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樂觀開朗人人愛(1 / 3)

第六章 樂觀開朗人人愛

樂觀是一種良好的精神狀態,具有樂觀開朗性格的人會給人一種陽光般的感覺,給人生機和活力,給人快樂和靈動,給人積極和健康,給人友好和善良。所以,青少年朋友,我們應該塑造這種優秀的性格。

放飛心情:樂觀讓生活更精彩

親愛的朋友,進入青春期,不知你是否有過這樣的感覺,原本性情溫和的你,不知為了什麼就變得心浮氣躁,甚至有點不可理喻!沒錯!這是因為我們的心情在作怪。很多時候,因為心情作怪,我們身邊的很多事情似乎都變了味兒。

心情像是變化萬千的天氣,它可以晴空萬裏,也可以烏雲密布,關鍵要看我們如何對待它。

有時候,我們的生活幸福或者不幸,並非因為它們是否真的會降臨在我們的頭上,而在於我們的心情是否樂觀。樂觀是戰勝挫折走向成功的強大武器,它能使我們幸福、健康。因此,我們青少年,要讓自己的生活更美好,未來更精彩,首先就要做一個樂觀的人,然後才能收獲樂觀的人生。

下麵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弗蘭西斯的故事!

弗蘭西斯是A國王宮的一名外籍家庭教師,主要任務是陪七位小公主閱讀英文童話,每年的收入是首相的40倍。不過,她被解聘了。在重返學校讀書的那天,有二百多名記者雲集在學校門口打探內幕,鑒於有協議在先,她回避了所有的提問。

一位陪同小公主閱讀童話的人到底出了什麼差錯?人們有很多猜測。B國的一家報紙說,是因為弗蘭西斯和某位王子產生了戀情,在王宮裏上演了灰姑娘的故事;C國的一家報紙說,弗蘭西斯是被D國安全局買通的一名特工,在傳遞情報時露出了馬腳;A國的一家報紙說,弗蘭西斯小姐合同期滿,她的離開屬正常解聘……總之,眾說紛紜,誰也不知道哪一條是弗蘭西斯被解聘的真正原因。

一年聖誕節,一封來自公主的電子郵件透露了實情。這封郵件是向弗蘭西斯問候聖誕快樂的。在郵件中,小公主回憶了和弗蘭西斯共同度過的快樂時光。她說:“你還記得我們一起讀《安徒生童話》時問你的問題嗎?我們傻乎乎的,真是愚蠢至極,以至於造成今日的離別。”

原來公主們在讀童話時,問了弗蘭西斯這麼一個問題:“誰的妻子最快樂?”

當時弗蘭西斯反問了她們:“你們認為呢?”

七位小公主齊聲回答:“農夫的妻子最快樂!”

“難道國王的妻子、百萬富翁的妻子、政治家的妻子、詩人的妻子不快樂嗎?”弗蘭西斯問。

“不快樂。”七個小公主回答。

“為什麼?”弗蘭西斯接著問。七個小公主答不上來,她們隻知道,在童話故事裏,沒有一個國王的妻子是快樂的,也沒有一個百萬富翁的妻子是快樂的。

後來,弗蘭西斯給她們講了其中原因,並告訴她們:在這個世界上,隻有真正快樂的心態,才能帶給女人真正的快樂。誰知這句話被人告密,第二天她就接到了解除聘約的通知。

樂觀能使人幸福、健康,使人容易取得成功。相反,悲觀則常導致人絕望、病態及失敗,它常常和沮喪、孤獨連在一起。因而心理學認為:“要是能引導人們塑造樂觀積極的性格及思想,就能預防這些精神疾病。”以癌症患者為例,思想樂觀者在麵對死神的威脅時仍能鎮定自若,充滿信心和勇氣,恢複情況往往要比其他患者好。這是因為,樂觀通達的性格能令患者減少不必要的惡性病變,減少或消除複發的可能性;而悲觀、憂鬱和消極的性格,將極大地削弱人體內的自然免疫功能,造成惡性循環,使患者鑽牛角尖,悲觀厭世,破罐子破摔,根本談不上珍重自己,也承受不起任何生活上的考驗。

具有樂觀性格的人,他們的眼裏總是閃爍著愉快的光芒,他們總顯得歡快、達觀、朝氣蓬勃,他們的心中總是充滿陽光。當然,他們也會有精神痛苦、心煩意躁的時候,但不同於別人的就是他們總是愉快地接受這種痛苦,沒有抱怨,沒有憂傷,更不會因此而浪費自己寶貴的精力。

具有樂觀、豁達性格的人,無論在什麼時候,他們都感到光明、美麗和快樂的生活就在身邊。他們眼睛裏流露出來的光彩使整個世界都溢彩流光。在這種光彩之下,寒冷會變成溫暖,痛苦會變成舒適。這種性格會使智慧更加熠熠生輝,使美麗更加迷人燦爛。

那種生性憂鬱、悲觀的人,永遠看不到生活中的七彩陽光,春日的鮮花在他們的眼裏也會失去嬌豔,黎明的鳥鳴會變成令人煩躁的噪音,無限美好的藍天、五彩紛呈的大地都像灰色的布幔。在他們眼裏,創造僅僅是令人厭倦的、沒有生命和沒有靈魂的蒼茫空白。

為此,我們青少年要想生活得更精彩,就必須充分認識到樂觀的巨大意義和價值,培養自己的快樂意識,在日常生活中,要積極、正確地追求快樂。

第一,學會樂觀思維方式,學會調節認知。快樂,一方麵取決於客觀實際,另一方麵則取決於認知、思維方式。如果我們覺得自己過得不幸福,就會感到不幸;相反,隻要我們心裏想快樂,則真的會快樂。很多時候,快樂並不取決於自己是誰,在哪兒,在幹什麼,而取決於自己當時的想法。比如,兩個人從同一個窗口往外看,一個人見到的是泥土,一個人見到的是星星。

古希臘哲學家伊壁鳩魯也說:“人類不是被問題本身所困擾,而是被他們對問題的看法所困擾。”英國傑出的戲劇家莎士比亞也說:“事情的好壞,多半是出自想法。”作為青少年,如果掌握了樂觀思維法、光明思維法,人生萬事萬物都能夠使我們快樂。

第二,追求豁達、樂觀,矚目生活中光明的一麵。如果心情豁達、樂觀,我們就能夠看到生活中光明的一麵,即使在漆黑的夜晚,我們也知道星星仍在閃爍。一個心態健康的人,就會思想高潔,行為正派,就能自覺而堅決地摒棄肮髒的想法,不與邪惡者為伍。這個世界是我們大家創造的,因此,它屬於我們每一個人。而真正擁有這個世界的人,是那些熱愛生活、擁有快樂的人,也就是說,那些真正擁有快樂的人才會真正擁有這個世界。

第三,享受生活中每一次喜悅,讓自己快樂。人是需要享受生命的。無論多忙,我們總有時間選擇兩件事:快樂還是不快樂。早上起床的時候,也許自己還不知道,不過我們的確已選擇了讓自己快樂還是不快樂。

我們大多數人一生中不見得有機會可以贏得大獎,大獎總是保留給少數精英分子的。盡管如此,我們還是有機會得到生活中的各種小獎,如一個擁抱,一個親吻!

我們生活中到處都有小小的喜悅,也許隻是一杯冰茶,一碗熱湯,或是一輪美麗的落日。同時,更大一點的單純樂趣也不是沒有,生而自由的喜悅就夠我們感激一生的了。這許許多多、點點滴滴都值得我們細細去品味,去咀嚼。也就是這些小小的快樂,讓我們的生命更可親,更可眷戀。

如果生命的大獎落到我們頭上,請務必心懷感激。但即使它們與我們失之交臂,也無須嗟歎。盡情去享受生命的小獎吧!昨日的英雄隻是今日的塵土,生命的大獎隻是雪泥鴻爪,瞬間消逝,但是那些小小的喜悅卻在日常生活中俯拾即是。人生的大喜畢竟少有,可是隻要我們睜大眼睛與心靈,到處都可以發現那些小小的快樂的事。

情感解密:真正的快樂源於知足

快樂是在內心,而不是外表。真正的快樂就是知足,發自內心的喜悅。對我們大多數人來說,人生的一個共同目標就是要快樂,就像我們小時候讀到的童話故事人物一樣,大部分的人都希望從此以後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他們不要別的,隻要享受快樂。

有這樣一個故事:

有個年輕人為貧窮所困,便向一位老者請教。老者問:“你為什麼困惑呢?”

年輕人說:“我總是這樣窮。”

老者又問:“你怎麼能說自己窮呢?你還這麼年輕。”

“年輕又不能當飯吃。”年輕人說。

老者一笑:“那麼,給你一萬元,讓你癱瘓在床,你幹嗎?”

年輕人搖搖頭說:“不幹。”

老者繼續問:“把全世界的財富都給你,但你必須現在死去,你願意嗎?”

“我都死了,要全世界的財富幹什麼?”年輕人繼續搖頭。

老者說:“這就對了,你現在這麼年輕,生命力旺盛,就等於擁有全世界最寶貴的財富,你怎麼能說自己窮呢?”

年輕人頓悟。

其實,快樂很簡單,年輕人的煩惱也許我們青少年曾經也有過。那麼,我們又是怎麼做的呢?通過這個故事,我們可以知道,多想想我們自己擁有的,就會知足常樂。

在生活中,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像老者那樣分析問題,那麼我們都會成為樂觀的人,心靈開放的人,擁有快樂生活的人。

追求快樂是人之本性,人要得到快樂,關鍵要有平常心。知足常樂,不知足而常怨。決定快樂的因素中,物質條件算是重要條件,但不是必要條件,重要的是心態。有知足的心態,就能常樂;不知足,一輩子都得辛勞,都得常怨。

那麼,在生活中,我們該怎麼做才能隨時保持平常心,讓自己知足常樂呢?這就需要我們做到以下事情。

第一,努力忘掉不愉快的事情。一些人之所以會產生不良的情緒,是因為他們遇到了生活中煩心的事情。所以,通過轉移自己的注意力,暫時把那些不愉快的事情忘掉,才能使自己以愉快的精神狀態麵對身邊的人。

第二,多與開朗樂觀的人交談。遇到不開心的事情很常見,這時候我們可以和積極樂觀的朋友交談,既能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緒,又能消除原有的偏見和錯誤認識,學習樂觀的處事方式,這是獲得好心情的有效方法。

第三,掌握多種情緒宣泄的方法,比如參加娛樂項目、外出旅行、聽音樂等。生活中的壓力需要化解,如果它們得不到有效的釋放,那麼就會對我們的情緒產生惡劣的影響,所以參加各種活動是放鬆心情的好方法。

請記住,真正擁有樂觀心態的人,他的性格一定是開放的,他的生活一定會富有情趣。快樂不是賺來的東西,也不是應得的報酬,快樂隻是“我們思想愉悅時候的一種心理狀態”。快樂不是道德的產品,就像血液循環不是道德的產品一樣,但血液循環與快樂兩者卻都是健康與生存的必需品。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一樣,人生的自我感覺至少80%源自於“生活態度”。如果我們發現自己有“到某個時候我就快樂了”這種心態,那麼最好盡量改成讓自己此時此刻享受到滿足感,把注意力集中在眼前的時光,不要浪費精力為未來虛構理想。一切性情中,最難能可貴的便是善於珍惜眼前的每一刻。

趕走抑鬱:放飛快樂心情

青少年朋友,在學習生活中,你有沒有這樣的情況:遇到一點小事,就鬱鬱寡歡、傷心落淚,即便是遇到開心的事也高興不起來?這其實是一種抑鬱的心理。

我們青少年進入青春期後,由於心理和生理的急驟變化,尤其是性發育帶來的困惑、獨立意識增強、適應社會能力的欠缺、對同伴關係的渴望和心理閉鎖性的衝突以及學習壓力的增強等,都會使我們產生抑鬱等負性情緒。

抑鬱是一種不愉快的心境體驗,是長時間的心情低落,並伴隨著焦慮、身體不舒服和睡眠不足等障礙造成的心理現象,這種現象具有較強的隱蔽性。它的主要表現是心煩意亂、鬱鬱寡歡,有時逃學還要求調換學校等,對自己喜歡的事情失去興趣,情緒低落,思維活動遲緩、行為和動作遲緩,上課不專心聽講,常常因疲勞而失眠、頭暈胸悶不願與父母或其他人交流,情緒嚴重者還會有自殺的意識和行為。

抑鬱心境是指在長時間內所體驗到的,占優勢地位的一種抑鬱情緒或抑鬱心情。然而,這種隱形的抑鬱會反複或持續地出現身體不適和神經失調等症狀,時常出現頭痛、頭暈、腹痛、胸悶、無欲望等抑鬱症狀,抑鬱症是一種較持久、憂傷的情緒體驗,它往往被軀體症狀所掩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