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過度論”似乎更能吻合我們的新理論,因為我們說資本隨時隨地都在尋求新的投資場所,尤其是在資本主義的早期,伴隨著工業革命而來的一浪又一浪的投資熱潮,曾經是經濟周期的重要景觀。但是,投資過度隻是資本利得最大化的一種表現形式而已,並非問題的實質。於是,當經濟周期或危機中沒有明顯的投資過度時,這種理論就會完全失去了它僅有的一點解釋力。
“消費不足論”不正是印證了我們資產階級生產多消費少、收入大於支出的論調嗎?如果“消費不足論”能夠論證儲蓄過多是個人利得最大化的一個結果;能夠論證資本積累是經濟高漲的物質條件;能夠論證人與人之間的對立是經濟周期中不可規避的矛盾;能夠論證資本的利得最大化貫穿於經濟周期的全過程;……是能夠了洞悉經濟周期的內在運動的。可惜,“消費不足論”把目光過多停留在消費不足這一表麵形式上,忽略了周期問題的深入探討。
“心理理論”總是能夠找到自已的位置,人們的經濟活動總是借助人們的理性思維來完成的,在經濟周期的全過程中,心理活動或心理預期都將發揮作用。但存在決定意識,任何經濟預期都不過是經濟現實的折射,心理預期的作用無論如何不能估計過高。問題的關鍵或許還在於,在一個紛然對立的經濟社會中,個人的理性行為未必是社會的理性行為,這部分人的理性行為對另一部分人而言也未必是理性的,在不同理性的對立中,經濟的走勢往往會出現扭曲。
凱恩斯的周期理論是值得特別稱道的,他破除了新古典的教條,含蘊了諸多的周期理論。在我們的新周期理論中,凱恩斯的消費傾向與儲蓄傾向有著它固有的位置;他的資本之邊際效率的重要作用,與我們強調資本的個人利得最大化是合拍的;他的總有效需求不足的概攬,標示了累積資本既不能用於投資又不能用於消費的危機現象。遺憾的是,他沒有把他的理論置於堅實的統一的微觀基礎之上,使他的理論略顯散亂,給攻擊他的人留下了口實;他的政策建議,雖然使資本主義經濟避免了毀滅性的經濟震蕩,但卻因為他對資本主義經濟本質的認識深度不夠,使“滯脹”不可避免。
由此可見,過去的周期理論,都有其存在的理由,但苦於沒有統一的堅實的現實基礎,沒有對市場經濟本質的認識,難免表麵化、狹隘化。我們的目的,就是用市場經濟的基本經濟關係,把貌似散亂的各種周期現象貫穿起來,以期得到一個整體的更有說服力的經濟周期理論。
四、經濟周期的曆史性變化
隻要我們熟稔了新的周期理論,就能對撲朔迷離的經濟周期,理出一條清晰的脈絡來,那些看似變化多端的周期現象,其實萬變不離其宗,它們都隻是資本利得最大化的不同表現。這裏最重要的一個觀測點,就是累積資本的主要流向,累積資本流向資本品工業,我們就有可能看到投資過度的經濟周期;累積資本流向消費品工業,我們就可能看到消費不足的經濟周期;累積資本流向股票市場,我們就可能看到熊牛市的分野和股市的暴跌;累積資本流向房地產市場,我們就可能看到房地產泡沫引發的經濟危機;累積資本流向國內或國外信貸,我們就可能看到金融風暴;……特別提請注意:在高峰階段,經濟的轉折點或拐點就在累積資本的投資不能贏利或開始虧損時;同理,在穀底階段,經濟轉折點就在累積資本的投資可以贏利或贏利頗豐時。
有了以上的認識,我們再來看曆史上的經濟周期,就不再顯得那麼雜亂無章,冥冥中有一條主線貫穿其中。但是,迄今為止的周期曆史,有一個重大的變化,在資本主義的早期,經濟危機較為暴烈,周期的主要表現是投資過度和消費不足。比如1788—1823年在英國發生的因動力紡織機的發明而出現的棉織品大量過剩的危機;1825年在英國因鐵路的發明而引發的投資過熱的的危機;1837年由於鐵路機車的使用在英國引起的又一次投資狂潮;鐵路發明的衝擊還遠未結束,到了十九世紀四十年代,鐵路引起的投資狂熱除了在英國繼續之外,在法、德、美等國也引起了投資熱潮,於是在1847年在以上諸國引發了更為廣泛的危機;……一直到1929年的世界經濟危機;這些經濟周期一般都表現為投資過度、生產過剩、消費不足。我們有理由把1929年的經濟危機看作一個經濟周期的分水嶺,在此以後的經濟危機一般都較為和緩,投資過度和消費不足也不再是危機的主要表現形式,取而代之的是通貨膨脹、金融失衡、銀行壞賬等表現形式,比如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拉美的金融危機,九十年代末亞洲的金融風暴,以及2008年波及世界的金融危機,甚至還可以算上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的“滯脹”。
經濟周期的這種曆史性變化,往往迷惑了人們對經濟危機的認識,有人進而預言經濟危機已成為曆史。其實,這種曆史性變化,並沒有改變經濟周期的本質,隻是由於曆史條件的不同,以及人們對經濟周期認識的深化,才有了這種曆史性變化。
其中一個重要的曆史條件,就是先發資本主義國家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完成。在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過程中,大量的農村人口進入城市,大量的農業勞動力轉化為第二、三產業的勞動力,新技術、新工藝的不斷采用,一方麵帶來了社會生產力的迅猛發展和經濟增長的高速率;另一方麵則給人們的經濟生活和消費習慣帶來了巨大的衝擊。因此,在這個大變革的時期,由於新產業層出不窮而引致的投資過度,由於人們消費習慣難於一朝改變而產生的消費不足,必然成為主要的景觀。一旦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進程趨於完成,工業化的狂飆突進便轉趨平緩,新工業項目的投資吸引力越來越小;而己經城市化的龐大人口,在經曆了數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消費磨合後,消費欲求不斷上升,加之消費貸款的發行,使經濟社會保持了旺盛的消費需求;這二者加在一起,從而使投資過度和消費不足退出了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舞台。同時,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完成,累積資本或儲蓄在國內很難找到更多更好的投資機會,隻能轉向海外投資、國際借貸、國內消費貸款等領域,從而使經濟危機更多地具有了金融危機的表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