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1

智商胎教

胎教的內容

合理營養

在胎兒發育過程中,腦細胞形成的關鍵時期如果缺乏蛋白質就會影響腦的發育,日後難以彌補,會造成永久性的傷害。妊娠後,母體會出現一係列的生理變化,並會帶來各種不適,如妊娠嘔吐、偏食等,這都可能給母體的營養和情緒帶來不良的影響。因此,孕婦應合理安排好生活和飲食,選擇的食物應是多種多樣的,營養要平衡、全麵,千萬不要偏食、挑食或忌口。

穩定情緒

在妊娠期,母體的情緒穩定是胎兒健康的基礎和開發智力的基本保證。孕婦情緒的變化會引起體內生理與生化的變化,如驚恐、暴怒會引起腎上素分泌增加,使血管收縮,子宮供血減少,對胎兒發育不利。因此,在安排好生活和飲食,保證供給足夠營養物質的同時,還要盡量保持情緒穩定,避免大的波動,但是,為了給宮內胎兒以各種良好的精神刺激。除了避免過度的憤怒、悲傷、焦慮等不良情緒刺激以外,適當的歡笑、激動、思考等還是十分需要的。

欣賞音樂

妊娠6個月起,即可以將收錄機放置於母體的腹部讓胎兒聆聽,但聲音不宜過大,最好不用激烈躁動及尖細刺耳的音樂,每次時間不宜超過20分鍾。這種音韻的胎教也可以促進胎兒聽覺神經的發育。

激發胎兒運動的積極性

胎兒在第六七周時,體重隻有2~3克重,但已是五髒俱全,初具人形,並會做各種動作了,小至吞咽、眯眼、握拇指、握拳頭,大到伸展四肢及身體、翻筋鬥,到了第八周,胎兒就可以用頭、手以及身體來表示喜歡和反感的情緒了。第十周的胎兒,在醫生檢查母腹時會來回躲避按壓;二十八周時,如果觸動他的眼瞼,他就會眯一下眼睛,動動他的嘴唇,有時還吸吮幾下。由於肢體的運動和大腦的思維活動得到促進,因此,可以通過按摩母體腹部來訓練和激發胎兒運動的積極性。方法是孕婦平臥,腹部放鬆,雙手宜輕、避免重壓,對習慣性流產和早期宮縮者使用。

胎教的重要性

胎教是一個科學的新概念,它是隨著科學文化、優生優育的發展而產生的。為了培養優秀的後代,人人必須學習胎教的基本知識,自覺對胎兒進行胎教。

胎教,從懷孕早期就開始。進行有效控製孕婦體內外的各種條件,有意識地給予胎兒良好的刺激,防止不良因素對胎兒的影響,使嬰兒具有更好的先天素質,為出生後的健康成長打下良好的基礎。由於胎兒在母親肚子裏逐漸長大,子宮的功能狀態就構成了胎兒的生長環境,因此母親的喜、怒、哀、樂以及營養、內分泌等變化都會對胎兒的生長發育具有很大影響。

研究表明,如果把孕母心跳的聲音記錄下來,當孩子出生後啼哭時,隻要播放這種錄音,便可使876%的嬰兒迅速安靜,說明孩子在胎內已經習慣並記住這種聲調和頻率,所以便能起到安撫作用。通過儀器還可看到當手電筒的光線照射胎兒時,也會引起胎兒眨眼、手舞足蹈等反應,說明胎兒確實能接受外界刺激並做出相應反應。

一般說來,胎兒在孕婦體內生長發育具有如下的規律性:

懷孕第八周時胎兒的皮膚便有了痛、癢的感覺,對皮膚進行刺激,能反過來促進腦的發育。

懷孕第4個月前,胎兒能聽到子宮外的聲音,當聽到巨大聲響時,便會引起胎心增快、胎動劇烈。

懷孕第5個月的胎兒,出現原始的記憶力,此時播放輕鬆的樂曲或按一定的順序撫摸胎體,便能使胎兒安靜下來。反之,如果聽到刺耳的噪音,便會出現胎心增快等不愉快的反應。

懷孕第7個月或更早些的胎兒,常常喜歡把手指放在口中反複吸吮,當胎體受到刺激(如母親的體位發生劇烈改變,子宮受到衝擊)時,吸吮手指的動作會大大增強。

懷孕第8個月的胎兒,能感受母親的喜、怒、哀、樂並對此做出不同的反應。一旦子宮出現收縮或受到撞擊時,胎兒便會用腳猛踢子宮壁以表示“不滿”。

胎教在我國已有悠久的曆史了,早在古代就提出了胎教的概念。近年來世界各國都大力從事胎兒早期教育的研究。隨著優生工作的不斷深入,國內已有不少醫療和科研單位開展了這方麵的研究,胎教越來越受到廣泛的重視,優生優育,胎兒胎教,在我國已蔚然成風,成為我國提高民族素質的時代風尚。胎教過程

孕前胎教準備

孕前有必要了解一下大腦新皮質的發育。大腦新皮質分為前頭葉、頭頂葉、後頭葉、側頭葉等四個部分,換言之,大腦新皮質就是掌控知性心靈的腦。這部分的厚度隻有25厘米。若將25厘米的皺褶展開來看,大約有一張報紙的麵積。

大腦新皮質共由6層構成。第6層及第5層屬於控製運動的領域,第4層是與感覺神經有關的領域,第3層、第2層及第1層是與思考有關的腦部高級功能之領域。

大腦新皮質的發展過程,亦由原始階段逐漸發展為高級階段。總之,與運動有關的內側第6層與第5層,是在懷孕3個月時發育;與五感有關的第4層是在懷孕3~5個月時形成,並由內側開始發育;至於表層的第1層則在7歲左右完成。請注意!酒精對表層的第1層至第3層有阻礙作用。因此,懷孕中攝入酒精與嬰兒智慧發展較慢息息相關。

由此應該可以了解以動物性感覺為基礎,在此基礎上構築智能感覺的過程。

成為未來智能感覺基礎的感覺層,在懷孕3~5個月時就開始發育,著實令人吃驚。

胎教的第一步

母親與胎兒不僅肉體連成一體,而且思維也是一體,應在胎教過程中隨時記住母子一體的原理。

胎兒既然寄生在腹中,母子肉體連成一體是理所當然的,可是,胎兒還沒有心,應該還不用考慮到心靈聯係那個階段吧?其實不然。

此外,還有所謂的子宮內母子分離。

胎兒就生存在母親的腹中,究竟何謂子宮內母子分離?就是指母親麵對胎兒的心情。當獲知懷孕的時候,您有什麼感受呢?隨著胎兒的成長,您的心情又是如何呢?

沒有懷孕經驗的人或許無法體會。然而,當您獲知懷孕的時候,如果本身出現拒絕的心態,還不想生或不想要,或者隻是因為夫家的壓力而不得不生,在這種心情下懷孕的結果又會怎麼樣呢?

那麼此時胎兒與母親雖然肉體相連,可是心靈欲望卻完全相反,這就是所謂的子宮內母子分離。

生命一旦存在,就會出現成長的欲望,但卻與此時母親的心態截然不同。

在這種狀態下出生的嬰兒,未來必然無法心存豐富的感情。有時候,因為嬰兒洞悉母親心理的這種想法,就會變得不想吸食母親的奶水。因為,既然媽媽不希望我的到來,我也不要吸奶了。母奶是嬰兒的命脈,這實在是相當嚴重的抗議。

這種例子雖然不多,但是母親不想要孩子的心理,的確可以給孩子帶來各種壓力。此外,煙和酒也是一樣。盡管胎兒不喜歡,但母親還是持續不斷的飲酒、吸煙的話,即表示母親的心並不在胎兒身上。這種情況也稱之為母子分離。

母親心理的壓力會直接傳達給胎兒,努力去除壓力就是胎教的基本精神。現代人的生活充滿各種壓力,如何減輕壓力是母親努力的方向,也是著實令人困擾的問題。

沒有壓力的時代,孩子在樹葉的搖曳聲與鳥兒的呢喃聲中成長,也沒有化學肥料的汙染。而現代社會競爭激烈、生活節奏快、人際關係複雜,在都市中、從早到晚與人、噪音、汙染相處,導致母親與胎兒獨處的機會變得極少。

以前的母親雖然不知道胎兒的腦部發育與構造,也不知道所謂壓力的影響,卻在無形中自然地對胎兒進行著胎教。

對於上述各種壓力與汙染,即使母親無法感受胎兒的要求,但隻要有一點懷孕、育兒知識的話,都是應該注意的。胎教方法

音樂胎教

音樂胎教是一種利用優美音樂使胎兒受到良好的藝術熏陶的方法。

音樂對胎兒的智力開發具有積極的意義。音樂能刺激胎兒大腦皮層,促進腦細胞的發育及腦功能的發展。人的大腦兩半球具有不同的功能:左半球的功能主要是語言、計算等,側重於邏輯思維,也稱“邏輯半球”;右半球的功能主要是藝術活動、空間關係等,側重於形象思維,也稱“情感半球”。由於人類大腦在長期的發展中形成了左腦較右腦更為發達的不平衡結構,因而對於大腦尚未發育完善的胎兒來說,以音樂開發其右腦,並使其左右腦得以平衡發展,對於出生後的智力發育來說,有著極為特殊的意義。

再者,音樂是一種直接作用於人的情緒的藝術。對胎兒來說,由於大腦皮層發育不完善,興奮抑製過程不甚協調,往往容易興奮——即胎動增加,不易抑製。因此,要善於用音樂調節胎兒的情緒,使胎兒獲得興奮和抑製過程的平衡。例如:經過一夜的睡眠,腹中的胎兒尚處於深深的抑製狀態,這時應給胎兒聽一些輕鬆的樂曲,使胎兒過渡到興奮狀態,孕婦也能精神飽滿地開始一天的活動。孕婦睡覺前應聽一些柔美的搖籃曲,以促使胎兒也進入睡眠狀態。

研究發現,家長唱歌比放錄音機、唱片的效果更佳。例如:家長經常給胎兒唱的歌,在胎兒出生後,對此歌的記憶可保持得更持久。因此,有可能的話,家長尤其是孕婦應自己唱歌給腹中的寶寶聽。

音樂的選擇。醫學及聲學、音樂工作者通過反複試驗證明,胎教音樂應選擇音量適中、格調清新、節奏舒緩的樂曲,而不宜使用節奏感強的打擊樂或頻率變化較大的交響樂,因後兩者含有較多的尖銳噪音容易使胎兒疲勞。

目前,市場上已有幾家專業機構出版的胎教音樂磁帶,孕婦可以加以選擇。對一般人來說,不要盲目以自己的愛好隨意讓胎兒聽其他磁帶。

音樂胎教方法。目前,實施音樂胎教有傳聲器法、教唱法、哼唱法三種。傳聲器法即以胎教傳聲器為胎兒播放音樂。教唱法是孕婦輕輕哼唱歌曲,使胎兒感知母親的優美歌聲,以達到“母子共鳴”的效果。

實施音樂胎教時,孕婦應心情舒暢、精神集中,心中充滿著對胎兒的愛戀之情,才能使胎兒在親切、安祥的環境中接受熏陶。

關於胎教傳聲器,以前的音樂胎教使用錄音機或耳機,這樣播放的樂曲含有較多的雜音,音樂在播放中從頻率到強度都不穩定。人們在長期實踐中研製了一種專門用於音樂胎教的傳聲器,上述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緩解。胎教傳聲器在使用時將傳聲部位置於孕婦腹壁,使音樂傳入子宮中。

使用傳聲器進行音樂胎教,應避免時間過長,一般每次5~10分鍾即可,每日3次。時間過長易致胎兒疲勞。

意念胎教

作為未來的母親,懷孕後您一定不厭其煩地在心中描繪著心目中孩子的形象,實際上,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意念胎教”。我國自古就有“欲子美好,數視璧玉”之說。現代科學證明,意念胎教是可能的。

首先,這些美好的願望,能在我們的言行、舉止和生命中表現出來,正因為先有了願望,然後才有了生命的實際。從胎教的角度來看,孕婦的想像也是非同小可的,它是通過意念構成胎教的重要因素,轉化滲透在胎兒的身心感受之中,影響著胎兒成長過程。母親在為胎兒形象的構想中,會使情緒調適到最佳狀態,促使母體內分泌出更多良性激素,使胎兒麵部器官的結構組合及皮膚發育良好,從而塑造出自己理想中的孩子。我們常常看到一些相貌平平的父母卻有非常漂亮的孩子,也許就有這個因素。因此,您完全可以強化“想要這樣的孩子”的願望,盼望著他的到來,用自己的意象塑造理想的胎兒。

具體地說,從受孕開始,您就應該積極地設計孩子的形象,把美好的願望具體化、形象化,想像著孩子應具有什麼樣的麵貌,什麼樣的性格,什麼樣的氣質等。常常看一些您所喜歡的兒童畫和照片,取其長處進行綜合,在頭腦中形成一個清晰的印象,並反複進行描繪。對於全麵綜合起來的具體形象,以“就是這樣一個孩子”的堅定信念在心底默默地呼喚,使之與腹內的胎兒溝通。久而久之,您所希望的東西將潛移默化地變成了胎教,為胎兒所接受。

呼喚胎教

呼喚胎教又可稱為“父母與兒對話”,是孕婦及其丈夫與胎兒的語言溝通。孕婦不僅可以把日常生活中的事,像講故事一樣講給胎兒,而且可以有計劃地、由淺入深地向胎兒朗誦兒歌、童謠等。

語言是人類區別於動物的根本特征,它在人的一生中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人與社會相適應,人與人之間相溝通,這些都離不開語言。可見,從小培養孩子的語言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那麼,如何培養胎兒的語言能力呢?應從以下幾方麵著手:

培養胎兒語言能力的捷徑便是在胎兒期即對孩子進行語言誘導。這種誘導包括兩個方麵的內容:日常性的語言誘導和係統性的語言誘導。日常性的語言誘導指的是父母經常對胎兒講一些日常用語;係統性的語言誘導是父母有選擇、有層次地給胎兒聽一些簡易的兒歌等。

日常性的語言誘導比較簡單,通常可以在輕鬆愉快的環境中,對胎兒進行講述。一般胎兒比較喜歡這種形式,能用似乎“陶醉”了的輕輕搖動來表示他的滿意心情。胎兒好像特別喜歡父親略帶磁性的聲音。所以,心理學家提出一項建議:請爸爸對胎兒講話。它有利於孩子出生後與父親建立親切、深厚的關係。

父親與胎兒講話,不僅能夠增加夫妻間的恩愛,共同享受天倫之樂,還能將父母的愛傳達到胎兒那裏。這對於胎兒的情感發育也具有莫大的好處。

一般來說,這種談話的內容是隨意的,可以以輕柔的口吻問一些簡單的話,例如:“小寶寶呀,你的手在哪兒?”、“你的頭發長出來了嗎?”、“你愛吃今天的飯嗎?”、“你剛才聽到那支曲子了嗎?它叫‘藍色的多瑙河’,你聽這支曲子美不美啊?你也想跟著唱嗎?等你出生後媽媽就教你唱,好嗎?”、“你一定要好好吃飯,長得又白又胖,以後做個聰明的孩子”、“你不會讓爸爸媽媽失望吧?”……

撫摸胎教

撫摸胎教是孕婦或其丈夫用手輕輕撫摸孕婦腹壁的胎兒部位,使胎兒感受並做出反應,有人將撫摸胎教稱為“胎兒體操”。撫摸胎教可以促進胎兒的運動神經發育。

撫摸胎教應選擇在懷孕6個月以後,每天晚上胎動較頻繁時進行。孕婦應平躺在床上,全身放鬆,以雙手從上至下、從左至右地撫摸胎兒。

胎兒在被撫摸以後,可能會有輕微的動作,而且經過一段時間以後,胎兒會與父母的動作相配合。但如果胎兒反應劇烈,就要立即停止撫摸。開始時,即使胎兒無反應,也不可過於用力按壓腹部,否則會有副作用。

撫摸胎教每次持續5~10分鍾,每日1次,每周3次。如配以輕鬆、愉快的音樂進行,效果更佳。注意,宮縮出現過早的孕婦不宜使用這種方法。

隨著科學文化的發展,新興的科學的胎教方法還不斷出現,我們都在不斷探索中,逐漸掌握胎教的秘密,把握我們與胎兒溝通的渠道。

運動胎教

“生命在於運動”,這對胎兒來說同樣適用。可以說,運動是胎兒生長發育的必由之路。早在妊娠第七周,胎兒就開始了自主運動,從眯眼、吞咽、咂手、握拳,到抬手、蹬腿、轉體、翻筋鬥,胎兒都無所不能。胎兒的骨骼、肌肉以及全身各器官都在運動中得到鍛煉和發展,他在運動中日益強大。於是,到了妊娠第18周左右,母親就能明顯地感覺到來自腹內的胎動。

通常所說的運動胎教,就是適時適當地對胎兒進行運動刺激,以激發胎兒運動的積極性,促進胎兒的身心發育。研究結果表明,胎兒活動的差異直接影響著他們出生後的活動能力。凡是在子宮內受過運動訓練的胎兒,出生後翻身、爬行、坐立、走路及跳躍等動作的發育都明顯早於一般孩子。俗話說,心靈手巧,可見兩者是密切聯係、不可分割的。因此,動作的發育又直接影響著孩子的智力、體力的全麵發展。所以說,對胎兒進行運動訓練確實不失為一種積極有效的胎教手段。

胎兒的運動訓練建立在胎兒事實上的自主運動能力基礎上,可於懷孕3~4個月時開始。訓練時孕婦應仰臥,全身盡量放鬆,先用手在腹部來回撫摸,然後用手指輕戳腹部的不同部位,並觀察胎兒的反應。開始時動作宜輕,時間宜短,幾周後,胎兒就逐漸地適應了這種訓練方法,能積極做出一些相應的反應。這時,可稍微加大運動量,每次以5分鍾為宜。

到了妊娠第6個月以後,腹部已能觸摸到胎兒的頭部和肢體,從這時起就可以輕輕拍打腹部,並用雙手輕輕推動胎兒,幫助他在宮內“散步”。此外,如能配合音樂和對話等方法同時進行,將會收到更為理想的效果。

最後還要強調一點,對胎兒進行運動訓練要掌握好時機。一般說來,懷孕後3個月以內和臨近產期時都不宜進行。訓練的手法一定要輕柔,要循序漸進,不可急於求成,即使在懷孕7~8個月的訓練高峰時期,每次也不宜超過10分鍾,否則隻能是拔苗助長,適得其反。

母子感情溝通

孕婦要與未來的孩子建立深厚的感情,在孩子還是腹中胎兒時就要進行感情溝通。

據研究,孕婦自妊娠6個月起,胎兒就開始不斷“凝神傾聽”。妊娠期間,母親的腹內(子宮)是一個非常“嘈雜”的場所,因此,有大量的聲音傳入胎兒耳朵。在傳入胎兒耳內的聲音中,最為嘈雜的是母親胃內發出“咕嚕咕嚕”的聲音。另外,即使是母子比較微弱的談話聲,胎兒也會全神貫注地傾聽。

然而,支配胎兒所處環境的聲音,畢竟是母親那富有節奏的心髒搏動聲。如其節奏正常,胎兒就會知道一切正常,即胎兒會因感到所處環境安全而無憂慮。

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借助於B型超聲波診斷儀,人們已能觀察到胎兒在母體內的活動情況,以及吞吐羊水的有趣模樣。胎兒能接受外界刺激,並做出反應。當胎兒聽到音響時,胎兒心音會變快;聽到汽車的喇叭聲時,會出現頻繁胎動。用光照射孕婦的腹部,胎兒會有眼球活動。

在聊天中,做母親的也常常講起自己的親身體會:猛然一下關門聲,腹中胎兒竟會縮成一團;置身於車水馬龍的街頭,嘈雜聲與喇叭聲常會引起頻繁的胎動。

胎兒在宮腔內被羊水包圍,是生活在一個水環境中,而水對聲音具有選擇的過濾作用,它能除去一部分低音而對高音則有較多的保留,故而胎兒對高音具有更強的敏感性。究竟哪種解釋更為合理,或二者兼而有之,這裏並不想下結論。重要的是胎兒對母體及母親的聲音具有依賴性與敏感性,這是與胎教直接有關,直接影響到胎兒的聲音係統的形成。

父子玩耍

胎兒在母腹中與母親之間的關係是血肉相連、心心相印的,照理說,胎兒出生後應該同母親的感情最深,同父親的關係天生注定就要疏遠一些。但奇怪的是,許多胎兒對父親的歡迎程度遠遠超過母親,這已是近年來較為普遍的現象。其中滲透了許多科學道理。有人在實驗中發現:胎兒特別喜歡爸爸的講話聲,在爸爸的歌聲和撫摸下,能用似乎“陶醉”了的輕輕搖晃動作來表示他的滿意心情。胎兒出生後哭鬧時,母親往往不能使其安靜下來,而父親卻可以通過唱嬰兒熟悉的歌曲和撫摸動作使其盡快安靜下來或入睡。這大概與胎兒不喜歡高、尖、細的聲音(這種聲音常常會造成胎動增加),而喜歡低沉、寬厚的聲音有很大的關係吧。為此許多心理學家提出一項極為有益的建議——請爸爸對胎兒講話,是創造那種與出生後的胎兒建立親切、深厚感情的先決條件。

爸爸與胎兒的玩耍,一般都是以談話為其主要內容。由爸爸對胎兒講話,這首先是父愛的一種具體表現,胎兒能夠通過聽覺和觸覺,感受到不僅有母愛,而且還有父愛的溫暖,這對於胎兒的感情發育無疑具有莫大的好處。

父親撫摸胎兒並同他說話,對做母親的在心理上也是一種極大的安慰。這種天倫之樂,是孕育、養育和教育胎兒的最好氣氛。

胎教是夫妻雙方共同的事情,盡管母親處於直接地位,父親處於間接地位,然而要實施良好的胎教,丈夫必須給予妻子更多的關懷,更多的體貼和慰藉。

胎教必須從日常生活一點一滴做起,這樣才能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才能把自己的心血和感情傳遞給自己的胎兒,使自己的小寶寶更好地成長發育。

“活動”胎教

對於孕婦來說適量的活動與注意休息一樣重要。

有些孕婦常常沒有食欲、便秘或者肥胖、腰背痛,這些很可能是由於缺乏運動引起的。運動不足,即使沒有明顯的症狀,隨著妊娠月份的增加,孕婦也會越來越感到不便。

孕婦操持家務和上班雖有一定的運動量,但是“活動”有它獨特的作用,它是一種全身心的運動,不能被工作所代替。

適當的運動對每一位孕婦都不難做到。隻要能做到每天半小時的散步和每天10分鍾的體操,便可達到增加活動的作用。可以邊聽音樂邊做操。

散步是妊娠期間最理想的運動。每天在一個恬靜、清潔、美麗的地方,一邊呼吸新鮮空氣,欣賞四周的風景,一邊悠閑地走著,這是多麼輕鬆、愉快的享受啊!散步能使煩悶消除,精神振作;還可以產生適度的疲勞,幫助盡快進入甜美的夢鄉。不僅如此,散步還可以幫助消化、促進血液循環。它不會發生危險,隻要避免走得太急和身子過度的振動就可以了。騎馬、登山等體育運動是否適於孕婦,還要做具體分析。但最好不要騎馬、開摩托車了,如果摔下來,太危險了。技術不太熟練的話,也不要滑冰、騎自行車了。

如果孕婦有打網球的習慣,打一打也無妨。不過,千萬別累著自己。可以輕輕打一下球,與胎兒說一句話。孕婦最好不要進行日光浴。因為這時做這項運動,非但不會達到健美皮膚的目的,臉上還會出現黃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