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4年8月1日,沙克爾頓爵士率領“持久號”(Endurance)從倫敦出發。這次探險的目標是徒步橫穿南極大陸。事實上,這次他們甚至根本沒有登上南極的海岸。浮冰將“持久號”團團圍住,使它寸步難行。沙克爾頓和船員不得不棄船搬到浮冰上。“持久號”在10個月後沉入海底。此時,沙克爾頓隻有一個願望:把全體船員一個不少的活著帶回去。在隨後的5個月裏,他們28人登上了一塊巨大的浮冰,這塊浮冰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的碎裂,慢慢的變小。1916年4月9日,浮冰徹底碎裂了,3艘從“持久號”留下來的救生船再次被扔到海上。在經曆了7晝夜的冰海漂流之後,他們登上了荒無人煙的象島。沙克爾頓隨後和另外5個人乘上最大的救生艇,橫渡大約1300公裏,漂向南佐治亞島。這一史詩般的航行在氣候極端惡劣的海上持續了16天。上岸後,沙克爾頓繼續徒步翻越南佐治亞山脈,去尋找捕鯨站以獲得幫助。
1916年5月20日下午3點,沙克爾頓和他的兩個夥伴掙紮著走到最近的一個捕鯨站。來自挪威的捕鯨人向他們表示了極大的欽佩和敬意。3天後,他們登上了一艘捕鯨船,開始了解救圍困在大象島上的同伴的行動。在8月30號,經過4次失敗的嚐試,他終於找到了一條從浮冰上穿過的路,發現他的所有的22個同伴都安然無恙的留在島上。每個人都獲救了。此時,他們已經在南極度過了兩個黑暗的、充滿了暴風雪的冬天,他們所在的區域,最低溫度要超過零下50度。這是一次成功的逃脫,但卻仍然是一次失敗的探險。
沙克爾頓在世界探險史上沒有寫下過一個“第一次”,但卻在所有探險家的心中樹立了一個無法企及的高度。他對隊友的無限尊重、信任和關愛,始終閃耀著光芒。他總是能使隊員們在極端逆境的情況下充滿希望,並總是能夠創造出生命的奇跡。正像“持久號”的名字所寓示的一樣,他渾身都閃耀著難以磨滅的領袖光芒。
一位英國探險家說過一段有名的話來評價南極的探險者:“若想要科學探險的領導,請斯科特來;若想要組織一次冬季長途旅行,請威爾遜來;若想組織一次快速而有效率的探險,請阿蒙森來;但是如果你處在毫無希望的情景下,似乎沒有任何解決辦法,那就跪下來祈求沙克爾頓吧!”
沙克爾頓在絕境中曾經把自己節省下來的一塊餅幹讓給了他的隊友弗蘭克·懷爾德,懷爾德沒有舍得吃這塊餅幹,把它保存了下來。他在日記中深情的寫到:除他之外,世界上任何人都不可能完全了解這塊餅幹代表怎樣的慷慨和關懷。60多年後,懷爾德的孫子把這塊僅僅幾個便士的餅幹交給著名的克裏斯蒂拍賣行拍賣,最終以4935英鎊(約合8202美元)的高價成交。
沙克爾頓的最後一次南極探險同樣是以失敗告終。探險船“探索號”於1921年9月18日離開英國,並1922年1月4日到達他曾經獲救的南喬治亞島。1月5日淩晨,沙克爾頓爵士因心髒病發作去世。應他妻子的要求,他被安葬在南佐治亞島上的Grytviken地區。
火地島
打開世界地圖,一眼就可以明了阿根廷最南端的火地島是除南極洲外,最靠南的一塊陸地,對中國和歐洲國家而言,這該是世界上最遙遠的領土了。它是阿根廷最靠南的一個行政區,這個國家最長的3號公路的終點就在島上,距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3218公裏。因此,稱它為“天涯海角”絲毫也不誇張。曆史淵源1520年,葡萄牙航海家麥哲倫的船隊作人類曆史上首次環球航行時,在美洲南端發現了一條海峽,海峽南麵的一個大島上,土著人燃起的堆堆篝火引起船員的注意。後來才知道,那是土著居民看到從未見過的船隊而點燃的報警火堆。為紀念這位勇敢的海上冒險家,這條連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海峽被命名為麥哲倫海峽,那個有火光的島嶼就被稱作火地島。現在,火地島的西半部為智利所有,東半部21萬平方千米為阿根廷領土。島上曾經居住過漁獵為生的土著人,白人登島後給土著居民帶來滅頂之災,大肆的殺戮,外來的傳染病使土著居民大批死亡。達爾文登島考察時據說還有大約三千土著人,最後一個土著人死於本世紀初,兵團來為他立了一尊青銅塑像,這大約是殖民者的後人替先人謝罪的意思吧。這尊銅像身披獸皮,腰間挎著弓箭,憂鬱地低頭沉思。
自然風光人們也許認為與南極大陸隔海相望的火地島一定寒冷無比,實際上,火地島年平均溫度攝氏5度,冬季最冷零下20度,夏季平均氣溫14度,經中國東北還要暖和些。
由於人類活動少,特別是現代文明進入得較晚,不到二百年,火地島上和周圍海域豐富的動植物物種仍然保存較好。為了保護島上的自然環境,阿根廷政府於1960年建立了火地島國家公園,為後來的遊客保住了一方淨土。火地島國家公園從海邊起,包括了山巒湖泊,原始森林。進入國家公園,看著那海灘上不避人的海豹群,林間空地上活蹦亂跳的野兔,山嶺高處茂盛的山毛櫸樹林,岩石上各式各樣的地衣苔蘚,草叢間叫不出名字的花兒朵朵。人與自然之間從未像現在這樣貼合得如此緊密。
沿著林間小道行進,一些高大樹木的枝頭掛滿黃色的葫蘆,它們不是果實,而是一種寄生菌,據說土著人采摘食用。樹林中常常會出現一片被毀壞的林木,殘存的半截樹樁尖端如同削過的鉛筆,這便是島上一種狸鼠類動物的傑作了。這種原產北美加拿大的小動物是個伐木築巢的天才,它們用鋒利的牙齒咬斷樹幹,把它們拖到小溪中間,構建起一座不透水的巢穴,就像一座四周有護城河的城堡。隻不過它們的才能苦了島上的樹木。
火地島帶有安等斯山區的地理特征,雪山重巒疊嶂,湖泊星羅棋布,風景十分美麗。島上最大的湖泊——法格納諾湖,方圓上百千米。湖泊地處深山,人跡罕至,湖水極清極靜,周圍群山環抱。站在湖邊遠眺群山密林,耳邊幾乎聽不到一絲聲息,塵世完全被擋在了外邊,到了此處才知道什麼是靜謐二字的真正涵義。湖邊有樸素無華的木結構旅舍,在那裏住上幾天,一定能體驗到什麼是世外桃源。
著名的比格爾水道不僅風光迷人,而且物產豐富。乘船緩緩行駛在水上,水道兩岸山青草綠,雖然時值盛夏,山頂有白雪皚皚,船行不久就可以看到一個小島,島上密密麻麻,全是各種飛鳥,有的在地上覓食,有的在高空長嘯。這裏盛產魚、蟹、貝類,最有名的是蜘蛛蟹,味道鮮美,遠銷海外。最吸引人的還是看海豹,水道中常有海豹聚居的小島,它們或橫臥岩石,或昂首挺首,憨態十足。
人文概觀1884年,阿根廷政府在火地島建立了行政機構。直到本世紀40年代之前,那裏都是關押罪犯的地方,1947年建立了海軍基地,犯人遷移回大陸。火地島經濟過去主要靠畜牧業,在島的中部和北部地勢較平坦,牧草豐美,適合牧羊。但是島上幾乎沒有工業,經濟比較落後。
1972年,阿根廷政府頒布了一項法律,在火地島實行特殊的經濟政策,主要內容是免除所有國家稅(地方稅除外),進口原材料、零配件及消費品免征關稅。從此,火地島成了一個特區,與內地之間設有海關。內地廠家被免稅政策吸引,大舉向島上遷移。由於工資高於內地,就業機會較多,吸引許多年輕人來島上工作,幾年間工業入口就增加了十幾倍。火地島成了阿根廷一個新興的工業基地,其中電子工業占80%,紡織業占15%,其餘為化工塑料工業。阿根廷市場上銷售的電視機幾乎全部產於火地島。島上工業主要集中在裏奧格朗德市。近年來,火地島附近發現蘊藏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已經開始開采,給經濟帶來新的活力。
現在火地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景觀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外國遊客。每年夏季,都有來自世界各地豪華遊船駛進烏斯懷亞港。烏斯懷亞有很好的機場,從首都乘飛機來此也很方便。島上的旅館規模不大,但是服務有相當水準。
第二次中國北極探險
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已經組織開展了北極地區海洋、空間、大氣與氣候、生物等領域的研究。1999年我國實施了“中國首次北極科學考察”,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2003年,我國又成功組織了第二次北極科學考察。直到2004年7月28日,中國的北極考察站——黃河站才在挪威斯瓦爾巴群島落成。
這也是中國第一次在北極建立自己的科學考察站。黃河站位於北緯78°55′、東經11°56′斯瓦爾巴群島的新奧爾鬆。考察站為一棟兩層樓房,總麵積約500平方米,包括實驗室、辦公室、閱覽休息室、宿舍、儲藏室等,可供20人至25人同時工作和居住,並且建有用於高空大氣物理等觀測項目的屋頂觀測平台。
中國第二次北極科學考察曆時74天,航行13985海裏,沿途克服了北極氣候、環境惡劣和海冰變化明顯加快等困難,圓滿完成了“了解北極對全球變化的響應與反饋”和“了解北極變化對中國氣候環境的影響”兩個主要科學考察任務,初步建立了中國在北極地區的綜合觀測體係,開展了海洋物理、海洋化學、海洋生物、地球化學、海洋地質、氣象和大氣化學等多學科的立體綜合觀測。
此次北極考察中,科考隊員還創造了多項國內極地科考記錄:首次在極地運用自行研製的水下機器人進行海洋觀測,首次利用紅外航空遙感技術測量水麵、冰麵溫度,首次布放衛星跟蹤潛標和海洋潛標,首次布放中國自行研製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衛星跟蹤浮標,實現了中國在極區衛星跟蹤浮標零的突破。
在北緯78度24分的浮冰上,科考隊還建起了中國最北的臨時冰站,進行了為期兩周的綜合觀測,並橫跨10個經度250公裏,深入北極最厚的永久海冰區進行作業。“雪龍”號極地科學考察船也勝利進入北緯80度,實現了中國北極科考新的突破。
中國北極考察之“第一”
第一個進入北極地區的中國科學工作者:1951年夏天,武漢測繪學院高時瀏到達地球北磁極(北緯71°,西經96°),從事地磁測量工作。
第一個到達北極點的中國人:新華社記者李楠。1958年11月12日,李楠作為中國駐蘇聯新聞記者,乘坐“伊爾14”飛機,從莫斯科出發,飛行13萬公裏,先後在蘇聯北極第七號浮冰站(北緯86°38′,西經64°24′)和北極點著陸,完成了北極考察,並於1961年出版了他的《北極遊記》。
第一個到達北極點的中國女性:1993年4月8日,香港記者李樂詩女士乘加拿大飛機到達北極點,成為第一個到達北極點的中國女性,並在北極點上首先展開中國五星紅旗。
第一次由中國人自己組織的北極點考察:1995年4月~5月,中國科協和中國科學院組織了包括衛夢華、李栓科等7人在內的中國北極考察隊,乘機到達加拿大以北的北緯88°附近,然後徒步滑雪或乘雪橇向北極點進軍,沿途進行大氣、冰雪等考察,於5月6日上午10時55分,首次完成了中國人自己組織的、由企業讚助的北極點考察。
中國第一次北極科學考察:1999年7月1日至9月9日,中國首次北極科學考察曆時71天,總航程14180海裏,圓滿地完成了各項預定科學考察任務。這次考察獲得了一大批珍貴的樣品、數據資料等,其中包括北冰洋3000米深海底的沉積物和3100米高空大氣探測資源數據及樣品;最大水深達3950米的水文綜合數據;519米長的沉積物岩芯以及大量的冰芯、表層雪樣、浮遊生物、海水樣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