出了淡黃色的花朵,與許多和我有著同樣熱情的同胞們互相幫助,攜手共進。他們讓我懂得了那如金子般煜煜生輝的社會中的愛。

我是一棵忘憂草,在陽光下散發著淡淡的清香。後來,一位叫做李時珍的醫學家把我帶回了家,經研製寫下了“寬胸膈,安五髒,安寐解鬱,清熱養心”的理論。此時,我明白了“忘憂草”這個名字的含義,這並不預示著我將無憂無慮,而是用盡全力去給別人帶來快樂,讓別人忘記憂愁。

忘憂草,一代一代,為他人帶來快樂,帶走憂傷,這到底是為了什麼?風吹亂了思緒,雨打碎了記憶,“愛”的身影在風雨中如真理般堅貞不屈。

我是一棵不懂得愛惜自己的忘憂草。任狂風呼嘯、暴雨襲擊也不倒下,寧願失去生命換來他人的美好。

青少年朋友,你還在為一點小事而斤斤計較嗎?你還在為失去太陽而感到傷心嗎?既然“忘憂草”都能用自己的愛去帶給人們快樂,那麼,讓我們也學著做一棵忘憂草吧!

懂得放棄:生活有舍才有得

有哲人忠告:人一生隻能做好一件事。我們隻有一雙手,每隻手隻有五個手指頭。有時候我們兩隻手不能都伸出去,一隻手的五個手指頭不可能什麼都抓住。所以,我們應該去抓該抓的、值得抓的東西,這就是要切實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

生活中的我們要學會放棄,有選擇地放棄,坦然地放棄。這樣才能做到“放下包袱,輕裝上陣”。所謂“輕履者行遠”,這是高超的智慧。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在太多的事情上都投入精力的話,可能在許多事情上都不能夠深入,這樣很難有所作為。

獵豹在平時極度放鬆,但在對獵物發動進攻時卻是快如閃電。我們在生活中也要有這種智慧,休息時就徹底放鬆,學習時要全力以赴。

無知的人總是覺得自己懂得許多,總是覺得自己的事自己能解決,總是覺得這個無所謂那個也無所謂,總是不好好珍惜已經擁有的。生活中真正的智者,知道什麼對自己是重要的,懂得珍惜擁有的,懂得尊重他人,懂得何時為又何時不為。

人的欲望是無止境地膨脹的,“逐利”是人的天性,因為美好的事物總是大家所追求的。但人不可能魚與熊掌兼得,因此,要學會適時地放棄,放棄就是擁有。

把一張紙放在太陽下暴曬,它也不一定能點著,當用凸透鏡將太陽光集中在紙上的一個點的時候,這張紙很容易就會被點著。

如果一個人興趣過於廣泛,從事的領域過寬,也同樣不可能把事情做好。“掃地的時候掃地,吃飯的時候吃飯,睡覺的時候睡覺。”一個禪師是這樣說的。每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有所不為才能有所為,隻有把有限的精力集中到一點上,才能幹出一番事業。

一個人想要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好,什麼都比別人強,這是不可能的。問題的關鍵是,我們自己認為最重要的東西一定要堅持,其他的方麵則應該學會虛心聽取別人的建議,或者取得別人的幫助。

人的一生,需要一些差異化的戰略,不搞與別人雷同的東西,但是自己認定的東西,一定要堅持,這就是個定位問題。因為一個人有自己的長處,才能更好地集中時間精力有所突破。在軍事上,也講究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集中重兵,突破一點,這比在各個方麵打消耗戰要高明得多。

借用兵法中的思想,叫正兵為合,奇兵為勝。就是說,大部分方麵,和別人比不要太差,不要有重大缺陷,這隻是保證自己不會失敗,不會自己打敗自己;但是在某一兩個方麵,自己最優秀、最專業的方麵,一定要做到最好,這樣人生才能取得突破,才有成功的可能。

有所不為才能有所作為,去除那些對你是負擔的東西,停止做那些你已覺得無味的事情,隻有放棄這些才能全力以赴。把得與失看輕時,人生便有了色彩,這是達成一種快樂人生的必由之路,如何去除患得患失之心,也是人生自我修養的一個重要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