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手上的鵝毛管筆在五線譜紙上“沙沙”作響,《第二交響曲》很快完成了。前兩年所作的《第一交響曲》太受海頓與莫紮特的影響,沒能表現出自己的風格。這次要打破以往的保守套路,多一些自己的特點。這是一個進步。更為可貴的是在耳疾、失戀雙重打擊下產生的作品,居然精神充溢飽滿,全無頹傷之氣。
1803年,貝多芬對他的朋友說:“我至今不能滿意我的作品,從現在起,我要開辟一條新的道路。”他的這個追求實現在他的《第三交響曲》和自此以後的作品中。
偉大的英雄交響曲
1789年法國爆發的資產階級革命,震動了整個歐洲。攻占巴士底獄的炮聲,使得歐洲各國的封建君主心驚膽戰。正在波恩大學旁聽的貝多芬曾為此歡欣鼓舞,他希望法國大革命的烈火燃遍整個歐洲,結束貴族、僧侶的黑暗專製。
平民出身的貝多芬,他的心是屬於勞動大眾的,對貴族始終采取不合作的態度。他高傲,是對自尊和人格的維護,堅持不肯當貴族老爺包括皇帝的禦用音樂家。他的老師涅伏在自傳中寫到貝多芬時,說他“從不在大人物麵前轉,他恨昏君甚於土匪”。
在維也納期間,他同法國駐維也納的外交官交往密切。他的心始終傾向於法國革命。法國大革命後期,拿破侖打敗了反動的保皇黨,率軍縱橫歐洲,貝多芬對拿破侖寄予很大的期望。他希望這位比他大1歲的法國人,能成為一個人類的解放者。因為打著“自由、平等、博愛”大旗的拿破侖,的確給專製統治下的人們帶來了希望。
這時的貝多芬已經不再隱瞞自己患有耳疾,甚至還公開表露自己已經聾了。他反正是這麼樣了,人家愛怎麼樣就怎麼樣接受吧!由於情緒的轉變,對於藝術的熱情又高昂起來。
貝多芬蓬頭亂發,襯衣大敞。坐在鋼琴前,一邊彈,一邊大聲唱,然後興奮地在譜表上記上隻有他才能辨認的音符。
有時他站起身,走到窗前,揮手打著節拍,也不顧窗外行人不解的目光,過一會兒又走回來繼續幹活。自海林根城插曲以來,貝多芬也認命了,又回到了人們中間。
1803年,貝多芬又舉行了一次新作發表會,演奏神劇《橄欖山的基督》和第一、第二交響曲,第三鋼琴協奏曲。接著,又參加小提琴演奏會,初次演奏他的《克羅伊爾奏鳴曲》。
這段時期內,貝多芬還搬過幾次家。“我並不想享受奢侈的生活,沙龍也好,會客室也好,我都不需要。隻要誰也不來打擾我,好讓我創作,周圍有點樹木,附近有個適宜散步的地方就行。”
1804年貝多芬曾向小提琴家克倫福而茲說:“我至今不能滿意於自己的作品,從今天起,我要開辟一條新的道路。”
所謂“新的道路”,並不是繼續走他固有光明燦爛的路,貝多芬抓住了另一個新的力量,反射出他的“英雄”交響曲明朗而奇異的開首樂章,在無數的樂曲中出現了基本而成功的主題。這種將多種力量突然集中在一起的表示方式,他已等候了許久。
1789年的時候,從派駐在維也納的法國大使那裏,貝多芬聽到了有關拿破侖的英雄事跡。“拿破侖真是一個傑出的英雄!讓我歌頌他的力量吧!他一定會讓民眾享福的。”貝多芬總是這樣讚揚拿破侖,並決心要寫一支交響曲給他。
貝多芬日後這樣寫道:“我的習慣是從小就養成的,當我想到了什麼,就立刻寫了下來。”這就是他找到許多不同革新的源流,偶爾靈感一至,就將主題記入樂譜簿。有許多主題就這樣不再繼續下去而任其放置著,或者經過一年以後,他會再寫下去的,在創作中,他終於得到了第一次的成就。
與這首交響曲最不相稱的要算來自科西嘉的軍人政治家了。假如貝多芬能碰著拿破侖,與之談幾句話,就會直覺到他是鐵石心腸的掠奪者,看不起他虛偽的崇高性了。貝多芬所知道關於他的一切,是被理想主義者說為共和主義的理想人物,受到獨裁壓迫的歐洲解放者。
貝多芬的理想英雄是一個平民,將他的力量放在人類上,“解放”這兩個字在1804年還是很罕見的,貝多芬堅持他的信念,不管他所追逐的是持久的流血和失敗的結果,他相信這理想如此偉大,整整地占有了他的藝壇,變成了他的愛國心和宗教信仰,這就是新交響曲的原動力,他是為拿破侖而作的。
經過5年的努力,經過反複醞釀、構思,一部空前龐大的交響樂終於在 1804年春天完成了。在追求自由、平等和博愛的渴望中,貝多芬一直把拿破侖看成是可以肩負起建立偉大共和國使命的理想英雄的化身。為了歌頌這位在他心目中的英雄,他決定要把這首交響曲題為:獻給拿破侖。為了表示自己的崇敬之情,貝多芬特意準備好了一個漂亮的抄本。上麵還寫著獻給拿破侖的題詞,準備由過些天回國的法國大使帶往巴黎。
他還在總譜的扉頁上工工整整地寫上了這樣幾行大字:
大交響曲
拿破侖·波拿巴
1804年8月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
交響樂一共4個樂章:
第一樂章,是對英雄事跡的描繪。主題是強大的、有力的,幾個簡單的音符,活生生地寫出了英雄的堅強性格。副題卻是柔和的,和主題形成強烈的對比。這一樂章,我們聽到了英雄的奮鬥,戰爭的殘酷,人民的苦難和失敗再奮起的鬥爭,代表了貝多芬不屈的性格。
第二樂章,是葬禮進行曲。美麗的旋律,深沉的步調,這是英雄的葬禮。人們在悼念英雄的死,懷念英雄的業績。接著一個溫柔的旋律,體現了安慰、撫愛,甚至引起了希望與歡樂的回憶。各種情緒的錯綜的表現,不斷地重複,任何一切都掩蓋不住悲傷。最後以小提琴寂寞的獨白,結束了這深沉的一章。
第三樂章,是急速的、神奇的音樂從遠處快步跑來。開始讓人迷惑不解,捉摸不住。直至它跑到麵前,才看清是激動的人群在跳躍歡呼。接著“法國號角”吹出一個神秘的旋律,像舉行一個莊嚴的儀式,大家唱出了對英雄的崇敬,也唱出了勝利的頌歌。快樂的人們又用歡呼狂舞結束了這個熱烈的場麵。
第四樂章,是華麗的,結構也較複雜,洋溢著歡樂和自由的氣息,這也許是貝多芬理想的國度。
英雄交響曲的理想英雄主義是自傲的音樂人個人的經驗,宛如一部自傳,英雄主義是貝多芬自己不屈的精神,將其擴大而大眾化。
就在這時,他的學生裏斯跑來告訴他拿破侖已經登上皇帝寶座的消息。貝多芬突然一下愣住了,一時臉變得煞白,雙手捧住頭,仿佛在忍受劇烈的痛苦似的。
“拿破侖做起皇帝來了?這是什麼話!他不是說要為民眾而戰嗎?不是在施行為民眾謀福利的民主政治嗎?這家夥是個大騙子!他想淩駕於萬民之上,他會變成一個暴君!可憐的人類啊!”
貝多芬憤怒了,因為他心目中的共和英雄,竟然幹出如此勾當。這種背叛革命的行徑讓他不能容忍。他大聲疾呼:“拿破侖也隻不過是個凡夫俗子而已!現在,他也將踐踏一切人權,隻沉溺於他的富貴榮華;他將淩駕於眾人之上,成為一個暴君。”
總之,貝多芬發了很大的脾氣,他走到桌邊把總譜的封麵撕成碎片,後來改成《英雄交響曲——紀念一位死去的英雄》。
忽然,他心裏一亮,抓起交響曲總譜,憤怒地撕下扉頁,抓起羽毛筆在墨水裏蘸了蘸就在譜上寫道:
英雄交響曲
這個抗議性的舉動似乎使他的憤怒平息了下來。“唉!世界完蛋了!”他歎息著說,“波拿巴本是一個新時代的希望,是新的盜取天火的普羅米修斯。多可惜,再也沒有了,絕不會有了。”他抓起大衣,把高頂禮帽往頭上一罩,一直壓到了眉毛,把學生扔在房裏就一個人出門了。他覺得被人家背叛了,他深感不幸和失望。難道人真的不能升華,剛達到頂峰,又要往下走歪門邪道?
貝多芬在8月24日將交響曲交給了拜賴特夫和哈台爾以後,他告訴蘭茲說:“拿破侖也不過是一個男子,跟別人一樣的。”是的,在這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有接受“英雄”的資格,沒有人促使他這樣寫,他在樂譜上顯然是經過了慎重的考慮才冠以“英雄交響曲”的名稱,那是為了紀念一個理想中的偉大人物而作的。
總之,他心目中的偶像破碎了,他這部不朽的交響曲中的英雄不再是拿破侖,而是他心目中理想的偉人,也許就是他自己的化身。
貝多芬在羅白考維脫侯爵那兒找到了依托,侯爵把貝多芬請到了侯爵公館去。“英雄交響曲,讓我買下來吧!我要替你在維也納舉行一次最隆重的演奏會,以表示我對你的尊敬和友情。”
貝多芬當場就欣然接受了。侯爵實現了向貝多芬許下的諾言,就在他自己公館的大廳裏,邀請了貴族和音樂界的名流來參加,另外,還特別邀請普魯士皇太子來欣賞貝多芬的演奏。
可是1805年“英雄”第一次演奏後,聽眾又有什麼反應呢?交響曲是一個聲音悅耳的精致結構,它不是在爭論著某一件事,那是從前所不知道的,這交響曲的第一次演奏後立刻就受到了詛咒,他們說:“音樂,一定要使我們得到快樂。”第一次聽英雄交響曲的人也一定如此說,因為聽眾們都覺得不習慣,他們也繼續地如此說。
第一次演奏的成績並不好,它經過了許多年的演出,但樂師始終不能摸清其真正的意義,所以總沒有很好的成績。
在以後的20多年中,貝多芬用自己的人生在證明著它,用並不太長久的生命在證明著它,用他畢生的藝術心血在證明著它,貝多芬是不朽的,藝術是永恒的。
《英雄交響曲》中這一英雄形象,是貝多芬本人,也是那個時代德國文化哲學界的精英們的寫照。這首交響曲為法國開辟了一條新路,馬背上的世界精神之路。
貝多芬知道他們不能理解,這是他靈魂的呐喊,是他在心靈、肉體的雙重重創下完成的生命之歌。他對這部作品十分偏愛,直至他晚年,詩人庫克奈爾不止一次地問他:“在你的作品中,你最滿意的是哪一部?”
“《第三交響曲——英雄交響曲》。”他每次都是這樣回答。
1805年11月,法軍占領了維也納。拿破侖的軍隊橫行無忌,打敗普魯士之後,東進波蘭、俄國,接著占領了葡萄牙、西班牙……1809年又大敗奧軍於瓦格拉姆,奧皇為了苟安求生,將公主瑪利亞·路易莎嫁給了拿破侖。拿破侖此時幾乎占領了整個歐洲大陸,野心勃勃不可一世。
對於拿破侖的節節勝利,貝多芬怒氣衝衝地說:“可惜,我不像懂得對位法那樣懂得戰術,倘若我能懂得戰術,我一定要去打敗這個拿破侖。”
1821年,拿破侖在聖海倫島的囚禁中死去,有人把消息告訴貝多芬。他笑了笑說:“我早已為他的下場作了曲,《英雄交響曲》的第二樂章的《葬禮進行曲》不是在17年前就暗示了他的命運嗎?”
這不過是一句玩笑的話。他的愛憎始終是同時代、同大多數人的利益一致的。他傾心崇拜拿破侖,是因為他到處摧毀封建專製王朝,給人民帶來希望。
當拿破侖野心暴露之後,貝多芬比一般人更憎惡他。在拿破侖垮台之後,封建反動勢力在歐洲複辟,在西班牙、意大利、俄國發生了反對複辟的革命起義。貝多芬始終是站在革命者的一邊。他痛恨反動的君主專製,追求自由和民主是他終生的目標。
短暫的幸福生活
1805年,貝多芬主要的工作是創作歌劇《弗德利歐》。幾個月來,他一直處於緊張狀態,內容雖是從一個平庸的舞劇劇本抽出來的,卻讓作曲家心醉神迷,因為它激發了一些他喜愛的情節:永恒的愛情,反抗暴政的鬥爭,弗德利歐的丈夫是政治犯,被關在監獄裏,於是弗德利歐裝扮成男人,潛入監獄會見丈夫。最後獲釋,萬惡的暴君垮台。
不過歌劇這種形式,貝多芬並不熟悉,而且這種體裁的習慣更不容易繞過。必須不斷修改,推倒重來,以適應演出需要。
1805年 11月 3日,拿破侖的軍隊攻占了維也納。素以“音樂之都”聞名於世的維也納,此時成了動亂之都。
許多人紛紛逃到外地避難,全城頓時失去了平日的恬靜、優雅,一隊隊法國大兵從街上走過,令人驚恐不安。皇帝、皇後、絕大部分貴族和政府都逃跑了。群龍無首,民眾中間開始感染了恐怖的氣氛。
拿破侖的軍隊攻占了維也納,貝多芬不願為他們彈奏,可又無處可去。1805年 11月14日,維也納再度淪為法軍占領的城市。過了一星期,劇院不顧一切,貼出海報,宣布上演路德維希·貝多芬先生的歌劇《弗德利歐》。
這就是貝多芬獻給愛蘭諾拉、後來的威多拉夫人的歌劇。這也是貝多芬開始認識女性美和女性愛的永恒回憶。
雖然歌劇《弗德利歐》照常進行,但劇場空空蕩蕩,觀眾寥寥,景況淒慘。批評界對這部新作表示了最強烈的敵意:“無論是想象力還是風格,都沒有使這部作品在麵世時引人注意。”序曲是一段長得要命的柔板,接下來的一段快板同樣平庸,使所有聽眾都覺得乏味。
除去歌劇本身的原因之外,在這種不協調的氣氛中演出,不成功也是必然的。熟人、朋友一個個都離開維也納了,貝多芬何去何從?他也想離開這裏,找個安靜的地方進行他的音樂創作。他無處可去,隻有去附近的鄉下。那裏也有法國兵,一知道他是貝多芬就要求他給他們演奏,他當然不幹,隻好再回維也納來。
事實如此,貝多芬大概也不得不承認這部作品不行。《弗德利歐》演出失敗了,他這是頭一次真正受挫,一時覺得心灰意冷,精神上更有說不盡的寂寞。
貝多芬隻有很少幾個朋友還留在維也納。在他們中間,理解他這苦惱的心境,而在旁邊關心他的人,隻有李希諾夫斯基侯爵夫婦。
可是為了使貝多芬的歌劇複活,難道不應該先把作品缺陷挑出來嗎?難道不能作些大的刪改和壓縮,以便作品質量得到大幅度提高?再說,隨時都可找一支更優秀的樂隊,更認真的歌手。
有一次吃晚飯的時候,李希諾夫斯基就走到完全泄了氣的作者座位前:“喂,貝多芬,這些修改改變不了劇情的進展。”
最後,貝多芬采納了親王的意見。
1806年3月 20 日,《弗德利歐》這部歌劇以嶄新的麵貌在昂代維安劇院重新上演。貝多芬新寫了一支序曲,對其餘部分作了大量的修改。這一次,他大獲全勝,批評界對他讚不絕口。
然而,在經濟上《弗德利歐》卻是個無底洞,因為公眾不太喜歡新東西,不願觀看這部作品。劇院經理是個叫布勞恩男爵的人,他不該過於明白地讓貝多芬感覺到這點,而貝多芬早就懷疑此人對他動了手腳。
“收入這麼少,叫我怎麼辦?生活在戰亂年代。”
“包廂不是都坐滿了嗎?”貝多芬發火了。
“不錯,包廂都預先租出去了,可是大廳裏卻是空的!貝多芬先生,大眾,大眾才能保證我們的票房收入。”
“我不是給那些平常人寫戲的!”貝多芬吼道,“把譜子還給我!我要譜子!”
男爵搖搖鈴,一個仆人進來了。
“昨天演的歌劇總譜,拿給這位先生。”
貝多芬一把搶過譜子就走了,一邊走一邊咒罵整個世界,他發誓決不再寫歌劇。
冬天過去,春天又來了。貝多芬在苦悶中收到一封來信。是他多年的朋友弗蘭茲從匈牙利寫來的,信上說:“您來這裏度假吧,在這裏沒有人會來打擾你,你安心地靜養、工作吧!”
這封信很及時,正中下懷。貝多芬高興地接受邀請,立即動身。來到了位於匈牙利的馬達發沙莊園小住。弗蘭茲是和貝多芬交往多年的好朋友,也是貝多芬曾經愛戀過的黛莉雅的表弟。
弗蘭茲一家他很熟悉,自1796年就開始交往。弗蘭茲的妹妹約瑟菲還是貝多芬的學生。弗蘭茲的母親勃倫斯比克夫人是個善良的老太太,但非常古板守舊。
每當貝多芬教約瑟菲練琴時,她總是坐在旁邊的房間裏,把門打開,注視他們的一舉一動,生怕女兒有什麼非禮之舉。
有一天,天氣奇寒,北風呼嘯,貝多芬冒著風雪按時來為女弟子教琴。不知為什麼約瑟菲有點心不在焉,總是彈錯,貝多芬發起了牛脾氣,一氣之下衝出屋子走了。
“先生,您……”約瑟菲見老師外套沒有穿,圍巾也沒有戴,怕他凍著,著急地拿起外套、圍巾追了出來,給老師穿上。
因為這件事,她遭到母親一頓訓斥。母親認為一個貴族小姐這樣做有失身份,而約瑟菲卻因此更加同情這位不幸的音樂家,愛的春潮在她心中蕩漾。偏巧這時她的表妹黛莉雅也來向貝多芬學琴,並很快占領了貝多芬的心,所以她默默地退出了愛的旋渦。
如今,約瑟菲早已經與比她大30歲的戴姆伯爵結了婚。由於伯爵前年已經去世,所以,約瑟菲此刻也寡居在莊園裏。貝多芬在匈牙利受到了弗蘭茲兄妹的熱情款待。
他們一字也沒提黛莉雅的事,可能是怕引起貝多芬的不快。她對貝多芬說:“不要客氣,能住多久就住多久。這裏很安靜,景色也好,對你的身體和工作都會有幫助的。”
她的話給了貝多芬極大的勇氣和力量,他立即爽朗地回答:“放心好了,一定會改好的。”
5月的春光,弗蘭茲兄妹的關心照顧,使貝多芬心情十分舒暢,連惱人的耳鳴也忘了。他每天走出城堡,在林蔭路上、溪水邊漫步,進行歌劇的構思,一有所得趕忙掏出五線紙記錄下來,晚上回到城堡,弗蘭茲兄妹又在等他共進晚餐了。餐桌上有他最喜歡吃的魚。
貝多芬時常出來散步,他漫步在這讓人心曠神怡的空間裏,心情格外舒暢,雖然他聽不見小鳥的歌唱,但他卻能感受到他們的歡悅。他信步從小路步入森林,又從湖邊走到山丘。
一天、兩天、三天,日子就這樣平平靜靜地過去了,誰也弄不清楚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貝多芬與約瑟菲之間的關係發生了變化。很快地,他們彼此都覺得離不開對方了。
一個星期日,用過晚餐之後,大家聊了一會兒就都散去了。月光很好,貝多芬坐在鋼琴前麵,放平了手指準備彈奏,弗蘭茲、約瑟菲坐在他旁邊聽著。開始他在低音部彈了幾個和弦,接著莊嚴地彈起了巴赫的一支歌,邊彈邊唱。
這歌聲和琴聲流進了約瑟菲的心田,愛是不用語言的。她突然感到身體中蟄伏著的一種情感蘇醒了,使她不能自製,這夜她失眠了。
第二天早上,貝多芬在花園裏見到約瑟菲,兩個人止不住地心跳,臉被朝陽映得通紅。約瑟菲和貝多芬肩並肩地走出莊園,來到了沐浴著初夏陽光的匈牙利平原上。
兩個人在這裏沉默了很久,後來,還是約瑟菲打破了寂靜。她用一種貝多芬能夠接受的細微聲音說道:“親愛的,現在,讓我們談一談未來吧!我不明白,你為什麼對自己的婚姻大事總是這樣冷冰冰的?”
“我不是故意冷漠,因為現實不止一次地告訴我,在這個世界上,我隻有一種權利,那就是在無窮無盡的磨難與痛苦之中,登上藝術的頂峰。”
“那麼愛的權利呢?這個權利我想是任何人都無法剝奪的。”
“也沒有,親愛的,因為我的耳朵已經聽不見了,我是個殘廢人,隻能任憑命運碾軋著我這顆破碎的心……”
“你不要再說了。”約瑟菲衝動地摟住了貝多芬,“你不要太悲觀,我現在要正式向你求婚,可以嗎?”
“向我求婚?”貝多芬驚喜地問道。
“是的,我決定做你的妻子。”約瑟菲堅定地說道。
聽了約瑟菲的求婚,貝多芬難以置信,難道命運之神真的要降福於他嗎?
貝多芬說:“以前,我隻管撿石子,而沒看見路上美豔的鮮花。我真是個糊塗的人。”
約瑟菲聽了貝多芬的話,禁不住低頭微笑。這一天,他們在寬厚、靜謐的大自然的懷抱中待了很久。他們柔情蜜語,訂下了終身。
貝多芬幾度戀愛都是以夭折告終,這次他總算跨進了幸福的門檻。幾天以後,弗蘭茲伯爵在馬達發沙莊園的城堡中主持了貝多芬和約瑟菲的訂婚儀式。
匈牙利平原誘人的風光,馬達發沙莊園寧靜而幸福的生活,約瑟菲真誠的愛情,使得貝多芬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性格憂鬱而又內向的貝多芬變得開朗健談起來,他除了每天都要和約瑟菲一起彈琴、散步外,餘下的時間都投入了創作。
愛情是偉大的,她使貝多芬的生活完全改變了。他又開始注意儀表的整潔,對人總是彬彬有禮,甚至他對過去自己曾討厭的人也能很好相讓,表現了前所未有的忍耐。他也開始懂得了如何博得人們的歡心,不再是那麼任性和獨斷專橫了。戀愛中的雄獅,連它的利爪也藏起來了。
心情好了,百事順遂,身體狀況也大大好轉。他對什麼都感興趣,興致勃勃充滿了活力。在愛情的滋潤下,他開始了《第四交響曲》的寫作。這次他一改平時一定要打好草稿的習慣,愛的甜蜜混合著創作衝動在胸中奔突,許許多多的美好歡快的音符,從他的心中、手上、琴鍵上跳出來。
第四交響曲順利地完成,羅曼·羅蘭說他這首交響曲是一朵精純的花,蘊藏他一生比較平靜的日子的香味。不久,貝多芬回到了馬達發沙莊園。
在莊園裏,貝多芬又過了一段愉快的生活,後來維也納平靜後,貝多芬準備回到維也納。在他離開馬達發沙莊園的前夜,約瑟菲情意綿綿,把一包東西交給他:“這包東西你帶上,現在不許看。回維也納以後又是你一個人了,要好好照顧自己。要按時給我來信,接不到你的信,我會哭的。”
“放心吧,我的天使。感謝你使我成為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貝多芬帶著約瑟菲的愛,回到了維也納。第一件事是打開她給他的小包裹。“啊!”他高興地叫了起來,原來是約瑟菲的一幅肖像,背後寫著:“給罕見的天才、偉大的藝術家、善良的人。”
為了不辜負約瑟菲的愛,貝多芬全力以赴,寫出了一係列震撼人心的作品。
1807年至1808年間,貝多芬完成了第五交響曲《命運》、第六交響曲《田園》,還寫了著名的《熱情奏鳴曲》,獻給約瑟菲的哥哥弗蘭茲。
1809年,他把自己的第七十八鋼琴奏鳴曲贈給不朽的愛人約瑟菲,這是一首富於幻想和神秘氣息的奏鳴曲。
命運總是捉弄我們的音樂家,這段愛情持續到1810年,還是無疾而終了。約瑟菲與已故的丈夫有4個子女,約瑟菲的家人一致認為這4個孩子理應受到良好的教育,並且得到優裕的生活保障。這無疑必須需要他們未來的家庭有很強有力的經濟能力,而貝多芬無論從社會地位上還是金錢方麵都顯得力不從心。
經過長時間的思考和內心激烈的鬥爭,約瑟菲終於妥協了。母親的責任勝過了熾烈的情感,雖然二者不能畫等號,也不能互相代替,她忍痛割斷了與貝多芬的縷縷情思,於第二年的2月份,同愛沙尼亞的史特克伯男爵結了婚。
“請您相信,為了盡我的責任,我內心萬分痛苦。其實,愛情與親情我二者都想要,可是現實隻能讓我舍棄愛情。我是母親,請相信我,是崇高的動機指導我的行動。”約瑟菲向貝多芬表白說。
貝多芬帶著一顆受傷失望的心退陣了。他們解除了婚約,不過分手之後,他們誰也沒有忘記這長達4年的戀情。在以後的坎坷歲月中,貝多芬每當看見約瑟菲的肖像,便喚起往日的甜蜜回憶,他的心仍和他第一天見到她時跳得一樣劇烈。
有一次,貝多芬的一個朋友去看他。一進門看見貝多芬抱著一幅女人的畫像在流淚,口中自言自語地說:“你是這樣的聖潔,這樣美,和天使一樣。”
這位朋友不知發生了什麼事情,靜靜地退了出來。當他過了一會兒再進去時,貝多芬已安詳地坐在琴前彈奏,情緒很好。
“我的朋友,今天你的氣色非常好。”
“是的。因為我的天使來訪問過我了。”貝多芬深情地說。
貝多芬死後,人們在清理遺物中,發現了一個秘密的小箱子,打開一看是3封未發出的情書,沒有開頭和落款時間,很可能就是給約瑟菲的。還有那幅肖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