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招迭出

哪裏出錯了

程控專家發明了一個可以在簡單操控下穿過馬路(不是單行線)的機器人。一天,專家命令機器人去馬路對麵,並給他輸入了“25米內是否有車輛”的命令。以便於機器人能安全過馬路。可誰知機器人在穿越馬路過程中竟花了將近6個小時。這時,專家才意識到在給機器人輸入程序時犯了一個嚴重的錯誤。

請問:專家究竟是哪裏出錯了?

[答案:因為甲在給Exruel輸入程序時,把“25米內是否有車輛”弄錯了,若是車輛沒有行駛卻在Exruel前方停放,這就會使Exruel望而卻步了。所以甲應該把程序改為“25米內是否有正在行駛的車輛”即可。]

抓貓

一個神經質的病人,總是訴苦說他的胃中有一隻貓,在裏麵連撕帶抓攪得很痛。

一天,他得了盲腸炎,外科醫生決定乘機醫好他的病。醫生準備一隻貓,當病人麻醉藥消除時,醫生舉著貓說:“你現在完全好了,看我們捉到了什麼。”

病人凝視了一下,並按了一下他的胃,又叫了起來。

請問:他為什麼又叫起來了呢?

[答案:病人說:“你們抓錯了,我吞下去的是一隻灰色的。”]

聰明的交易

在沙漠中,水源是十分貴重的;就算是一升這不多不少的水量,有時也會引起相互殘殺的事件。有一個用大皮囊裝入25升水的水商,行經沙漠時,碰到一位要買19升水的客人和一位要買12升水的客人。分的水量不夠賣給二人,隻能賣給某一方;而且他希望在這酷熱的沙漠中,盡快結束這項交易。假設水商由皮囊中,倒出12升的水需要10秒鍾;那麼他會賣給哪位客人呢?

[答案:要買12升水的客人。乍看之下,可能會讓人覺得隻要由25升的皮囊中倒出6公升,再把剩下的賣給第一位客人即可;但是因皮囊裝有25升水一事,隻有水商知道,客人並不曉得。

任何事都可視為大前提。在交易方麵,讓客人了解就是大前提。這個問題或許有多種方法出現,但首先能滿足大前提者,才是正確的解答。]

擦地板競賽

A與B經常在空手道場內,進行以抹布擦地板的競賽。由於A動作較快,所以同一時間他們速度的比率為5∶4。但有一次竟然為5∶6。這是什麼緣故呢?且二人的速度並未有所改變。

[答案:原來B使用了較寬的抹布。從問題的條件上,可明白出題者的意圖,乃在說明當機立斷的重要性。]

四匹馬

墨西哥的鄉村,至今還能看到拉著沉重貨物的馬和驢。有人把A、B、C、D四匹馬從P村拉到Q村。而從P村到Q村,A要走1小時、B要走2小時、C要走4小時、D要走5小時。現準備一次同時拉走2匹馬,回來時還要騎回來1匹馬。2匹馬帶過去,以走得慢的那1匹馬所需要的時間作為P村到Q村的時間。據說,有人花了12個小時把全部馬拉走了。請問,他是把這4匹馬按什麼順序牽到Q村的呢?

[答案:考慮此題時重要的有兩點:

一是C、D要同時走,因為以走得慢的馬所需時間計算,隻有這樣才能有利於節約時間。

二是回來時要騎跑得快的馬。C和D絕對不行,A最好。

以此為原則:最佳順序是:

(1)把A和B牽到Q村(2小時);

(2)騎上A,回到P村(1小時);

(3)把C和D牽到Q村(5小時);

(4)騎上B,回到P村(2小時);

(5)最後把A和B牽到Q村。(2小時),或者把第2步和第4步調換過來也可以。]

作案時間

在做案現場,發現有一堆支離破碎的手表殘物。從中發現手表的長針和短針正指著某個刻度,而長針恰比短針的位置超前一分鍾。除此以外再也找不到更多的線索。可有人卻從中想到了凶犯做案的時間。你說這個時間該是幾點幾分呢?

[答案:短針的一個刻度間隔,相當於長針的12分鍾。短針正對著某一個刻度時,長針可能是0分、12分、24分、36分或48分中的任一位置上。分析了這種情況,就可以得到答案:隻能是2時12分。推理來自對生活中各種現象的觀察和思考。]

寫出下一行數字

這裏先寫下一組數字,讓你來觀察。這組數字是3、13、1113、3113、132113、1113122113……

請問:下一行數字是多少?

[答案:這些數字是有規律的,下一行是對上一行數字的讀法。第一行3,第二行讀第一行,1個3,所以13。第三行讀第二行,1個1,1個3,所以1113。第四行讀第三行,3個1,1個3,所以3113。第五行讀第四行,1個3,2個1,1個3,所以132113。第六行讀第五行,1個1,1個3,1個2,2個1,1個3,所以1113122113。第七行讀第六行,3個1,1個3,1個1,2個2,2個1,1個3,所以下一行數字是311311222113。]

印象派畫

一位印象派畫家畫了一幅作品《日出》,並去展覽。

在展覽會上,工作人員不知出於無知還是疏忽,把這幅大作給掛倒了。他們正準備把它糾正過來,這時畫家走上前來製止說:“不必了。”

請問:這是為什麼呢?

[答案:畫家拿起筆來把作品的標題改了一下,成了《日落》。]

“廉價”文具

某種文具的價錢是、五個2元,五十個3元,而五百個、五千個、五萬個都是3元,但是五十萬個卻是4元。你猜猜,這是—種什麼文具?

[答案:這是一些上麵寫有“五”“十”“百”“千”“萬”“個”等字樣的板(或字模)。

一塊的價錢是1元,所以買“五”和“個”兩塊板是2元,買“五”“十”“個”3塊板是3元……而“五”“十”“萬”“個”是4元。如果你把它們都看成是數量,數量差別這麼大,而價錢卻不一樣,尤其五萬個才3元是不可能的,所以要善於發現他們的共同性,“個”相同,五和五十萬有什麼不同呢?因此可以進一步想到數字不—定代表數量,思路打開了,問題就好辦了。]

喬叟的難題

與朝聖者同行的喬叟本人,是數學家與沉思者,他慣於默不做聲前進,忙於思考自己的問題。“好朋友,我看你經常凝視地麵,好像要找到一隻兔子似的。”小旅店老板嘲笑他。對於同伴們敘述曆史的請求,喬叟報以長長的打油詩,歪改那個時代的騎士小說。22行詩句之後同伴們謝絕他的吟誦,繼續要求講講故事。很有趣,在《神父的序幕》中喬叟提出了一個小小的天文學問題,用現代語言說起來大致是這樣的:

“太陽從南方子午線降到那樣低,在我視線的仰角中它不高於29度,我估計大約是午後4點鍾,因為我的個子是6英尺高,而影子已拉長到大約11英尺。在同一時間月亮的高度(它位於天秤座)逐漸上升,當我們走上鄉村西方的邊緣時,它整個升起來了。”一個新聞記者讀後曾不怕麻煩地算出,當地時間精確到分鍾為3點58分,而那天按公曆是4月22日或23日。這證明喬叟敘述的精確程度,因為“故事集”的第一行就提到,朝聖是在4月份進行,他們在1387年4月17日動身。

喬叟想出這個小難題並為感興趣的讀者記下它,但他不願向朝聖者朋友提出。他向他們講得簡單得多,可以把它稱為一個地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