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鴻連忙認錯,向這位鄉下漢子深深致謝。

三筆畫打獵

黃純堯是徐悲鴻的得意門生。

有一次,徐悲鴻出題,讓黃純堯據以作畫:“我的題目很簡單,畫一個扛獵槍的獵人,帶一隻獵犬進大山去打獵。但有規定,這幅畫隻能用三筆完成。”

黃純堯思索有頃,回答說:“老師規定太嚴格了,用三筆是無法完成的……不知老師可否作一下示範?”

徐悲鴻從畫案上拿起筆,第一筆畫了起伏的曲線,一座大山;第二筆畫的是一根既粗又短的直線,表示獵人進山時露出的獵槍槍管;第三筆畫的是一段浸墨的粗線,表示獵犬的尾巴。

黃純堯不得不對老師高度的概括力欽佩。但他迅即就對老師發動了一次小小的“反擊”:“恕學生冒昧,我也想出一道題回敬老師,不知吾師意下如何?”

徐悲鴻一聲朗笑:“來而不往非禮也,怎麼依得我願不願意……你就趕快出題嘛!”

黃純堯的題並不複雜:“三十晚上,獵人在森林裏打鬼。”

徐悲鴻一怔,隨即問道:“幾筆完成?”

黃純堯答說:“請老師見諒,一筆都不給。”

徐悲鴻驚疑地反問:“一筆都不給?你畫得出來嗎?說給我聽聽。怎麼畫法?”

黃純堯笑答:“不裝墨的硯盤翻過來,塗上一層墨汁,放在白紙上使勁一摁,紙上便留下一片墨跡。這不就是三十晚上打鬼一片漆黑,什麼都看不清嗎?”

徐悲鴻一陣大笑:“你這小子可真夠調皮呀!”

善於發現人才

飲譽中外的繪畫大師徐悲鴻,尤以畫馬著稱,一生畫馬,愛馬如癡。他還是一位善於發現人才的畫壇伯樂。

齊白石57歲時定居北京,60歲以後“衰年變法”,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可是,當時不少名士行家鄙視齊白石是木匠出身,對他的作品冷眼相看。

在一次國畫展覽會上,齊白石的一幅《蝦趣》立軸被掛在最不顯眼的角落裏。當時任北京藝術學院院長的徐悲鴻見到此畫,眼前為之一亮,欣喜異常,認為是難得的藝術珍品。可是此畫才標價8元。

徐悲鴻當即找來展廳負責人,將齊白石這幅畫移掛到展廳正中,與自己的《奔馬圖》並列在一起,並親自將標價改為80元,還在說明欄中注上“徐悲鴻標價”5個字,而他自己的那幅《奔馬圖》才標價 70元。此事很快傳遍北京畫界,齊白石由此聲譽驟起,一舉成名。

徐悲鴻又專程前往拜訪齊白石,請他擔任藝術學院的教授。他認為齊白石是畫壇千裏馬。在徐悲鴻的一再推舉下,齊白石走出茅屋,從此蜚聲畫壇,成為現代國畫的一代宗師。白石老人在給徐悲鴻的信中說:“生我者父母,知我者君也!”

贈畫

徐悲鴻以畫馬著稱,潑墨寫意或兼工帶寫,塑造了千姿百態、倜儻灑脫的馬,或奔騰跳躍,或回首長嘶,或騰空而起,或四蹄生煙。他畫的馬既有西方繪畫中的造型,又有中國傳統繪畫中的寫意,融中西繪畫於一爐,筆墨酣暢,形神俱足。那剛勁矯健、剽悍的駿馬,給人以自由和力量的象征,鼓舞人們積極向上。

由於徐悲鴻經常畫馬,他對馬有一種偏愛。和馬在一起,聽著馬蹄嘚嘚,看著馬禦風奔馳,他覺得是一種精神享受。他的心仿佛和馬一同馳騁。

一次,徐悲鴻在成都坐馬車,馬車夫是一位和善的老人,他愛馬,馬養得非常好。他舉起鞭子,那匹栗色的年老的牝馬便揚起那好看的蹄子,歡快地向前奔馳了。

徐悲鴻喜歡這樣待馬的好人,他走下馬車,馬車夫正忙著給馬預備水和飼料。

“這個給你。”徐悲鴻先生忽然對馬車夫說,一麵從手提皮包裏取出一幅折疊起來的奔馬畫。這是他昨天晚上才畫好的。

馬車夫疑惑地抬起他那滿是皺紋的前額,眯著眼睛呆望著徐悲鴻,仿佛沒有聽懂他的話。

“老大爺,”妻子廖靜文從旁解釋說,“這是一張畫,是送給你的。”

馬車夫那雙混濁的眼睛陡然亮起來,他雙手接過畫,連聲說:“謝謝老爺,謝謝老爺。”

馬車夫眼角濕潤了,動情地說:“我碰到好人了,今天一早,我看見一隻喜鵲飛到我的窗子上,我就想,興許有啥子喜事要來,可是,我這個窮老頭兒還能有啥子喜事呢?現在,真靈驗啦!”他又嘮叨開了,同時用右手扯起左臂的袖口,擦去已流到麵頰上的淚水。

徐悲鴻先生握著馬車夫那雙粗糙得像石頭般的手,連聲說著“再見”,才離開他走了。

事後,廖靜文很不理解地問徐悲鴻:“先生,您為什麼突然要給一位不相識的馬車夫一幅畫呢?何況他又不知道您是誰,您是否有點過分慷慨了?”

徐悲鴻十分柔和地回答說:“因為我愛馬,也愛善待馬的人。你看這個馬車夫,既能非常熟練地駕馭,又能視馬如親人。他對馬的愛打動了我的心,使我受到感動,何況他的生活很難呢!”

聽著先生的話,廖靜文十分感動。

年譜

1895年7月19日出生於江蘇省宜興縣屺亭橋鎮。

1901年,從父識文斷句。

1904年,已讀完《詩》、《書》、《易》、《禮》和《左傳》等書目,正式從父習畫,每日臨摹晚清名家吳友如的畫作一幅,並且開始學習調色、設色等繪畫技能。

1905年,幫父親在不重要的畫麵上填彩敷色。歲末時,能夠幫鄉裏人寫春聯。

1908年,隨父輾轉於鄰近的鄉村鎮裏,賣畫為生。

1912年,獨自到上海賣畫,並想借機學習西畫,以提高自身的繪畫水平。

1914年,父親病故。為養家糊口,返回故鄉並開始在彭城中學擔任圖畫教員,同時在思齊女子學校及宜興女子學校教習圖畫。

1915年,再次到上海。在黃警頑、黃震之的扶助下研習法、德文。結識畫家周湘、高奇峰、高劍父等人。

1916年,考入法國天主教會主辦的複旦大學。

1917年,赴日本東京研究美術。回國後應蔡元培之邀受聘為北京大學畫法研究會導師。結識著名文人陳師曾。

1918年,爭取到公派赴法留學的機會。與魯迅會晤。

1919年3月,偕夫人蔣碧薇赴法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