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是通過表情、動作、造型等來表達感情的嗎?(2 / 3)

至於過了“年”的第一天,大家見麵的時候,互相說:“恭喜!恭喜!”就是慶幸沒有被“年獸”吃掉。現在,雖然“年獸”早已絕跡,但是“過年”的習俗卻一代代傳了下來。

[我還想知道]

除夕之夜的年夜飯是人們極為重視的家庭宴會。俗話說,打一千,罵一萬,三十晚上吃頓飯。

關於過年還有一種說法:一個叫“夕”的怪獸經常擾民,有一天夜裏,一個叫“年”的年輕人幫助人們除掉了“夕”,後來人們為了紀念“年”,就在這一天過年,這個夜晚也叫“除夕之夜”。

大年初一規定許多禁忌是

為了討個吉利嗎?

每年到了大年初一,家裏的長輩總是會千叮嚀萬囑咐,禁忌這個,禁忌那個的。

其實這隻是長輩們想在過年的時候,討個吉利,希望全家能平平安安而已,例如:大年初一禁忌掃地倒垃圾,是因為大年初一,每個人都打扮得漂漂亮亮,屋裏也張燈結彩,一片喜氣洋洋的,就連垃圾都沾染喜氣,如果把它掃了倒掉,就是把一年的好運都倒掉了。類似的禁忌還有,不得吵架、不得打罵兒女、不得向人討債等。

至於不可以動刀、開火,是因為刀火無情。大年初一是一年裏麵所有好事、壞事的預兆,所謂“一元複始,萬象更新。”如果這一天遇上什麼剪刀、無名火,是非常不吉利的預兆。

這些禁忌大概都是以前的人因為對於事情無法預料,產生恐懼的心理,於是,想在一年中最具代表性的日子裏,討個吉利。

經過時間的演變,類似這樣的禁忌,愈積愈多,比如說,不準用白色的東西、不準睡午覺等等,簡直太繁瑣了。假使每一樣禁忌都要遵循,那極有可能隨時都會受到處罰。

在知識爆炸的今天,隻要做事謹慎,為人正直,處事合理,就不需要一味地相信什麼禁忌了。

[我還想知道]

大年初一,人人都早早起來,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新年大吉大利。

正月初一,雞叫頭遍時,大家就紛紛起床,在自家院子裏放爆竹,來逐退瘟神惡鬼。

大年初二,結婚的人回娘家

意在給父母長輩拜年嗎?

大年初二,嫁出去的女兒要回娘家給父母長輩拜年,並且要在日落前回去,這是民間的風俗。

嫁出去的女兒回娘家拜年,等候的娘家父母都會起個大早,在神前焚香禮拜,祈求吉祥順利。

等到女兒一家快到時,就會點燃爆竹,熱烈歡迎。如果是外孫子頭一次到外婆家來,迎接的場麵更熱鬧。

大年初二,俗稱“查某子反厝作客”。一般娘家的長輩兄嫂們,為了表示歡迎,會大開宴席請客。女兒和女婿帶著外孫、外孫女,包個大紅包或是禮品來孝敬長輩們。

原本在年十一時,有請女婿的風俗,但是現在大家都很忙,所以女婿多是在年初二和妻子一同回嶽父嶽母家,免掉年十一的禮俗了。

[我還想知道]

大年初二一般也是走親訪友的日子。

紅包是壓歲錢的一種形式,傳說古時候,有一個叫祟的小妖,每年的年夜出來害小孩。後來有人用紅紙包了八枚銅錢放在小孩枕邊,結果小妖就不敢再來了。從此,為保小孩平安,就在年夜送他們壓歲錢,即紅包。後來,大人之間也興這個。

“春節”的命名是由袁世凱的

內務總長定下來的嗎?

農曆正月初一是春節,是中國最隆重的傳統節日。春節也叫元日、元辰、瑞日、新正。朝鮮、日本、越南等國家都有過春節的習俗。春節,自漢武帝(公元前140年)起一直延續至今。

過春節老百姓俗稱“過年”,從臘月初八開始,人們殺豬宰羊、貼窗花、年畫、寫春聯、打掃衛生準備過年。

臘月二十三日,為辭灶之日,俗稱過小年。過小年要敬灶神。臘月二十九民間家家都要貼春聯、掛簽,有的貼窗花、掛年畫等。

大年三十晚上叫“除夕”,是“更歲之交”,老百姓要包餃子,吃年夜飯,以開個祥和的好頭。初一一早,人們大放鞭炮,辭舊迎新。初一過後,人們拜年,狂歡到十五的元宵節。

春節的命名始於1913年。當時任內務總長的朱啟鈐先生向袁世凱提出一個《定四時節假呈》,“擬請定陰曆元旦為春節,端午為夏節,中秋為秋節,冬至為冬節。凡我國民,均得休息,在公人員,亦準給假一日。”“夏節”、“秋節”、“冬節”的製度沒有被保留下來,而稱正月初一為“春節”並放假休息,則一直沿用下來。

[我還想知道]

有的地方人們過春節的時候會喝屠蘇酒。目的是為了驅瘟祛病。

古代時人們由於沒有火藥,沒有紙張,便用火燒竹子,使之爆裂發聲,以驅瘟神。因此,至今還有“爆竹”這一詞。

春聯是由鎮邪壓鬼的桃符

逐漸演變成的嗎?

古時候的人,相信桃木可以避邪,所以每到過年,家家戶戶都用兩塊二尺長的桃木,刻上一幅四、五寸大小的神像,掛在門口,作為鎮邪壓鬼之用,用“桃符”來保持屋內的陽氣和平安。

據說後蜀時期大學士辛寅遜奉命在桃符上作詞,作好以後,後蜀皇帝愈看愈不滿意,幹脆自己動筆,直接寫上“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兩句。據說這是公認的最早的一副春聯。

從此以後,桃符逐漸演變成兩種形式,一種是春聯,另一種就是門神。

後蜀皇帝的神來之筆,使得後世文人雅士在過年時都喜歡舞文弄墨,書寫春聯。春聯的廣泛使用,並且沾染年節的喜氣,是宋代以後的事了。

“天增歲人增壽,春滿乾坤福滿門。”這副春聯的作者是明代的進士張襄惠。

張襄惠沒有顯達的時候,在他嶽父五十歲生日宴會上,寫了這副對聯,作為賀禮,可惜,他的嶽父沒有把它放在眼裏,張進士也因此而受了很大的刺激。

後來,功夫不負苦心人,張進士終於金榜題名了。新年之際,他到嶽父家拜年,發現幾年前不被重視的壽聯,竟然高掛在客廳。同時,這副對聯也被親友相互傳誦,流行到現在,成為新年迎新除舊的春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