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注意工作方法講求領導藝術(2 / 3)

為了說明上述道理,下麵介紹沈括在《夢溪筆談·卷二》中敘述的一例子。宋代真宗年間,一場雷擊引起一場火災,把皇宮中的昭應宮夷為一片瓦礫。朝廷指派大臣丁渭負責修複皇宮。他把工程籌劃為三步:首先,叫施工人員在宮外向汴水方向挖一條深溝,就地取土燒製磚瓦。其次,引汴水入溝,使該溝變為水路,並通過此水路運輸砂石、磚瓦、木材等建築材料到工地。最後,等到昭應宮修複後,把修完皇宮殘剩的碎石、破磚瓦陸續將溝填平,依然恢複了原來街道的景況。

這項工程體現了丁渭的樸素的係統思想。他把修複皇宮過程的各個部分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各個環節、各個工序都要服從這個整體,使整體效果最優。於是沈括評論道:整個工程“一舉而三役濟,省費以萬億計”。

經理為了提高企業整體功能,應力求使企業管理係統不斷地優化。

第一,係統目標優化。目標優化才能提高管理效能。有人列了如下一個公式:管理效能=目標方向×工作效率。顯然,目標方向錯了,工作效率越高,管理效能反而越低。要使目標優化,必須在充分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對管理整體係統進行全麵分析,把握係統本質和運動的演化規律,確定既不急躁冒進又不保守的目標。有的人提出了“8>29”的命題,這是指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的8年,由於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改革、開放的政策,所取得的成就,遠遠超過了1978年前的29年。8>29的重要原因,是黨的路線,方針正確。

第二,正確處理要素與係統的關係。一方麵,要素是組成係統的基礎,係統依賴於要素;另一方麵,係統又是要素存在的根本條件,要素隻有在係統整體中方能體現它所具有的要素意義,否則,它就不再成其為要素了。

係統與要素的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使係統產生一種“整體效應”,即由諸要素組成係統整體,呈現出各個組成要素所沒有的新特征,新功能。企業經理應根據企業的發展目標,既要提高企業各要素的基質,又要安排好、協調好各要素之間的關係、各要素與係統之間的關係,以便在市場上的“商戰”中,發揮“1+1>2”的“係統放大”效應,在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第三,建立最佳的係統結構。係統的功能大小,受係統結構的重要影響,甚至取決於係統結構的合理程度。據報載,美國曾解剖、檢查了一架前蘇聯“米格—25”飛機,發現飛機上許多零部件從單個看並不是最先進的,但在當時“米格—25”的整體性能卻是第一流的,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它的內部結構是先進的。企業體製改革就是通過調整企業內部責、權、利關係,改進企業內部經濟結構,達到提高企業活力的目的。

第四,不斷提高係統自身的應變能力。係統與環境是相互依存的,係統的活動和發展,總會對環境產生一定的影響;但環境又製約著係統,良好的環境促進係統的發展,惡劣的環境阻礙係統的發展。一個企業作為係統是與外部市場息息相關的。企業為了提高應變能力、競爭能力,應不斷進行技術革新和提高管理水平,及時掌握市場供求情況及發展趨勢,根據消費者的需求開發新產品,提高產品質量,這樣才能使企業的經營長盛不衰。

六、大處著眼,小處著手

在一個較長的時期(如5年、10年、20年),企業必須製定發展目標,如產品發展方向、產品的市場占有率、企業的生產經營規模、科技發展水平、管理水平的提高程度、企業的收益狀況、職工的收入及物質、文化生活、福利水平的提高狀況等。以便對職工群眾起到激勵、鼓舞作用。同時,經理要領導群眾通過辛勤的勞動,去實現長遠的目標。我國春秋時代的思想家老子說:“千裏之行,始於足下”。不腳踏實地努力工作,長遠目標就可能成為一張廢紙。特別是對群眾生活、勞動中最急需解決的問題,更要重視花大力氣去給以關注、幫助解決,使群眾得到滿足。幹實事,才能贏得群眾的信任和愛戴,才能激發群眾建設社會主義的積極性。

群眾最反感的是“假、大、空”的思想、行為。列寧曾經說過:不要成為一個光想做大事的空想家,要做一個善於同小的要求結合起來的實事求是的政治家,這種小事情有助於爭取做大事情。現在,說空話多,辦實事少甚至光說空話,不幹實事的領導者還有。這些同誌應早早改掉這種惡習。

七、發揮優勢,彌補不足

各個企業、部門乃至每一個人相對比較,既有自己的長處,又有自己的不足。經理在管理企業過程中,要對本企業的特點做全麵、客觀地分析,尋找並發揮本企業的優勢,使人盡其才,地盡其力,物盡其用,財盡其效,充分發揮各種資源的作用。

經理應辯證地看到本企業的優勢和不足,不能把它們絕對化。條件好,優勢多,但不能忽視劣勢;條件差,也不能片麵地強調不足,而應看到自己的長處。同時,優勢、劣勢都不是固定不變的,在一定條件下,優勢可以轉化為劣勢,劣勢又可能轉化為優勢。經理應發動企業職工群眾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通過努力,創造條件,改變原來的不利因素,使劣勢變為優勢,並使原來的優勢得到鞏固和發展。

一個企業內部的各個部門和工作人員的具體情況不同,領導者在布置工作任務或提出要求時,不能“一刀切”,而應處理好共性與個性的關係,盡量發揮他們各自的優勢、長處。

八、量力而行與盡力而為

經理在開展經營管理活動中,應當把需要與可能、動機與效果緊密結合起來,要按客觀規律辦事,把工作計劃放在可靠的基礎上。如果不顧客觀實際,不量力而行,實踐證明,就不會把事情辦好。

量力而行,要真正搞清楚兩方麵的情況:一是核準自己的實力;二是核準客觀條件。自己的實力可分為顯在實力和潛在實力。量力,是指權衡包括潛在實力在內的力量。由於客觀條件影響實力的發揮,所以不能忽視對客觀條件的分析。

量力而行,並不是消極等待,而是把尊重客觀規律與發揮人的自覺能動性結合起來,即盡力而為。領導者不僅要充分利用現有條件,而且要積極創造條件,發揮潛力。創造條件越充分,便能在現有力量的基礎上取得更大的成果。有的企業提出:“沒有市場,可以開辟市場;沒有顧客,可以創造顧客。”

量力而行與盡力而為是辯證的統一,前者是強調客觀性、穩妥性;後者則強調進取性、責任心、自覺能動性。

九、層次分明,秩序井然

在一個企業整個管理係統,縱向有上下級管理環節之間關係,橫向有同級不同部門之間的關係。各個層次、部門都不是孤立的,通過分工、協作共同完成企業的任務。企業領導者的責任是給直接的下級人員布置任務,明確目的、責任,提出要求,並給他們創造必要的條件,使他們順利去完成。至於如何完成任務,主要是發揮下級人員的智慧、才幹,不必讓他們事事請示。隻有在不協調或產生矛盾時,才必須由上級協調解決。如果超越層次,就會造成管理功能的紊亂。

經理在日常工作中,會麵臨許多需要親自處理的事情,這就要分清輕、重、緩、急,明確先後次序。應先做主要的後做次要的;在同類事情中,要先辦費時少的再辦費時多的。還應嚴格時限的要求,每項任務應按規定的時間完成。有的人采取的辦法是:最難辦的事先辦,大事自己辦,小事委托辦,新事積極辦,一般事兼顧辦。這種方法是值得借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