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出生第12月
1、飲食與營養
補充含鈣食品
對於小孩來說,奶類是其補充鈣的最好來源,母乳中500毫升奶含鈣170毫克,牛奶中含鈣600毫克,羊奶中3餐含鈣700毫克,奶中的鈣容易被消化吸收。蔬菜中含鈣質高的是綠葉菜。如大家熟悉的油菜、雪裏蕻、空心菜、大白菜等,食後吸收也比較好。給孩子食用綠葉菜,最好洗淨後用開水燙一下,這樣可以去掉大部分的草酸,有利於鈣的吸收。豆類含鈣也比較豐富,每100克黃豆中含360毫克的鈣質,每100克豆皮中含鈣284毫克。含鈣特別高的食品還有海帶、蝦皮、紫菜、麻醬、骨髓醬等。
補充健腦食品
豆類
對於大腦發育來說,豆類是不可缺少的植物蛋白質,黃豆、花生米、豌豆等都有很高的營養價值。
糙米雜糧
糙米的營養成分比精白米多,黑麵粉比白麵粉的營養價值高,這是因為在細加工的過程中,很大一部分營養成分損失掉了。要給孩子多吃雜糧,包括糯米、玉米、小米、紅小豆、綠豆等,這些雜糧的營養成分適合身體發育的需要,搭配食用能使孩子得到全麵的營養,有利於大腦的發育。
動物內髒
動物肝、腎、腦、肚等,補血又健腦,是孩子很好的營養品。
魚蝦類及其他
魚、蝦、蛋黃等食品中含有一種膽堿物質,這種物質進入人體後,能被大腦從血液中直接吸收,在腦中轉化成乙酚膽堿,可提高腦細胞的功能。尤其是蛋黃,含卵磷脂較多,被分解後能放出較多的膽堿,所以小兒最好每日吃點蛋黃和魚肉等食品。
製作膳食
三鮮蛋羹
把1~2個雞蛋打入碗中,加少許食鹽和涼開水調勻,放入鍋中蒸熱,然後再切幾個新鮮蝦仁與炒好的肉菜末放進碗中攪勻,再繼續蒸5~8分鍾,停火後即可食用。
混合菜糊
將土豆、胡蘿卜洗淨,上鍋蒸熟去皮壓爛成泥。蕃茄用開水燙去皮,切成碎塊,放入鍋中煸炒,再加上少許食鹽與土豆、胡蘿卜泥、肝泥和熟肉末一起炒熟後食用。
果羹
將蘋果、百合、山藥、梨、蓮子洗淨去皮去核切成小片加上瓊脂一同放在火上加水煮熟。離火加白糖涼後食用。沒有瓊脂可用藕粉代替。
保持食品營養
主食的烹調
精米、精麵的營養價值不如糙米及標準麵粉,因此主食要粗細搭配,以提高其營養價值。淘大米盡量用冷水淘,最多3遍,並不要過分用手搓,以避免大米外層的維生素損失過多。煮米飯時盡量用熱水,有利維生素的保存。吃麵條或餃子時,也應連湯吃,以保證水溶性維生素的攝入。
肉食的烹調
各種肉最好切成絲、丁、末、薄片,容易煮爛,並利於消化吸收。燒骨頭湯時稍加醋,以促進鈣的釋出,利於小兒補鈣。
蔬菜的烹調
要買新鮮蔬菜,並趁新鮮洗好、切碎,立即炒,不要放置過久,以防水溶性維生素喪失。注意:要先洗後切,旺火快炒,不可放堿,少放鹽,盡量避免維生素被破壞。
肉菜共烹調
先將肉基本煮熟,再放蔬菜,以保證蔬菜內的營養素不致因燒煮過久而破壞太多。
注意挑食偏食
1歲左右的寶寶已會挑選他自己喜歡吃的食物了,這時的寶寶很容易養成挑食偏食的習慣,如偏愛甜食;偏愛吃肉、魚,不吃蔬菜;偏愛鹹辣等等。長期挑食偏食,容易造成營養失調,影響寶寶正常生長發育和身體健康。怎樣使寶寶不挑食偏食呢?父母應該做到:
引起寶寶的食欲
寶寶一般習慣於吃熟悉的食物,因此在寶寶開始出現偏食現象時不必急躁、緊張和責罵。應采用多種方法引起寶寶對各種食物的興趣,如對偏愛吃肉不吃蔬菜的孩子可告訴他:“小白兔最愛吃白菜,媽媽愛吃,爸爸愛吃,寶寶也愛吃。”以引起寶寶的興趣。
以身作則
父母的飲食習慣對寶寶影響非常大,所以父母要為寶寶作出榜樣,不要在孩子麵前議論哪種菜好吃,哪種菜不好吃;不要說自己愛吃什麼,不愛吃什麼;更不能因為自己不喜歡吃某種食物,就不讓孩子吃,或不做、少做。為了寶寶的健康,父母應改變和調整自己的飲食習慣,努力讓自己的寶寶吃到各種各樣的菜,以保證寶寶生長發育所需的營養素。
烹調方法多樣化
每餐菜種類不一定多,2~3種即可,但要盡量使寶寶吃到各種各樣的食物,經常要變換食物的花樣;對寶寶不喜歡的食物,可在烹調上下功夫,如孩子不吃胡蘿卜,可把胡蘿卜摻在他喜歡吃的肉內,做成丸子或做成餃子餡,逐漸讓寶寶適應。
食物品種應豐富多樣,讓寶寶嚐試各種各樣的食物,享受味道的豐富多彩。若吃米吃菜,總是那幾樣菜,寶寶就會拒絕其它的食物,並且在這不變的幾樣菜中,味道不好的話,寶寶也很可能感到枯燥乏味而拒絕,這樣寶寶就容易厭食挑食。當寶寶一開始不吃某種食物時,是不應輕易放棄的,但決不可強迫。吃飯是一件愉快的事,強迫會讓寶寶形成條件反射,把它當作了大人的事,寶寶不吃某種食物,可用另外一種營養成分相同的食物代替,比如不吃油菜,可用小白菜代替。但為了寶寶能逐漸適應某種不愛吃的菜,可采取在寶寶吃飯時往食物中加少量的一點,也可在烹飪上下功夫,一種菜做出多個樣式,如油菜,除了幹炒外,還可做成餡包餃子、餛飩等。
大人的態度一定不要急躁,要耐心給寶寶講食物的特色,對寶寶長大有什麼好處,甚至可通過兒歌、順口溜、小故事等提高寶寶對食物的興趣。實際生活中,許多父母習慣於以自己的口味偏好來影響寶寶,這也容易造成寶寶的偏食。比如吃飯時,大人議論不喜愛吃這吃那,然後又要寶寶吃,寶寶很可能也不願吃。所以父母應以身作則,不要在寶寶麵前表現出偏好,應起到帶頭模範作用。
2、日常與護理
預防睡偏頭
孩子出生後,頭顱都是正常對稱的,但由於嬰幼兒時期骨質密度低,骨骼發育又快,所以在發育過程中極易受外界條件的影響。如果總把孩子的頭側向一邊,受壓一側的枕骨就變得扁平,出現頭顱不對稱的現象。
1歲之內的嬰兒,每天的睡眠占了一大半,甚至2/3的時間,因此,要防小兒睡偏了頭,首先是注意孩子睡眠時的頭部位置,保持枕部兩側受力均勻。另外,孩子睡覺時容易習慣於麵向母親,在喂奶時也把頭轉向母親一側。為不影響孩子顱骨發育,母親應該經常和孩子調換位置,這樣,孩子就不會總是把頭轉向固定的一側。
如果孩子已經睡偏了頭,家長應用上述方法進行糾正。若孩子超過1歲半,骨骼發育的自我調整便很困難,偏頭不易糾正,影響孩子的外觀美。
提高活動量
提供機會增加活動
一般的家長很容易把寶寶智力的發展同看圖識字、數數、背詩等聯在一起,但卻很少會與運動聯係起來,而事實上運動對寶寶的智力發展非常重要。
運動鍛煉了寶寶的骨骼和肌肉,促進了身體各部分器官及其機能的發育,發展了身體平衡能力和靈活性,從而促進大腦和小腦之間的機能聯係,促進腦的發育,為智力的發展保證了生理基礎。所以寶寶運動能力又常被當作測量智力發展的主要指標。
寶寶滿周歲後,運動能力明顯提高,爬得更靈活,站得更穩,能邁步行走,轉彎,下蹲,後退等。寶寶這時不僅在運動中探索認識周圍的環境,而且對周圍的環境開始產生一定的影響,寶寶從學會使用工具逐漸發展到了製造工具。主動性、創造性都得到了發展。寶寶在各種運動中不斷嚐試到了成功的喜悅,情緒會非常愉快興奮,自信心也得到加強,比如寶寶興奮地享受著被大人追逐的感覺,大笑大叫地從滑梯上滑下來等。
此外在運動中,寶寶接觸其他的小朋友,並在大人的指導下逐漸學會了與人交往的點點滴滴,這將促進寶寶的社會性的發展,而社會性的發展又可促進寶寶獨立性的發展,共同為寶寶進入幼兒園,加入兒童集體做好準備。
父母應提供機會讓寶寶多運動,同時應注意運動內容和方式的豐富多樣。充分調動寶寶的興趣,並可在運動中加強寶寶對語言的理解,激發寶寶的想象力。
寶寶多活動有好處
寶寶從1歲長到1歲半,媽媽的欣喜自然又增加一分。這時的小寶寶也確實會有許多新的表現,讓爸爸媽媽看在眼中,喜在心頭。寶寶小小的步伐走起路來開始顯得比較平穩,他喜歡跟著媽媽在屋子裏轉來轉去,媽媽稍不注意,回頭時可能發現寶寶已獨自爬上椅子、沙發或矮茶幾,這可讓媽媽大吃一驚,一邊趕緊抱他下來,一邊又覺得孩子真是比以前“能幹了”。
1歲半的寶寶也喜歡用自己的小手擺弄各種物體。自己動手讓玩具動起來,會讓他們非常開心。這時候抱著寶寶讓他去按牆上的電燈開關,用不了2次他就會發現其中的奧妙,他會反複地開、關、開、關,並且每次都會抬頭去看燈光的亮和滅,由自己的動作引起的變化讓寶寶樂在其中。當你擠牙膏時,不妨讓小寶寶試一試,他很可能也能擠出來,並對自己的白色作品洋洋自得呢!這時讓寶寶玩“串珠”最適合不過了,不過要防止寶寶誤吞入肚裏。
安全而自由的活動空間對寶寶顯得尤為重要,如果室內環境是按成人自己的方便設計安排的,那麼現在就需要做改變了。媽媽一定要為寶寶準備一隻屬於他自己的小板凳,好讓他搬來搬去,爬上爬下,不要忘了對寶寶攀爬容易夠著的電路插座采取安全保護措施。
最好的活動空間還是在室外。可以適當延長室外活動時間,讓寶寶獨自上台階、“過小橋”(走窄路)、坐小滑梯,寶寶從中得到的樂趣會大大超出你的想象。
培養活動規律
此時的寶寶沒有什麼複雜的活動,主要活動是3件大事:睡覺,吃,玩。睡眠方麵,寶寶一晝夜要睡13~14個小時,白天2次,上、下午各1次,每次約2個小時左右。飲食1天5次,兩餐之間間隔約3~4小時。在寶寶的活動中,每日應有2個小時以上的戶外活動時間。可參照下表,根據寶寶的具體特點作出相應調整。
寶寶一日活動情況表
6∶30~7∶30:起床、盥洗、大小便、早餐
7∶30~9∶00:室內外活動
9∶00~11∶00:喝水、睡覺
11∶00~11∶30:起床,洗臉、手,午餐
11∶30~13∶00:室內外活動
13∶00~15∶00:喝水、睡覺
15∶00~15∶30:起床、洗臉手、吃點心
15∶30~17∶30:室內外活動
17∶30~18∶30:洗手吃飯
18∶30~19∶30:室內外活動
19∶30~20∶00:大小便、盥洗、準備睡覺
20∶00~次日晨6∶00:睡眠,夜間可喂奶1次
教走路
寶寶為何走路搖搖晃晃
剛學會獨立行走時,寶寶走起路來總是搖搖晃晃,像是隨時都可能摔倒,究其原因主要有如下幾方麵:
首先從寶寶的形體特點上看,頭大、軀幹長、四肢短,這樣就會頭重腳輕,重心不穩。其次寶寶的神經係統尚不完善,支配動作的能力也較差,當寶寶邁步時就不能及時調整身體的姿勢以保持平衡。再者從動作的協調性來看,行走需要上下肢、腰部等部位的協調,但寶寶這時因腦發育尚不完善,動作協調性較差,常會出現多餘動作。為了使身體平衡,寶寶兩腳間距離就比較寬,以加大腳的支撐麵積。就是這樣,寶寶走起路便搖搖晃晃,欲倒不倒,像個“小醉八仙”。其實,父母大可不必擔心,隻要在旁邊加以保護就行了。
走路與多種因素有關
正常情況下,寶寶滿周歲以後便會蹣跚邁步了,但也有一些寶寶到1歲半還不會走,讓父母很著急,其實這樣的寶寶以後走得很好的例子是很多的,父母不必過分憂慮。
寶寶學走路與各自的身體、神經、精神狀態的發育都有關係,如果具備了身體基礎,精神狀態又好,他便會主動地學走,自然很快就學會了。如果寶寶在剛學步時便重重摔了一跤,那麼必然會影響寶寶的積極性,可能一連幾天甚至幾個星期內都不敢去練習,緊抓大人不放。另外,如生病也會使寶寶無意去練習走路。所以,我們應保證寶寶身體的健康發育,又要使寶寶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這些對寶寶行走等大動作的發展都有促進作用。父母不可太心急,過早地訓練寶寶走路可能會使寶寶出現“X”型腿和“O”型腿,尤其是患有佝僂病的寶寶更是如此。
3、身心與培養
纏人的處理
寶寶總是對母親格外依戀,尤其是當寶寶痛苦或生病時,會更加依戀母親的懷抱,這是正常的,也是寶寶健康的表現。
但有的寶寶卻對母親過分地依戀,在家中幾乎隻要媽媽,白天不要媽媽離開,晚上也要和媽媽睡在一起。因此,很多母親被寶寶纏得精疲力盡,但作為母親卻隻有忍受的份,並有時為對寶寶的厭煩情緒而內疚。其實這是不必的。在現代的社會以孩子為自己的整個生命、整個世界的育兒思想已經落伍了,母親也要有自己的事情要做,更何況,寶寶這時已有了一定的自理能力,應該去接觸更廣闊的空間,接觸更多的人和社會。寶寶過分地依賴媽媽不利於其獨立性的增長,也不利於寶寶其他的興趣和能力的增強。整天在媽媽的圍裙下轉會失去許多發展鍛煉的機會,對寶寶的入托無疑大有影響。所以被寶寶纏住的母親應該找找形成這種狀態的原因,設法去改變,去讓寶寶發揮他的好奇心,培養更廣泛的興趣,多和小朋友們接觸。父母應有意識地為寶寶安排活動,給寶寶自我鍛煉的機會,培養寶寶的獨立生活能力。
正確對待不良行為
對寶寶的要求要合適
許多父母在對寶寶的態度上,常會出現2種極端,都不利於寶寶身心健康的成長。一種即為溺愛,對寶寶百依百順,寶寶在家中不僅是小太陽,更是小皇帝。這樣會讓寶寶過分任性、自私。另一種卻是“棍棒教育”,對寶寶態度粗暴強硬,讓寶寶無時無刻不心驚膽戰無所適從,長此以往會使寶寶膽小、內向,並在他內心留下粗暴的陰影。還有一些父母在對寶寶的教育上往往很不明確,對寶寶的要求一時一個樣,也會讓寶寶感到困惑,易造成任性,應給寶寶立一些具體、明確、適當可行的規矩。規矩一經製定,不應輕易破例,要讓寶寶習慣對他不合理要求和不正確行為的約束。
這時給寶寶立些規矩是必要的。寶寶已具有了初步的道德行為的判斷力,對於“對”與“不對”,“應該”與“不應該”,“可以”與“不可以”,隻要大人耐心教誨,寶寶便會逐漸理解。規矩立後,不是死的,應與生活有機地結合起來,不失時機教育寶寶應該怎樣,不該怎樣等。規矩應多為正麵要求,比如大人看見寶寶爬上高處,應說“快下來!”不要說“不能爬那麼高”。正麵的語言寶寶容易聽懂。規矩不要太多,否則會束縛寶寶的活動和智力的發展。
在實際生活中,父母及家中其他人如爺爺、奶奶態度要明確一致,否則寶寶不能知道他到底是錯是對,該做還是不該做。比如爸媽責備寶寶,但爺爺奶奶卻護著,這樣寶寶在爸媽麵前可能很聽話,但在爺爺奶奶麵前卻要發泄、胡鬧、任性。
父母應成為寶寶的榜樣
不要以為隻有在你們和兒童談話的時候,才是教育兒童。事實上你們生活的時時刻刻,都教育著兒童……你們如何穿衣,如何和人談話,如何談論其他的人,你們如何歡樂和不快,如何對待朋友和仇敵,如何笑,如何讀報……所有這些,對兒童都有很大影響。
馬克思說:“為了孩子,我的舉動必須非常溫和和慎重。”
父母的一言一行對孩子的成長、生活習慣、性格品質的形成和發展都會產生重要的影響。孩子和父母具有天然的聯係,從咿呀學語到蹣跚學步都離不開父母,看到的是父母,聽到的也是父母。的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終生的老師。
雖然1~2歲的寶寶模仿積極性很高,但他們對是非善惡卻無法判斷,所以父母怎樣,寶寶也是怎樣,如一些父母困惑“寶寶怎麼會罵人呢?沒誰教他呀?”其實這都是寶寶跟大人學的,這位家長一定常罵人。正如俗話說的“孩子是父母的鏡子”。
父母應以身作則,讓寶寶身心健康地成長,給寶寶創造出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培養寶寶良好的生活習慣,優良的性格品質。隻有自己先做到做好了,寶寶才能跟著模仿。
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寶寶在1歲半以後,隨著寶寶發音器官的日趨成熟,寶寶說話的積極性也越來越高,他能聽懂的詞也多了,一般寶寶在18~21個月時能掌握50多個詞語,到2歲時可掌握130個左右。有時在遊戲、交流中,你還能聽到寶寶說出1個你從未專門教過的詞。這個詞可能是他對你說話的模仿,也可能是從其他地方學來的。
寶寶的語言能力從會說1個詞,逐漸出現2個詞的疊加,甚至3~4個詞的組合,慢慢地發生著質的飛躍,如會說“寶寶要睡覺”、“媽媽抱”等。寶寶開始逐步從成人的言語習慣中來掌握語言的語法結構。逐步學會使用一些基本句型。但寶寶這時說的詞句仍主要是一些非常短的不連貫的語言,大人需結合寶寶的手勢、表情來判斷具體的意思。不僅詞彙量在增加,詞彙的種類也在增加。以前一般隻會說常見的名詞、動詞,現在逐步增加了形容詞、副詞,如“大的”,“不”等。此外在發音上,寶寶也逐步準確,並且寶寶這時喜歡模仿大人發音,比如一首押韻的兒歌,你隻要給他唱幾遍,他就會跟隨你唱出最後押韻的字。
說話的積極性是發展寶寶語言能力的契機,父母應抓住這一機會,將語言練習自然地穿插到日常生活中、遊戲中。比如早上給寶寶穿衣時就可以教給他幾個詞或一兩句話,邊穿衣服邊練習,充分利用時間。或在和寶寶遊戲活動中,比如外出逛動物園,可告訴他一些動物的名稱,如老虎獅子等有什麼樣的特征,結合具體動物給寶寶留下較深的、具體的印象。還可以教寶寶唱兒歌。在和寶寶看圖畫書、講故事中,大人可一邊講,一邊問寶寶一些簡單的問題,或讓寶寶複述一段簡短的故事。寶寶有時還會一個人在玩玩具時自言自語,嘰嘰咕咕個不停,但你又聽不清他具體說什麼,這是一種非交流性質的語言,寶寶原本也沒打算說給誰聽。這時大人可以不打斷寶寶,讓他自得其樂,也可以加入和寶寶對話交流,但注意要圍繞寶寶本來的話題,一般是寶寶正在玩的遊戲或玩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