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518年,與南宮敬叔問禮於老子,問樂於萇弘。

公元前517年,孔子到了齊國。

公元前516年,齊景公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得到齊景公的賞識。孔子在齊聞《韶》樂,如醉如癡,三月不知肉味。

公元前515年,孔子由齊返魯。

公元前514年,晉魏獻子執政,舉賢才不論親疏。孔子認為這是義舉,說:“近不失親,遠不失舉,可謂義矣。”

公元前513年,晉冬天鑄刑鼎,孔子說“晉其亡乎,失其度矣。”

公元前512年,經過幾十年的磨煉,對人生各種問題有了比較清楚的認識,故自說“四十而不惑”。有弟子澹台滅明。

公元前511年至公元前505年,有弟子陳亢、公西赤、卜商、言偃、曾參、顏幸。

公元前504年,不仕,退而修《詩》、《書》、《禮》、《樂》,弟子彌眾,至自遠方,莫不受業。

公元前501年,孔子為中都宰,卓有政績。有弟子冉儒、曹桖、伯虔、顏高、叔仲會。

公元前499年至公元前498年,孔子為魯司寇,魯國大治。有弟子公孫龍。

公元前497年,孔子離開魯國到了衛國。十月,孔子受讒言之害,離開衛國前往陳國。路經匡地,被圍困。後經蒲地,遇公叔氏叛衛, 孔子與弟子又被圍困。後又返回衛都。

公元前496年,孔子在衛國被衛靈公夫人南子召見。

公元前493年至公元前484年,孔子在魯、衛、鄭、陳、蔡、楚。

公元前479年四月,孔子患病,不愈而卒。

名言

●見利思義,見危授命。

●士誌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

●誌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

●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憂道不憂貧。

●見善無不及,見不善如探湯。

●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

●不學禮,無以立。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誌也!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有教無類。

●禮之用,和為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