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一章失業與就業(1)(1 / 3)

失業與就業是同一問題的兩麵,是整體經濟運行中均衡與非均衡、穩定與波動在勞動力市場上的表現。在新古典的理論中是沒有失業問題的,因為在完全競爭假定下,隻有充分就業。但失業問題的長期存在,又使經濟學家們不得不麵對這一重大的社會現實,越來越多的經濟學家越來越關注日愈嚴重的失業問題。在一極上,是新古典理論對失業問題視而不見的學究式的自我陶醉;在另一極上,是經濟學家們對失業現實問題窮思極慮的苦苦追尋。傳統經濟學在失業與就業問題上的這種兩極化,為我們提供了不同的路標,循此我們可能深入這一問題的堂奧,但必須具備辨別的慧眼。

一、傳統的就業理論

一說到就業理論,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新古典的充分就業均衡,一個非常美妙的模型。在新古典的構想中,隻要工資具有完全的彈性,就能出清勞動市場,就能實現充分就業均衡。這一構想通常以圖形來說明,是基本的勞動就業均衡圖,在均衡點w0處,勞動供給等於勞動需求,w0為均衡工資,此時,勞動市場處於充分就業均衡,勞動市場是出清的。如果市場發生變化,勞動需求減少,勞動需求曲線向左下方移動,新古典經濟學家們也不是完全不理會失業的客觀存在,對這些失業的存在,他們往往以季節性失業、摩擦性失業、結構性失業等形式解釋之,這有一定的客觀性。不過,這些失業形式所導致的失業往往是短暫的,其社會的波及麵也不太廣,對整體經濟沒有深巨的影響,而且在新古典看來,這些失業也與充分就業並行不悖。因此,在新古典那裏是沒有失業的,即使有,那都是勞動者自願的失業。然而,最令人不安和最考驗經濟學家智慧的是失業的長期存在和大量存在,尤其是在經濟的衰退期,這種失業將給人類社會帶來深重的災難,20世紀30年代的世界經濟危機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正是在20世紀30年代的世界經濟危機中,凱恩斯麵臨人類從未有過的災難,摒棄新古典的充分就業均衡,指出非自願失業是一個客觀的事實。非自願失業被定義為:“如果工人不處於勞動供給曲線上——以致按現行的實際工資有過剩的勞動供給,那麼,按照定義,就有非自願失業。”當勞動需求曲線移動後,實際工資不隨之下降,而仍然處於w0的位置,在w0工資水平上,企業隻願雇傭L2勞動量,這時,勞動者不處於供給曲線上,L2與L0的差距即為失業量,這種失業即為非自願失業。

工資不隨勞動需求曲線的下移而下降,稱為工資剛性,而由於工資剛性的存在,使勞動的供給與需求不能處於均衡的位置,從而出現非自願失業。既然存在非自願失業,既然非自願失業的存在是由工資剛性引致,那麼,探討工資為什麼呈現剛性,就成了當務之急,於是,經濟學家們轉而追究工資剛性存在的原因。

關於工資剛性存在的解釋,流行的有這樣幾種:

一是工會的議價力量。勞動者在資本主義製度下逐步形成力量強大的工會,以維護勞動者的權益。工會在與廠商談判工資合同時,會力爭較高的工資,並用合同的形式確定下來。合同一定幾年,在合同期內,要降低工資幾無可能。

一種是隱含合同。勞動者與廠商會有某種默契:在經濟不景氣時,廠商不降低勞動者的工資,作為回報,在經濟景氣時,勞動者不提出較高的工資要求,並繼續留在該企業。這種默契稱作隱性合同。

一種是局內人—局外人理論。局內人是該企業的職工,局外人是想到該企業就業的人。該理論假定存在著明確的或隱含的合同。如果廠商想以低工資雇傭局外人,局內人會起而抵製,迫使廠商隻能以相同的工資雇傭局外人。

一種是效率工資理論。該理論認為,通過支付比市場出清工資更高的工資,可能使勞動成本最小,因為較高的效率工資可以保持勞動隊伍的穩定,可以提高勞動生產率,可以使勞動者珍視現有的工作崗位,結果可能對廠商更有利。

一種是法律規定的最低工資。最低工資是由政府頒布的工資底線,它本身就是剛性的。最低工資的設置,有可能阻礙工資下降到市場出清的水平。

……

對工資剛性的這些解釋,多少有些道理,但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局限性,這些已經有人指出,不再贅述。在我們看來,這些解釋,過於瑣細,不能說明日愈嚴重的失業現象,而且被新古典牽著鼻子走,囿於新古典的學理規範,對於解決現實的失業問題並沒有起到什麼作用。凱恩斯雖然直麵非自願失業的普遍存在,提綱挈領地以有效需求不足總攬失業問題,但“凱恩斯沒有令人滿意地說明,在價格充分彈性的條件下,由於總需求衝擊的原因,市場經濟不能自動達到均衡。”因此,凱恩斯的理論隻是一個“特例”,而新古典的模型是更為“一般”的理論,由於凱恩斯的特例恰巧是與短期政策相關的,所以人們認為,“新古典理論贏得了學理上的勝利,凱恩斯主義理論贏得了政策上的勝利。”這一說法未必中肯,但可以肯定的是,凱恩斯的就業理論同樣沒有解決失業問題。

二、失業與就業的一般表述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失業的存在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它的廣泛性和普遍性令人矚目。我們可以看到,無論在經濟繁榮時還是在經濟蕭條時,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失業;無論在大國還是小國,都存在失業的困擾;無論是人口多還是人口少、自然資源稟賦好還是差,都同樣不能避免失業的存在……新古典的市場出清、資源最優配置、充分就業均衡,在失業現實的普遍映照下,已經黯然失色,它的實證性、真理性亦將喪失殆盡。我們可以放新古典一條生路,用自願失業來解釋普遍的失業現象,而不與充分就業相悖;用弗裏德曼的可以上下浮動的自然失業率來規範失業現象,為新古典的充分就業贏得更多的活動空間。但是,日益嚴重的失業問題象夢魘一樣一直縈繞於人類的腦際,而它的真實存在更是使無數的人們陷入水深火熱之中,當經濟學家們麵臨這樣深重的社會災難時,難道用“自願”、“自然”這樣的話語就能夠獲得片刻的心靈安慰嗎?

失業,尤其是大量的失業,是一個現代的病症。在中國古代,雖然有失業一詞,並不具有現代的失業含義。英語中的失業——unemployment,到了十九世紀末期才出現,並且是由就業——employment一詞加前綴而來,而employment也是在十六世紀才有的。這就是說,失業在英語國家也隻是一個現代的病症,是由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發達形態所滋生的。

在古代,在自然經濟時期,農牧業是主要的生存方式,人們依附在或寬或狹的土地上,春種夏耘,秋收冬藏,延續著數千年的農耕文明。這時,人們通常以家庭或家族為生產單位,自給自足,隻有少量的產品進入流通領域,社會產品的商品率較低。在這樣的條件下,失業會是一個什麼樣的概念呢?就一個家庭而言,如果占有或使用的土地太少,不足敷用,他們或者開墾新的土地,或者租用他人的土地,或者讓家庭的部分成員外出打工,或者一家人固守在已有的土地上節衣縮食、貧困度日……這裏似乎沒有什麼失業可言,盡管他們有農閑農忙,盡管農閑時間可能比農忙時間還長,盡管他們在農閑時無任何工作可做,仍然沒有人把他們稱之為失業。就一個國家或社會而言,當現有的用作生產資料的土地不敷使用時,或者開疆辟土,或者提高勞動生產率,或者轉換生存方式,或者屈從於饑饉、疾病、戰爭,以致人口非人道地減員。在這裏,同樣沒有現代意義上的失業。

一般來說,失業是相對於就業而言的,當人們曾經有工作而變得無工作,曾經有業而變成無業,且不是出自自己的意願,可稱之為失業。以此衡量,一個人選擇閑暇而不工作不能稱之為失業;一個人因老病而休養,也不能稱之為失業;因社會的原因而造成的工作日縮短,如資本主義早期每天十幾小時的工作日縮減為現在的八小時工作日,更不能稱之為失業。如果我們再把經濟學家們所說的摩擦性失業、結構性失業、季節性失業等視之為自願失業,那麼我們幾乎可以相信新古典經濟學充分就業的斷想,沒有什麼失業問題值得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