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偉大愛國詩人屈原嗎?(1 / 2)

過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偉大愛國詩人屈原嗎?

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國三大節日之一的端午節。在這一天,人們會舉行許多活動來熱鬧一下。

人們會喝雄黃酒、插蒲艾,以此求得平安。

據說在五月,由於天氣由暖轉為濕熱,許多害蟲頻繁生殖,在五月初五這天更為厲害,因此,人們就在這一天避邪趨惡。

在這一天,人們還要吃粽子,賽龍舟。這是人們為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而進行的。

屈原是楚國一位非常愛國的大臣,因楚懷王偏聽小人讒言,錯把忠臣當奸臣,結果幾度將屈原貶職。胸懷大誌,憂國憂民的屈原整日為報國無門憂鬱。

沒想到過了不久,這位懷才不遇的忠臣,就跳汩羅江自殺了,這一天,恰巧是農曆五月初五。

楚國人民知道後,都趕到江邊來,想救屈原,可是始終找不到他的軀體。

後來,楚國人為了不讓水裏的魚蝦吃掉屈原的身體,就用粽葉包著米飯,丟到汩羅江給魚蝦吃,希望魚蝦不要傷害屈原的身體。

同時,他們又劃著龍船,敲鑼打鼓,希望能把魚蝦趕跑。

從這時候起,人們就形成了過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的風俗。

[我還想知道]

屈原生前寫了不朽詩篇《離騷》,它是《楚辭》中的一篇。

《楚辭》是一部收錄戰國楚人屈原、宋玉等人以及漢代一些辭賦家的作品總集。由屈原編寫,後來詩人們為紀念他,也稱端午節為“詩人節”。

中秋節祭月是為了求

神仙保佑自己嗎?

中秋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節日這天,有祭月、拜月、賞月、吃月餅的風俗。

關於中秋節風俗的由來有各種說法:①據史籍記載,在我國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製,並將農曆每季中的每個月的十五日,分別稱為“孟”、“仲”、“季”。八月十五日居於秋季的正中,故稱為“仲秋”或“中秋”節。②古代,由於長期戰火綿綿不息,造成了國破民窮,妻離子散。人們渴望團聚康樂和幸福,常常以月寄情,望月思鄉,懷念親人。③古時候,由於人們對宇宙間的自然科學缺乏了解,便將“月缺月圓”作為“悲歡離合”的象征,由此幻想到月宮裏,一定有什麼神仙菩薩,祭拜他們可以保佑自己。所以,在民間逐漸形成了祭月,拜月的儀式和賞月吃團圓月餅的風俗習慣了。

[我還想知道]

在中秋節這天有許多特殊的風俗,例如,江蘇南京一帶吃烤鴨或鹽水鴨;雲南昆明每戶必做“合家大月餅”,然後一人吃一塊。

在國外也有中秋節,如在朝鮮,他們稱為“秋夕節”,在這一天,他們一邊吃用豆粉作餡的蒸餅、煎餅,一邊賞月。

重陽節登高是為了躲避災禍嗎?

農曆九月九日,我們叫它“重陽節”,是因為“九”代表陽數,剛好這一天重複兩個九,所以叫做“重陽”。

重陽節為什麼要登高呢?傳說我國漢朝的時候,有一個叫桓景的人,一天,他家裏突然來了一位自稱長房的道士。

這個道士告訴桓景說:“你家在九月九日這一天,會有大災難發生,如果你全家大小都用紅袋盛'茱萸',掛在胳臂上,然後到郊外登高山飲'菊花酒'就可以躲避這次大難。”

九月九日那一天,桓景果然帶著全家大小登山,佩戴茱萸,喝菊花酒,直到黃昏時候才回家。

桓景一家人回到家後,竟然發現家中的雞、狗、牛、羊都死了。原來,這些家禽、家畜是代替家人而死的,讓桓景和家人逃過了這場災難。

從此以後,大家就有重九登高的習俗了!

現在的重陽節,已經很少人去佩戴茱萸,也不見有喝菊花酒的習慣了!不過,登山的風氣卻方興未艾呢!

其實重九登高能不能避災難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大家在秋高氣爽的日子,一起去登山,既可以感受自然,又可以增進感情,豈不兩全其美?

[我還想知道]

重陽節還有賞菊的習俗。這個習俗始於東晉著名文學家、田園詩人陶淵明。他一生酷愛菊花,每逢重陽,親朋好友都來與他一起賞菊。

茱萸是一種散發著濃重香氣的藥用植物,能驅蚊殺蟲,而菊花酒有清熱解毒、明目的作用,因此這一習俗有預防秋季疫病的作用。

國慶節是為了慶祝新中國成立

而設立的嗎?

10月1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的光輝日子,是舉國歡慶的最盛大的節日。

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天安門廣場上升起了第一麵五星紅旗,中國人民的領袖毛澤東主席向全世界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從此,全國各族人民一年一度地歡度這個劃時代的日子。這個日子標誌著一百多年來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鬥爭取得了偉大勝利,使中國曆史打開了嶄新的一頁。

節日活動是極其熱烈而豐富多彩的。首都北京和各城市都披上節日盛裝,到處張燈結彩。全國城鄉都舉行各種慶祝聯歡活動和遊園活動。黨和國家領導人也在節日裏同群眾一起參加慶祝聯歡活動,與民同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