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9
嬰幼兒記憶的特點
以無意識記為主,有意識記開始發展
這兩種識記是根據識記時有無明確的目的劃分的記憶類型。無意識記是沒有預定目的、不需經過特殊努力的識記;有意識記是有預定目的、並經過一定努力的識記。幼兒初期的識記很難服從於一定的目的,記住的內容大都是具有明顯、生動、新奇等特點的或是引起孩子強烈興趣和情緒反應的事物,有時也能記住一些家長要求記住的東西。幼兒中期到末期,有意識記有所發展,從最初比較被動、一般由家長提出目的,逐漸發展為比較主動、能自行確定目的。孩子不僅努力記住家長要求他們記住的東西,而且還會用一些簡單方法幫助識記。
形象記憶力比重大,語詞記憶發展迅速
這兩種記憶是根據記憶內容劃分的記憶類型。形象記憶是以過去感知過的客觀事物的具體形象為內容的記憶;語詞記憶是以語詞材料為內容的記憶。在整個幼兒期,由於心理活動總的特點之一是具體形象性,所以形象記憶的效果要高於語詞記憶的效果。對幼兒來說,最容易記憶的是具體的、直觀形象的材料,其次是關於某些實物的名稱、事物形象和行動的語詞材料,最難記憶的是概括性較高、抽象性較強的語詞材料。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語言和抽象邏輯思維的迅速發展,幼兒語詞記憶的效果逐漸接近了形象記憶的效果。
機械識記運用較多,意義識記效果較好
這兩種識記是根據識記時對材料是否理解所劃分的識記方法。機械識記是在不理解識記材料及其內在聯係的情況下,單靠機械重複的識記;意義識記是在理解識記材料及其邏輯關係基礎上的識記。由於幼兒知識經驗比較貧乏及理解能力較差,識記新的材料難以建立在原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上,不容易發現新材料的意義,所以他們運用機械識記的方法較多。然而,幼兒在識記與自己的經驗有關係的材料時,就能運用意義識記的方法,而且效果要比機械識記好。值得一提的是,幼兒還能為某些毫無意義的或毫無聯係的材料,人為地賦予一些意義,以提高識記效果。
記憶持久性有發展,記憶正確性和準備性比較差
記憶的持久性是指記憶的牢固程度,即記憶保持時間的長短;記憶的正確性是指記憶的正確程度,即記憶恢複的內容是否基本符合原對象,有無重大遺漏、本質歪曲或主觀添補;記憶的準備性是指記憶恢複的難易程度,即記憶恢複能否及時、迅速、無誤。
大量研究材料證明,幼兒記憶保持的特點是逐年提高的。3歲能夠再認幾個月以前和重現幾周以前識記過的事物;4歲能夠再認一年以前和重現幾個月以前的識記內容;4歲以後能再認一年以上或更長時間的識記材料,6~7歲能對個別事物保持終生不忘。
幼兒記憶的正確性較差,他們往往隻能記住那些富有吸引力的內容,而把主要的本質的內容遺漏掉或者把相關的材料混淆起來。例如,講故事時,隻講情節而忘掉主題;常常把“6”寫成9”等等。
幼兒記憶的準備性也較差,他們很少能及時、迅速地從記憶中提取所必須的知識經驗。這與幼兒以無意識記為主,對記憶內容大多不能進行有目、有意識的加工整理,因而缺乏係統性有直接關係。
嬰幼兒記憶力的類型
記憶,是一切知識積累的必要條件。幼兒記憶事物,一般是記得快,忘得也快。父母可針對這一特點,采取下麵的一些方法,加強孩子的記憶力。
重複記憶
例如認識一個字,首先要讀幾遍,然後及時複習。複習最好在當天晚上,過1~2天再重複一次,以後每隔一段時間加強一次,防止遺忘。這方法是讓幼兒一而再、再而三地感知需要記住的東西。這是最簡單卻是最重要的記憶方法。幼兒本來喜歡重複,反複感知事物的結果,就會使幼兒的大腦留下深刻的印象,如凡與幼兒生活有關且反複出現的事物,能令孩子長久地保持記憶。
形象記憶
即充分應用直觀性條件和重視語詞的解釋說明,使形象與詞語交互發生作用,可加強記憶。例如,對於剛認的阿拉伯數字,可以用形象的事物向小兒講解,“1”像筷子,“2”像小鴨,“3”像耳朵,“4”像小旗,“5”像秤鉤。這樣,孩子認字的印象就比較深刻,容易記住。
推導記憶
可根據事物之間的相互聯係,用推導的方法,記住一係列關連的事物。例如,教孩子認識“人”字,在此基礎上加一橫是“大”字,“大”字下麵加一點是“太”字,“大”字上麵加一橫是“天”字,“天”字出頭是“夫”字。這樣推導認字,可以記許多字。
理解性記憶
這方法不是死記硬背,而是依靠和利用過去的知識和經驗,把需要記憶的事物融彙到已有的知識和經驗係統中,從而加強記憶。
綜合感官記憶
利用幼兒的視、聽、味、嗅等多種功能,通過手、眼、口、耳等各種器官,協調配合從各個方麵觀察事物,從而使識記對象形成強烈的印象,這樣就能增強記憶效果。
為了加強孩子的記憶,還必須注意幾點:要引導孩子對所記憶的事物發生興趣,注意力集中,激起他們愉快的情感,才能使這些事物在他的腦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時要重視語言的作用,多用啟發性語言,有效地喚起他們的記憶。
幼兒記憶力訓練方法
聽覺記憶能力訓練
讓孩子跟著家長每隔1秒鍾念1個數字,念完1行,再背出這行數字。
具體操作家長每隔1秒鍾念出1個數字,孩子跟著念,家長念完1行數字,再讓孩子背出來,如:“9、8、7、6、5、4”“1、3、5、7、9”“10、20、30、40、50”。還可以較難一些,如:“12、14、16、18、20”等數字,但要注意,要根據孩子的水平,由易到難,由淺入深地訓練,不要操之過急。
聯想記憶能力訓練
準備繩、球、棍、黑板,方形或圓圈圖形。
方法要求兒童們看一名遊戲者在某個指定位置完成一個動作(可以帶一個球、一根棍或一條繩),接著要求他們完成這樣的任務:把動作和相似的事物聯係起來;試著判定所作的聯想是否形象。例如:第一個兒童可以用一隻腳站,而要求觀察的兒童大聲說或自言自語:“××像一隻鶴似地站著。”或者跳躍,觀察者說:“像一隻青蛙似地跳。”這種聯想練習可以繼續在兩個、三個或更多的圖形上進行。
變化可以對兒童的口頭表達聯係和視覺聯係的能力進行判斷,找出他們聯係範圍的“極限點”(記憶跨度的限度)。采用這種方法,可對兒童經過此法或其他遊戲方法練習所記住的知識和表達能力進行評價。可要求兒童對加強記憶有所幫助。當然還必須進行實際的遊戲練習。
觀察記憶能力訓練
家長可通過讓孩子觀察圖形的方式訓練其觀察記憶力,具體操作如下:
先準備一幅內容豐富的圖。
讓孩子仔細看這幅圖上畫了些什麼?要求記住,30秒後藏起來。
提問:畫上畫了些什麼?看孩子記住幾個。
憑印象畫一畫(不要看圖,也不要怕畫不好)。
背誦記憶能力訓練
利用我國古詩詞尤其是唐詩中精美短小的詩歌,聯係日常生活場景及詩歌所描繪的意境訓練和培養孩子背誦能力。
鋤禾日當午,
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
粒粒皆辛苦。
利用放鵝時或在動物園看到鵝時訓練孩子背誦唐朝駱賓王的《詠鵝》詩:
鵝 鵝 鵝,
曲項向天歌。
白毛浮綠水,
紅掌撥清波。
0~6個月的培養
給孩子念兒歌
這個階段的孩子特別喜歡節奏明顯的兒歌,雖然他還不懂兒歌或詩詞的意思,但他喜歡兒歌有韻律的聲音和歡快的節奏,更喜歡父母給他念兒歌時親切而又豐富的表情、口形和動作。
適合這個階段念的兒歌應短小、朗朗上口,並做一種固定的動作,如《甜嘴巴》:
“小娃娃,甜嘴巴,(用手指寶寶的小嘴巴)
喊媽媽,喊爸爸,
喊得奶奶笑掉牙。”
每天至少要給孩子念1~2首兒歌,每首兒歌至少要念3~4次。應當結合孩子的日常活動並配以固定的豐富的表情和動作,使孩子做到耳、眼、手、足、腦並用,更有效地學習和增強記憶力。
媽媽抱抱
媽媽在孩子麵前有意識地伸出雙手,並說:“寶寶,讓媽媽抱抱。”抱起孩子逗他玩一會兒,然後放下孩子。反複上述過程,直到形成孩子看見媽媽伸出雙手,自己也伸出雙手的反應現象。
遊戲進行時,家長要注意孩子的反應。反應積極時,玩的時間可以長一些;反應不積極甚至表現出厭煩時,應該少玩一會兒或立刻停止。
發音遊戲
與孩子麵對麵,用愉快的口氣和表情發出“啊—啊”、“嗚—嗚”、“喔—喔”、“咯—咯”、“媽—媽”、“爸—爸”等重複音節,逗引孩子注視你的口形,每發一次重複音節應停頓一下給孩子留下摹仿的機會。
還可以抱著孩子站在穿衣鏡前,讓他看著媽媽的口形和他自己的口形,練習摹仿聲音。
在訓練孩子發“媽—媽”、“爸—爸”時應讓孩子看著媽媽、爸爸進行。這樣就使孩子在練習發音的同時,形成語言與形象聯係結合的能力。
家長要全身心地投入遊戲中,體驗孩子的成功喜悅,充分調動孩子的積極性。
這是為了通過發音的摹仿訓練來增強孩子的初步記憶能力——再認。同時發展孩子口語表達能力。
捉迷藏
利用窗簾或被單玩捉迷藏遊戲。媽媽可以把身體藏起來,探出一點頭來,對孩子說:“不見了,不見了。”一開始孩子可能會出現不安的表情,隨後就會尋著媽媽的聲音找媽媽了。當他爬到媽媽身旁時,可說“哇,寶寶真行。”並抱起他親親,表示鼓勵。
這是為了訓練孩子的再認記憶以及促進孩子思維的萌芽和發展。
讓孩子聽音樂
這個階段的孩子對音樂能表現出明顯的情緒並能配合音樂節奏擺動四肢,也就是說,他已具有初步的音樂記憶力並對音樂有了初步的感受能力。因此,從這時開始,就要有目的、有步驟地讓孩子欣賞音樂。
讓孩子反複聽某一樂曲,增強孩子的音樂記憶力。
給孩子聽摹仿動物叫聲和大自然中某些音響的音樂。可用畫有單個物體的彩色圖片或實物配合,引起孩子的興趣和愉快的情緒,做到聲—物—情融為一體。
6~12個月的培養
認圖片
先取出孩子已認識的實物如皮球或小鼓。再取出畫有該物的圖片,將實物與圖片對比讓孩子學習,孩子很快就能理解圖片代表的實物。待孩子認識4~5張圖片後,可將這些圖片藏在其他圖片中,讓他從一大堆圖片中找出他熟悉的那幾張。一旦找出來,就要稱讚他。
這是為了訓練孩子的觀察力、記憶力,理解圖片代表的實物。
音樂會
家長準備一些動物卡片如小鴨、小雞、小狗、小羊、小貓等。給孩子講一個“音樂會”的故事:“有一天,小鴨、小雞、小狗、小羊、小貓舉行音樂比賽。小雞先唱:‘嘰嘰嘰、嘰嘰嘰’,小羊慢慢唱:‘咩—咩—咩’,小貓最後唱:‘喵、喵、喵喵喵’,好聽極了!”家長每學一種小動物的叫,就出示相應圖片給孩子看。或者當說動物名稱時指著圖片,學小動物叫並做有趣的固定的動作。反複多次以後,再問孩子:“小貓怎麼叫?”請他一一摹仿動物的叫。
箱洞取物
這個時期的孩子最喜歡用手玩遊戲。家長可將食品盒之類的空盒子打洞,用線穿過去,再綁上小球或紗布,讓孩子拉著玩。另外,家長還可以提前在箱子裏放上一些小玩具。孩子把手放入箱中,就可以從裏麵摸出各種小玩具來玩。
箱子的洞不但孩子的手能伸進去,而且裏麵的小玩具還應能被拿出來。
遊戲時,家長可以讓孩子從箱子裏有目的地找出某一玩具。如讓孩子拿出乒乓球等。
這是為了通過孩子手的動作鍛煉刺激大腦,提高孩子的記憶力。
學小狗
爸爸抱著孩子,媽媽逗孩子,引起他的注意。然後,媽媽用手絹蒙住自己的臉,嘴裏一邊學狗叫“汪汪—汪汪”,一邊露出臉來。反複幾次,媽媽可以把手絹蒙在孩子的臉上,又忽然拿掉,同時學小狗叫“汪汪—汪汪”。反複進行,孩子會感到非常快樂,逐漸學會與成人玩藏貓貓。
媽媽還可以躲在椅子或爸爸後麵,然後突然探出頭來,學狗叫。
遊戲中,突然學小狗叫時,聲音不能過大,以防驚嚇孩子。
孩子在遊戲中,當他看見媽媽的臉或眼睛被遮住時,如果麵無表情,就說明他“忘記了”媽媽。如果孩子感到困惑,臉上露出不解之情,就說明他記住了媽媽在哪兒,對媽媽的突然消失感到費解。
這是為了促進孩子再認記憶力的發展。
找玩具
把球、積木、布娃娃、畫冊等很多玩具放在桌子上,讓孩子坐在中間。當孩子伸手要拿某個玩具時,就擋住他的眼睛,把玩具換個地方,再讓他去拿這個玩具,這種遊戲重複5~6次,如果孩子能拿對這些東西的一半以上,已算很好了。
要注意玩過幾天後,可以換換玩具,再接著玩。
這是為了讓孩子在尋找物體的基礎上,訓練初步的記憶力。
1~2歲的培養
三個球
在孩子身邊擺3個球,一個藍兩個白。當孩子抓住藍球時就給他一個感興趣的玩具玩一會兒,抓住白球就從他手中搶回來,不讓他玩。如此重複。
等他不再去抓白球時,就換用一個藍色的其他物體和兩個白色的其他物體,再按此程序訓練,也可換用其他顏色。
聽指令
媽媽說出一個命令,教孩子去執行,引導孩子將語言與實物聯係起來,如:“把奶奶的眼鏡拿過來”,“把櫃子上的糖盒拿來”,“把你的積木拿來,我們一起搭積木”等。
這是為了鍛煉語言理解和記憶力。
認路
孩子經常隨媽媽或爸爸在家門口出出進進,漸漸學會認路。孩子最先學會認識走回家的路途。孩子會記住胡同口的店鋪或廣告牌,農村孩子會記住走過某棵樹或者某個山坡就會走回家。家長可以在每次回家時讓孩子走在前頭“帶路”,他能從經常去的菜市場或常去的任何附近的地方認路回家。剛開始先從胡同口讓孩子“帶路”,再在大街口或在公共汽車站試讓孩子“帶路”,以後去奶奶家或姥姥家也可讓孩子“帶路”。此外孩子還喜歡記公共汽車站牌,記住轉彎之前的店鋪、櫥窗上的東西或旁邊的大廣告,或者記住房子的特點。大人也可以替孩子找出可識認的標誌,下次再來時就可請孩子“帶路”。孩子很喜歡記認和帶路,甚至在公共汽車上也喜歡學習背誦各個車站的站名,記住到哪一個站下車。
這是為了訓練孩子的再認記憶能力。
給爸爸媽媽講故事
讓孩子講一個故事(可以是以前孩子經常聽的故事),如果中途孩子卡殼了,可稍作提示。待孩子講完,要拍手喝采。
這是為了提高孩子的語詞記憶力。
認物體
給孩子看一張畫有雞等四種動物的圖畫。先指著雞問孩子:“這是什麼?”提問可以重複幾次,可采用不同的方式問話。不管他是否說出雞的名稱,可繼續指著每一幅別的畫問:“這是什麼?”對他作出的任何反應都給予表揚,以鼓勵他作出更多的反應。繼之可用畫有六幅畫的小卡片,詢問孩子其中每幅畫的名稱。問每一幅畫時,應讓孩子有兩次機會說出它的名稱。對沒有說出名稱的畫,可對他說:“指給我看哪個是××”或“把你的手指在××上。”
四個手勢
家長依次做下麵4個手勢,讓孩子注意看,家長做完後讓孩子按順序複做出來。
第一個動作:雙手握拳。
第二個動作:雙手伸出大拇指。
第三個動作:雙手伸出中指和食指。
第四個動作:雙手伸出小拇指。
家長依次做下麵3個動作,讓孩子注意看,家長做完後,讓孩子按順序複做出來。
第一個動作:把一塊糖放到茶杯裏,然後倒進一些涼水,再把杯蓋蓋上。
第二個動作:用4塊積木任意組成一個圖形。
第三個動作:用鉛筆在杯子上敲一下,在積木上敲兩下。
2~3歲的培養
藏玩具
讓孩子找出一件玩具,藏在某個他願意藏的地方,然後爸爸或媽媽來猜藏了什麼。孩子先說出5個玩具的名字,中間包含他藏的那一個。爸爸媽媽可故意猜錯,以延長孩子的記憶時間,看他是否能記住自己藏的玩具的名字。猜中後,讓孩子再去找回來,看他還能不能記住藏在哪兒了。
因為孩子先說出5個選擇讓父母挑一個,所以最多可能錯4次,每錯1次給予一定懲罰,如讓小孩打你手心一下,這可以增加孩子參與的興趣。
猜一猜
家長準備一小塊木頭、一小塊鐵和一小塊泡沫塑料和幾塊手絹,讓孩子看後,再用手絹分別把木頭、鐵、泡沫塑料包起來。然後叫孩子“掂一掂,猜猜是什麼?”如果孩子猜不出來,家長可以繼續啟發,問:“哪塊重?哪塊輕?什麼東西重呀?”隻要孩子說出哪塊重或輕以及重或輕的東西是什麼,家長就要表揚孩子。並讓孩子把東西放在桌上,打開手絹,看看裏麵到底是什麼,以證實猜測,加深印象。
感知事物的一兩個特征,推測事物的性質是思維的過程,孩子需要想像、記憶和猜測,什麼東西是重的,什麼東西是輕的。
這是為了訓練孩子的記憶力和思維力。
找家
在室內,家長用粉筆畫一大一小兩個圓,並告訴孩子大圓是媽媽的家,小圓是孩子的家。遊戲開始時孩子和媽媽先在圓外自由活動,但聽到媽媽說“老虎來了”就迅速跑回自己的家。如果孩子找錯了,罰孩子表演一次小狗叫,如果孩子找對了,家長要表揚孩子。遊戲可反複地玩。
這個遊戲必須在孩子能分辨大小後進行。
這是為了鍛煉孩子跑的能力以及訓練孩子的記憶力。
猜猜看
把孩子熟悉的5個玩具擺在桌上,讓孩子看清楚並記住桌上有什麼東西,然後要他用手捂住眼睛喊:“一、二、三!”再睜開眼睛。在他喊口令時家長隨便拿走一樣東西藏在身後,讓孩子看著桌上的4件東西,回憶並猜出什麼沒有了。
隨著孩子記憶的發展,桌上的東西可增為6~10件,也可多藏幾件,以增加遊戲的難度。孩子成功猜出後給予一定獎勵。
多了什麼
先在桌上放5件玩具,讓孩子記住。再讓他蒙住眼喊口令,趁他喊口令時往桌上再放一樣東西,讓他猜多的是什麼。
隨記憶發展也可增加個數以增大難度。
小兔請客
遊戲前,家長準備有關動物的玩具(或圖片)和它們愛吃的東西的圖片。
家長先給孩子講故事:“今天小兔過生日,它想請一些客人來吃飯。它請的客人是:小貓、小狗、小雞和小羊。可是小兔卻不知該為客人準備什麼樣的食物。寶寶,你能幫小兔子的忙嗎?”讓孩子說出:小貓愛吃魚,小狗愛啃骨頭,小雞愛吃蟲子,小羊愛吃青草。然後家長拿出各種食物的圖片,讓孩子從圖片中挑出每個動物愛吃的食物,並放在這些動物的麵前。客人們都有東西吃了,小兔子自己吃什麼呢?孩子再從圖片中找出小兔子的食物,並說:“小兔子自己吃胡蘿卜。”
然後家長再問孩子:“客人們都是怎樣來的?”讓孩子拿著某個動物的玩具,摹仿著這個動物的動作走到媽媽麵前。
這個遊戲可讓孩子獲知動物的食性以及這些動物的動作;在遊戲進行中,如果出現孩子不知道的情況時,家長可及時教給或啟發誘導孩子怎樣做。
這是為了訓練孩子的記憶力、想像力,發展孩子的創造思維。
什麼不見了
在桌上放些孩子平時玩的幾種玩具,然後讓孩子仔細看一看,並一一講出玩具的名稱。此時,父母可問孩子:“你記住這些玩具了嗎?”如果孩子說記住了,父母就用一塊布蓋在玩具上麵,並從布底下拿走一樣或幾樣東西,然後再將布揭開,讓他說出被拿走的是些什麼東西。
看和記
給孩子一張圖片,讓他認真看,並結合前麵的那些問題讓他對著圖片回答(培訓無意記憶的問題)。然後再給他看另一張圖片,看完後讓他講述第一張圖片的細節。如此重複幾遍,孩子就知道任務是讓他記住第一張圖片,會有意識地去記。
開始時圖片不宜過多。
玩線軸
準備紅色、白色和黑色線軸各1隻。空心紙筒1個。1米長的繩子一條。
先將細繩穿過一個線軸的軸孔,再從外繞回,再次穿過軸孔,使它不會滑動。
把細繩的一端穿過紙筒。讓孩子注意線軸顏色的排列,並且看著組織者將線軸全部拉入紙筒。然後問孩子:“如果再拉繩子,你想一想,會是什麼顏色的?”拉出第一個線軸,看他說的對不對。猜對了,再拉第二個、第三個。
再讓孩子拉繩的另一端,邊猜邊拉。
買顏料
讓孩子當商店店員,父母當顧客。父母走過來問:“你們商店有什麼顏料?”孩子拿出顏料來數一遍,然後把顏料放到看不見的地方。父母說:“我要買一種顏料,你猜是什麼?”孩子就去猜。他在猜的過程中必須記住所有的顏料的顏色,並需要認真思考,還有哪些顏料的顏色沒說出來。
類似這種型式的遊戲還可設計許多。
念數字和漢字
家長依次念下列每組數字和漢字,每隔1秒鍾念一個。家長每念完一組,要求孩子隻能把數字按順序回憶出來,而不能回憶漢字,如家長念:“家—4—水—3—風”,孩子念:“4—3”。
第一組:家—4—水—3—風
第二組:快—2—走—7—軍
第三組:開—8—雨—5—電—6
第四組:表—2—多—5—飯—3
第五組:好—3—壞—9—東—6—手—2
第六組:嘴—2—書—1—筆—4—飛—9
完成任務
父母與孩子一起數數,每人依順序數3個數。如:
父親:1,2,3
母親:4,5,6
孩子:7,8,9
父母拿出一些書,然後與孩子一起整齊地擺到書架上。要求父親一次擺1本,孩子一次擺2本,母親一次擺3本。
這種訓練是一種通過讓孩子完成一件任務的一部分“工作”,來達到訓練孩子注意力與記憶力目的的方法。
對應的動物
家長讓孩子看左邊的圖1分鍾,然後把左邊的圖遮住,讓孩子根據右邊的圖形回憶出左0邊對應的圖形。
家長讓孩子看右邊的圖,然後把動物部分遮住,讓孩子說出每個數字相對應的動物。
閉上眼睛
家長把下列物品擺在桌子上,讓孩子看1分鍾,然後讓兒童閉上眼睛,拿掉尺子、水杯、鑰匙、汽車;加上蘋果、餅幹、圓珠筆、夾子、火柴盒。
物品:橡皮、書、水杯、眼鏡、鑰匙、積木、汽車、小刀、磁帶、尺子、硬幣。
圖形增減
讓孩子先看第一組圖形1分鍾,然後讓孩子看第二組圖形,讓孩子指出第二組比第一組增加的圖形,並畫出第二組比第一組減少的圖形。
第一組:
第二組:
3~4歲的培養
誰能記得牢
準備塑料玩具小狗、小兔、小雞、小貓、熊、象等各一個。
爸爸將狗、兔、雞、貓、熊、象玩具一一放在桌上,要孩子說出名稱,並記住順序和位置。
讓孩子閉上眼睛,爸爸從中拿走一個玩具,讓孩子睜眼說少了什麼玩具。讓孩子閉上眼睛,從中拿走一個,換上原來沒有的玩具,然後要求孩子說出拿走了哪一個,換上了什麼玩具。
將玩具交換位置,然後請孩子說有什麼變化,並按原來的位置擺好。
爸爸變換玩具或位置時,孩子須閉上眼睛。孩子回答問題時,其他人不能提示。孩子答對了應予以表揚。
幫助洋娃娃
此遊戲可根據不同用處的物體來設計不同的內容。如桌子上放著一些玩具和小鍋、小鏟、小桌、小椅等家具,我們就對孩子說:“洋娃娃明明今天身體不舒服,但今天有好多洋娃娃要到明明這兒來作客,我們幫幫洋娃娃做家務吧!”要求孩子找出給洋娃娃用來安排房間的家具,用於接待來訪客人的家具,用於送給客人孩子的玩具,用於準備做午飯的炊具,用於給客人吃飯的餐具……把給洋娃娃的東西挑選成各種各樣的門類。大人與孩子一起玩一起分,對孩子拿不準的東西給予指導,並詳細告訴他為什麼要這樣分。當桌上擺著其他東西時可設計不同的內容。
全部分完後,大人帶著孩子複習一遍各類的名稱和每一類下麵的各項物品,讓孩子明確分類的理由和方法。
它是誰
父母、爺爺、奶奶各從玩具箱裏拿出一件玩具,出示給孩子看。讓孩子扮演偵察兵走出房子。當孩子再回到房子時,媽媽手中的玩具已經換了。如果說錯了,媽媽可將兩個玩具都拿出讓孩子再看看,並且換一個人當偵察兵。如果說對了,讓孩子繼續作偵察兵。
遊戲剛開始時,家長隻能一次換一個玩具。等孩子熟悉以後,家長可一次換兩個,甚至三個玩具。
這是為了訓練孩子的記憶力和觀察力。
奇妙口袋
找一個小布口袋,在其中放一些圖片或實物,這些東西大部分屬於同一類,但有一件不是這一類裏的。讓孩子從中挑選出相同的,找到這個特別的東西。成人要與孩子一起找,並告訴他為什麼這個東西不屬於同一類。也可以變為難度較小的“找口袋中的物品”。讓孩子找出一個你指定的類別,如在一些圖片中找出動物類。
不屬於這一類東西的特征要明顯。
捉迷藏
家長準備幾個塑料盆、動物玩具。兩者數量相等。當著孩子的麵將動物玩具用臉盆一一蓋住,並讓孩子注意觀察。然後讓孩子閉上眼睛片刻,睜開後問孩子“某某動物躲在那裏”,找對了就表揚他。孩子有興趣的話可重複進行,但玩具的位置要變動。孩子猜時猶豫不決,家長應鼓勵他再想想,經過一番回憶還猜不出來再揭開臉盆看。
在這個年齡段,家長為孩子一次性準備4~5個玩具就可以了。
這是為了訓練孩子的記憶力。
我們來勞動
給孩子畫有各種不同物體的圖片。然後對孩子說:“今天,我們要一起勞動。首先我們種蔬菜,我們有什麼蔬菜?”讓孩子找出蔬菜的圖片,叫出每樣蔬菜的名字。“然後,我們去種花。”找出花一類圖片。“我們一起布置家具。”、“我們來做飯,看看有什麼原料?”、“我們造房子,看看要用到什麼工具?”等等。
根據孩子的不同知識程度,使用各種不同門類的名稱,並糾正孩子的分類錯誤。也可用這種方法學習舊類中的新物體。
手指歌
教給孩子有關手的知識,熟悉各部位的名稱(如:手心、手背、手指、手腕等)熟記兒歌:
手指頭
拇指好比是爺爺,每天早起來鍛煉,
食指好比是奶奶,也來學打太極拳;
中指好比是爸爸,製造機器不簡單,
無名指好比是媽媽,為病人打針又送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