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王朝統治集團內部一直內亂頻繁,多次發生爭奪王位的激烈鬥爭。每當一位國王去世,王室貴族們便圍繞王位繼承人選展開激烈的角逐,往往叔侄反目成仇,兄弟同室相爭,國家陷於混亂和血腥之中,國力也迅速衰退。

奴隸主階級也日益腐化墮落。在當時,迷信鬼神,飲酒作樂為奴隸主生活的主要內容。奴隸主頻繁地舉行各種各樣的祭祀活動,甚至大規模地使用人祭。

當商王朝內憂外困之時,盤庚被擁立為王。盤庚是商湯的第九代孫,他睿智聰慧,頗有心計,較善於分析觀察形勢。他即位後,開始設法緩和階級矛盾,去除奢侈惡習、提倡簡樸,以圖挽救商朝的衰亡。

盤庚經過多方籌劃,認為將國都遷往荒涼的殷有許多好處。奴隸主貴族,卻紛紛反對遷都的決定。

盤庚是個強有力的統治者,他決不因有人反對而改變自己的決定,毅然遷都到了殷。經過數年的反複鬥爭,隨著新國都的逐漸興建,局麵才最終穩定下來。

盤庚遷殷之後,強行推行商湯時確立的德政,加強統治,政治上出現了較為穩定的局麵。盤庚十分重視農業生產,釀酒業、園藝業和蠶桑業也獲得了較大發展。青銅器的製造也步入了一個光輝燦爛的時代。當時青銅作坊規模之大,冶煉青銅技術之高超,產品製作之精美,種類之複雜繁多,製造水平之純熟,都達到了很高的水平。社會經濟和文化也獲得了較大的發展。

盤庚遷殷後的273年間,商朝再不遷徙國都,商人在盤庚奠定的基礎上不斷發展,創造了燦爛輝煌的古代文明,商成為當時世界的文明大國。

[我還想知道]

盤庚認為將國都遷往荒涼的殷有許多好處:首先可以避開奄地區頻繁發生的水旱災害,有利於農牧業生產。其次,殷地區尚未開發,在那裏建都,一切須從頭做起,奴隸主們無法過分享受,有利於去除反叛勢力,有利於都城的安全和穩定。

盤庚撰寫了《盤庚》三篇,告誡奴隸主們要和他同心同德,同時警告那些煽動鬧事的奴隸主,要老老實實地服從命令,否則將予以嚴懲。

周武王滅紂王建立了中國第一個諸侯國——周朝嗎?

盤庚死後又傳了十一個王,最後一個王叫紂,紂是個暴君,他用各種殘酷的刑罰來鎮壓反抗的人民。

在紂統治地區的西部有一個叫周的部落,這個部落首領周文王見紂王昏庸殘暴,喪失民心,就決定討伐商朝。但他在未完成滅商事業時就不幸患病去世了。

周文王死後,他的兒子姬發繼位,就是周武王。周武王拜老臣太公望為師,並且要他的兄弟周公旦、召公睪(音shì)作他的助手,繼續整頓內政,擴充兵力,準備討伐商紂。

公元前1027年正月,紂已經到了眾叛親離的地步,武王認為時機已經成熟,便發兵五萬開始伐紂。

紂聽到這個消息,倉促部署防禦。但為時已晚,隻好逃回朝歌,自焚而死。

周武王率大軍威嚴雄壯地進入朝歌城。商朝老百姓扶老攜幼站在道路兩旁歡迎周軍。

周武王滅了商朝,結束了殷商王朝600年統治,把國都從豐邑搬到鎬京(今陝西西安市西),建立了周王朝。

周朝傳到第十三代國王平王的時候,國勢已經非常薄弱了。公元前770年,周平王遷都洛邑。因為鎬京在西邊,洛邑在東邊,所以曆史上把周朝在鎬京做國都的時候,稱為西周;遷都洛邑以後,稱為東周。從此,中國曆史進入了春秋時期。

[我還想知道]

為了鞏固周朝的統治,周武王把自己的親屬和功臣分封各地,建立諸侯國,據說從武王到他的兒子成王,一共封了七十多個諸候國。

太公望被周文王尊稱為“師尚父”,在民間傳說中,叫他薑太公。

齊桓公中原稱霸當選諸侯盟主開創春秋時期嗎?

春秋時期各國征戰不休,人民生活動蕩不安,苦難深重。齊桓公作為齊國國君,一心一意為國奉公,將齊國百姓從水深火熱中一點點拯救出來。

齊桓公是位很有胸襟的國君,他不計前嫌任用管仲,拜他為相國。

管仲作了相國後,在桓公的支持下,對齊國進行了一係列改革。通過改革,齊國漸漸成為實力最強的國家之一。

齊國強大後,齊桓公想作中原霸主的心願一天天強烈起來。

這時,恰逢各諸侯國的首領周莊王去世,周僖王繼位未穩,管仲就派使臣向僖王奏明:宋國內亂不止,影響很壞。至今國君還沒有定下來。希望天子下令,選一個諸侯國牽頭,召集其他諸侯國,商定一下宋國的國君,以便平息宋國內亂。

周僖王正想找個機會提高自己的威望。就立即寫了一道“由齊侯出麵邀請諸侯商討宋國君位”的命令交給齊使。

齊桓公接到周天子的命令,當即讓管仲寫召集會議的通知給各國送去。同時又到北杏去布置會場。

會議如期開始了,大家經過商討,決定由公子禦作宋國國君,接著齊桓公說:“現在王室衰微,為了扶助王室,共創大業,需推選一位領頭人,請諸侯考慮一下人選。”齊桓公實際在告訴大家選一位盟主。

各諸侯見齊國十分強大,就一致推選齊桓公為盟主。這樣,齊桓公於公元前681年登上了中原霸主的位置,也是春秋時期的第一位霸主。

[我還想知道]

公元前663年,邊遠地區的山戎部族侵擾燕國,齊桓公親率大軍討伐外族,援救燕國,使得他這個霸主的威信更高了。

繼齊桓公中原稱霸以後,晉文公、秦穆公先後稱霸中原。

楚莊王打敗晉國洗卻恥辱當上諸侯霸主嗎?

晉文公稱霸中原以前,曾與楚國在城濮展開戰鬥,楚國落敗。過了幾年,楚莊王繼位,他也立誌做一方霸主。

楚莊王一麵改革政治,一麵擴充軍隊,加強訓練,平定了內亂,又經過多年的準備,決定揮兵北上,同晉國爭霸,報城濮之戰的仇。

公元前598年,楚莊王趁陳國內亂的機會,派兵降服了陳國。第二年,楚莊王親自率領大軍去攻打鄭國。陳、鄭都是晉國的保護國,楚國出兵陳、鄭就是向晉國挑戰。

晉國當然不甘示弱。於是,兩國軍隊在邲城(鄭地,今河南省鄭州東)郊外大戰起來。晉兵士氣不振,指揮不靈,抵抗不力。而楚軍一鼓作氣,往來衝殺,沒多久,就把晉軍打得潰不成軍了。

楚莊王率領楚軍開進邲城。有人勸他乘勝追擊,楚莊王說:“楚國自從城濮之戰敗給晉軍,就不敢和晉國爭鋒,這次勝利,可以洗掉恥辱啦。晉、楚都是大國,早晚得講和,何必多殺人呢?”於是,下令收兵,放晉國官兵渡河回去。

邲城一戰,擁有六百輛兵車的晉國大軍,一夜之間,幾乎全軍覆滅。楚莊王終於洗卻恥辱,如願當上了諸侯霸主。

[我還想知道]

自楚莊王繼位後,三年內,整天喝酒、打獵,不問政事,還在宮門口掛上塊大牌子,寫著“勸諫者,死無赦!”後被蘇從冒死勸諫感動,決心要幹一番大事業。

晉國曾派使者魏犨與楚國講和。魏犨因未能當上大夫心懷不滿,一氣之下向楚國下了戰書,致使晉國在沒有準備的情況下應戰而大敗。

晉國被韓、趙、魏三家瓜分了嗎?

楚莊王死後,吳國和越國經常互相攻擊,戰爭不斷。後越王勾踐臥薪嚐膽打敗吳國,在徐州被劉、晉、魯、宋等國諸侯推為盟主,成了春秋末期最後一個霸主。

這時,一向稱為中原霸主的晉國國君的權力已衰落,實權由六家大夫把持。他們各有各的地盤和武裝,互相攻打。後來有兩家被打散了,還剩下智家、趙家、韓家、魏家。

最後,趙、韓、魏三家滅了智家,不但把智家侵占的土地收了回來,連智家的土地也由三家平分。

公元前438年,晉哀公去世,其子幽公繼位。韓、趙、魏三家乘機商定了瓜分晉國的方案。

魏控製了今山西南部、河南北部、中部、東部;趙占去今山西北部、中部和河北的中部、西南部及內蒙古自治區的一部;韓擁有今河南中部、西部和山西東南部。而國君晉幽公隻分到了絳州和曲沃兩座小城,完全淪為了韓、趙、魏這“三晉”的附庸。

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分別派使者上洛邑去見周威烈王,要求周天子把他們三家封為諸侯。周威烈王想,不承認也沒有用,不如做個順水人情,就把三家正式封為諸侯。

韓、趙、魏三家分晉後,都成了中原大國,加上秦、齊、楚、燕四個大國,曆史上稱為“戰國七雄”。

[我還想知道]

魏國之所以強盛,是因為魏文侯長期禮賢下士,器重任用品德高尚而又具有才幹的人,許多有才能的人因此都到魏國來了,魏國因此富強起來。

在智、韓、趙、魏四家中,智家原本是最強大的一個,就連國君晉哀公也曾是智家的傀儡。但由於智家不講信譽,騙取了韓、趙、魏三家的土地,最後被韓、趙、魏三家聯手打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