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極探險史2(2 / 3)

打通東北航線

富蘭克林的悲劇之後,人們對西北航線一度失去了熱情,英國和美國的注意力主要轉向對北極諸島嶼的地理考察和爭相到達北極點的競爭。但對東北航線,人們並未忘記。隨著歐亞大陸以北一係列島嶼的相繼發現,如何打通東北航線的輪廓似乎也就愈來愈清楚了。最後,這一殊榮終於落到了一位芬蘭人的身上。

1831年,阿道夫·伊雷克出生在芬蘭,其父是一個非常有名的科學家。那時候,芬蘭還是俄國的一部分。當他20多歲時,由於激進的活動而被驅逐,被迫移居到斯德哥爾摩,成為瑞典人,並開始對北極感興趣,後來成為諾登許爾德男爵。

1858年,作為一名地質學家,他隨隊到斯匹次卑爾根島進行了第一次北極考察,接著於1864年又對該群島進行了兩次考察,並繪製出一張相當精確的地圖。從1868年開始,以斯匹次卑爾根為基地,他兩次試圖征服北極點,但都沒有成功。實際上,他也是南森的良師益友,對南森的北極考察活動給予了極大的支持和幫助。

後來由於在新地島和喀拉海附近的捕鯨活動愈來愈多,諾登許爾德便對廣闊的西伯利亞海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但他的目標不在於去打通通往中國的東北航線,而是想去開辟一條新的商業航路。他認為,如果能把西伯利亞沿岸的航線打通,就可以把那一帶豐富的自然資源直接運到歐洲市場。因此,從1873年開始,他連續兩次從喀拉海航行到葉尼塞河,並逆流而上,一直到達內地的葉尼塞斯克。然後,他在做好了充分準備之後,並得到瑞典國王和一個俄羅斯富商的支持,便於1878年7月18日率領4艘艦艇,和來自瑞典、俄國、丹麥、意大利和挪威的海軍和陸軍軍官以及科學家、醫生、工程技術人員和水手組成的共30人的國際性隊伍,浩浩蕩蕩地向東北航線再次衝擊,將完成一次環繞歐亞大陸的曆史性航行。

起先似乎一切都很順利,西伯利亞海岸在他們的視野中徐徐地往西移去,到9月初,他們已經進入了楚科奇海,勝利在望,似乎已經望見了太平洋那浩瀚無冰的水域。然而,天氣像是故意跟他們作對似的,9月28日,離白令海峽當年庫克船長到過的北角隻有1931公裏了,他們的船隻卻突然被牢牢地凍住,動彈不得。10個月之後,就在出發一周年的那一天,即1879年7月18日,他們的船隻才掙脫了出來。強勁的南風把浮冰吹開,為他們讓出了一條通往勝利的路。1879年7月20日上午11時,他們終於繞過了亞洲大陸的東北角,進入了白令海峽,來自太平洋的氣味撲麵而來。人類為之奮鬥了幾個世紀並付出了巨大代價和犧牲的東北航線終於走通了,僅僅用了一年零兩天的時間,與巴倫支的災難性航行和白令艱苦卓絕的努力相比,這真可以說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

20世紀的巨大突破

在人類曆史上,20世紀是極不平凡的,先是經曆了兩次世界大戰,使人類社會經受了空前的磨難和考驗,後來又隨著科學和經濟的高速發展,終於進入了太空時代。同樣的,在北極考察史上,20世紀也是極為重要的,先是打通了西北航線,征服了北極點,後來終於從科學上認識到北極對於人類社會的重要意義。

不過,曆史有時候看起來也很不公平,有些東西往往有眾多的人為之奮鬥而不可得,但最後卻輕而易舉地落到了某個人手裏,而且看上去是那麼容易,似乎有點不合乎邏輯。

打開美洲北極地圖就可以看出,各個方向的航道四通八達,大大小小的島嶼星羅棋布,就像八卦陣一樣。不用說氣候惡劣,冰上塞路,就是在通常情況下,如果沒有精密的儀器指示方向,要找到一條正確的通道也絕非一件容易的事。因此,英國人在這裏轉來轉去,找了好幾個世紀,也未能打通夢想中的那條通往中國之路。富蘭克林之後,他們便心灰意冷了。但是,人們萬萬沒有想到的是,這枚金牌卻落到了挪威人的手裏。英國探險家苦苦求索了幾百年,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卻與這巨大的榮耀失之交臂,確實令人遺憾。

阿蒙森打通西北航線

1872年7月16日,阿蒙森出生在有一半國土是在北極圈以內的挪威,他在少年時期就定下了征服北極的雄心壯誌。1897年,他中斷了醫學院的學業,以大副身份加入比利時船隊赴南極考察,並在那裏越冬,這更增加了他對兩極探險的興趣。1899年回到挪威之後,他便把注意力轉向了北極。

1900年,他買了一條隻有219米長,33米寬,載重47噸的小汽船,便開始籌劃他的第一次北極探險,想在磁北極點附近進行一係列的科學考察和氣象觀測。他為此奮鬥了3年,仍未能籌集到足夠的資金。1903年6月16日午夜,天還下著毛毛細雨,為了避開債權人的威逼和阻擋,他和精心挑選的6個夥伴。悄悄地離開奧斯陸碼頭,向茫茫的大海駛去。8月20日進入蘭開卡斯特海峽,兩天後便登上了富蘭克林當年越冬的那個小島。觸景生情,他們自然想到了自己的命運。富蘭克林當年有兩條大船,129人,而結局卻那麼悲慘。他們現在隻有7個人,一條小船,等待他們的將是什麼呢?然後,他們沿富蘭克林當年的路線南下,終於觀測到了磁針垂直的磁北極點。由於羅盤失靈,而且常常大霧彌漫,所以他們行動起來小心翼翼,進展緩慢他們在威廉王島度過了第一個冬天,而這裏還是富蘭克林探險隊全軍覆沒的地方。但他們的運氣好得多,不僅可以獵到馴鹿,而且還交了許多愛斯基摩朋友,與他們一起旅行,一起打獵,學到了許多東西,輕鬆地度過了難熬的冬天。

1905年8月26日,他們駕著那艘小船“格加”號終於走出了加拿大北極地區那島嶼密布、冰山林立的迷宮,進入了廣闊的波弗特海。突然,地平線上出現了一艘船隻,引起了他們一陣涼喜。這是一艘來自舊金山的美國捕鯨船,是屬於白令海捕鯨船隊的。這就意味著,人們幾個世紀來為之奮鬥的目標終於實現了,西北航線終於從夢想變成了現實。一年以後,即1906年8月的最後一天,阿蒙森駕著小船一聲長鳴,進入了阿拉斯加西海岸的諾姆港,宣告了他這次曆史性航行的最後勝利。直到今天,生活在巴羅的愛斯基摩人們仍然清楚地記得當年阿蒙森航行到巴羅時的情景,人們印象最深的是他那異乎尋常的大鼻子。

1923年,有人駕著狗拉雪橇首次橫穿了西北航線。至此,人們不得不承認,這條使人們付出了巨大代價的航線原來並沒有什麼商業性價值。於是,現實又回到夢想中去了。但是,正是因為這一夢想才使人類逐漸認識了北極。

皮爾裏征服北極點

開始,人們並沒有把北極點看得那麼重要,隻是想越過它而尋找一條通往中國的近路。後來,美國人改變了這一初衷。格雷斯和皮爾裏,他們既不想發現新大陸,也不為搜集科學數據,而當成為一場純粹的體育比賽,變成了一場爭相到達“世界之巔”的競爭,並且取得了最後的勝利。

在踏上北進的征途之前,皮爾裏已經完成了兩次橫穿格陵蘭冰原的旅行,並於1900年發現了格陵蘭島最北端的土地,後來稱為皮爾裏地。在此基礎上,他把自己的目光盯上了北極點。總結前人失敗的經驗,他提出了兩點新的概念:一是北極的冬天並不可怕,正是探險的最好季節;二是愛斯基摩人的生活方式是在北極生存的最好方式。他決定以自己的實踐來證明,地球上任何地方人類都是可以到達的。

當然,光有正確的提法和堅強的決心還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要有強大的財政支持,於是他專門選了一艘“羅斯福”號船。這艘特別設計的船可以通過史密斯海峽的冰層一直航行到埃爾斯米爾島的最北端。他在這裏的哥倫比亞角建起了一個大本營,離北極點隻有6646公裏。一切都準備就緒之後,便從這裏派出幾支先遣隊,將必需的物資和食品運送到指定地點,這樣就可以減輕主力部隊的負擔,以便保存他們的體力。這樣,他們就可以從最後一個補給地點向北極點衝擊。皮爾裏不僅在居住方法、行進方式和衣服帽襪等方麵都采用愛斯基摩人的辦法,而且還直接雇傭愛斯基摩人為他駕駛狗拉雪橇,並沿途建造冰房子。

在第一次試探失敗之後,1905年他又發起了第二次衝擊。這次他作了周密的計劃,從裝備到物資安排都很詳細,一共帶了200多條狗和幾個愛斯基摩家庭,包括男人、女人和小孩子。這次努力雖然也失敗了,但到達了北緯87°06′的地方,離北極點隻差27358公裏。

接著,1908年7月,皮爾裏又發起了第三次,也是最後一次向北極點的衝擊。這時,由所有的讚助人組成了一個“皮爾裏北極俱樂部”,專門協助他解決所需的資金問題。這次共有22個人,包括船長、醫生、秘書和一直追隨他的黑人助手亨森等。另外還有59個愛斯基摩人,還帶了246條狗。9月初,“羅斯福”號到達了北極海域,並把所有東西都運到了哥倫比亞角的陸上基地。

1909年2月的最後一天,共有24人、19個雪橇、133條狗從基地出發,踏上了遠征北極點的茫茫之路。零下五六十度的嚴寒造成了嚴重的凍傷,狂風席卷的飛雪迷住了人們的眼睛,起伏的冰山撞壞了雪橇。後來,他們又遇上了一條寬大的裂縫擋住了去路。6天以後,冰縫終於合攏了,他們才得以繼續前進。4月1日,他們行進了4506公裏,離北極點還有214公裏。這時他將最後一批支援人員遣返回去,隻帶了亨森和4個愛斯基摩人作最後的衝刺。幸運的是,他們遇到了連續幾天的好天氣。1909年4月6日,他們終於到達了最後的目標,北緯89°57′。過去300多年來人們追尋的目標,他們隻用了30多天。

至此,人類在北極所追求的三大目標,即東北航線、西北航線和北極點都達到了。但付出的代價相當昂貴。據不完全統計,光是在正式探險中獻身的人數就達508人。正是通過這些活動,人類不僅認識了北極,也檢驗了自己向大自然挑戰的信心、決心和能力。

還有一點應該指出的是,在北極探險的早期,人們並沒有把愛斯基摩人看在眼裏,以為他們隻是一些有待開化的民族。直到富蘭克林的悲劇發生之後,北極探險者們才漸漸認識到要征服北極,必須得向愛斯基摩人學習。自豪爾開始,愛斯基摩人不僅給予曆次的探險者以無私的援助,而且還加入了一係列的重要的北極考察,甚至獻出了寶貴的生命,他們同樣是功不可沒的。無論是阿蒙森打通西北航線,還是皮爾裏征服北極點,都得到了愛斯基摩人決定性的幫助。因此,在人類進軍北極的曆史過程中,愛斯基摩人做出了極大貢獻。

其他的北極第一

三大目標都達到後,人類向北極進軍不僅沒停止,且步伐加快了,創造了一係列的第一。

1913~1915年,俄國的兩艘破冰船第一次沿北極海岸從太平洋航行到大西洋,並且發現了北冰洋中最後一個群島北地島和維克斯克海峽。

1926年5月11日上午8時50分,挪威的阿蒙森、美國的愛爾斯沃斯和意大利的飛艇設計師諾比爾從同一地點出發,駕駛可操縱的飛艇“諾加”號,經過16小時40分鍾的飛行之後,順利地降落在北極點,並在那裏插上了挪威、美國和意大利的國旗。這一行動使阿蒙森成了人類中第一個既到過南極點又到過北極點的人。又經72小時的長途飛行,於5月14日早晨在阿拉斯加的一個小村莊著陸。這也是人類第一次從歐洲越過北冰洋而到達美洲的飛行,全長54603公裏。

諾比爾的這次飛行成功在意大利引起了極大的轟動。當時的法西斯頭子墨索裏尼希望用飛艇建立一條航線來搞運輸,並且勸告諾比爾說:“最好不要拿生命去冒兩次險。”但諾比爾卻另有主意,他打算繼續用飛艇來進行北極科學考察。1928年4月15日,諾比爾駕駛新設計的飛艇“意大利”號,陪伴著老的“諾加”號從米蘭出發,於5月6日再次到達王灣。然後以此為基地,在西伯利亞以北的諸島嶼上空進行了幾次飛行,並於5月23日將“意大利”號降落在北極點。但在回來的途中遇到了暴風雪,於5月25日下午7點半撞毀在冰麵上。諾比爾和8個夥伴逃了出來,另外7個人和飛艇一起被大風吹得無影無蹤。他們雖然發出了求救的信號SOS,但整個歐洲包括意大利卻沒有人聽到。幸好在5天以後一個俄羅斯中學生用自製的無線電台接收到了這一信號,並通過莫斯科與他們的船隻取得了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