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人節”與中國公司——弗羅貝舍與西北航線
正當對東北航道的探索屢遭失敗的時候,一位叫馬丁·弗羅貝舍的勇敢的英格蘭商人兼航海家忽然對西北航線的探索又重新提起了興趣。他認為,既然麥哲倫能找到一條航道繞過美洲的最南端,那他就能找到一條通道,繞過美洲的最北端而到達中國。
經一番努力,他終於得到了俄羅斯公司的讚助,於1576年春天率兩條小船開始航行。他們繼北歐人之後第一次看到為冰雪所覆蓋的格陵蘭島的最南端,但因那張錯誤百出的則諾地圖,他們稀裏糊塗地認為那可能是歐洲大陸。在向美洲大陸的航行中他們看到了海峽(後被命名為弗羅貝舍灣),並遇到了劃著皮筏子在海上狩獵的愛斯基摩人。這使他們欣喜若狂,因為愛斯基摩人明顯的東方人的特征使他們確信離中國已經不遠了。他們試圖與這些愛斯基摩人建立友好關係,但有5個愛斯基摩人乘著他們唯一的一條小船上岸後一去不複返了,弗羅貝舍所得到的唯一補償是扣留了留下來的一個愛斯基摩人,但回英格蘭不久,便因為感冒而死去。至此,這位勇敢的馬丁先生想再次北征的努力不僅成了泡影,且還麵臨法院的傳訊。在危急關頭,他卻因一意外事件獲得了新的機遇。
在他們回來的紀念品中,有一塊黑亮的石頭,經專家分析表明,每噸礦石含有715英鎊的黃金,16英鎊的銀,去掉大約8英鎊的運費和10英鎊的提煉費,純利潤高達5英鎊多!結果,對西北航線的探測變成了一場黃金衝擊。不等春天的到來,便組織了第二次考察。弗羅貝舍自然成了首領。與此同時,一個金礦公司誕生了,即中國公司。伊麗莎白女王也動起來了,她雖把這塊新發現的土地叫做富產的未知地,卻悄悄地購買了中國公司的股票,並於1577年春天,弗羅貝舍的3艘船離開英格蘭之前,特許弗羅貝舍吻了她的手。
他們在原地附近終於發現了一個大金礦。正當他們欣喜若狂時,與附近的愛斯基摩人不期而遇。這次他們以物易物,討價還價地做起買賣來。而有個愛斯基摩人從衣服襟上割下一塊皮子,硬要與船長換取禮物,引發了場戰爭。由於愛斯基摩人離的行李近,先抄起了長矛向白人衝去。水手一看不妙,撒腿往回跑,船長的屁股上中了一箭。但當白人取了槍卷土重來時,打死5個俘虜了2個愛斯基摩人。他們押著兩名俘虜,載著200噸礦砂,凱旋而歸。
緊接著,又組織了第三次航行:共15艘船滿載著100多個移民及他們的房子和財產,組成了支龐大的船隊。他們計劃要在那裏建個碼頭,開拓一片殖民地,把大英帝國的版圖擴展到冰凍的美洲北部。這也是英格蘭曆史上向外邁出的最勇敢的一步。因此弗羅貝舍不僅成了海軍上將和船隊司令,還得到女王的嘉獎:一條寫著“我親愛的朋友馬丁·弗羅貝舍”的金項鏈。1578年5月31日出發之前,每位船長都榮耀之至地親吻了女王的手。
而一離開格陵蘭島,船隊便遇上了大風,刮來的冰塊不僅阻塞了航道,還把滿載著越冬房屋的部件、移民財產和家具的三桅帆船擠破,沉入海底。船隊也被暴風吹散。大風過後,他們徘徊了幾天,隻好裝上幾船礦砂,悻悻地踏上歸途。
回到英格蘭碼頭,不僅沒人迎接,而且人們都嘲弄看著他們,與出發時的熱烈場麵形成鮮明的對比。一問才知道,原來就在他們離開之後,化驗結果也出來了,他們吃盡了千辛萬苦所找回來的黃金,實際上隻是一些毫無價值的黃鐵礦。那家中國公司和所有持有其股票的人除女王外都破產了。可憐的弗羅貝舍先生被嘲笑成“愚人金”的倒黴發現者。
曆史就是這樣,以無窮的事件為鏈條,永無休止地往前滾動著。有些事件,在當時看來,隻不過是一個小小的插曲或者鬧劇,但過後看來,卻有著深刻的曆史含義。弗羅貝舍的航行,這件事的影響是相當深遠的。因為,是他第一次提出了到海外去探險尋寶的想法,並以其堅毅、勇敢和不屈不撓的奮鬥精神加以實施,雖失敗,卻大大開闊了英國人的眼界和思路。在以後的幾個世紀裏,英國殖民者到處擴張,從美洲到亞洲,從非洲到澳洲,建起了一個又一個殖民地,幾乎控製了大半個地球。
戴維斯與西北公司
弗羅貝舍的失敗並沒有使英國人完全泄氣,西北航線仍然出現在各種地圖上,激勵著人們進一步去努力。
1585年,一家新的公司應運而生,這就是西北公司。這家公司選中的首席航海家是約翰·戴維斯。就那個時代而言,戴維斯也許是一個最為光輝的典範。他雖然隻是個水手和探險家,畢生獻身於航海事業,但他能利用一切時間,從事寫作和改進與完善觀測儀器。所以他的航海記錄準確無誤,為後人樹立了很好的榜樣。
戴維斯一共進行了3次探索西北航線的航行。當他第一次與愛斯基摩人相遇時受到了熱烈歡迎,他發現愛斯基摩人是很溫順、善良、聰明而且善於學習的民族。而在他最後一次航行中曾陷入堅冰的重重圍困,處於極端危險之中。在那種情況下,戴維斯告訴他的同伴說:“我們或者前進一步死,或者後退一步生。”結果,大家還是齊心合力,繼續往北,終於到達北緯72°的地方,創造了北進的記錄。1587年,戴維斯勝利而歸,發現英國上下還在焦急地等待著他的船隊。他們的危險經曆使後來者為之望而卻步。
後來,戴維斯出版了兩本書,不僅為航海藝術增添了光彩,而且還增加了人們對北極地區的了解,對後來的北極考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結果導致了哈德孫航行到了哈德孫海峽,巴芬發現了巴芬灣。
荷蘭人與北極——巴倫支的貢獻
翻開人類曆史,就會發現這樣一個有趣的事實,就是國家無論大小,或者說民族不論大小,同樣可以為人類的進步做出自己的貢獻,在人類向北極進軍的過程中,荷蘭人就是一例。
正當英國人知難而退時,荷蘭人卻突然對東北航線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倒不是因為他們喜歡冒險,而是他們聽說,英國人在對東北航線的探索中雖然失敗了,卻與俄國建立了通商關係,從中取得了巨大的利益。於是,荷蘭人行動起來了,首先授命一個叫布魯內爾的人組成了荷蘭自海商業公司,以開展與北冰洋沿岸狩獵者的直接貿易。
1584年,他得到了布魯塞爾一個富商的讚助,開始了試圖深入遠東的探險航行。表麵上是要跟亞洲北極居民開展皮貨貿易,但其真正的目的是去尋找東北航線。後來,他們航行雖然失敗了,但其努力卻沒有白費,因為他不僅使荷蘭白海商業公司獲得了成功,而且作為荷蘭的第一個北極探險者,還為後來的探險家開辟了道路。
1594年,有3艘船從阿姆斯特丹出發,再一次踏上了遠征北極的航程。其中有一艘是由巴倫支指揮的,這正是他探險生涯的開始,那時他剛34歲。
巴倫支在他短暫一生的探險中一共完成了3次航行,雖然每次都進入了北冰洋,但前兩次都沒有什麼特別的建樹。1596年,在阿姆斯特丹商人們的資助下,巴倫支指揮著3艘船又開始了第三次探險。在這次具有曆史意義的航行中,他們不僅發現了斯匹次卑爾根群島,而且到達北緯79°49/的地方,創造了人類北進的新記錄。後來,巴倫支繼續向東北行進,直到8月26日他們的船隻被冰封住為止,他和船員們成了第一批在北極越冬的歐洲人。當時的天氣是如此之寒冷,他們隻有把指頭伸進嘴裏才能保持溫暖,但隻要一拿出來,立刻凍成冰棍。他們還經常受到北極熊的襲擊。盡管如此,船員們在巴倫支的鼓勵下,克服了常人難以想象的種種困難,頑強地生存下來。直到第二年夏天,敞篷小船終於掙脫了堅冰的圍困,又回到自由的水域。然而,這時的巴倫支已經病入膏肓。臨死之前他寫了3封信,把一封蔽在他們越冬住房的煙囪裏,另外兩封分開交給同伴,以備萬一遭到不測,能有一點文字記錄流傳於世。1597年6月20日,巴倫支死在一塊漂浮的冰塊上,那時他剛37歲。
兩個多世紀之後,直到1871年,一個挪威航海家又來到巴倫支當年越冬的地方,並從煙囪裏找出了那封信。巴倫支的航行不僅都有詳細的文字記載,而且他沿途還繪製了極為準確的海圖,為後來的探險家提供了重要的依據。
為了紀念他,人們便把北歐以北他航行過的海域的一部分稱為巴倫支海。
16世紀的北極探險是以巴倫支的悲劇而告終的。當其餘的幸存者乘坐一隻敞篷小船從北冰洋死裏逃生,航行了1600多公裏終於回到阿姆斯特丹,正為自己的命大而慶幸時,荷蘭的第一支船隊滿載著貨物繞過合恩角,從印度勝利而歸。作為一個商業性國家,荷蘭從此失去了對北極探險以便尋找一條通往東方之路的興趣。
北極的誘惑
然而,曆史的車輪並沒有停止不前,而是慢慢地駛入了17世紀。同樣的,人類向北極進軍的腳步也沒有因此而停止,而是繼續前進,演出著一幕又一幕的曆史悲劇。
據不完全統計,到16世紀結束的時候,已死於北極的探險者至少也有150人之多。而且,無論是東北航線還是西北航線,仍然沒有走通的希望,那麼人們為什麼還要不顧一切地去冒險呢?這裏大概用得上一句古話,就是重賞之下必有勇夫。因為這時向北極進軍不再僅僅是拿著生命去冒險,而是已經有相當的實惠,因而也就有了更大的誘惑力。
隨著文明的發展,社會運轉的速度愈來愈快,人類也開始追求豪華和享受。為了製造潤滑油、蠟燭和肥皂,需要大量的油脂;為了製造各種軟膏、藥膏、蠟製品、化妝用品和裝飾品,需要大量鯨蠟做填料;為了製造香水,作為製酒的香料和製造催欲的春藥,需要大量抹香鯨的龍涎香;為了給貴夫人們製造陽傘、胸罩和裙子支架,則需要大量的鯨須。這些東西從哪裏來呢?當然隻有到鯨身上去索取。那時候,隻有法國和西班牙的漁民掌握海上捕鯨的技術,這便成了他們發財致富的專利。然而,鯨的數量總是有限的,正當溫帶的鯨資源趨於枯竭之際,忽然傳來北極有大量鯨的消息,那吸引力之大就可想而知了。
中世紀時,西方婦女不僅穿的裙子要用東西撐起來,像個雞籠似的,而且上身還要穿緊身胸衣,同樣需要用東西支撐。鯨須則是最好的支撐物,不僅輕巧舒服,而且質地柔軟,可變而不可折。因此,當時對鯨須的需求量非常之大,價格也很昂貴。隻要捕到一頭鯨,光鯨須帶來的收入就足夠一條船兩年的航行所需。於是,英國、荷蘭、德國和法國的船隻紛紛湧進了北冰洋。沉睡了幾十億年的北冰洋頓時熱鬧起來,每年有五六百艘船隻來往如梭,荷蘭人甚至還在斯匹次卑爾根群島西北端將近北緯80°的地方建起了捕鯨城,致使這裏的鯨骨堆積如山,鯨油流淌如河。可以想像,比之小得多的利益都足以使兄弟之間互相殘殺,何況有如此大的財富源源而來,國與國之間怎麼能不反目成仇呢?因此,本來已經結成聯盟共同對付西班牙的英國和荷蘭這時也便互相指責。荷蘭認為,斯匹次卑爾根島是他們的,因為是巴倫支首先發現了這塊土地。而英國則堅持說,這個群島的主權應該屬於它,因為是哈德孫首先航行到它的西海岸,發現了大量的鯨,並首先報告了這些鯨的潛在價值。真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由此便引出了哈德孫這一悲劇性人物。
1616年,巴芬航行到了後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巴芬灣。
哈德孫的悲劇
由於荷蘭人在對東北航線的探索中已經打通了與白海沿岸地區的商業通路,因而獲得了實際好處;而丹麥人在對西北航線的探索中也還正在試圖重建它對格陵蘭島的控製,致使在北極考察中一向處於領導地位的英國覺得自己的地位受到了威脅。
因此,進人17世紀之後,英國又重新掀起了北極探險熱。因為這時向北極進軍既有遠大的目標,即繼續尋找通往中國之路,又有現實利益,即可以從捕鯨中獲取巨大好處,所以商業探險家占了主導位置。
1602年,英國派出了兩艘船探索西北航線,因為船員暴亂而告終。4年以後,又有一艘船為了同樣的目標而出航,結果是船長和3個水手被土著居民所殺,其他人倉皇逃回。1607年,英國的俄羅斯公司派遣哈德孫去探索一條通過北極點而到達中國之路,結果在斯匹次卑爾根附近北緯81°左右的地方被堅冰擋住了去路。他雖然以失敗告終,卻為該公司找到了一條致富的路,那就是捕鯨。他報告說,北極的弓頭鯨是最好的鯨,一頭大鯨可產30噸鯨油,而每4噸鯨油就能提煉出3噸精油。此外,每頭鯨的嘴裏還有600~800根鯨須。1609年,哈德孫受雇於一個荷蘭公司再次出航去探索西北航線,並為荷蘭對哈德孫河穀地區提出主權要求。1610年,哈德孫第三次出征,這次他發現了哈德孫灣,卻為此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要在極地那種極端艱苦而危險的環境中工作和生存下去,對於人類來說都是一種嚴峻的考驗和挑戰。因此,這不僅要求每個人都要有鋼鐵般的毅力和堅韌不拔的拚搏精神,而且同伴之間還必須忠誠團結,密切合作,把死的威脅留給自己,把生的希望讓給別人,隻有這樣才有可能戰而勝之。而哈德孫,正是因為自己的隊伍中出現了貪生怕死的叛徒才喪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