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怪的溝、池、塘
帽子落下飛起的溝
瀘西縣三塘鄉村下,有一名叫風埡口的地方。站在這裏,遠看是峰巒疊嶂,向下看是懸崖峭壁,一線南盤江蜿蜒腳下,從江麵到此直線距離約有1000米左右。風埡口三麵環山,一麵朝南,每到開春季節,這兒的風特別大。人站在這裏把草帽或篾帽向萬丈深淵的溝底擲去,風會把帽子高高懸起,然後再慢慢落回原處。無論往返多少次均依然如故,誰也無法把帽子擲到溝底。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人們正在研究之中。
水打鬥的溝
據史書記載,紹興十四年(公元1144年),樂平縣河衝裏幾百頃農田旁溝裏的水不知受什麼力量吸引,往上聚為一直行,高出耕地許多,不沿著堤壩流,卻自行向南移動。在這南麵村莊的程家,井水泛濫,也高出地麵許多,明亮如長虹,聲音如雷鳴,使牆壁和樓房都遭到破壞。這兩股水柱在杉墩地方相遇,互相搏出,長達兩個半小時後才逐漸平息。《清史稿》中記載,在安陸一地,也曾發生過兩股水相鬥的事。對這奇異的現象,沒人能做出合理的解釋,直到現在仍是個謎。
五顏六色的水池
距鬆藩56千米處有一黃龍寺,位於海拔5588米的寶頂山北側,旁邊有一黃龍溝。黃龍溝內有成百上千的彩池,千姿百態,密布全溝。
這些彩池每個麵積都不大,僅1畝左右,流動的水清澈見底,在池內湧起千萬條微波,在陽光的折射下,每一條微波就是一條閃射著五顏六色的小彩帶,千萬條微波織成了五彩斑斕的池麵,一池比一池晶瑩美麗,微波吹動,波紋變成一個個圓形的、菱形的五彩波圈,池麵就產生橙、紅、黃、綠、青、藍、紫各色繽紛的線合成的彩網,熠熠生輝。到此觀看的人都久久不願離去,但這些彩池的形成原因卻是個謎。
越旱越漲的印天池
廣西扶綏縣與上思縣交界的群山峻嶺中,有一座海拔500多米的山峰,印天池就位於這個山峰上邊,它是一個似火山口的圓形水潭。
印天池不太大,水麵麵積隻有10畝左右,池邊水清透澈,池中水色深藍,深不見底。
印天池與其他水池不同的是,每當雨季到來時,池裏水位就下降,雨量越多,水位下降就越低。而當旱季來到時,池裏水位就往上漲,天越旱,水位上漲越高,甚至溢出池口。這真稱得上是一個怪池,但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原因誰也不知道。
潼塘三絕
湖南省醴陵市有個潼塘村,村裏有口奇怪的水塘。一是此水塘裏的水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不管用多少水車、多少抽水機抽水,塘裏的水絕不會因此而減少許多。二是水有特殊功效。塘裏水冬溫夏涼,四季恒溫。而且無須投魚苗入塘,每年可捕魚3000多斤。塘邊的住戶,常飲塘中水,人均壽命比鄰地高10多歲,沒有60歲以下病亡的。三是水的顏色怪異。塘的東南約1/3的水麵,每年冬末至春天二月前,中間呈現一條截然分界線,一邊呈醬油色,一邊呈碧綠色。潼塘的種種怪現象,至今也無法破解。
忌葷塘
富源縣老廠區押租鄉黃草山老寨村邊,有個容水特別少的小水塘。它自1959年成塘到現在,天再旱,水塘的水也不會幹;雨再多,水也不會溢出塘外;接連挑幾十擔水水位也不會下降半寸。但是,如用銅瓢舀水或在水塘邊洗牛羊肉,水就會幹,什麼原因至今無法解釋。也許它就如隻吃素不吃葷的人一樣。
奇形怪狀的石頭
風雲石福建東山島上的銅山風動石,好像一顆碩大的石桃,屹立在一座大石盤上,大風襲來會左右搖晃。如果有人仰臥在石盤上,翹起腳蹬推這塊巨石,也能使石身晃動。古人譽之為“天下第一奇石”。
說重就重的石頭據史書載,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三月,在樂安的一個地方,突然從地上升出一束光,直衝上空,光又大又亮,像火炬。那地方的鄉民,找到光束的發射處,挖掘下去,得到一塊鐵黑色的石頭,有鬥樣大,直徑近一尺,敲打它,有聲音,若是要抬動它,不聲不響,輕輕地一抬就起來了,若是在抬的時候,有人說話,說它有多重,那麼它就會變成多重,就是用再大的力氣也無法抬動它。
香石廣西西北部一個村落的山路上,路上經常聞到一股誘人的茴香味,舉目環顧四周並不見茴香樹。由香引路,才發現芳香來自路旁的一塊頑石。人們用手掌在石上磨擦,掌中也留下了茴香味。
烙餅石雲南省貢山縣丙中洛鄉青拉筒附近有一種石板,它一般深埋在背風背陽的地方,青黑色,剛挖出來時特別嫩,可用刀削成各種形狀。當地怒族群眾,用這種石板烙粑粑。一般石板燒後澆上水就裂,但這種石板火燒不壞,水澆不裂,而且烙粑粑時也不用放油,粑粑不會黏在石板上,烙出來的粑粑特別鬆軟,味道也特別好。烙餅石很耐用,一般都可以使用3年以上。
臭石明嘉靖年間(公元1522~1566年),有位名叫楊最的射洪籍名宦在雲南做副使,某年回鄉探親,千裏迢迢命人從雲南曲靖縣運回一宗物件,鄉人揭開遮布一看,竟是一塊看上去極平常的石頭。石呈瓦灰色,高1米左右,一人可抱,所有的人都感到驚訝。楊大人向鄉人解釋:這是一塊奇石,若用鐵器或堅硬物件敲擊,即會發出腐蛋般的臭氣來。鄉人當場試之,果然如此,在場者皆拍手稱奇。後人便將這塊石頭稱作為“臭石”。但為何臭卻不清楚。
發光石距湖北省南漳縣冷水河陳家屋約1裏左右的地方,有一巨石聳立,高約50米,石身圍約150米,人稱它為“天柱石”。每逢雷電時,石峰處產生電荷而發光,因此人們又叫它為“天柱燈”。天柱石周圍長著綠樹,景色宜人。
木化石據史書載,明成化年間(公元1465~1487年),金華永康縣一座山上的亭子旁,有一棵枯鬆,因年歲太久被大風刮倒後掉到了池水中,奇怪的是,枯鬆竟然變成了一塊石頭。人們感到很驚奇,覺得不可思議,於是有人撿了一些沒有掉落到水中去的鬆樹餘枝,扔到池水中,結果這些枝幹及樹皮也變成了化石,並且比原先堅硬得多。
風動不倒石之謎
石頭也許是地球上最平淡無奇的東西了,然而,有些石頭的特性和不尋常的身世來曆卻也著實讓人不可思議。譬如,在福建東山島銅山古城東門海濱的懸崖峭壁之上,有一塊奇石——風動不倒石。此石高473米,寬457米,長約469米,形似古猿人的頭部化石,斜立於一塊臥地盤石上,兩石吻合點僅033米見方。
古往今來,不知有多少遊客或合力以雙手推之,或運氣以兩足蹬之,都隻能使它搖晃,而不至翻倒。如果找來瓦片置於石下,選擇適當位置,一個人就能把這碩大的奇石搖動起來。此時瓦片“咯咯……”作響,須臾則化為粉末,奇石搖動的軌跡就更為明顯。
令人百思不解的是,力量可以使它晃動,而無形的風竟也能使它搖晃。更叫人稱奇的是,“七七事變”後,日軍陸海空部隊3次武裝血劫東山島,連風動石也不放過,他們動用軍艦把鋼索係於石上,開足馬力企圖把奇石拉倒。突然,“嘣、嘣……”幾聲,鋼索斷為幾截,日本人的妄想也隨之斷了。
真是奇怪,這塊石頭與所踞的石塊接觸麵那樣小,是什麼原因讓它穩穩站立而不倒下呢?
隨聲起落的巨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