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1
《墨子》
水火不相容
巫馬子一直不同意墨子的“兼愛”、“非攻”觀點,兩人為此事常爭吵。有一天,巫馬子又對墨子發火:“您主張‘兼愛’,至今為止誰也沒有受益;我反對‘兼愛’,同樣,至今為止也沒有人為此而遭受不幸。既然兩種作法都沒有產生什麼後果,您為什麼隻認為自己正確,卻總是反對我呢?”
墨子說:“如果現在有人在這裏縱火焚物,一個人提著水,將去撲滅它;另一個拿著火,將去助長火勢。雖然都沒有實現,但您認為孰對孰錯呢?”
巫馬子說:“我肯定支持那提水滅火的人,反對那引火助燃的人。”
墨子說:“這不就對了嘛,我當然會繼續肯定我的觀點,而繼續否定你的觀點了。喂,怎麼睡了,醒醒,想通了嗎?老巫。”
話要投機
子禽問墨子:“多說話有好處嗎?”
墨子回答說:“蝦蟆、青蛙、蒼蠅白天黑夜不停地叫,叫得口幹舌燥,但沒有一個人願意聽它們的。現在看看雄雞在黎明時啼叫,天下驚醒。多說話有什麼好處呢?重要的是話要說得切合時機。”
變色的染絲
墨子看到染匠在染房裏染絲,便走上前去細看,過了一會兒,便發起感歎來:“絲本來是白色的,把它放進青色的染缸裏去染,就成了青絲;把它放進黃色的染缸裏去染,就成了黃絲。”用來染絲的顏料變了,絲的顏色也隨著發生變化。
染完五次,絲的顏色也就跟著改變五次,所以,做類似染絲的事情一定要三思而後行。
教訓兒子
隨便舉個例子,村子裏有一個老人,他兒子的品性很差,所以父親便打他。假如鄰居的老頭子也跑來舉起木棍痛打,並且說:“我打你是為你好,跟你父親打你沒什麼兩樣。”這是不是沒有道理呢?《孟子》
拔苗助長
古時候,有一個農夫沒有種田的經驗。有一天,他到田裏走了一圈,覺得自己播種的稻苗長得不快,心裏很不高興。於是想出了一個好辦法:把稻苗一棵一棵地拔高一些。他認為這個法子很妙,這樣稻苗就可以長得快一些了。
他拔完以後疲倦極了,回到家裏,對家人說:“真累死我了!”
家人問他:“為什麼累成這樣?”
他說:“我看稻苗長得不快,把它們一棵棵地拔高了一些,這樣一定可以使稻苗長得快些。”
家人大吃一驚,拔腿就跑到田裏去察看,稻苗全枯萎了,一棵也不剩!
楚人學齊語
孟子試著問宋國的大夫戴不勝:“有一個楚人想學齊國話,應該讓齊國人教他,還是讓楚國人教他?”
戴不勝說:“當然是讓齊國人教他。”
孟子說:“一個齊國人教他,許多楚國人幹擾他,即使天天打他,威逼利誘他,最終也達不到目的。如果把他帶到齊國的街巷裏住上幾年,即使天天打他,要他說楚國話,他也說不了了。”
五十步笑百步
狼煙四起,烽火連天,這一場戰爭打得真殘酷。
一方打敗了,兵士紛紛丟盔棄甲,一路潰敗。有的跑了一百步才停下來,有的跑了五十步才停下來。
一個跑了五十步才停下來的兵士嘲笑那個跑了一百步的兵士說:“哈,哈,你這麼怕死,逃得比我還快!”
無恥之徒
齊國有一個很愛麵子的人,他不惜花費錢財娶了一個妻子又買了一個小妾。這個人經常外出喝酒,每次都喝得爛醉才回來。妻子問他跟誰在一起喝酒,他說全都是達官貴人。他的妻子告訴他的小老婆說:“我們的丈夫每次出去,就一定要吃飽酒肉才回來,問跟他一起吃喝的是些什麼人,他說全是些達官貴人。但是從來沒有顯貴的人到我們家裏來。我想悄悄地看看丈夫究竟到了哪些地方。”
第二天一早,她就起了床,悄悄地跟在丈夫後麵,到他平日常去的地方去,走遍了大街小巷,都沒有看見一個站著和他說話的人。最後隻見他來到東門外的一個墳山坪裏,走到上墳的人那裏討吃殘羹剩飯;沒有吃飽,又東張西望,再到別處去討。這就是他吃飽喝足的辦法!
他的妻子回到家裏,把看到的情況告訴他的小老婆,說:“丈夫是我們依仗著生活一輩子的人,現在他竟是這個樣子。”於是就同小老婆一道咒罵她們的丈夫,罵著罵著就哭了起來。而做丈夫的還不知道這回事,洋洋自得地從外麵走進來,在他的妻妾麵前頤指氣使起來。
看到他這樣,他的妻子和小妾哭得更加傷心了。
偷雞的理由
有一個好吃懶做的人,經常去偷鄰居家的雞。有人勸誡他說:“你這樣做會害了你自己的。”那個偷雞的人說:“好吧,請允許我減少一點,每月偷一隻雞,等到明年再停止。”明知道自己錯了,還要抬出這麼多理由,這不是自欺欺人又是什麼?
逢蒙殺羿
逢蒙向後羿學習射箭,沒過多久,他便學到了後羿的全部本領。
他想:世上隻有後羿的本領勝過自己,於是便謀殺了後羿。
孟子說,這件事後羿也有過錯啊。
二子學棋
有個棋手名叫秋,他的棋藝天下無人能比。
秋有兩個學生跟他一起學棋。其中的一個學生一直集中精力,一心一意地跟他學。另外那個呢,雖然也同樣坐在那裏聽講,眼睛也看著棋子,可是他對天上的飛鳥更有興趣,所以老是記掛著在天空飛翔著的鴻雁,有時還甚至隱隱約約地聽到鴻雁的叫聲。因此他常想拿了弓箭去射鴻雁。
專心聽講的那個學生終成大器,很受別人推崇。那個三心二意的學生結果什麼也沒有學會。
子產和小吏
鄭國的子產很喜歡養魚。有一個人買了一條活魚送給了子產。子產叫管池沼的小吏把它養到池子裏。那小吏把魚煮熟吃了,然後匆匆忙忙地告訴子產說:“我剛把它放到池子裏,它拘束不動,過了一會兒,便活潑舒展了,忽然一擺尾便遊得不見了。”子產聽了高興地說:“找到它應該去的地方了。找到它應該去的地方了。”
小吏扶住子產,捶一捶子產的後背和肩膀,說:“大人,大人,你別激動呀!”子產說:“我是表麵的激動,而你是內在的激動,懂嗎?”《晏子春秋》
晏子使楚(一)
齊國使者晏子出使楚國。楚王得知晏子身材矮小,便想戲弄晏子,特命人在都城牆角開了個門。晏子到了,楚人請晏子從小門進去。晏子不肯進去,說:“隻有出使狗國的人,才從矮小的狗洞中爬進去。今天,我是出使堂堂的楚國,不應當從這扇狗門進去。”招待他的人隻得換一條路,讓晏子從大門進去了。
晏子拜見楚王。楚王說:“難道齊國就沒有像樣的人才嗎?怎麼派遣你作使者?”
晏子回答說:“齊國的都城臨淄橫街豎巷,鱗次櫛比,人來人往,熙熙攘攘。人們張開袖子,可以遮住半邊天;大家甩一把汗,整個天空就會像下雨一樣;喧騰的人流中,人們肩並著肩,腳挨著腳,怎麼會沒有人呢!”
楚王說:“既然如此,那麼為什麼要派遣你這樣的人?”
晏子回答說:“我們齊國派遣使者,有一個規矩:哪個國家的君主賢明,就派有遠見卓識的使者到那裏去;哪個國家的君主昏庸,就派不學無術的使者到那裏去。我晏嬰最沒有出息,所以被遣出使楚國。”
晏子使楚(二)
齊王派晏子出使楚國。楚王得知這個消息,立即召集文武官員到議事殿裏。楚王說:“晏子恃才傲物,我要教訓教訓他。你們給我出個主意對付他。”
有個大臣回答說:“當他來到這裏的時候,請您允許我們捆綁一個人,從您麵前走過,您就問:‘這人是幹什麼的?’我就回答說:‘這是齊國人。’您又問:‘犯了什麼罪?’我就說:‘犯了偷竊罪。’”
晏子來到楚國,楚王大擺晏席招待他。酒興正濃的時候,兩個差役捆著一個人,走到楚王麵前。楚王故意問道:“你們捆綁的這個人是幹什麼的?”差役回答說:“是個齊國人,犯了偷竊罪。”
楚王看著宴子說道:“齊國人是不是都愛做賊?”
晏子站立起來,離開席位,一臉正色地說:“我聽說過這樣一件事:桔樹生長在淮河以南,就是桔樹;生長在淮河以北,就成了枳樹,桔樹和枳樹隻是葉子相似,果子的味道卻完全不同。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什麼呢?是由於水土不同啊。現在,老百姓生長在齊國不做賊,一到楚國就偷竊,莫非楚國的水土使老百姓慣於做賊?”
楚王自討沒趣,不敢再戲耍晏子,把晏子待為上賓。
治國如治鼠
景公問晏子:“治理國家最怕什麼?”
晏子回答說:“最怕老鼠。”緊接著他為景公講了一個故事:
“有座土地廟,牆壁是用木板做成的,老鼠就穿洞住在牆壁裏麵。
老鼠經常跑出來偷東西吃,還咬壞器具,作惡多端。人們想消滅老鼠,老鼠就跑回牆壁裏躲起來,人們對它們一點辦法也沒有。
因為用煙火去熏老鼠,恐怕會燒壞牆壁的木板;用水去澆灌老鼠洞,又害怕把廟牆浸塌了。
因為土地廟的緣故,所以老鼠一直無法無天。”
掛牛頭賣馬肉
靈公有個壞毛病,那就是喜歡宮女們女扮男裝,由於靈公的大力提倡,齊國上下都效仿起來。搞得亂七八糟、烏煙瘴氣,影響很不好。很快,整個齊國蔚為風氣,所有的婦女,不論老少,都穿上了男裝。靈公便派官吏禁止,說:“如果再有女扮男裝的,給我撕破她的衣服,扯斷她的衣帶!”不久,到處都可以看到:女人的衣服被撕破了,衣帶被扯斷了,可是女扮男裝的風氣仍然屢禁不止。
有一天,晏子拜見,靈公問他:“我派官吏禁止女扮男裝,違者就撕破她們的衣服,扯斷她們的衣帶。撕衣斷帶的到處都有,可是女扮男裝的風氣還是製止不了,這是為什麼呢?”晏子回答說:“你沒有發現宮內的人受鼓勵,在宮外卻嚴加禁止,正像店外掛著牛頭,店內賣的卻是馬肉一樣啊!君王要禁止女扮男裝,隻要在宮內禁絕,那宮外的婦女誰還敢再扮男裝呢!”靈公說:“有道理。”於是禁止宮內女扮男裝。沒過多久,齊國上下再也沒有婦女女扮男裝了。
晏子的罪狀
齊景公愛養各種有趣的鳥,燭鄒每天為他養鳥。
一天,燭鄒養鳥卻讓鳥跑掉了,齊景公大怒,要殺燭鄒。
晏子說:“燭鄒有三條罪狀,讓我當麵告訴他,然後再殺他,好嗎?”
齊景公說:“可以。”於是派人把死囚燭鄒帶到宮殿裏來,讓晏子當麵數落他的罪狀。
晏子說:“燭鄒,你知罪嗎?你替我們國君養鳥而讓鳥跑掉,這是第一條罪狀;使我們國君為鳥而殺人,這是第二條罪狀;使天下的人聽到這事,都知道我們國君重鳥輕人,這是第三條罪狀。”
晏子數落完燭鄒的罪狀,請齊景公下令殺掉他。
齊景公說:“你這麼說他,這不是明擺著的大道理嗎,道理我已經明白了,還殺什麼呀!”申不害
葉公好龍
葉公好龍是遠近出了名的。他在衣帶鉤上畫著龍,在酒杯上刻著龍,在房屋臥室、門窗、梁柱上,全部都雕繪著龍。
天上的真龍聽說了這件事,很激動,便下凡來看望葉公。真龍把龍頭往窗前一放,叫著葉公的名字,葉公嚇得屁滾尿流,撒腿就跑。《商君書》
東郭敞買官
齊國有一個名叫東郭敞的人,有點學識。有不少人前來求學於他。東郭敞很想占有一大筆錢財。
就這筆錢財的用法,東郭敞和他的學生發生了爭吵,學生們主張把錢財發放給平民姓,因為平民百姓饑寒交迫。但東郭敞卻要拿錢去買官。學生們都認為東郭敞是個偽君子、小人,都離開了他。
(商君)評論說:這個人吝惜還沒有到手的金錢和官爵,超過了他現在已經擁有的那些門徒。《莊子》
庖丁解牛
庖丁宰牛是遠近聞名的,他殺牛隨心所欲,得心應手。連牛也稱讚庖丁把自己殺得很舒服。梁惠王連聲稱讚他。庖丁答道:“我所以能幹得如此熟練,主要是因為我已經熟悉了牛的全部生理結構。開始,我眼中所看見的,都是一頭全牛,現在,我看到的卻沒一頭全牛了。哪裏是關節?哪裏有經絡?從哪裏下刀?需要用多大的力?全都心中有數。因此,我這把刀雖然已經用了十九年,宰了幾千頭牛,現在用起來還是很順手。不過,如果碰到錯綜複雜的結構,總是兢兢業業,不敢怠慢,動作很慢,下刀很輕,聚精會神,小心翼翼的。”
梁惠王說:“啊,庖丁,我現在明白了,原來殺牛也是一門手藝啊!”
東施效顰
西施是一個傾國傾城的大美人,但是她患有心痛病,經常雙手摁著胸口,皺著眉頭,在村裏走過,大家覺得她的樣子好看極了。
村裏有一個醜女名叫東施,她想:假如我學西施的樣子,大家一定也會說我好看的。她也雙手摁住胸口,皺著眉頭,在村裏走來走去。她哪裏知道,村裏的人看見她就像看到怪物一樣,惟恐避之不及。
魯王養鳥
有一隻海鳥飛到魯國的都城。魯王從來沒見過這種鳥,以為是神仙的化身,就派人把它捉來,親自迎接供養在廟堂裏。
魯王為了表示對海鳥的愛護和尊重,馬上吩咐把宮廷最美妙的音樂奏給它聽,用最豐盛的筵席款待它。但是海鳥體會不到國王這番招待盛情,隻嚇得神魂顛倒,舉止失常,什麼也不敢吃,沒過兩天就憂鬱而死。
養鬥雞獻國王
紀渻子給國王馴養打架的公雞。十天過去了,國王問紀渻子:“雞已經訓練好了嗎?”紀渻子回答說:“沒有。它們虛驕之氣正盛,常常挑釁生事。”又過了十天,國王又去問紀渻子鬥雞訓練好了沒有,他說:“沒有。它們聽到一點聲響,看到一點形影,就顯得不冷靜。”
又過了十天,國王又問,他說:“還沒有。它們還是東張西望,左顧右盼,盛氣淩人,不可一世。”又過了十天,當國王再問時,紀渻子便回答說:“差不多了。雖然有的還間或啼叫一兩聲,但再也不變化無常了。看上去,呆笨得像木雕的一樣,其實,它們沉著應戰的精神已經全部具備了。”國王大喜,立刻拿著紀渻子訓練的雞去和其他王公大臣鬥雞較量,竟從未敗過,果然厲害。
安分守己的殘廢人
支離疏是一個身體有著嚴重缺陷的人,他的背駝得太厲害了,一不留神還以為他背著一座小山呢。他雖然駝得非常厲害,但生活還是過得去的。他靠著縫洗衣裳,還足夠養活自己;他每天去打掃糧食市場,用箕簸揚土,得來的糧食還足夠供給十個人吃。
每當國家征兵打仗,別人逃避兵役,惶惶不可終日時,他卻可以捋袖伸臂大搖大擺地走來走去;每當國家大興勞役,他卻可以因為駝背而不去服役;而每當國家給病殘的人發救濟糧時,他卻可以名正言順地分得為數可觀的糧食。
像這樣形體殘廢的人,都能安份守己,實實在在地過日子,那四肢健康的人就更應該嚴於律己了。
涸轍之魚
莊周整天一門心思地研究四書五經,把生活所需的油米鹽醋都忘了添置,不過話又說回來,不是莊周不添置,而是他沒錢。於是他去找監河侯借錢。監河侯說:“好的,等我收到老百姓的租稅,就借給你三百兩銀子,行嗎?”
莊周聽了很氣憤,大聲斥責道:“我昨天到這兒來,在路上聽到叫喊的聲音,四處張望,發現在幹涸的車轍裏躺著一條鯽魚。我就問它:‘鯽魚,你為什麼到這兒來的?’鯽魚答道:‘我從東海來,快渴死了,請你給我一升水救救命吧!’我說:‘好的,我就去遊說吳、越兩國國王,引西江的水來解救你,行嗎?’鯽魚氣憤憤地說:‘如果我現在呆在東海,我也不會找你要水喝。你是站著說話腰當然不疼了。如果你非要去遊說吳越的國王讓他們派人引西江的水救我的話,那麼我們隻好在賣幹魚的案板上相見了。’”
臧和穀丟羊
臧與穀兩個人趕著羊到山坡上放羊,但最後把羊都弄丟了。別人問臧幹什麼去了,原來是挾著書籍讀書去了;問穀幹什麼去了,原來卻是賭錢去了。
這兩個人做的事情不同,但是結果完全相同,都把羊弄丟了。
盜亦有道
蹠的手下問蹠:“偷盜也有道理嗎?”
蹠說:“怎麼會沒有道理呢?能夠猜中房子裏藏的財富,叫做聖;進屋時走在前頭,叫做勇;退出時走在最後,叫做義;了解虛實,掌握時機,叫做智;分配均勻,叫做仁。隻有具備了這五種品質才可以成為大盜,缺一種都不能成為大盜。學著點小子!”
大樹與鵝
莊子帶著他的學生到山間散步。他們遠遠地看見有一棵參天大樹下站立著一個樵夫。那個樵夫看了一下大樹,然後扔掉斧頭坐在地上休息。莊子問那伐木的人為什麼不砍這棵大樹。那人回答說:“這樹沒有什麼用處。”莊子聽了,對學生們說:“你們記住,因為沒有用處,這棵樹才能長得這麼大,才能夠繼續活下去。”
莊子他們從山裏走出來,住在老朋友家裏。老朋友很高興,要家僮殺鵝烹煮。家僮對主人說:“咱們那兩隻鵝,一隻會叫,一隻不會叫,請問殺哪一隻?”主人說:“殺那隻不會叫的吧!”
第二天,學生困惑地問莊子:“昨天,山裏的大樹,因為沒有用處,能盡享天年;後來,主人家的那隻不會叫的鵝,卻因為沒有用處,而被處死。老師您說,要處在什麼情況下才安全呢?”莊子笑著說:“做人和處事就應該在有用和無用之間斟酌。不過,處在有用與無用之間,還是一種人為的選擇,不能順乎自然。這樣做,表麵上似乎對了,實際上還是不對,還是不能從憂患中擺脫出來,難免受到連累。如果心中清靜無為,順應自然的觀念,隨波逐流,就不會這樣了。那就可以做到:既沒有人稱讚,也沒有人毀謗;有時是龍,飛騰在天;有時是蛇,深藏於地,隨著時日一道變化,無所追求;有時向上,有時向下,與萬物協調相處,同周圍渾然一體。如果做到了這些,那麼就成了一個徹底自由人,天地間任我逍遙,乾坤中隨我馳騁。外界事物對我而言可有可無,而我是存在的。”
駝背老人捉知了
孔子和他的學生們在樹林裏,看見一位駝背老人拿著竹竿粘樹上的知了,一粘便是一隻,得心應手,隨心所欲。
孔子說:“老人家,你的手真巧啊,大概有什麼好法子吧?”
駝背老人回答說:“我捉知了是有法子的。首先要練手腕,苦練五六個月後,當你舉起竹竿,能在竹竿頂上放兩顆彈丸不掉下來,那麼捉起知了來,便很少有失誤了;如果能夠練到在竹竿頂上放三顆彈丸也不掉下來,那麼失誤的機會頂多隻有十分之一;如果能夠練到在竹竿頂上堆放五顆彈丸也不掉下來,那麼粘捉知了,就十拿九穩了。除了練手腕,還要練站功,練臂力。我捉知了,身體站著像樹樁豎立在那兒一樣紋絲不動。拿著竹竿的胳膊伸出去,像樹幹一樣不晃不顫。除了練好基本功外,在捉知了時,還要全神貫注,不管外界怎樣嘈雜紛紜,我都不會分心,隻有做到這些,捉知了才會成功,才能得心應手。”
孔子聽了,回頭對他的學生們說:“學習也要專心致誌、全神貫注,才能達到出神入化的境界。這是駝背老人給我們的教訓哪!”
美與醜的比較
莊子往宋國去,夜晚在一間客店住了下來。店主有兩個小妾,其中一個相貌漂亮,一個相貌醜陋。那醜陋的反而受寵愛,那美麗的小妾反而受輕賤。
莊子問那原因,客店的年輕主人回答說:“那個生得美的自認為美麗而驕傲,我便不覺得她美了;那個長得醜的自己承認醜而謙卑,我便不嫌她醜了。”
莊子後來告訴他的學生:“不驕不躁,品端德高沒有人會輕視你。”
東野稷翻馬車
東野稷駕著車子去見魯莊公。隻見那馬車,一會兒進,一會兒退,車輪的痕跡,直得像木匠畫的墨線;時而向左,時而向右,旋轉打圈,車輪的痕跡,很圓很圓。莊公認為誰也沒有東野稷的駕車本領高,他命令東野稷駕車連續轉一百個小圈子,再返回原地。
顏闔看到了這一情形,便進宮見莊公說:“東野稷的馬車一定會翻。”莊公聽了不高興,默不作聲。
不一會兒,東野稷果然翻了車,掃興地回來了。魯莊公便問顏闔說:“您怎麼知道會翻車呢?”顏闔說:“東野稷的馬早就成強弩之末,而東野稷仍然揚鞭催馬,這樣下去,非翻車不可。”
史官作畫
宋元君命令手下史官詳細畫出他所管轄的山川河流圖樣。史官們不敢怠慢,急急趕來,一個個拱手拜揖,站在那裏,他們裝模做樣,有的舐著筆尖,有的和著墨,卻有半數人是外行。
有一個史官來得最晚,他從從容容,不卑不亢,拱了拱手,就到自己的屋子裏去了。
宋元君派人去觀察這個史官。隻見那個史官走進門去,解開衣服,盤腿而坐,袒胸挽袖,揮筆蘸墨,勾勒起來。宋元君讚歎說:“這個史官才是一個真正的人才,他才懂畫圖!”
畏影惡跡
有一個年輕人,竟然莫名其妙地畏懼他自己的影子和厭惡自己的腳印。他飛快地跑著,想離開它們。他腳提得越快,腳印也就越多。他跑得越快,影子也似乎跟得越緊。他認為自己跑得太慢了,就跑得更加賣力,不肯休息片刻,終於耗盡力氣死掉了。
這個人想甩掉影子,卻不知道站在陰處;想消滅腳印,又不知道靜止不動。真是笨到了無可救藥的地步。
曹商使秦
曹商是宋國人,宋王派他出使秦國。宋王給曹商配置了兩輛豪華的馬車。曹商深諳吹捧奉承之術,深得秦王喜愛,秦王便賞了他一百輛非常奢華的馬車。曹商洋洋得意地回到了宋國。
曹商去見莊子,向莊子誇耀說:“像您這樣住在貧窮的村子裏、狹窄的小巷中,靠編麻鞋過生活,餓得脖子枯瘦、臉孔蠟黃,這是我趕不上您的地方。但是,一旦說服大國的君主,就有上百輛的車子做我的侍從,在這一方麵,你不得不承認我比你強。”莊子回答說:“我聽說秦王有病請醫生,那報酬是:能夠動手術割瘡的,賞一輛車子;能夠給他舔舐痔瘡的,賞五輛車子。治的病越下作,得的車子越多。您大概舔舐了他的痔瘡吧?不然,為什麼得到的車輛這麼多呢?老兄,你不感到慚愧嗎?”
鶴腿和鴨腿
農夫養了一隻鶴和一隻鴨。他看到鶴的腿很長,而鴨的腿卻很短,感到別扭。
他便拿來刀鋸,把鶴的腿鋸下一截,去接在鴨的腿上。這樣一來,鶴和鴨的腿一樣長了。
農夫認為自己做了一件好事。但沒過多久,他養的鶴和鴨都死了。
望洋興歎
河伯是黃河之神。他看到黃河滾滾而來的大水,大浪滔天,氣勢雄壯,無數支流齊彙一起,河麵非常寬闊,隔岸望去,分不清牛馬與人。於是,河伯驕傲地認為自己非常了不起。
有一次河伯順著水流向東走去,來到北海。麵對遼闊無際的大海,才意識到自己太渺小了。他望著無邊無際的大海,無限感慨地歎道:“有的人懂得了一點道理,就目空一切,認為自己了不起。我就是這種可笑的人。今天,我見到了海洋,才知道自己的渺小。要是我不到這裏來,那麼我還會認為自己怎麼的了不起,那不是讓人笑掉大牙嗎?”
利斧削灰
郢地有一個人在幹活的時候,一不留神鼻子上沾了一點白石灰,不是很多,隻有蒼蠅大小。他便請朋友石匠用斧子砍去白石灰。
石匠揮起斧頭,“颼”地一下子,正好把郢人鼻子上的白石灰完全砍去,一點也沒有傷著鼻子。郢人站立在那兒從容自若,渾然無事。
周圍的人看了,感到不可思議。
後來,宋國國王聽到了這件事,特地召石匠進宮,命令石匠表演用斧子砍石灰。
石匠說:“國王啊,不瞞你說,我的朋友死後,我就再也沒有用斧子砍石灰了。”《列子》
愚公移山
太行山和王屋山是兩座大山。這兩座大山山高峰險,橫亙七百餘裏。
山北有個老翁叫愚公,快九十歲了,他的家正麵對著這兩座大山,道路被大山阻隔,走路要兜很大圈子,令愚公家人很煩惱。
愚公召集全家大小,說:“這兩座大山堵住我們的去路,出入不便,我們大家一起出力搬掉這兩座大山,好嗎?”
大家都舉手同意。隻有愚公的妻子提出一個疑問:“憑你們這點力氣,連個小山丘也鏟不平,怎麼能搬掉這兩座大山呢?再說挖出來的那些泥土和石塊往哪兒倒呢?”
大家都說:“挖出來的泥土、石塊就往渤海灘上倒吧!”
第二天,愚公便帶著子孫們動手挖起山來。鄰居寡婦的一個孩子,才七八歲,也蹦蹦跳跳跑來幫忙。大家挖土的挖土,鑿石的鑿石,挖出來的土塊和石頭用畚箕運到渤海灘去。來來往往,大家幹得熱火朝天,一年四季很少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