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堅強執著不認輸(2 / 3)

第三,從小事做起。堅強的性格最終要在實踐鍛煉中才能獲得,我們要讓自己投身到各種實踐中去,從小事入手培養自己的堅強。

在我們身邊有這樣的青少年既希望自己具有堅強的性格,又害怕平時遇到困難,事事講舒服、圖安逸,即使是去野外遊玩,也吃不得半點苦。這樣,堅強的性格將永遠停留在遙遠的彼岸,屬於別人而不屬於自己。

因此,作為青少年,我們要學會把眼前的困難當成鍛煉自己的機會,用微笑來對待困難,在日常與困難的鬥爭中使自己堅強起來,要逐步養成自我檢查、自我監督、自製的習慣。當自己猶豫時,使自己果斷一些;當自己畏懼時,讓自己“大膽些”、“不要怕”、“不要喪失信心”、“再堅持一下”。久而久之,我們就可以逐漸戰勝自己的軟弱,使自己的意誌力達到新的高度。

巧用技巧:從小事中培養堅強

青少年的成長時期是性格塑造的一個關鍵時期。但是,現實中,我們大多數人都是獨生子女,父母又對我們過分關心、溺愛,所以很多青少年情緒多變、不穩定,堅持性較差,恒心有限,做事常常“雷聲大、雨點小”,容易虎頭蛇尾,對待學習、工作朝三暮四,隨波逐流;再加上自身對客觀事物的是非分辨能力有限、自製力差,常常經不起不良誘惑,做事容易半途而廢。

一部分青少年因在行動中無法控製自己而使預定目標得不到實現,這會使他們失望、悲觀,甚至心理受到挫傷。所以,無論是從心理健康的角度,還是從造就人才的角度,我們都應加強自己堅強性格的培養。

那麼,在生活中,我們應該怎樣來使自己更堅強呢?其實,堅強並非是生來就有的,它是屬於我們人性中的後天成分,我們完全可以通過一些途徑來培養它,這就要求我們從日常的小事做起。

1.長跑

“堅持每天早上跑步”,這是很多寫給青少年文章中的一句概括,這個方法在培養堅強性格的初期效果會非常明顯,可是隨著身體的逐步適應,效果就會逐漸地減弱,所以,我們在每天堅持的基礎上,還應該逐漸地增加強度。

首先,製訂一個合理的計劃,包括目標和完成的期限。目標一定要明確,研究證明,越是明確、具體的目標,實現起來越有動力,因此不要對自己說“我要每天跑步”、“我要在明天多跑一段距離”,而應該這樣告訴自己“我要堅持每天在早上跑3000米”、“明天我要比今天多跑1000米”,這樣的目標才是有說服力的。

其次,完成的期限一定要在實施計劃前設定,而且也要明確、具體,比如說“我要在三個月內做到一次跑完10000米”。具體的計劃要根據自己的情況來設定,第一個月我們要給自己設定一個可以承受的目標,比如說可以每天跑2000米。但這個目標不能設定得過高,最關鍵的是我們要堅持下來。

如果第一個月我們能夠堅持下來,那麼我們已經初步培養了堅強的性格,接下來做的仍然是堅持下去,不過從這時候開始我們要給自己增加強度,強度也要根據自己的情況設定,標準和設定初期的目標一樣,不能偏高也不能偏低,以每個月或每兩個月為一個周期,每個周期內都增加一定的強度,直到這個強度大到我們的極限為止。

這時候,我們會驚奇地發現我們已經擁有了對自己行為的“控製力”,我們不必每天都跑那麼長了,距離可以根據情況來定,但至少要保證每周一到兩次最長距離的訓練。

另外,為了使自己能夠堅持到底,當自己完不成任務的時候,就一定要給自己一些必要的懲罰,以此來督促自己按照計劃上的規定進行訓練。比如說,我們可以這樣寫在長跑計劃上:“如果我今天沒有堅持跑步的話,我就堅決不吃零食”,“如果我今天不能比昨天多跑500米的話,我就絕對不上網或者不看電視”。而且這個懲罰一定要由某個人來監督,比如父母或者同學,這樣如果自己想偷懶的話,監督人就會警告我們,而你也會因為不去兌現自己的承諾而感到羞愧,繼而產生動力去完成任務。

長跑是一項比較枯燥的運動,但是我們一旦堅持下去,就會驚奇地發現它為我們帶來的種種好處。

2.做俯臥撐

練習俯臥撐可以使我們青少年的身體越來越強健,而且讓我們的形體健美,身體沒有多餘的脂肪,隻有健美的肌肉,更重要的是可以讓我們的性格更堅強。

當然,作為女生,如果俯臥撐做得不好,做仰臥起坐也是一種很好的練習方法。

3.多說話,多表演

嚐試在人多的時候,尤其在麵對一個陌生集體的時候,多說話,甚至表演節目。多多嚐試,慢慢地就會發現自己變得越來越堅強了。

4.積極參加各種活動

作為正在學校學習的青少年,我們要積極參加各種集體活動,因為不管是體育運動,還是遊戲活動,不僅能夠增強我們的集體意識,而且,一些運動和遊戲還講求團隊的協調和配合,比如籃球、跳大繩等。在這些集體活動中,我們會認識到,自己是屬於一個集體的,而這個集體也同樣需要我們的參與,當我們能夠勇敢地加入集體活動中去,我們也就會拋卻懦弱、羞怯,變得越來越堅強。

除了以上所說的幾種方法之外,還有許多其他的方法可以幫助我們養成堅強的性格,但所有的方法都貴在堅持,而堅持正需要意誌力的支持。因此,我們一定要有一個堅定的信念,這樣才能夠最終獲得堅強的性格。

改變行為:擺脫依賴,塑造堅強

從我們出生開始,父母就對我們無微不至地嗬護,因此,我們對父母有依賴心理是完全正常的。但是,隨著我們一天天地長大,如果我們還繼續依賴父母的話,就是一種不健康的行為了。

作為青少年,我們必須明白這樣一個道理,雖然現在我們有父母養著,衣、食、住、行不用發愁,幾乎所有的事都由父母替我們打理,但總有一天,他們都將老去,那時,我們依靠誰呢?因此,我們應該克服依賴的心理,成為一個堅強的人。

馬曉麗是北京市某中學的一名學生,中考過後,她對自己的估分感覺還不錯,估計考上她心目中的那所重點高中是沒有問題的。然而在興奮之後,她又泛起了淡淡的擔憂。她家離市區比較遠,如果到那裏上學的話,肯定就要住校了。她發愁的是,要離開家人,離開媽媽了,自己的生活該怎麼辦。

因為從小到大,她除了在學校認真學習以外,什麼都不會做,不會洗衣服,不會自己照顧自己,從來都是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甚至她還要經常向正在廚房忙碌的媽媽喊:“媽媽,我今天穿哪件衣服?”“媽媽,我穿哪條褲子?”“我穿哪雙鞋?”

馬上就要“單飛”了,馬曉麗對即將開始的新生活感到擔憂和恐懼。

其實,像馬曉麗這種情況,很多青少年朋友在生活中也肯定遇到過。許多莘莘學子,在寒窗苦讀多年中,一直都沉浸在成績分數的拚殺上,往往忽略了自立和自理能力的培養。所以,麵對人生的第二次“斷乳期”,我們會和馬曉麗一樣,出現恐懼心理。說到底,我們這時的依賴心理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麵:

一是凡事沒有主見,總覺得自己能力不足,難以獨立,處事優柔寡斷,遇事總希望父母或師長為自己作個決定,想個辦法。在學習上,喜歡讓老師給予細心指導,時時給自己提出些要求,否則,自己就會茫然不知所措;而在家裏,一切都聽從父母的安排,甚至連穿戴也沒有自己的主張和看法。

二是總喜歡和那些獨立性強的同學交朋友,因為希望能在他們那裏找到依靠,找到寄托。

對我們青少年來說,這種依賴心理如果不能及時糾正,發展下去就有可能形成依賴型人格障礙。因為依賴心理是一種消極的心理狀態,它會對我們個人獨立人格的完善,自主性、積極性和創造力的發展造成不利影響。

應該明白,總有一天,我們要離開父母、離開親友,獨自在社會上生活,因此,我們必須改變依賴,才能真正擁有堅強的性格。

第一,培養自己的自信心。事實證明,依賴性強的青少年大多不太自信,遇到問題時不敢自己想辦法解決,多請求家長或老師、同學幫忙,所以,他們自信心的自我培養就顯得非常重要。這時,首先要相信,通過自己的努力,我們是能處理自己生活和學習上的問題的,然後再挖掘自己的才能,獨立解決一些問題,逐步增強自信心。

第二,調整與父母的關係。作為青少年,我們應多與父母交流溝通,讓他們知道,如果他們凡事都為我們做好,不僅會使我們喪失獨立與創造性,還會喪失自尊心和自信心,非常不利於我們的身心健康。我們應該建議自己的父母,對我們適度放手,給予我們了解周圍世界的自由。

第三,尋找獨立鍛煉的機會。在學校中可主動要求擔任一些班級工作,以增強主人翁意識,以使自己有機會去麵對問題,能夠獨立地拿主意、想辦法。在家裏,我們也要有意識地培養自己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獨立性,多幫助父母做一些家務,自己的一些事情先要自己想一想,並試著自己拿主張。

第四,多向獨立性強的同學學習。有時候,我們的同伴對我們人生的影響甚至會高於父母對我們的影響。因此,我們可以在老師的幫助下,多與獨立性較強的同學交往,觀察他們是如何獨立處理問題的,並向他們學習。良好的榜樣作用可以激發我們的獨立意識,有利於我們逐步改掉依賴的習慣。

第五,要做到生活上的獨立。我們現在還沒有成年,暫時不需要自己掙錢養活自己,但我們應具備最基本的自理能力,比如管理好自己的零用錢,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煮飯等。

第六,在學習上也需要獨立。有不少青少年認為學習不是自己的事,他們經常要父母監督著、責備著來學習。我們應該明白,學習最終還是要靠自己。誠然,古今中外“將門虎子”屢見不鮮,他們從小就受到父母的熏陶,使他們對某門學科產生興趣,這是他們成才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我國數學家張廣厚從小家境貧寒,他的父親是個目不識丁的礦工,然而張廣厚在艱難中自強不息,靠自己的努力,刻苦攻關,在數學研究方麵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可見,一個人的成功絕非靠父母遺傳,而是靠自己的努力。俗話說:“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父母、老師給我們指明方向,指出學習方法,但他們也不可能一輩子伴隨著我們走,進一步地學習、鑽研隻能靠自己。

青少年朋友,我們隻有改變了依賴的思想,才能讓自己具備堅強的性格,我們的人生才會更加燦爛!

把握自己:勇於做生活的強者

16歲一般被人們稱為人生的花季。在這般美好的歲月裏,我們青少年學知識、長身體,沐浴著陽光,感受著青春帶給我們的活力。每個人都對未來充滿了美好的憧憬,幻想著家庭幸福、學業優秀,交到知心朋友,得到老師和長輩的青睞。

但生活並不總像我們想象的那樣一帆風順。生活中不隻有明媚陽光,也有著風風雨雨;不隻有順境,也會有逆境。性格堅強的人不僅會在順境中積極進取,在逆境和挫折中,他們也會努力拚搏。

在2010年10月,東方衛視《中國達人秀》節目中,有一個男孩摘得第一季《中國達人秀》總冠軍頭銜。而他,就是讓全世界見證夢想奇跡的無臂鋼琴師劉偉。

不僅如此,劉偉還是2011年“感動中國”十大人物的獲獎者,並獲得“隱形翅膀”的稱號,一時間,他成為國人心中新一代的“精神偶像”,中外各大媒體爭相報道他的事跡。可是,當他取得這些成績時,又有誰知道他在背後所付出的難以想象的艱辛努力呢?

劉偉出生於1987年,他上小學的時候,正是中國足球職業化的開始。成為職業球員是他從小的理想。但是,他的這個理想,在他10歲的那一天終止了;因為一場電擊事故,劉偉從此失去雙臂。

生活被放到了沒有雙手的斷點上。不久,劉偉第一次看了世界杯電視直播,但足球夢卻已經破滅。他在12歲時開始學遊泳,進入北京市殘疾人遊泳隊。僅僅三年之後,他就在全國殘疾人遊泳錦標賽上獲得了兩金一銀。這是2002年的事情,北京已經獲得了舉辦奧運會的資格。劉偉對母親許下承諾:在2008年的殘奧會上拿一枚金牌回來。

但是,命運又給劉偉開起了玩笑,在為殘奧會努力做準備時,高強度的體能消耗導致了免疫力下降,他患上了過敏性紫癜。這時,醫生告訴劉偉,必須放棄遊泳訓練,否則他將有生命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