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極探險史1(1 / 3)

北極探險史

古希臘人的探索

生活在地中海沿岸的古希臘人以善於觀察星象而聞名。當他們仰望太空,經過長時間的仔細觀測後終於發現,天上的星星很明顯地分為兩組,北方上空的那一組不僅一年到頭都可以看見,而且它們都有固定的軌道,圍繞著天上的一個星星而旋轉,這顆星就是北極星。而另外的一組隻是季節性地出現,並不是隨時都可以看到的。這兩組星星之間的分界線是由大熊星座所劃出的一個圓。這個圓正好與赤道平行,而在北緯66°32′處,他們便把這個圓稱作“北極圈”。

就地理學而言,古希臘人還有一個重要貢獻,即是他們第一次將地球分成了5個帶,中間赤道附近是熱帶,兩邊依次是溫帶和寒帶。但那時他們把熱帶想象得過於炎熱,認為人類不僅無法居住,甚至不可能逾越,而把兩個寒帶又想象得過於嚴酷,認為人類無論如何也是無法生存的。但是實際上,早在那之前若幹萬年,熱帶和寒帶就已經有人居住了。

然而,人類中自有勇敢者,他們不為世俗所約束,敢於向命運挑戰,勇於向未知進軍。據記載,自人類文明以來,第一個勇於向北極進軍者同樣也是古希臘人。早在2000多年以前,一個叫畢則亞斯的人勇敢地扯起了風帆,開始了人類曆史上第一次有理性的北極探險,因而具有深遠的意義。

畢則亞斯出生在當時的希臘屬地馬塞利亞,即現在法國的馬塞港,是一位偉大的天文學家和航海家。在這次航行中,他不僅引入了一種利用天文測量來確定地理位置的方法,而且還注意到了月亮運動和潮汐漲落的關係。但他這次航行的目的既不是要到北極去探險,也不是為了天文觀測或搜集科學數據,而是為了替馬塞利亞的希臘商人到遙遠的地方去尋找錫和琥珀,這兩種東西在當時的歐洲市場上價格非常昂貴,因而有利可圖。他大約用了6年的時間完成了這次航行,最北可能達到了冰島或者挪威北部,公元前325年回到了馬塞利亞,不久便死去。

和其他優秀航海家一樣,他在這次航行中也記有詳細的航海日誌。但由於年代久遠,所保存下來的隻有隻字片語。例如他說,他所到達的最北的地方“太陽落下去不久很快又會升起”,海麵上被一種奇怪的東西所覆蓋,“既不能步行也無法通航”等等。由此可見,他確實到了北極或者亞北極地區。後來,人們對他這次航行的真偽雖然進行了長時間的爭論,但從現在的觀點來看,這次航行確實是一次劃時代的事件,是功不可沒的。

在此後的1000多年裏,沒有人再去碰一碰北極。羅馬帝國雖然一度非常龐大,卻慣於陸上征戰,很少發展海上勢力。印度和中國雖然步入了文明,卻忙於內部爭鬥,無心去管外部的事。因此,除了星象學家們偶爾遙望一下北方的太空之外,人類幾乎把北極忘記了。

北極的饋贈

然而,北極卻悄悄地向人類走來,以她那無盡的財富和誘人的魅力吸引著人類的好奇心,呼喚著人類的關注。

公元前285~前246年,當時的埃及國王托勒密二世就曾在亞曆山大地的私人動物園裏飼養過一頭北極熊。羅馬人也曾經把北極熊趕進水坑,讓它們和海豹在水裏進行戰鬥。公元858年,日本國王也曾收到過禮物——兩頭北極熊,但這兩頭活的北極熊是從什麼路線運過來的卻沒有記載。

中國人自然會知道,古時候有一條絲綢之路,東起日本西到英格蘭,把東方和西方緊緊地連在了一起。但是,你可曾聽說,還曾經有過“北極熊之路”、“琥珀之路”和“象牙之路”,北起北極,南到非洲,把北方和南方連成了一個整體嗎?

如上所述,“北極熊之路”很可能有兩條,分居西歐和東亞,但其詳細路線是不為人知的。至於“琥珀之路”了解得比較清楚一些,即從地處亞北極的波羅的海東海岸往南通過維斯托拉河,越過阿爾卑斯山而到達地中海,然後進人埃及。在幾個埃及法老的墳墓中曾經發現過波羅的海的琥珀。而在古羅馬,琥珀雖然很貴,卻很多。

“象牙之路”就要複雜得多,北起歐亞大陸北冰洋沿岸的許多地區,可能還有個分支穿過白令海峽到達北美洲,往南則源源不斷地達到土耳其、埃及、伊朗和中國。談到這裏,人們自然要問:北極沒有大象,怎麼會有象牙呢?其實,這些所謂的象牙隻是猛獁的牙、海象的牙和角鯨的獨角而已。因為隻有它們的牙運到了南方,到達了擁有者的手裏,所以這些主人就很難想象長有這種牙的動物到底會是個什麼樣子。例如,猛獁的牙源源不斷地運進中國達2000年之久,但我們的先人們卻不知道猛獁為何物,而認為,這種東西可能是用牙掘洞,生活在地下,像老鼠似的,所以稱為“陰鼠”,而且認為它們永遠也不敢鑽到地麵上來,因為一見陽光就會死。其實,猛獁比我們的牛還要大,那個頭跟小象差不多,它們馳騁在北極草原上,從不害怕陽光。如果這種東西會打洞,那在北極進行地道戰就會方便得多。

同樣的,人們把海象想象成是一種長著擦牙的大魚,而把角鯨想象成是傳說中的獨角獸,所以認為它的牙可以包治百病,因而在歐洲市場上的價格甚至比黃金還要貴。

可笑的是,雖然北極的東西被源源不斷地運往南方,並被當做寶貝,視為神靈,但人們卻很少知道北極到底是什麼樣子,因為唯利是圖的商人們為了大賺其錢,他們總是對貨物的來源嚴守秘密。

於是人們便又想到了中國。雖然我們發明了指南針,卻並未打開人們的眼界,開闊人們的思維,而隻有北極的象牙和南極的海豹皮才把古老的中國與南北兩極連在了一起。

馬可·波羅與北極

直到13世紀乃至14世紀,南方與北極的聯係都還隻是停留在經向上,無論是人類到北極探險,還是北極的貨物源源不斷地運往南方各地,都是在南北方向上運動,而且是各幹各的,從西歐到東亞,各有各的渠道,彼此間並沒有什麼聯係。

然而,也就在此期間,人類曆史上卻發生了一件大事,不僅把東西方聯係了起來,而且也為人類向北極進軍賦予了一種全新的含義。因此,雖然這件事情本身純屬一種個人行為,但為人類曆史的進程以及人類向北極進軍注入了新的活力,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這就是馬可·波羅的東方之行和他的《馬可·波羅行紀》。

1271年11月,隻有17歲的馬可·波羅跟隨他的叔叔經過極端艱苦的長途跋涉之後,終於來到了東方文明古國的元大都,直到1295年離去,共在中國生活了24年。

如果他不把這些經曆寫出來,那麼事情大概也就到此為止,最多也不過演化成一些傳奇故事而已。然而,所幸的是,他後來住進了監獄,大約是因為無事可做的緣故,便自己口述,由別人代筆,寫出了《馬可·波羅行紀》這部千古不朽的名著。據他說,那時候亞洲北極地區的商品和貿易主要都是運往中國的。

正因如此,所以那時的中國人對於北極已經有了一些概念,例如,“那是一個黑暗的地區”,“冬天的大部分時間裏見不到太陽”,那裏“狗熊的顏色是白色的,個子很大”,那裏的人們“乘坐狗拉雪橇旅行”等等。據當時的韃靼人告訴他說,他們經常到北方去進行掠奪,因而迫使那裏的居民不斷地往更北的方向遷移。

可以猜到,馬可·波羅口述的經曆大概主要是為了滿足人們的好奇心,他恐怕做夢也不會想到,這部著作會有如此深遠的曆史意義。關於他在東西方交流方麵所引起的重要作用,人們討論得已經夠多的了,但是對於他在北極探險方麵的影響和含義卻鮮為人知。實際上,正是因為馬可.波羅在他的遊記當中把中國描寫得“黃金遍地,美女如雲,統羅綢緞應有盡有”,簡直就像天堂一樣,這不僅引起了西方人的好奇心,而且也勾起了他們掠奪的欲望。一些人雖然信奉上帝,卻也知道,在他們有生之年,天堂是無論如何也進不去的。然而,中國卻是實實在在的,誰能到達那裏,誰就會擁有巨大的財富。因此,他們便把攫取的目光轉向了中國。

哥倫布與通往中國之路

接著是另外一件大事,那就是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大約在1462年,一篇帶有托勒密地球圖的地理論文發表了,就像是一顆巨型炸彈,立刻引起了極大的反響、困惑和不安。因為這一由希臘人所提出的理論認為,地球是圓的,就像一個球體。這不僅為人類對地球的認識開辟了一個新紀元,而且也是哥倫布首航大西洋的理論基礎和原動力。

作為一名意大利航海家,哥倫布於1485年誕生在西班牙,經過一段相當的努力和奔波之後,終於得到了西班牙國王的支持。1492年8月30日,哥倫布揚帆遠航,開創了他具有深遠曆史意義的偉大業績。1492年10月12日清晨,他到達了巴哈馬群島中的一個島嶼,這就是所謂的發現了新大陸。

其實,早在上萬年之前,印第安人就已經進入了新大陸。而早在幾百年之前,斯堪的納維亞海盜和愛爾蘭僧侶也已經登上了這塊新大陸。但這些活動都沒有哥倫布發現新大陸這般榮耀和轟動。這是因為,唯有哥倫布的發現是在某種理論的指導下完成的,而且通過他及其以後的航行證明了這種理論是完全正確的,從而將人類對於自己所賴以生存的這個星球的認識大大地往前推進了一步。

然而,當時的哥倫布並不知道這一點。他這次航行的目的與其說是為了證明地球是圓的,倒不如說是為了尋找一條通往中國和東方之路。東方的財富比起地球是否是圓的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因此,當哥倫布雄赳赳氣昂昂地揚帆西行時,他滿以為可以長驅直入,一口氣就可以到達印度。誰知,橫亙在前麵的這塊土地不僅擋住了人們的去路,而且上麵除了難以對付的印第安人之外,似乎並沒有什麼金銀財寶可以掠取。

實際上,在此之前,葡萄牙已經建立了繞過非洲而到達東方的航線,但是這是一條漫長、炎熱而艱難的航線。因此,哥倫布的成功立刻激起了新的熱望,即往北去尋找一條新的更短的通往中國之路,誰先找到了這條路,誰就會擁有中國的巨大財富!

初探兩條航線

首先登上征途的是葡萄牙人考特雷爾兩兄弟——米蓋爾和蓋斯帕。1500年,他們登上了紐芬蘭島,望到了格陵蘭島,並為他們的國王對這一帶提出了主權要求。第二年,他們繼續往北航行,卻一去不複返,成了第一批捐軀者。他們的殉難為人們敲響了警鍾,看來西北航線是一條死亡之路,是不大容易走通的。

然而,中國的吸引力是如此之大,以致使人們欲罷不能。1549年,有人發表了一篇論文,其中的一張圖表明,亞洲就在東方,隻要繞過西伯利亞海岸是很容易到達的。從歐洲以北繞到中國,這是一條既簡單,又直接,又容易,又短的路。這就是東北航線。

那時候,英國開始雄心勃勃,妄想變成世界上最為強大的航海國家。可惜晚了一步,往南去的海上霸權已經為更加強大的西班牙和葡萄牙所控製。它唯一的機會就是往北去尋找一條通往東方之路,所以對傳聞中的東北航線頗感興趣。另外,英國還有一個弱點或者特點,就是它並不像北歐海盜那樣具有航海的天賦,而且幾乎所有的東西都是學來的,包括地理知識,航海係統,舵手乃至後來的捕鯨者等,都是從國外引進的。當然它不會滿足於這樣的現狀,而是想把這些變成自己的東西。因此,年輕的愛德華六世一上台,首先所做的重要事情之一便是誘使西班牙的首席航海家卡巴特改變長期以來一直效忠於西班牙國王的初衷,而投入英王的懷抱,成了英格蘭最重要的航海家。他受命組建專為英國開拓疆域的商業探險公司,並成為該公司的主管,其首要任務是打通東北航線。

1553年春天,英國的3艘船滿懷豪情地踏上了征途,受到了舉國上下萬人空巷的盛情歡送,從內閣大臣到平頭百姓,從皇室成員到牧師修女,或者走向岸邊,或者爬窗口,或者登上塔頂,或者等在碼頭,熱烈地歡送這些試圖去尋找一條通往中國之路的英雄們。他們信心十足,以為這次肯定可以到達中國和印度。為防止在印度海那種炎熱的氣候條件下船板容易被蟲蛀的危險,出發之前還專門為船身裝上了保護性的鉛皮,這在英國曆史上還是第一次。然而,具有諷刺意味的是,他們並沒有遇上印度那種炎熱的天氣,因為剛剛到達北歐海域,就被北極嚴寒的冬天所困,除了一艘船得以幸免之外,其餘兩艘船,官員和水手共70多人全部因饑寒交迫而喪命。他們的船隻和屍體第二年才被俄國漁民發現。事實表明,他們並沒有到達中國,而剛剛進入俄羅斯北極地區。

這次航行雖然付出了高昂的代價,卻也有所收獲。幸存者在其船長錢塞勒的率領下,艱苦跋涉24139公裏,終於到達了莫斯科,並且受到沙皇的盛情款待。1555年,商業探險公司又組建了俄羅斯公司,並且組織了一次探險性航行,這次他們繞過了科拉半島而進入喀拉海,但除了看到了一個像小山似的鯨之外,卻沒有尋找到任何陸地的影子。然而,英國人仍然不甘心。25年之後,即到了1580年,他們又派出了兩艘船進入了喀拉海企圖東進。結果是,又有一艘船失蹤,30多人死於非命。至此,英國人才被迫放棄了打通東北航線的最後希望,而把探索的目光又轉向了西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