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是通過表情、動作、造型等來表達感情的嗎?(1 / 3)

舞蹈是通過表情、動作、造型等來表達感情的嗎?

舞蹈,隨著人類社會的出現而產生。它是以表情、動作、造型等作舞蹈語言,來表達人的思想感情的。

舞蹈以自身的特殊感染力,在現代生活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舞蹈通過各種動作和表情,表示喜悅、憂傷、哀怨、關切等各種人類的情感,引起人們對生活情景的自由聯想,誘發觀眾的情感活動,引起共鳴,起到教育人們認識生活、鼓舞鬥誌的作用。

舞蹈還以各種優美的舞姿、豐富的造型動作,構成有美感的形象。舞蹈配以協調動聽的舞蹈音樂,給人以極大的視覺、聽覺上的美的享受,提高人們的藝術修養和審美能力。

舞蹈還是人們進行自我娛樂和社交活動的一種工具。工作閑暇之餘,觀摩一場優秀的舞蹈演出,甚或參加到舞蹈活動中去,既可健身又能消除疲勞。跳舞還是一種有效的交際手段,舞會往往是重要的交際場所。在悠揚的舞曲聲中,人們相互加強了解,獲得信息,增進了友誼。

[我還想知道]

唐代是我國音樂舞蹈發展的鼎盛時期。

古代的舞蹈分為文舞和武舞。孩子長到13歲時,就教他學音樂、練詩歌舞蹈,先學文舞,年齡稍長,再學武舞。

民間舞蹈因地域的差異

而風格不同嗎?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每個民族的舞蹈都有自己的鮮明特色。

民間舞蹈隨著地域差異出現了不同的風格,比如,北方的秧歌舞古樸剛健,南方的花燈舞纖美柔曼。少數民族的舞蹈更是千姿百態,蒙古舞粗獷有力、藏族舞舒展流暢。

秧歌起源於插秧和耕田。流行於全國各地。有的地區將花鼓、采茶燈、旱船、跑竹馬等民間舞蹈形式都稱為秧歌。以變換隊形的大型集體舞作為開場和結束,中間穿插兩三個人表演的舞蹈或歌舞小戲,稱為小場。舞者扮成各種人物,手持扇子、手帕、彩綢、傘等道具而舞,具有一定的技巧性,是節日、喜慶日子極受歡迎的民間舞蹈。其中陝北秧歌、東北秧歌、山東膠州秧歌和鼓子秧歌極有風格特點。

蒙古族民間舞,要由一人領唱,其他人跟在後麵邊歌邊舞。一般從慢板開始,曲調悠揚明快,動作舒展豪放。當轉入快板時,動作熱情奔放,人人手舞紅綢,節奏強烈,氣氛熱烈。

藏族民間舞蹈——弦子舞流行於西藏昌都和四川、雲南的藏族地區,以優美、流暢、抒情而聞名。舞時圍成圓圈,雙手甩動長袖,由一人用弦子(一種近似京胡的樂器)拉出優美的曲調,眾人隨之邊歌邊舞。每首曲子都有不同的舞步。

[我還想知道]

我國大部分少數民族都是能歌善舞的民族,產生了很多民族舞蹈家和優秀的舞蹈作品。比如白族舞蹈家楊麗萍的舞蹈就充滿了智慧和靈性。

賽乃姆是廣泛流傳於天山南北維吾爾族的民間舞蹈。孔雀舞是流行於雲南傣族地區的古老民間舞蹈。

芭蕾舞的基本特色是足尖舞蹈嗎?

“芭蕾”的意思是舞劇,最早出現於文藝複興時期的意大利,是歌劇演出時的幕間插舞。18世紀中期,芭蕾舞劇作為一門獨立的藝術,走上了舞台。到了19世紀初,芭蕾舞女演員的舞蹈動作發生了用足尖舞蹈和快速旋轉的根本變革。

欣賞芭蕾舞除了對整個舞劇作品所表達的情感和內容的理解,以及整體藝術性方麵的欣賞外,還應欣賞芭蕾舞的表現技巧。

芭蕾舞的舞姿優美,動作輕盈,服飾典雅,規範性和技巧性很強。足尖舞蹈是芭蕾舞的基本特色。另外,單腿原地快速旋轉、淩空轉、騰越步、跳步、空中倒踢腿、空中交叉步等也都是芭蕾舞的特色動作。其技巧高超、動作複雜當為舞蹈藝術之最。

芭蕾舞劇一般都有完整的故事情節。在觀看芭蕾舞劇前,應對劇情有所了解,才能獲得更大的藝術享受。

芭蕾進入劇場演出以後,演員要始終保持麵向觀眾,這樣就漸漸形成了5種基本站立位置和3個基本舞姿,每一段舞蹈都要從這5種基本位置開始,結束時也要回到這5個動作上。

[我還想知道]

芭蕾舞演員的全身重量隻能用腳趾來承受,所以,最理想的腳趾條件是大腳趾、二腳趾和中趾的長度相同,以便共同分擔體重。

世界著名芭蕾舞劇有《天鵝舞》、《胡桃夾子》、《吉賽爾》、《唐·吉訶德》等。

現代舞的吸引力在於自然的

表現方式嗎?

現代舞是擺脫了古典芭蕾的程式和束縛,強調以自然的舞蹈動作,自由地表現感情和生活的舞蹈。20世紀初,現代舞由美國舞蹈家依莎多拉·鄧肯創立,動作自然,形式活潑,可以自由舞蹈。鄧肯常赤腳,穿紗衣,從海浪、雲彩、鳥兒飛翔和樹枝搖曳中吸取動作靈感,從古希臘的雕塑和裝飾上搜尋創造的啟示,即興地在台上表演,形成自己一套崇尚自然、崇尚希臘藝術的舞蹈風格與理論。

美國舞蹈家鄧肯的自由舞,是現代舞的最早形態,之後經過聖丹尼斯對東方舞蹈精神的吸收,使現代舞更加成熟。

[我還想知道]

美國著名的現代舞蹈家巴頓·穆莫,已經年過七旬,肌肉依然充滿了張力,表情洋溢著生機和光彩。

60年代以後,現代舞產生了許多流派,主要有表現派、新先鋒派、象征派和抽象派等。

過年最初的目的是為了不被

“年獸”吃掉嗎?

“年”是祭拜祖先、家人團聚、盡情歡樂的日子,也是機關、學校等團體回顧過去,展望未來的日子。

“年”是有來曆的。

傳說在遠古的洪荒時代,“年”是一種似牛非牛的冷血爬行動物之王,叫“年獸”,是個會吃人的怪物。後來因為地球的溫度增高,這種冷血的爬行動物才漸漸的絕跡。不過在五千年前的古代,仍然有“年獸”出沒在山野間,體型長約三丈,高約六尺,每年在除夕的夜晚,年獸會爬到城鎮上,到處抓人來吃。

於是,人們在每年除夕之夜,都在自己房屋周圍的空地上,用蒲包裝著煙灰,撒在地上,然後印上許多腳印。“年獸”看到腳印後會以為是自己踩的,於是跑到別的地方找人吃。

“年獸”還很怕看到紅色,因此,為了保障自己的安全,除夕的夜晚,大家也會將客廳布置得燈火輝煌,院子裏高掛大紅燈籠,入夜以後,就好像火樹銀花一樣,燦爛耀眼,嚇得“年獸”遠走高飛,不敢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