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胎教
胎兒在母體內是可以感受到母親的舉動和言行的。孕婦在懷孕期間的所作所為都可以直接影響到胎兒出生後的性格、習慣、道德水平、智力等各個方麵,這不僅可以從母親輸送給胎兒血液中的化學物質的變化看出來,也可以從孕婦從事體力勞動引起胎動異常的感覺中體會到。
那麼,孕婦如何提高自己各方麵的修養呢?應在學識、禮儀、審美、情操等各個方麵全麵發展。
多閱讀好的文學作品
孕婦應多閱讀一些引人入勝的文學作品。這不僅可以使孕婦自己生活充實、豐富,同時也熏陶了腹中的胎兒,讓他也感受這詩一般的語言、童話一樣美的仙境,而且還會刺激胎兒快速地生長,使其大腦的發育優於其他胎兒。由於這種教育使胎兒事先擁有了朦朧美的意識,出生後一般也較其他胎兒聰慧、活潑、可愛。胎兒與母親的關係也會因此而倍感親密。
孕婦應讀一些使人精神振奮、情緒良好的書,閱讀這類書籍對於孕婦及胎兒雙方的身心健康都大有裨益。一位哲人說過:讀一本好書,就像是與一位精神高尚的人談話。那精辟的見解、分析,豐富的哲理,風趣幽默的談吐,都會使你精神振奮,耳目一新。
還可讀一些偉人的傳記,優美的詩歌、兒歌,令人神往的童話和神話,鼓勵人向上的世界名著,著名的山水和名勝古跡遊記,精美的畫冊等,這些都能達到熏陶的作用。
多哼唱喜愛的抒情歌曲
孕婦為胎兒唱歌,並播放音樂,相當於一種“產前免疫”,可為胎兒提供重要的“記憶印痕”。孕婦每天可以哼唱幾首自己喜愛的抒情歌曲,或優美而富有節奏的小調、搖籃曲等。孕婦哼唱歌曲將會收到十分滿意的效果。一方麵,母親在自己的歌聲中陶冶性情,獲得良好的胎教心境;另一方麵,母親在唱歌時產生的物理振動和諧而又愉快,使胎兒從中得到感情上和感覺上的雙重滿足。哼歌時心情要輕鬆愉快,富於感情,好像麵對著未來的小寶寶,傾述滿腔母愛。同時,孕婦要想像腹中胎兒正在靜聽著自己的歌聲,從而達到與愛子心音的諧振,達到心靈的共鳴。注意事項
孕婦要提高修養
胎兒在母體內可以感受到母親的舉止言行,孕婦在懷孕期間的所作所為都可以直接影響到胎兒出生後性格、習慣、道德水平、智力等各個方麵。相傳有一個神童,看到幾篇從未讀過的文章,馬上便可以倒背如流,究其原因,原來這些作品都是他母親在懷孕時期經常朗誦的,可見孕期的行為對胎兒的影響之大。法國心理學家貝樂納·蒂期認為,胎兒並不是像白菜那樣僅靠營養生長發育,它對來自外界的一些感官影響同樣十分敏感。因此,孕婦應在學識、禮儀、審美、情操等方麵提高自己的修養。
胎教的注意事項
現代醫學證明,直接胎教可以使胎兒接受一種良性刺激,使胎兒腦中的錐體細胞數目增加。另外,良好的刺激可以使胎兒大腦與神經係統發育更完善,這等於使下一代的教育提早,為孩子出生後的教育打下堅實的基礎。
然而,胎教是一門科學,直接胎教有其獨特的方法。正確的胎教方法使胎兒發育加速,錯誤的胎教方法則無益甚至有害。
胎教的目的是促進胎兒智力發育。良好的胎教,的確能使未來的孩子受益匪淺。然而,胎教不當,也會帶來胎害。除噪音能影響胎兒健康外,不合理的語言教育、運動教育以及孕婦的情緒等,都會給胎兒帶來隱患,醫生稱之為胎害。進行良好胎教,主要應注意的問題。
胎教的時機
科學家發現,在懷孕5個月時,胎兒已經具備了感知覺和初步的記憶能力。所以,從懷孕第5個月起,就應對孩子實施有規律的胎教。否則,可能會錯過良好的機會。
注意胎教的方法與內容
正確的胎教方法及內容對胎兒有益,但若直接胎教使用不當,卻可能是有害的。例如:音樂胎教時選擇了不適當的搖滾樂,播放音樂時音量過大;實施胎教的時間不正確,每次時間過長或時間不規律等等。
注意與胎兒的反應相結合
實施胎教應注意胎兒的反應。例如,撫摸胎教宜在晚上胎動頻繁時進行,發現胎動激烈時,應立即暫停撫摸,以免對胎兒不利。
避免噪音
孕婦避免接觸刺耳噪音,盡量不去強噪音持續不斷的工廠、機場、火車站、舞廳等處。
多聽音樂
胎兒從6個月開始就能聽聲音,這時要堅持早晚各聽一次音樂,可欣賞胎教磁帶或其它輕鬆、優美的樂曲,以5~10分鍾為宜。收錄機應放在貼近母親腹壁的地方,音量要控製在中度上,如有耳機最好直接放到腹部上,讓胎兒“親耳聆聽”音樂的美妙,享受音樂的神奇功效。
腹內授話
語言教育時,孕婦可用收錄機以中度音量向腹內的胎兒親切授話,或吟讀詩歌,或哼唱小調,或計算數字。這樣會給胎兒留下美好記憶,切忌大聲粗暴地訓話。
運動聯絡
與胎兒做運動聯絡時,要輕輕撫摸胎兒,每天2~4次為宜,有時胎兒也會不遵母命,但要耐心等待,不要急於求成。孕婦要格外注意心理衛生,使自己精神愉快,心情舒暢,對生活充滿希望。
總之,孕婦的衣、食、住、行的每一個方麵,都可以對胎兒產生一定的影響,也都是胎教的內容,人們在長期實踐中探索出許多增加母親(包括父親)與胎兒的交流方法,對胎兒的發育都有所幫助。人們把後一種胎教方法稱為“直接胎教”。智商育兒
智商IQ新概念
我們說一個人聰明,另一個人笨,往往是一種抽象和直觀的說法。是否有一種更為準確的方法來測定智力水平的高低呢?一個國際通行的標準就是“智商”。
智商,英文簡稱IQ(IntelligenceQuotient),是通過測驗、測量出來的智力指數,是受測者在智力測試上所得的分數,是一個人與相同智力年齡或同社會階層的人相比較智力的高低,它反映了被測者在測驗題目上的表現。在日常生活中,許多人都把IQ視同為智力。
智商就是表示相對智力的數字,是智力年齡(Mentalage)除以實際年齡(Chronological),將除得的數字乘以100,然後除去小數點部分。
智商(IQ)已成為人所皆知的詞彙,然而真正了解其意義的人卻為數不多。和其他心理學詞彙一樣,智商一詞常常被誤用。比如,人們往往把智商(IQ)與智力年齡概念相混淆。產生這種誤解的原因是:智力測驗的得分通常顯示的是人們的“智力年齡”的水平。但是,如果要確定一個人的智商,就必須聯係他的實際年齡來考慮他的智力年齡。
事實上所謂的智力,就是一個人的聰明程度,我們常常以智力發達來形容一個人聰明,同時也以智力低下、弱智等詞語來表述一個人大腦的愚笨。說得更具體一些,智力就是一個人了解、分析並解決問題的能力。它由觀察力、想像力、記憶力、思維力、創造力五個方麵構成,智力就是這五種能力的綜合。
心理學家做過形象的比喻:觀察力是智力的眼睛,記憶力是智力的儲存倉庫,思維力、想像力與創造力又構成了智力的加工廠。
以科學與量化的方式測定看不見摸不著的智力,一直是心理學家的夢想,也是現實的需要。經過許多心理學家的努力,科學測量智力的方式逐步完善。智商是智力商數的簡稱,英文簡稱為IQ,智商也就是科學測定智力所獲得的數據,用以表示智力水平的高低。它的具體計算方式如下:
IQ(智商)=MA(智力年齡)MA(實際年齡)×100
從以上公式可以看出:智商就是智力年齡與實際年齡的比率。100是為使智商成為一個整數。
例如,一個10歲的孩子經過智商測驗,他的測驗分數達到了12歲孩子的平均水平,那麼他的智力年齡就是12,這個孩子的智商即為:IQ=12/10×100=120,也就是說這個孩子的智商略高於同齡的孩子,是一個聰明的孩子。
以上是智商計算的簡單方法,以後,心理學家為了更科學地測定智商,使智商的測定方式更為複雜也更為完善。這裏我們就不再一一講述了。
提高智能靠學習
學習和語言一樣是人類特有的一種本領,是人區別於其他動物的重要標誌之一。
動物不需要而且也不會學習,它們的本領是靠遺傳獲得的。它們的謀生手段來自於在進化過程中形成並通過遺傳固定下來的本能。
人同樣也有一些與生俱來、不學而會的本能,例如剛出世的嬰兒就會吃奶、啼哭、咳嗽、打噴嚏等,但是,這些本能遠不能滿足生存的需要,人的絕大多數本領是通過後天學習獲得的。人沒有飛禽的翱翔之便,沒有走獸的爪牙之利,人的優勢在於有一個特別發達的、善於思維的大腦。正是憑借著大腦,人才可以進行學習,並通過學習掌握遠比任何動物的本領都要複雜、繁多、高級,連人自己也拍手叫絕的本領。人的絕大部分本領都是學習的結果。
由此,不僅要認識到人必須學習,而且要認識到學習從本質上來說,是一種複雜的、高級的腦力勞動。
既然學習是一種腦力勞動,那麼,學習時就得肯動腦筋、善於用腦,就得注意提高腦力勞動的效率。學習當然要勤奮、刻苦,但光靠勤奮、刻苦卻遠遠不夠,還得有一定的智力。
所謂的智力,就是腦力勞動的能力,就是人的認識能力的總和。也是孩子進行學習、獲取知識的前提條件。有心理學家提出,智力是由兩種因素組成的:一種是貫穿在所有智力活動中的普遍能力,主要有觀察力、記憶力、思維力等;一種是體現在完成某一特定行為中的特殊能力,如閱讀能力、表達能力、動手能力等。也有的心理學家把前者稱作智力,後者稱作能力,或者統稱智能。這就是培養孩子進行學習時所必須具備的腦力勞動要素。
要想提高學習的效率和質量,就得注意發展智力、提高能力。一個人智能的高低,與遺傳因素有一定的關係,但環境與教育的影響,以及個人的努力都起著更為重要的作用。
嬰幼兒智力發展的階段性
0~3歲智能特點
嬰兒開始生活的時候根本談不上什麼智能,在最初幾個月時間中也沒有得到智能。嬰兒最初智能的信號,就是他故意推開不需要的東西。
大多數成年人都會認為,智能應該涉及到心中的思想,含有思想的智能,這要在嬰兒第二年後期生活中才會具體表現出來。根據普通的智能含義來說,如果認為第一階段中的嬰兒就會思考很多東西,那是沒有理由的。因為在一歲半大的嬰兒全部生活中,他所擁有的大多數智能,都會在他的行為中表現得非常明顯。
然而,新生嬰兒所表現的最初反射作用行為,都是和智能毫無關係的,像蹬東西和看東西那種簡單而無連貫性的動作,隻是成熟智能的發展基礎。
新生兒的行為,和其他哺乳動物的幼小動物行為,有一種令人無法否認的關聯:新生嬰兒誕生的時候,不具備那些生活實用本領,例如腳踢東西和手抓東西等動作。
4~6歲智能特點
4~6歲的孩子有著強烈的求知欲,對什麼東西都感興趣。記憶力、思考力及想像力也發展得很快。
4歲時,孩子對什麼事都愛問“為什麼”。遇到這種情況,切不可覺得厭煩而不予理睬,應該盡可能予以回答。他們對同一件事總是要問好幾遍,於是有的爸爸媽媽就認為這個孩子智能低下,實際上,兒童的智能是通過許多次體會、經曆以後才能形成的,因此對於4歲孩子提出的一係列“為什麼”的疑問,做父母的應該爽快地予以回答,而且要有耐心,不要不理不睬,這才是養育孩子的關鍵所在。
到5歲時,因為再過一年就要上學了,於是,爸爸媽媽就急著想教孩子讀書識字並買來許多書。其實,沒有必要如此著急。當然,如果孩子對此有興趣,則教教也無妨。因為即使識字遲些,有的到時也會認識很多,反之,有的孩子雖然很早就識字,但要認全所有字,卻不是那麼簡單。孩子到了5歲,一般都能數數,或從許多東西中取出幾個之後,也能準確地數出來。
這時的孩子不但能畫花、人、汽車等,也能夠畫出生活中印象較深的東西來。由於思想還缺少整體概念,在畫畫時往往會把幾種不同的東西拚湊到一塊去。比如說,畫下雨的景象,本應畫上雨傘,卻畫上了太陽等。即使這樣,大人在旁不要加以糾正,甚至說他笨,反而應予鼓勵。孩子的這種大膽想像力雖然尚不合道理,但卻是一種智力發展的表現,應該予以正確引導。
7~11歲智能特點
在我國,根據“義務教育法”,7~11歲的孩子一般正在小學就讀,這時就應注意家庭、學校、社會三方麵結合起來對孩子進行智力培養。
6~7歲的孩子,十分向往小學的新生活,他們想當小學生,想加入少先隊,家長要肯定孩子的良好願望,激起孩子進步的信心和勇氣。“好的開始等於成功的一半”,要囑咐孩子聽老師的話,有禮貌、守紀律、團結友愛、互相幫助,要教會孩子背書包,逐步料理好自己的生活,端正寫字姿勢等,要結合學校的活動時間訂好作息製度,鍛煉身體,早睡、早起、不貪玩,看電視也得有時間限製,幫助孩子適應新生活,對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將大有好處。
與幼兒不同,小學生的主導活動是學習,小學生的學習是在教師的指導下有目的、有係統地掌握知識技能的行為規範的活動,是一種社會的義務。要引導孩子積極地適應學習生活,要培養孩子正確的學習動機,讓他們從小樹立為振興中華而學習的強烈願望,要培養孩子一絲不苟、頑強刻苦的學習精神,使孩子樹立起正確的學習態度。要努力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孩子一旦對學習有了興趣,就會如饑似渴地探求知識的奧秘。小學生的學習生活是一種集體生活,積極參加集體活動和為集體做工作,對發展孩子的意誌與性格,增進同學間的友誼與團結,培養社會責任感和義務感,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小學階段如何培養孩子的良好的學習習慣,打好讀寫的基礎,注意發展興趣和愛好,對發展他們的智力十分重要,好的習慣的養成是有一個過程的,“急於求成”,“恨鐵不成鋼”,這種心情可以理解,但事實上必須“煉而有成”或“煉鐵成鋼”,否則就必然會落得“悔之晚矣”。由於孩子的年紀小,培養的開始應帶有一定的強製性,即具體要求、具體督促、具體檢查,如作業(包括口頭、複習、預習作業)是否按時、按量完成,書寫是否工整、清潔、準確,做作業的速度如何,是在慢慢磨蹭,還是在質中求快等,隻有堅持正確要求,認真檢查,使孩子感覺到家長和教師要求的嚴肅性,進而約束自己把要求化為行動,好的習慣是能夠逐漸養成的。
智力發展的關鍵期
人的一生是由嬰兒、少年、青年、中年、老年一個階段一個階段的量變到質變而形成的動態體係,就智力發展而言,從智力發展規律可以知道,嬰兒期、少年期、青年期的智力發展最快,變化最大,而且在一定的程度上製約著一個人一生的智力發展水平,可以說,它們是人生智力發展的關鍵期,具有有效地發展心理某些方麵的最佳可能性。以獲得最高的學習效率,促進智力的發展而言,國內外的研究表明:
2~5歲是教孩子怎樣做到守規矩的關鍵期;
4歲以前,是形象視覺發展的關鍵期;
3~5歲是發展音樂能力的關鍵期;
4~5歲是開始學習書麵語言的關鍵期;
5歲左右是數的概念形成的關鍵期;
5~6歲是掌握漢語詞彙能力的關鍵期;
3~8歲是學習外國語的關鍵期;
3歲左右和青少年時期是培養獨立性的關鍵期;
6~16歲是身體鍛煉最有成效的時期,其中6~7歲是速度、靈敏度發展的最佳期,11~16歲,16~18歲是力量和耐力增長的關鍵期,等等。
關於“關鍵期”的研究,現在還處在探索階段,上麵列舉的也不是絕對的,應該說,處於不同條件下的孩子,以及處在相同條件下的不同兒童是存在著差別的。培養內容
早期智力教育
兒童的潛在能力遵循著一種遞減規律。生下來具有100分潛在能力的兒童,在出生時就進行教育的,可成為具有100分能力的人;如果5歲開始教育,隻能成為有80分能力的人;如果10歲開始教育,隻能成為有60分能力的人。教育越晚,孩子生來具有的潛在能力越難以得到發揮。有的孩子出生後,由於家長工作忙沒有時間,或因條件所限,沒有對孩子進行適時的早期教育,孩子的智能發展就受到很大影響。有的孩子出生時早產或窒息,但家長對孩子進行了有針對性的早期教育,孩子的智力發展正常甚至優秀。
兒童階段在一個人的一生中無論從哪種角度上說都是至關重要的。俗話說:“江山易改,秉性難移。”孩子在各方麵的習慣,一旦養成,長大之後就依著這種習慣去行事。因此培養孩子學習、清潔、禮貌等方麵的良好習慣是做父母的重要責任。望子成龍就應該從這個階段抓起。
早期教育成功的秘訣
科學研究表明,早期兒童的教育,成功的秘訣有三:1從學說話到講故事,抓住口語發展的重要時期。2通過生動形象的故事,根據孩子能理解的一些日常行為和道德規範,讓孩子在語言發展的同時,不說教、不責罵,合理地利用故事內容,培養孩子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道德品質。3由口頭語言自然地引起孩子對文字的興趣,激發孩子想識字、看書的願望,形成對文字學習的強烈動機,學會看書、查字典後可讓孩子驚喜地發現書中多姿多彩的世界,不斷地讓孩子得到內部強化,是成功的重要原因。
關於兒童的學習,除了孩子本身的願望和興趣外,父母是否要對孩子有所指導和監督,甚至給以壓力和訓斥,這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一般來說,孩子自己願意學是最好不過的,而在兒童階段,因為兒童的自控能力、學習的良好習慣正在形成之中,恰到好處地給些指導和壓力,特別是對適量適時的學習和良好的學習習慣的培養是非常必要的。
另外,要進行早期教育,還要求父母必須學習一些有關兒童生理、心理、教育方麵的基本常識,針對兒童的年齡特點,適時、適度地進行教育,內容要多種多樣、靈活生動,有啟迪性、趣味性。
開發兒童智力的方法
開發兒童的智力是多方麵的,並不單純是讓兒童認字,會背詩,會算題,會畫畫。主要是培養兒童的思維、培養兒童愛動腦筋的習慣。每位父母都望子成龍,家長開發兒童的智力應從以下方麵做起:
讓兒童多看、多聽、多動手。智力發展是脫離不了掌握知識的,而獲得知識必須通過看、聽、摸等感知活動,因此多看、多聽、多動手,是兒童認識事物、發展智力的重要手段。父母可給孩子買一些適合孩子的兒童讀物,培養孩子愛看書的興趣和好習慣。開始的時候,父母可以念給孩子聽,使孩子對書有興趣。隨著孩子年齡增大,已經能認識一些字時,要引導他們多看書,如果有不認識的字,父母可以教給他們。
引導和鼓勵孩子多提問題。多提問題自然會啟發兒童的思維。對孩子提出的問題,要不厭其煩地給予講解。如果家長不懂,一定要搞清楚了再給孩子講,千萬不要教給孩子錯誤的東西。孩子愛提問題,對事情喜歡打破砂鍋問到底,這說明他是動腦筋了,父母對孩子提出的問題要耐心地解答。
多帶孩子外出,增長孩子的見識。讓孩子把書本上學到的知識進一步加深理解和記憶。
如家庭經濟允許,可為孩子購買有啟發性的玩具。有些玩具對孩子智力開發很有利,可以使孩子在實際操作中動腦筋,這既激發了孩子的興趣,又發展了孩子的想像力和創造力。
培養孩子的非智力因素
人的成材有多方麵因素,但重要的有兩方麵因素,一是智力因素,包括觀察力、記憶力、思維力、想像力、注意力等。二是非智力因素,包括動機、興趣、意誌、情感、性格等。
許多父母望子成龍心切,用大量精力和時間抓孩子的智力開發,這樣做固然可以理解,但是隻抓智力培養而忽視或輕視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孩子未必能夠如人所願。
孩子將來能否成材,不僅依賴於智力因素,也要靠非智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非智力因素的作用更大。特別是在某種情況下,意誌力、韌性、進取心、自信心等對一個人來講顯得更為重要。一般來說,智力正常的人,誰的非智力因素強,誰就成才的機會多,可能性大,甚至智力稍差,隻要非智力因素強,也能超過智力強而非智力因素弱的人。俗話說的“勤能補拙”就是這個道理。有些孩子看上去聰明,可就是學不進去東西,多數不是因為笨,而是與非智力因素不強有關。
由此看來,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就如同人的兩條腿,缺少了哪條也不行,所以父母在培養孩子智力的同時,不可忽視對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培養。
開發兒童的智力
我們所說的智力,包括觀察力、注意力、思維力、記憶力和想像力。觀察力是智力的窗戶,注意力是智力的組織者,思維力是智力的核心,記憶力是智力的倉庫,想像力是智力的翅膀。作為智力的核心的思維力指的是分析、綜合、推理、演繹、判斷、抽象的能力,觀察、注意、記憶、想像都需要通過思維,在思維的基礎上才能進行。
孩子3歲前的智力,表現在他的大動作、手的精細動作、語言、對物的適應行為以及個人生活自理和與人交往諸方麵的能力。隨著歲月的推移,這些會相應出現,逐漸發展。如果這些方麵均符合正常孩子的標準,那就認為孩子智力正常;如果稍有落後,不必擔憂,很可能是他起步遲,或是因為孩子的天賦不高。但周圍環境能影響孩子智力的發展,如能給他創造良好的環境,他會趕上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