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極探險史2(3 / 3)

6個國家派出救援隊伍,出動18艘船、22架飛機和1500人,蘇聯派出了兩艘破冰船,每艘船上都載有一架飛機。這也是人類曆史上第一次國際性的聯合救援行動,集中體現了在極地環境下人類協調一致的合作精神。阿蒙森在奧斯陸的宴會上聽到這一消息,當有記者問他是否準備前去救援時,他雖與諾比爾存在嚴重分歧,卻毫不猶豫地說:“我準備立刻前往。”但因墨索裏尼拒絕提供幫助而作罷。後來法國政府提供了一架飛機,一小組5人從特羅姆瑟起飛之後,便一去不複返。這次行動成了北極探險史上第一次飛機和人員全部失蹤的空難事故。

後來,諾比爾一行除一人凍餓而死之外,其餘人員都被救起。

十月革命後不久,蘇聯開始了大規模的北極考察。1921年3月10日,列寧簽署命令,成立海洋所,負責對北冰洋及其周圍陸地的調查。自那之後,組織了多次富有成果的科學考察,取得了大量資料和數據。特別是1937年5月21日,第一架飛機在北極點著陸,幾天之後又有幾架飛機到達,並第一次在這裏建起了一個考察站。有4個人首次從北極點開始了他們隨冰漂流的科學考察,並第一次觀測到北極點附近的海洋深度大約為42885米。每隔48~56公裏他們做一次聲測深,共完成了33個點的一條大剖麵,結果第一次發現北冰洋底起伏很大,並不像原來人們想象的那樣,以為北冰洋是平的,像一個碗底。除此之外,他們還搜集了大量有關氣候、洋流、海冰漂移、水體結構、地磁和海洋生物等方麵的科學資料和數據,使人類對北冰洋的認識大大前進了一步。

其他的第一還有:

1958年,美國的核動力潛艇“諾特拉斯”號第一次從冰下穿過了北極點。

1959年,美國“斯凱特”號潛艇第一次在北極點衝破冰層浮出冰麵。

1977年,前蘇聯的破冰船“北極”號破冰航行,第一次衝破冰層到達北極點。

1978年,日本孤身探險家植村直己乘狗拉雪橇完成了人類曆史上第一次隻身到達北極點的壯舉。他也是迄今為止從冰麵上到達北極點的唯一的亞洲人。

1986年,法國醫生愛提厄完成了第一次靠人的體力獨身滑雪到達北極點。

如此等等。北極的第一將繼續下去,以至無窮。

富蘭克林之死

一個半世紀過去了,人們對於富蘭克林之死仍然覺得迷惑不解。因為,129名身強力壯的漢子,攜帶著足夠3年以上食用的裝備和物資,卻無一生還,即使在當時情況下,這似乎也是難以解釋的。

本世紀80年代初,加拿大的比特博士對此產生興趣,他把富蘭克林悲劇看成災難,希望到威廉王島上搜集可能的遺物和骨骼進行研究,以便對他們的死亡原因作出判斷和分析。

1981年6月,比特小組經過仔細地搜集,在威廉王島南岸海濱找到了31塊人的骨骼,散布在一個石頭窩篷遺址的四周。經過仔細研究和分析表明,這些骨頭屬於同一個人,且為22~25歲之間的青年男子。從保存得比較完好的那些骨頭的凸凹不平的表麵可以斷定,在死前的幾個月裏,他確實受到壞血病的折磨。而更加嚴酷的事實是,在一根腿骨上他們發現了3條相互平行的刀痕,再加上骨頭部殘缺不全,顯然是被人為地肢解過的,於是隻能得出這樣的結論,即當時有人確曾以同伴為食。

實際上,這並不是什麼新發現。早在1854年,亦據當地愛斯基摩人提供的情況,人們就得出了這樣的結論,即饑餓的船員們曾經以人肉充饑,以延長他們生存的時間。後來,豪爾深入到愛斯基摩人中間,了解到了更加詳細的情況。但是,人們並不相信,或者說沒有勇氣相信這樣的事實。而事實終歸是事實,130多年之後的研究,也隻能得出同樣的結論。這種事不僅發生在過去,在極端特殊的情況下,現在和將來都可能出現的。如1972年,發生在烏拉圭安第斯山上的一次空難就曾出現人吃人。問題仍然是,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事?

1982年,第一個微量元素分析結果表明在那位不知名的探險隊員的骨骼中,鉛元素的含量高達228ppm(百萬分之228),而同一地點搜集到的兩個愛斯基摩人的骨骼中,卻隻有22ppm和36ppm。也就是說,探險隊員的骨骼中的鉛含量比通常情況要高100倍。這立刻引起比特的高度重視。但一個化驗結果很難說明問題。於是,比特決定開棺驗屍。

原來,富蘭克林探險隊進入北極不到半年,就有3個年輕力壯的船員很快死去。他們的屍體就埋在第一次越冬的那個小島上。1984年和1986年,比特科學調查小組兩次來到這個小島對3個墳墓開棺驗屍。當打開死於1846年1月1日當時隻有20歲的托令頓的棺材蓋時,一個個驚得目瞪口呆。雖然時光流逝了138年,但因冰封雪蓋的緣故,就像是剛剛死去不久似的。其他兩個人中有25歲的哈奈爾,死於1846年4月3日,其狀況也差不多。這3人本都身強力壯。特別是托令頓,據記載本是個健康活潑的小夥子,但在出發之後不到8個月的時間裏就病入膏肓,一命嗚呼,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待全部化驗結果出來之後,富蘭克林探險隊的死因又有了新的解釋,即他們很可能是由於嚴重的鉛中毒所致。在托令頓的頭發裏,鉛的含量高達423ppm~657ppm,其他兩位的含量稍低,分別為138ppm~313ppm和145nnm~280ppm之間,同樣是相當之高的。嚴重的鉛中毒不僅損壞人的健康,使人的體能下降,而且還能破壞人的神經中樞,使人的性情狂亂,行為失去控製。在這種情況之下,探險隊後來的悲慘結局就可想而知了。

據比特分析,雖然鉛的來源可能是多方麵的,最主要的來源是罐頭食物。聽裝罐頭是1811年才在美國取得專利,作為一種新技術為皇家海軍所用。而那時的密封罐頭所用的焊料主要是鉛和錫的合金,其中鉛的含量高達90%以上。這種焊料還有一個缺點,所焊的縫隙常常會留下許多空隙,因而導致食物腐蝕變質。由此便引起了兩個嚴重後果,一是導致食用者鉛中毒,二是有相當大一部分罐裝食品很快變質而無法食用。對富蘭克林探險隊來說,這兩個結果都是致命的。這很可能就是富蘭克林探險隊全軍覆沒的最根本的原因。對此,人們能夠說點什麼是要付出沉重代價的。1890年,英國政府正式頒布法律,禁止在食品罐頭的內部采用焊錫,但對富蘭克林來說,卻實在是太晚了。

究竟誰先到達北極點

1909年9月1日,皮爾裏正在返回途中,對北極探險一直非常關注的《紐約先驅論壇報》忽然收到了一個叫庫克的美國醫生的電報,聲稱他於1908年4月21日已經到達了北極點。9月8日,皮爾裏發表聲明說:“庫克從來也沒有到過北極點,他隻不過是在欺騙群眾而已。”於是,這兩個曾經一起穿越格陵蘭冰原的夥伴反目成仇,展開了一場曠日持久的真假猴王爭奪戰。《紐約先驅論壇報》支持庫克,而《紐約時報》和頗有勢力的國家地理學會則支持皮爾裏,後來隻好提交國會去投票。結果是135票支持皮爾裏,隻有34票支持庫克。於是,皮爾裏便成了官方的勝利者,被提升為海軍上將,而庫克則被非難至死,名譽掃地。

但是,這場官司卻並未因此告終。因為一場探險上的爭論,正如一場體育比賽,怎麼能由政治家投票來決定勝負呢?況且,庫克並非憑空捏造,而是確確實實地深入到了北極地區。

1907年,得到美國富翁布雷法利的資助,庫克和唯一的夥伴富蘭克來到北極一個愛斯基摩人的小村子越冬,並得到愛斯基摩朋友的大力支持和幫助。1908年2月,他們帶著9個愛斯基摩人,11個雪橇,103條狗,18144公斤物資和一條6米長的折疊船穿過愛斯基摩米爾島往北進發。3月18日,他遣回了支援部隊,隻留下兩個20多歲的年輕的愛斯基摩人和26條最強壯的狗拖著兩個雪橇繼續前進,目標是要往北推進80475公裏。按照計算,他們認為,4月21日已經到達了北緯89°46′的地方,在那裏呆了24個小時,然後踏上了歸途。但是,直到1909年4月15日他們才重新露麵。而在這一年多的時間裏他們到什麼地方去了呢?庫克說,他們的路偏向西去,所以多用了一年的時間,冬天是在一座石頭房子裏度過的,直到1909年2月太陽升起時才繼續南進。但這種說法卻受到懷疑。其他不利於庫克的證據還有:他說他在北進途中曾經看到過陸地和島嶼,但這是不可能的。更重要的是,曾全程陪同他們的愛斯基摩人提供證詞說,在整個旅行過程中,他們的視野從來也沒有離開過陸地。由此,人們得出結論說,庫克的描述隻是根據想象而已。

然而,事情並非如此簡單。隨著時間的推移愈來愈多的事實表明,庫克有可能是被冤枉的。因為,後來的觀測表明,加拿大以北冰層確實是往西漂移的,因而使庫克回程路線偏向西去是完全合理的。而在北冰洋中,經常可以看到酷似陸地和島嶼的冰山,甚至可以在這些浮冰上建立考察站,所以當年庫克看到了這樣的冰山便誤認為是島嶼並沒有什麼好奇怪的。至於那兩個年輕的愛斯基摩人說一路上總能看到陸地,大概可推測,因在北極冰原上行進,有時很難把陸地和冰山區別開來,而由於潮汐的作用,冰山或冰原到處都是,致使那兩個年輕的愛斯基摩人誤認為這就是陸地也說不定。

那麼,到底是誰先到達了北極點呢?也許是庫克,也許是皮爾裏,也許他們兩個誰也不是。他們當時所攜帶的測量儀器都很粗糙,因此,誰也拿不出令人信服的證據證明他們到底到達了何處。實際情況很可能是,無論是庫克還是皮爾裏都沒到達過北極點,他們隻是到達了接近北極點的某個地方而已。1916年國會一個特別委員會在授予皮爾裏海軍上將的頭銜時並沒有說他是第一實際上,皮爾裏也有說不清楚的問題。根據他的敘述計算,他在北極冰麵上的行進速度達每天708公裏,而在這之前,無論是南森、卡格尼還是他自己,在北極考察中的行進速度從來也沒有超過每天144公裏。1986年,美國一個考察隊完全按照當年皮爾裏的行進路線和運動方式到達了北極點。結果發現,在前9天裏,他們每天平均隻能前進358公裏,從第10到21天,平均速度為每天805公裏,第22到44天為每天1539公裏,第45到54天,由於冰麵較平,裝備減輕,天氣轉暖,行進的速度最快,達到每天2864公裏,約合18英裏。由此看來,皮爾裏的行進速度真可以說是天文數字了。

曆史就是如此在沿途留下無窮無盡的疑問讓人們去爭論,去思考,而它隻顧走自己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