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時代(3 / 3)

貝多芬怯生生地聽著,一動也不敢動。他還不能完全理解父親的話,但父親的態度很和善,已經使他很滿足了。約翰有他的想法,他自己對前途失去了信心,把賭注押在孩子身上,想讓貝多芬成為第二個莫紮特。他培養出一個神童到處演奏,錢就會源源而來。他要把貝多芬當成“搖錢樹”。

接著,約翰把孩子抱到了鋼琴前的一個小凳上,滿有信心地給他講起了黑白琴鍵。孩子倒也聽得挺高興。可是當約翰講完,讓孩子把鍵名一一複述出來時,孩子卻瞪大了眼無言以對。結果貝多芬被信奉“棍棒底下出天才”的父親痛打了一頓,並被勒令在床上反省。這就是貝多芬音樂人生的起步,他的第一堂音樂課。

很難想象這一頓痛打在貝多芬那稚嫩的心靈裏留下了什麼,是挫傷?屈辱?恐懼?還是仇恨?不管怎樣,從那一天起,貝多芬就注定要伴音樂度過一生,無論他是否喜愛,是否具有天賦,是否能在日後成為光宗耀祖的音樂大師。父親的意誌是不可抗拒的。

從此貝多芬被關在屋子裏,學習鋼琴和提琴的彈奏。約翰充當兒子的教師。他脾氣暴躁又過於急於求成,每天規定的功課多得小貝多芬不能勝任,稍不如意則打罵嗬叱。貝多芬人坐在琴凳上,心早就跑到外麵同小朋友一起玩皮球、捉迷藏去了。他恨父親,也恨這架老式鋼琴,多羨慕街上那些又跑又叫的小夥伴們啊!

有一天小貝多芬趁父親不在家,央求媽媽說:“媽媽,讓我出去玩一會兒吧!就一小會兒,回來就練琴。”

媽媽是最能理解孩子的,她也不滿意丈夫的教育方法,就叮囑小貝多芬:“去玩一會兒吧,千萬別讓爸爸知道了。”

“知道了,媽媽。”小貝多芬飛也似的跑了出去,像隻出籠的小鳥一樣。誰知他剛到街上就被喝得醉醺醺的父親發現了,約翰大發脾氣,揪著耳朵把他捉了回來。

小貝多芬嚇壞了,求助地望著媽媽。媽媽鼓足了勇氣勸丈夫說:“約翰,孩子還小啊,才4歲。”

而父親自有他的道理。當母親出於對兒子的疼愛而出麵幹涉時,他說:“瑪戈琳納,請你不要幹涉你所不懂的事。如果想讓孩子成才,就得早下手管。我不願意讓我走過的彎路再在他身上重演。如果我當初有一個明白事理的人來管教,我決不會像今天這個樣!我父親作為教師是太慈悲太寬厚了。人必須要有鐵一般的毅力和一往無前的精神。我這樣做是對待他這種強孩子的正當方法。”

貝多芬被迫又坐在鋼琴前,眼淚一滴滴灑落在琴鍵上。

這話聽起來很不錯。但一想到這方法的實施對象隻是個4歲的孩子,一想到這方法的實施者不是教師,而是父親,誰又不從中品味出幾分苦澀,甚至是殘酷呢?藝術本當給人帶來溫馨,可對於幼小的貝多芬來說,它竟顯得如此冷峻。

有時甚至鄰居們也看不下去,當麵勸約翰別這樣對待孩子。約翰煩了,就會變得蠻不講理,他經常對人說:“你們懂什麼!我是音樂家,我要怎麼做,就得怎麼做。” 這樣別人也不好再說什麼。

童年的日子是值得留戀的。可是貝多芬的童年沒有夥伴,沒有童年的歡樂,他是孤獨的,他時常偷偷地站在小閣樓的窗前,望著街上的行人,小朋友們在追逐嬉戲,小貝多芬多想跟他們一樣無拘無束地玩啊,跳啊!環境使他過早地成熟。

一個孩子,坐在萊茵河邊,對著緩緩北去的河水,想著、想著……在沉思中他忘了一切,精神恍惚。長大以後,這種沉思竟成了習慣。一生中他能夠忍耐著寂寞、孤獨,也許是在童年的性格中奠定了基礎。沒有孩子的天真,沒有撒嬌弄乖的家庭條件,他隻有從音樂裏尋求安慰。他愛萊茵河岸邊的綠野、樹上的鳥鳴、遠處教堂的鍾聲,這些都能使他忘掉憂愁,得到慈父般的撫愛。

萊茵河莊嚴地流著,它給了貝多芬以音樂的天賦,也給了他少年時代的貧困和孤獨。

又一個迷人的夏天,天是那樣的藍,陽光是那樣的熾熱,升騰的熱氣包圍了整個萊茵城。成群的蜜蜂在花叢中飛來飛去,鶯歌燕舞,好不熱鬧。

每當黃昏時分,母親幹完了家務,都要領著小貝多芬走下閣樓,母親挺著隆起的腹部,牽著小貝多芬的手,沿著河岸散步。

一次,貝多芬抬起頭天真地問媽媽:“媽媽,我們幹嗎總是這樣走呀?”

“乖兒子,不這樣經常散步,肚子裏的小弟弟就不會順當地生出來呀!”母親回答道。

1774年 4月 7 日,貝多芬的弟弟卡爾·貝多芬出生了。多了一個弟弟,貝多芬感到家裏熱鬧多了。

“媽媽,爸爸還沒有回家嗎?”小貝多芬問正在暗淡燈光下補襪子的母親。

“還沒有呢,大概一會兒就回來了。”瑪戈琳納停了停手中的活兒,抬起頭來笑嗬嗬地回答她的兒子。

盡管母親滿臉笑容,但是貝多芬並未因此就高興起來,還是拉長了臉,咧著嘴大哭了起來,一副很沮喪的樣子。

“寶貝,趕快睡覺吧!”

“不,我不想睡覺,我要等爸爸回來。”

小貝多芬那圓圓的大眼睛裏流露出一副不安和恐懼的神色來,目不轉睛地瞪著那個大木門。

“媽媽,爸爸要我在今晚上做好音樂教本的練習。我到現在還沒做好呢!爸爸回來一定又會拿皮鞭來打我的。所以,我不敢去睡覺!”

“不要擔心,好孩子,我會替你講明白的,快去睡吧!”

雖然小貝多芬當時隻有5歲,卻經常遭到父親的鞭打,父親總是非常嚴厲地逼迫他苦練鋼琴。

其實,就在貝多芬睜大一雙天真無邪的眼睛,環視麵前的世界之時,一個響亮的名字已經傳遍了整個歐洲,他就是非凡音樂神童莫紮特。這位比貝多芬僅僅大14歲的神童,5歲就能作曲,6歲時便以其出色的鋼琴演奏令慕尼黑和維也納的皇親國戚們目瞪口呆。此時,這位天之驕子正在他父親列奧波德·莫紮特的帶領下,巡回演出,不僅贏得了鮮花和掌聲,而且還賺得了可觀的鈔票。

在約翰心中,貝多芬的未來就應該像莫紮特那樣。他希望兒子來繼承家族的事業與榮譽,更期盼兒子能一舉成名,改變家裏較為困窘的處境。

為了讓兒子能成為名揚四海的音樂大師,約翰還真是費了不少心血。早在兒子蹣跚學步時,約翰經常把他抱在膝頭,讓他用纖細的小手指在鋼琴上學彈一些簡單的旋律。不久之後,在約翰的督促下,小貝多芬又開始天天學拉小提琴和彈鋼琴。

父親望子成龍,這可累壞了小貝多芬。每天他都要和父親走半個波恩城,到父親的酒友家裏去,因為這位先生家裏有一架音調很準的鋼琴。

小貝多芬繼承了他祖父與父親兩代的音樂血統,非常喜歡音樂。他父親有時在家裏彈著鋼琴,唱著歌的時候,此時不管他在做什麼,都會放下來飛奔過去聽父親彈琴和唱歌。

父親唱完以後,每當要把鋼琴蓋子蓋上時,小貝多芬總是按住他父親的手說:“爸爸,接著唱下去吧!”

“寶貝,你喜歡嗎?”

“是呀,我喜歡,實在喜歡!”

約翰把小貝多芬抱起來,放在膝蓋上,一隻手按著琴鍵,一麵把同一曲調一遍又一遍地唱給他聽。盡管小貝多芬還隻是5歲的孩子,可是表現出一副認真的神情。

“孩子,以後我就把鋼琴和聲樂等,通通教給你好不好?”

“好極了!”

可是自從小貝多芬開始學習鋼琴起,隻要是約翰在家的時候,他就連一分鍾的空兒也沒有了。

“你在幹什麼?還不趕快去練習!”在貝多芬的家裏,經常傳出約翰的大叫聲。

有時小貝多芬實在累得受不了,稍微流露出不高興的神情來時,約翰就朝他吼道:“怎麼了?你看你這副臉色!是不是又想吃皮鞭啊,它可一直在這等著呢!”

隻要稍微彈錯了一點,或者累得想打瞌睡的時候,約翰就毫不寬容地舉起鞭子來,痛打兒子一頓。

每天的練習,並不是一個鍾頭或兩個鍾頭而已,有時甚至持續一整夜。盡管貝多芬十分喜歡音樂,可還是忍受不了他父親這種近乎殘酷的訓練,有時就哭著反抗起來。

“我不想彈鋼琴了!”

“什麼?”

這時,約翰馬上怒氣衝天,舉起皮鞭子抽了過去。

瑪戈琳納看見了,總是跑過去勸慰。

“孩子,你不是想成為一個偉大的音樂家嗎?既然這樣,就得忍耐,不管怎樣辛苦,還是應該好好練習的。”

經他媽媽一番柔聲細氣的安慰,小貝多芬往往一邊哭,一邊點頭,又坐到鋼琴旁邊去繼續練習。

和同時代地位相當的其他男孩相比,貝多芬所受的早期教育算不上好,但也不算太差,這要歸功於約翰的努力。同時,曆史應當原諒約翰的某些短處,因為不管怎麼說,當潛藏在兒子身上的天資一顯露,他便早早覺察到了,他竭盡自己的全力,嚴格地向小貝多芬傳授音樂基礎知識。

為了更好地培養小貝多芬,約翰拿出了自己的全部積蓄,為兒子選購了一架鋼琴。當這部昂貴高級的樂器被人抬進家裏的時候,瑪戈琳納和兒子小貝多芬簡直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了。

的確,在當時,波恩城裏能夠買得起鋼琴的人家,是屈指可數的。然而,為了兒子的未來,約翰幾乎是傾家蕩產買下了這架鋼琴,這對一個俸祿一般的宮廷歌手來說,實屬不易。

也就是從這一天開始,小貝多芬好像懂事了許多,每天都要坐在椅子上,在約翰的指導下,苦練琴藝,日複一日,年複一年。這種殘酷的練琴,沒有使貝多芬對音樂產生反感,形成心理上的障礙,實屬幸運。這也許是貝多芬的個性獨特之處。

1776年 10月1日,貝多芬的二弟尼古拉斯約翰·貝多芬出生了。也就在這一年,貝多芬上學了。他非常喜歡學校開設的功課,什麼音樂、拉丁文、數學,他都非常喜歡。尤其是音樂課,勤奮的他,在課堂上表現出來的天賦和才華,引發了音樂老師的好奇與偏愛。

在父親嚴格的訓練下,貝多芬的演奏水平有了突飛猛進的提高。一些難度較高的古典曲譜,他不僅能彈得流暢自如,而且還能彈出自己獨特的理解。

童年的生活對貝多芬來說,顯得歡樂不足而沉重有餘。這種有些扭曲的家庭教育,又養成了他早熟,愛捉弄人和孤僻的古怪性格。

童年的貝多芬,除了祖父之外,還很喜歡媽媽。媽媽的溫柔與嗬護是小貝多芬生活中的一縷陽光,照亮了因父親苛刻教育而變得有些冰冷的心,使小貝多芬擁有了不多的歡樂。瑪戈琳納也非常喜歡這個聰明而有些孤僻的孩子。

丈夫的冷漠,生活的困苦,日常家務的勞累讓她感到壓力重重,不堪重負。有了小貝多芬的陪伴,瑪戈琳納才意識到生活並非對她太過殘酷,可以說,兒子的成長與進步是瑪戈琳納的唯一慰藉。

小貝多芬也常常和媽媽一起散步,呼吸大自然的清新空氣。一天傍晚,母子倆手牽著手,漫步在萊茵河畔。小貝多芬指著其中的一艘船問:“媽媽,那艘船要開到哪裏去?”

“唉,媽媽也不知道它要去哪兒。如果有一天小貝多芬也能夠登上那樣的大船,到遠方的城市裏去開演奏會,那就再好不過了!”

“那遠方的都市維也納!音樂之都維也納!”瑪戈琳納一邊說,一邊情不自禁地發起了感慨。

看著媽媽這麼出神,這孩子的神情,也立刻興奮起來,他大聲問:“媽媽,那裏一定有許多偉大的音樂家吧?”

“是啊,那裏不僅有許多音樂家,而且有許多漂亮的音樂廳。”

從此,小貝多芬便立下了去維也納闖蕩的遠大誌向。

一天,約翰對小貝多芬說:“孩子,聽我說,選帝侯王爺星期天想聽一場戲,我在劇裏演一個重要角色,你這個星期要是好好練琴,你媽就帶你坐馬車去聽我演唱,我給你們要幾個好位子。”

孩子聽到這些話,以為自己聽錯了。不過,他的興奮情緒實在無法掩飾。去選帝侯宮廷聽戲!終於得到了這樣的機會,小貝多芬不禁手舞足蹈起來,他從來沒有這樣開心過。

其實,約翰聽了妻子的勸說,決定對兒子采取另一套管教辦法。既然打罵使小貝多芬恐懼,那何不采取獎賞的辦法試一試呢,孩子也許希望練琴。

小貝多芬第一次看見父親在這樣輝煌的舞台上唱歌,他看著父親做著誇張的動作,唱著悅耳動聽的歌兒,心裏感到非常的驕傲。

這天晚上,小貝多芬上床睡覺的時候,腦子裏還是一片喝彩聲。睡著以後,他夢見自己變成了一個穿號衣的人,舞著手中的指揮棒,似乎把自然界的所有元素都釋放出來,似乎內心所有的熱情都噴湧出來。

童年的貝多芬,盡管有些憂鬱,但他那純真、頑皮的天性並沒有因此而被埋沒。孩子離不開自然,大自然也正因為有了孩子的融入,才顯得不那麼寂寥。大自然的美,使小貝多芬的心靈受到了一種純潔的洗禮。

小貝多芬覺得自然界的鳥叫蟲鳴、山光水色、鳥語花香,都是一篇優美的樂章,也就因為這每天短短的與自然的接觸、交融,熏陶了他的情趣,潤澤了他的心情,使他願意繼續彈奏鋼琴,並且在未來的藝術生涯中將自然界的聲音融入了自己的作品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