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在你麵前的這本書,是作者數十年理性掙紮的結果。自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當知青時開始研讀《資本論》以來,雖經由務農、待業、做工、任教、經商……對經濟問題的興趣從未少衰,反而由於個人與現實的社會生活與經濟生活的多方位接觸,對經濟理論的關注與日俱增,與此相侔,對經濟理論的疑慮亦有增無已,尤其當自己自覺地把所學的經濟學理論用於經濟實踐時,理論與現實的差距愈顯突出,傳統的經濟學理論盡管不是一無是處,真正適用的卻也所剩無多。特別讓經濟學家們赧顏的是,經濟理論與經濟現實扞格不入之處所在多有,值此,讓人產生的感覺就是:理論猶如夢中囈語,現實則如引車賣漿者流,前者是那麼的虛無縹緲,後者是實實在在的俗世生活,二者的差距不能以道裏計。我有時在想,理論與現實的這種脫節,是不是因為過往的經濟學家們大多是從學校到學校,從書本到書本,從書齋到書齋,從理論到理論,絕少有現實的經濟體驗,即使有,也往往局處一隅,難於有宏大的視野和現實的展望。我起自草莽,遍曆多個社會階層,且多年潛心於經濟學的經典著作,或許能夠另辟蹊徑,走出一條學術與實踐相互印證、理論與現實緊密結合的道路來。
但是,和中國人民的偉大實踐相比,個人的曲折經曆卻又微不足道了。建國以來,影響中國最重大的曆史事件莫過於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型,在這個過程中,從對商品貨幣關係的限製、否定、批判到對商品貨幣關係的遵從、膜拜和癡迷;從高唱所有製的越大越公越好到認可非公有製是社會主義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對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極力詆毀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艱辛建立;從理論研究和教學中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占據統治地位到西方經濟學悄無聲息地登堂入室;這一切對一個經濟學者來說,是一個千載難逢的學習、研究、觀察、檢驗的絕佳機會。
經濟學從來都是一個“嫌貧愛富”的學科,當英帝國橫行世界時,產生了眾多的經濟學大家;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利堅經濟霸權的確立,使經濟學的大本營轉移到了美國;中國經濟近幾十年來令人瞠目的高速發展,應該是自己的經濟學家發出聲音的時候了!何況中國有著人類曆史上最悠久且不曾中輟的文明傳統,曾經為世界文明作出過卓越的貢獻。可是,中國在近代沉寂得太久了,幾乎在所有領域沒有出現過世界級的大師,長此以往,是會被“開除球籍”的。毛澤東還說,“進入21世紀中國應該對人類有較大的貢獻。”這既是激勵,也是責任,中國的知識分子必須有這樣的擔當。
最後,我還是不能免俗,要說一些感謝的話。我能夠麵對麵地感謝的人是我的女兒,她為這本書收集資料、整理數據、繪製圖表、討論問題,給我不小的幫助。特別要感謝的人就是那些素未謀麵的經濟學大師們,亞當·斯密、李嘉圖、約翰·穆勒、杜爾閣、馬克思、瓦爾拉斯、馬歇爾、凱恩斯、熊彼特、諾伊曼、弗裏德曼、薩繆爾森、布勞格……他們把我引入門徑,不時指點迷津,誘其探幽尋勝,終能深入堂奧,偶爾還會和我演一出對手戲。不過,有時我會有點歉意,我這個人是沒有師承關係的,這不僅是說我沒有一般意義上所指的那種老師對學生的耳提麵命,也指我沒有恪守任一學派的經濟學說,而且還會對這些經濟學大師們直指其非,實在有些大不敬。然而轉念一想,倘若這是勢理使然,他們一定會諒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