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偉大愛國詩人屈原嗎?(2 / 2)

[我還想知道]

國慶50周年之日,在天安門廣場舉行了盛大的慶典活動,展示了中華民族的信心、自豪和力量。

在中國,“國慶”一詞,最早見於西晉。西晉文學家陸機在《五等諸侯論》中曾有“國慶獨饗其利,主憂莫與其害”的記載。但在封建時代,國家喜慶大事多是帝王登基、誕辰。

潑水節上潑水是表示祝福嗎?

傣曆6月6日至7月6日之間,即公曆4月中。是中國傣族的新年,人們在節日裏相互潑水祝福,因此取名叫“潑水節”。節日活動持續3~4天。節日第一天清晨,人們沐浴盛裝,到佛寺堆沙造塔,浴沸聽經,然後青年男女互相潑水祈福,繼而形成全村性潑水高潮。節日期間,還舉行放高升、賽龍舟、丟包袱、放火花、點孔明燈等活動。入夜,人們在燈火照耀下,縱情歌舞,歡呼聲不絕。

中國傣族潑水節的來由與一個同魔王鬥爭的故事有關。相傳,很久以前,天上有一個凶惡的、魔法無邊的魔王,對百姓欺壓擄掠,無惡不作。他搶了人間一個名叫婻粽布的美麗公主為妻。有一年6月,傣族過年,魔王也為粽布賀年。婻粽布趁魔王喝醉之際,了解到魔王的致命弱點,即用其發絲可勒斷其脖頸。為給天界和人間除害,婻粽布在魔王熟睡之後,按此法將其頭顱勒下。誰知魔王頭上滴下的每一滴血都變成了一團火向人間蔓延開來,婻粽布見狀忙把魔王緊緊抱住,火就熄滅了。渾身血汙的婻粽布終於回到了人間,人們為了洗掉她身上的血汙,都向她潑水。後來,人們為了紀念婻粽布,在每年過節時就互相潑水,用潔淨的水衝去身上的汙穢,迎來吉祥的新年。這就是傣族潑水節的由來。

[我還想知道]

傣語中的潑水節稱“比邁”,意為“新年”,或稱“尚罕”、“尚鍵”,間為“周轉”、“變更”等,指太陽已經在黃道十二宮運轉一周,開始向新的一年過渡。

在國外,柬埔寨、泰國、緬甸、老撾等國也有潑水節。

聖誕節相傳是耶穌誕生的日子嗎?

每年12月25日是聖誕節,這是西方世界隆重盛大的節日。聖誕節的英文意思為“基督、彌撒”相傳聖誕節是耶穌誕生的日子,在此日要到教堂舉行禮拜,以慶祝耶穌基督的降生。

曆史上有無耶穌其人,學者們看法不一,但信基督教的人卻堅信曆史上真有其人。公元336年,明確地把12月25日作為耶穌生日。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後,基督教獲得了進一步的發展。聖誕節也就隨其廣泛傳播而進入了法國、德國、英國以至美洲大陸和全世界信奉基督教人的生活中。

在聖誕節,人們要舉行各種活動,如置備燈火通明的聖誕樹,扮演聖誕老人分送禮品,唱聖誕之歌等。在聖誕節來臨之際,人們還要互贈慶賀卡片。

每到聖誕節,在西方風俗都用杉、柏之類的塔形常綠樹裝飾,樹上掛著五光十色的小電燈和花彩、禮品等,這就是“聖誕樹”。相傳有位農民在聖誕之夜接待了一位極窮苦的兒童,兒童臨行時折杉樹枝插在地上,樹枝立即成樹。兒童說:“年年此日,禮物滿樹,留此美麗杉樹,報答你的好意。”

[我還想知道]

聖誕樹起初用鬆樹或棕樹裝扮成,後來人們多用塑膠製成的假鬆樹,現代的聖誕樹更是多姿多彩。

聖誕老人的造型是由一個名叫托馬斯·內斯特的德裔美籍畫家創造出來的。

過狂歡節是為了迎接

“耶酥複活”的節日嗎?

狂歡節是歐洲、美洲地區的傳統節日,節日內容是人們抒發情感,表達對自由和幸福向往的大遊行狂歡活動。狂歡節起源於中世紀歐洲,按照天主教風俗,在迎接“耶穌複活”這個嚴肅的節日前十天,教徒們要清心寡欲,戒除一切紛爭。在此之前人們要進行狂歡。

每年的2月中旬,歐美國家都要舉行大型慶祝活動-狂歡節。在狂歡節上,人們像潮水般湧上街頭,不拘禮節,男女老少都穿上豔麗的服裝,勾畫出形形色色的臉譜,戴上奇特的假麵具,伴隨著歡快的舞曲和大型彩車,載歌載舞,盡情狂歡。

狂歡節又叫“謝肉節”,在封齋節前三天舉行,因封齋期間教會禁止肉食,所以人們在封齋前舉行各種宴飲跳舞。巴西的裏約熱內盧享有世界“狂歡節之都”的美譽,這裏的狂歡節的主要內容是桑巴舞比賽和表演,人們邊走邊唱,邊奏邊舞,掀起了一浪高一浪的熱潮。西班牙的狂歡節,人們喬裝打扮,以求盡興。

[我還想知道]

美國會在每年11月的第4個星期四過“感恩節”。在節日裏,合家團聚,吃團圓飯,節日食品是烤雞。

據說耶酥在被釘死於十字架的第二天複活。為紀念耶酥複活,歐美國家會過隆重的複活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