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多芬常常揣著筆記本,在散步時也從不忘記將突發的靈感記錄下來,這一點極像我國的唐朝詩人李賀。由此來看,古今中外的傑出藝術家們那種勤奮忘我的創作精神是一樣的,他們的不懈努力,成就了數不清的藝術精品,也為世界藝術寶庫增添了絢麗的色彩。
交響曲的創作
貝多芬的音樂天才在交響曲的創作形式中得到了最大的體現。
貝多芬繼承了海頓和莫紮特的奏鳴曲式,並把它改造成龐大的結構以適應於自己的思想。他把第一樂章的規模擴大了,並使尾聲顯得特別突出。他同海頓和莫紮特一樣,把展開部看作是奏鳴曲的動力中心。他的短小而深刻的主題為擴展和發展提供了無限的機會,它們以猛烈的力量和氣勢展開。
慢樂章在貝多芬手中具有讚美詩的特點,體現了貝多芬式的悲愴。他把小步舞曲樂章變為諧謔曲樂章,成為具有節奏動力的樂章,而情緒則從“縱情大笑”到神秘和驚奇。他把終曲擴大,成為在規模和意境方麵與第一樂章相仿的一個樂章,使交響曲在凱旋中結束。
貝多芬認為交響樂是向人類致辭的理想手段,他的9部交響曲是有普遍感染力的精神戲劇。它們以席卷一切和激動的氣勢褒揚了生活。
在《第三交響曲(英雄)》中,貝多芬的風格成熟了。這個作品最初是準備獻給拿破侖的,他認為拿破侖是革命精神和人類自由的體現。但當拿破侖稱帝的消息傳來時,貝多芬對他不抱幻想了。被激怒的作曲家從剛剛完成的作品上撕下題有獻詞的一頁,改寫為“英雄交響曲,為紀念一個偉大的人物而作”。
人們普遍認為《第五交響曲》是交響樂的原型,它具有一部交響曲所具有的一切。《第七交響曲》在多方麵的感染力可與之匹敵。《第九合唱交響曲》奏出了貝多芬最後期的深刻音調,它的終曲中,由人聲唱出了席勒那著名的《歡樂頌》,那是響徹雲霄的時代預言。
命運交響曲
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作於1805年至1808年,這首曲子的開始的4個音符,剛勁沉重,仿佛命運敲門的聲音。
1808年11月,貝多芬在寫給他的朋友的信中,就已經說出:“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它決不能把我完全壓倒!”
“命運敲門的聲音”在1798年所作《C小調鋼琴奏鳴曲》第三樂章中就已經出現過,以後又出現於《D大調弦樂四重奏》第三樂章、《熱情奏鳴曲》第一樂章、第三《列奧諾拉》序曲、《降E大調弦樂四重奏》等一係列作品中。
可見,通過鬥爭戰勝命運,是貝多芬一貫的創作思想。《命運交響曲》所表現的如火如荼的鬥爭熱情,具有強大的感染力。
西班牙女低音歌唱家馬麗勃蘭第一次聽《命運交響曲》時,嚇得心驚肉跳,不得不退席而去。
拿破侖一個舊日的衛兵,聽了第四樂章開頭的主題,禁不住跳起來喊道:“這就是皇上!”
柏遼茲把《命運交響曲》中驚心動魄的鬥爭場景,看作是“奧賽羅聽信埃古的讒言,誤認黛絲德蒙娜與人私通時的可怕的暴怒。”
舒曼認為:“盡管你時常聽到這部交響曲,但它對你總是有一股不變的威力——正像自然界的現象雖然時時發生,卻總叫人感到驚恐一樣。”
1830年五、六月間,門德爾鬆在魏瑪逗留了兩星期,和歌德作最後一次會晤,在鋼琴上為他演奏了古今著名的作品。
歌德聽了《命運交響曲》的第一樂章後大為激動,他說:“這是壯麗宏偉、 驚心動魄的,簡直要把房子震坍了。如果許多人一起演奏,還不知道會怎麼樣呢。”
1841年3月,恩格斯聽了《命運交響曲》的演出。他在寫給妹妹的信中讚美這部作品說:“如果你不知道這奇妙的東西,那麼你一生就算什麼也沒有聽見。”
他說,他在第一樂章裏聽到了“那種完全的絕望的悲哀,那種憂傷的痛苦”;在第二樂章裏聽到了“那種愛情的溫柔的憂思”;而第三、第四樂章裏“用小號表達出來的強勁有力、年輕的、自由的歡樂”,又是那麼鼓舞人心。
恩格斯用短短的幾句話,揭示了《命運交響曲》的精髓。
年譜
1770年12月26日,生於德國波恩。
1774年,父親開始教他彈鋼琴,並希望他能像莫紮特一樣,成為一個馳名歐洲的音樂神童,到處演出,給家裏掙錢。
1777年,入學讀書。
1778年,跟隨伊登學管風琴。3月26日第一次在科隆登台演出。為讓兒子成為神童,父親故意隱瞞了他的年齡。
1779年,拜父親的朋友匹愛費爾為師,學習大鍵琴。
1781年,隨母親去荷蘭海港城市鹿特丹旅行。離開學校,學習樂理、風琴、提琴。
1782年,在涅伏的門下正式學習音樂。涅伏是貝多芬的正式啟蒙老師,對貝多芬的影響持續一生。同時跟幾個老師學藝,並開始作曲,還出任貴族教堂風琴師。
1783年,擔任宮廷樂隊大鍵琴師和歌劇院的伴奏。創作第一首樂曲。11月在荷蘭海牙舉行音樂會。
1784年,新登基的選帝侯法朗茲委任貝多芬為第二任宮廷樂師,並支付薪金。
1785年,拜李斯為小提琴老師。創作3首鋼琴四重奏。
1787年4月,在維也納逗留,曾拜訪過莫紮特。母親去世,奔喪回波恩。
1788年,任宮廷樂隊的中提琴手。結識華爾特斯坦伯爵和拜賴寧夫人一家。
1789年,完成了 F小調前奏曲、兩首前奏曲和兩首鋼琴三重奏創作。
1790年,海頓去倫敦,中途停留波恩。貝多芬創作了《騎士芭蕾》獻給華爾特斯坦。
1791年3月6日,《騎士芭蕾》上演。創作出第一首管弦樂,題贈華爾特斯坦伯爵。
1792年,海頓再度途經波恩,貝多芬前往拜訪聆教。10月,去維也納跟海頓學習作曲。波恩時期結束。
1793年,貝多芬決定定居維也納。海頓去倫敦,貝多芬轉隨希拿克學習。
1795年春,結束學業。在維也納第一次公開演奏自己的作品,《B大調鋼琴協奏曲》,3首鋼琴三重奏出版。
1796年2月赴布拉格、德累斯頓、萊比錫和柏林。覲見普魯士國王費迪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