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劍叟身法迅速,在廳中竄來竄去,與那二人遊鬥。那二人卻不慌張,穩住下盤,一一應招。一時之間,三人竟鬥了兩三百招之多。趙光義見久久不能拿下魔劍叟,心中有些焦急,命侍衛去拿‘玄空箭’,侍衛領命而去。
要說那“玄空箭”自從大黑山一役之後,便一直由趙匡政看管,而趙光義卻不知神箭在他手中,要早知是在趙匡政的手裏,哪還會他手下侍衛去取。而那領命的侍衛卻是不知所以,急速前往趙匡政的寢宮,索要神箭。
趙匡政則剛剛回到寢宮之內,剛才他穿上夜行服去興國寺為師傅將禦林軍引開,卻差點被侍衛拿住,心有餘悸,忙換下了夜行服。這時,那趙光義的侍衛來到自己的寢宮之內,要借用“玄空箭”。趙匡政心慌意亂,知道自己的師傅失手,怕他被皇叔擒住,忙派人將“玄空箭”取出,自己親自前往興國寺。
趙匡政來到興國寺後,隻見自己的師傅被兩個武功高強的人纏著,三人四周則圍著幾百名功夫不弱的帶刀侍衛。趙光義見自己的侄子,也來到這裏,不覺奇怪。當下也不去多想,忙命令手下準備“玄空箭”,射殺魔劍叟。魔劍叟見門口侍衛搭起的“玄空箭”心知不妙,身法一變,將“幻影劍法”使了出來,隻見魔劍叟一下分成五個身影,分別攻向二人。那二人應接不暇,連連後退。魔劍叟大喝一聲,手持“墨玉劍”分劈二人,一時間,二人的流星錘和吳越鉤被強勁劍氣齊根切斷,兩人也飛了出去,重重地摔在邊牆之上。
趙匡主見時機已到,下令放箭。就在這時,門口飛入一人,手執寶劍,向魔劍叟衝去。趙光義一驚,這飛入的一人正是趙匡政。侍衛見皇子衝入屋內,哪還敢放出“玄空箭”,隻得鬆弓。趙匡政直衝到魔劍叟身前,上前就是一劍,魔劍叟先是一驚,隨後便反應了過來與他起手對招。師徒二人平時練功的時候便是真刀真槍,這一交手,當然是隨心所欲,而旁人則又如何知曉,見他二人交手猶如風馳電掣一般,隻道正在拚死相搏。趙光義站在門外,心中有數,知道二人串通一氣,但旁人不知,又無證據,卻也無可奈何。
平時二人練功的時候,趙匡政隻要劍招一有鬆散,魔劍叟便會給他一掌,讓他牢記錯誤。此時正是危急關頭,趙匡政不慌不忙,將一招劍法,拆成兩招,魔劍叟心領神會,對他就是一掌,趙匡政中掌之後,口中吐出一口鮮血,強忍疼痛,提起真氣,飛了出去。在場之人隻當是皇子被魔劍叟重重打了一掌。趙匡政整個身軀撞在土牆之上,土牆竟被他砸出一個洞來。爭分奪秒之間,魔劍叟便衝出了洞,在靠近趙匡政的時候,脫口而出說道:“黑劍山莊”,然後疾步而去。趙光義大驚,命禦林軍追剿魔劍叟,另一方麵,隻得派人將重傷的趙匡政扶回寢宮,急傳太醫醫治。
數日之後,趙光義、兵部尚書、兵部侍郎、樞密使和都承旨五位一品官員將聖旨打開,趙匡胤果然將皇位傳給了趙光義。
趙光義登基之後,改名趙炅,史稱宋太宗,改國號為太平興國。
趙匡政受了重傷之後,便一直在寢宮中養傷,哪還有心思想去爭什麼皇位。
趙匡胤的靈柩停放於萬歲殿,由皇弟、後妃、皇子、文武大臣每日哭臨致祭。趙炅下詔要厚葬宋太祖。十日之後,靈柩被運往皇陵,護送靈車的官員、衛士、儀仗隊伍及皇宮妃嬪人等共三千多人。
傳說到正午下葬的時候,忽聽“嘡啷”一記聲響,一隻白兔飛跳而來,正撞在鑼鼓之上。又聽“撲嗵”一聲響聲,一條鯉魚從空中跌落大鼓之上。就在這時,東邊山上又蹦出一個巨大的石人,麵向靈柩似在默哀,這些征兆好象表示趙匡胤之死已為上天所知,於是就有人說這是“上天示兆、神人來吊”。因此,後來宋陵的每年祭品,都少不了鯉魚和全兔,趙炅就賜名於東麵的山為“石人山”,皇陵名為“永昌陵”。
皇陵耗資巨大,當宋太祖在位之時,已經動工。光是人物雕刻的陪葬物品就有數千種之多,玉圭、佩劍、冕、翠衣、金銀財寶等更是數不勝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