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指頭好比我自己,天天要上幼兒園。

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再見啦!

一開始可單手練習,手握拳,背兒歌,說到哪個指頭,就伸出哪個指頭上下彎曲,然後還原,說到最後一句時,可將手舉起,手心向外,做再見動作。待動作熟悉,比較協調後,可雙手一起玩。

這是為了發展孩子的記憶力,鍛煉孩子手指的靈活性以及與大腦的協調配合。

找不同

讓孩子先看第一幅圖3分鍾,然後再讓他第二幅圖,找出與第一幅圖中的不同之處:

找相同

讓孩子看下圖,找出哪兩匹斑馬是一模一樣的,越快越好。

成人讓孩子看下圖,找出哪些數字在3個方框中都出現過。

下一個數字

家長先把右邊的圖用紙片遮住,然後按從下到上的順序一個個顯露出來讓孩子識記。介紹給孩子看3遍後,把圖遮上,然後每露出一個,讓孩子說出下麵的一個是什麼。

家長讓孩子看下列方框中的數字1分鍾,然後遮上數字,再按從左到右的順序把數字顯露出來,每顯露1個數字,讓孩子說出下一個數字是什麼。

多了哪幾個

家長讓孩子識記第一組圖1分鍾,然後再給孩子看第二組圖,讓孩子找出第二組圖形比第一組多了哪幾個。

第一組:

第二組:

家長先念第一句話,然後再念第二句話,讓孩子說出第二句話比第一句多出了什麼。

第一句:一輛大汽車裝了很多東西,有2個西瓜,3張桌子,5個書包和1台電視機。

第二句:一輛大汽車裝了很多東西,有2個西瓜,2個蘋果,3張桌子,5個書包和1台電視機。

三個命令

家長依次把下列3個命令告訴孩子,待說完後,讓孩子按順序去完成。

第一個命令:把門打開。

第二個命令:把茶葉放到杯子裏,蓋上蓋子。

第三個命令:把3個玩具(成人任說3個孩子常玩的玩具)拿到桌子上來。

家長依次把下列3個計算題念給孩子聽,念完後,讓孩子按順序說出3題的答案。

第一題:1加上2等於多少?

第二題:2加上3等於多少?

第三題:1加上4等於多少?

4~5歲的培養

說出名字

家長列舉一些相同種類物體的名字(牛、豬、馬),讓孩子繼續說下去。當孩子說出一個物體時,如果對,就繼續,如果不對就指出不對。說出10個左右物體時,成人問孩子:“這屬於哪一類?”讓孩子用概括的詞去稱呼這一類。

這種遊戲的好處是孩子必須猜測成人心中的類是什麼東西。例如對於牛、豬、馬,孩子可能認為類是所有的動物而提出鴨子;可能認為類是陸上的動物,還可能認為是家畜類。孩子必須一邊猜測是哪一類,一邊記住哪些類已被猜過而否定、同一類內哪些動物被提出來過。這樣對他們的思維和記憶都要求較高。

看旗幟

遊戲前找一塊場地,畫上三個大小不等的圓,三麵小旗(紅、綠、黃)。遊戲開始,家長任意舉起一麵小旗,讓孩子看著旗子的顏色行動。舉綠旗時,孩子迅速走入小圓內,舉起右手;舉黃旗時,孩子迅速從小圓走入中圓內,舉起右手;舉紅旗時,孩子迅速從中圓走入大圓內,並舉起右手。反複多次後,觀察孩子是否犯規越來越少,速度越來越快。

孩子必須按旗幟行動,聽指揮,否則犯規。

必須按規定做完動作,站進圓內舉起右手才算完成。

爸爸可以和孩子一起玩,請媽媽舉旗。看誰完成得快,犯規少。

這是為了訓練孩子的注意力、記憶力和反應能力,並能遵守紀律,行動迅速。

記得準,畫得快

家長繪製如下兩幅圖形。

先讓孩子看第一幅圖10分鍾(上麵畫有幾個實心圓和空心圓),然後讓孩子在右邊的空格上依據記憶畫出實心圓和空心圓,要求和左邊畫的一樣,畫時用一張紙或一本書將左邊圖蓋住。

在第二幅圖上有幾列數字與圖形對應的畫麵,先讓孩子觀察圖1分鍾,看上列圖案上麵的數字,下麵是代表此數的圖形。然後蓋住圖形,並要求孩子在3分鍾內畫出上列數字所代表的圖形。

家長可根據孩子自身發展的特點,重新設計此類圖案,來訓練孩子的記憶力。

第二幅圖是一種數形交替訓練,能增強孩子的記憶力與動作的敏捷性。

這是為了訓練孩子的記憶力與動作的敏捷性。

數數

家長讓孩子識記下圖1分鍾,然後讓孩子數數,從1數到35。孩子數完後,成人讓孩子回憶剛才識記的圖形(畫出來)。

數字是最難記憶的材料,因而是一種最好的訓練記憶能力的材料。訓練孩子記憶住圓周率小數點後100位數字。

這是為了通過讓孩子記憶大量的數字,達到發展記憶能力的目的。

做什麼合適

在孩子麵前放一行4個物體,其中兩個屬於一類,兩個屬於另一類的物體。例如,桌子上放著帽子、手套、黃瓜、洋蔥。成人手中拿一個胡蘿卜,讓孩子從桌上選擇與胡蘿卜一類的物體給他。幼兒正確選擇以後,應說明為什麼黃瓜、洋蔥合適而手套、帽子不合適。

這是此遊戲最簡單的形式。對這個年齡段的孩子,物體可增至8個,門類可增到4類,物體應零亂地放在一起。

找規律

讓孩子認真看第一行四個圖形,找出其中的規律,然後在括號中的四個圖形裏選擇一個適合的填入“?”處。

本題規律為三角形中黑點數每圖增加一個。

所以“?”處應填括號中第三個圖形。

讓孩子認真觀察下麵第一行數字,找出數字之間的規律,然後讓孩子在括號中找出適合的數字填入“?”處。

找到和帶走

在一張桌子上雜亂地放了許多圖片。給孩子一張圖片,讓他按照它找出與它同類的其他圖片(張數不一定,必須讓他對桌上所有圖片都作判斷),再讓他對這類圖片命名。告訴孩子他什麼地方找錯了,指出理由。

可通過增加圖片數目和判斷的模糊性來加大難度。

媽媽的手

家長引導孩子觀察周圍生活及各種動物的習性特點,鼓勵孩子用小手的動作去摹仿,表現他們感興趣的事物。熟記兒歌:

我的媽媽手真巧

我的媽媽手真巧,樣樣事情做得好,

會穿針,會引線,會給寶寶縫棉襖,

會洗衣,會做飯,會給寶寶包水餃。

我的媽媽手真巧,樣樣事情做得好,

先剪一隻小飛鳥,再剪一隻小兔跳,

纏毛線,織毛衣,胸前織上小花貓。

現在我也學媽媽,長大兩手也靈巧。

根據上述兒歌的內容,做出穿針引線縫棉襖,洗衣做飯包水餃的動作。說到“小飛鳥”時,左右手交叉,小指相勾其餘四指上下扇動,做飛鳥狀;說到“小兔跳”時,拇指與無名指、小指相握,食指、中指伸直向上做兔耳朵,雙腳齊蹦;說到“小花貓”時,兩手大拇指握住,其餘四指並攏,手心向內,放到嘴邊做貓胡子狀。

家長可以和孩子一同背兒歌,做動作,也可以讓孩子單獨進行。

這是為了發展孩子記憶力,鍛煉孩子手指的靈活性。

這是什麼

把一疊預先摻混的圖片放在成人身邊。讓孩子一個一個地翻開圖片,按次序叫一個物體的名稱和它屬於的門類名稱。孩子回答正確就得到一張圖片,回答不正確就把圖片放到最下邊繼續下一張。直到全部圖片看完,遊戲就結束了。

對孩子實在叫不出的圖片就告訴孩子,並讓他記住,明天再玩,看他還能不能叫出來。

送口信

家長將孩子和他的小夥伴們排成一個大圓圈,間隔2~3米,每個人麵前地上放上一個或幾個玩具。挑選一名孩子作“指揮者”負責發口信,站在圓圈的中央。

“指揮者”任意跑向一名孩子,附耳傳口信,然後由這名孩子按順時針方向依次傳下去。要求參加的孩子必須按口信內容要求做動作。口信傳到,準確無誤,並按口信的內容要求做完動作為一輪。如:“指揮者”跑向一名孩子,並附耳傳口信(不能讓第三個人聽到):“請你轉告,讓明明把他的小手槍送給軍軍。”這位孩子接到口信後,應立即跑向按順時針方向靠近自己的小朋友,低聲原話轉告,依次類推。當明明前邊一名孩子接到口信後,他跑到明明麵前傳口信時,稱謂及話語就應有所變化:“請把你的小手槍送給軍軍”。明明應拿起小手槍,記住口信內容,跑向下一位,低聲轉告並遞上小手槍,直到軍軍收到小手槍為止。而軍軍接到的口信應該是:“請你收下這隻小手槍。”第一輪結束,“指揮者”檢查,看是否準確地傳到了口信,是否按口信要求做完動作。如果誰傳錯了或作為收信人聽錯了,沒有按口信要求做動作,出一個節目。接著繼續玩第二輪遊戲。

口信在傳遞過程中,不絕對要求與原話一致,但必須準確地表達出原來的意思。

口信傳送隻能按順時針一個方向,且隻能傳給最近的人,不能跳越。

傳信時聲音不能讓第三個人聽到。

每輪可以更換“指揮者”。

這是為了培養孩子的記憶力、語言表達能力。

需要什麼

這是一個集體遊戲。讓孩子邀請他的小夥伴們參加,大家坐在一起,給每個發5張圖片,這些圖片屬一類(每個小孩手中的圖片不同屬類)。家長從剩下的許多圖片中抽出一張,告訴孩子:“我這裏有許多類圖片,你們應該從我這裏要走屬於你們手中那類的圖片。”然後念這張圖片的名字,例如這張是洋蔥就說:“誰要洋蔥?”有蔬菜類的孩子就站起來回答:“我要。”家長問:“為什麼?”孩子說:“我有蔬菜。”孩子要是說對了他手中那類的圖片,就把這張圖片(洋蔥)也給他。如果他說錯了就懲罰他,從他手中抽走一張圖片。成人念完手中的圖片後就讓孩子們比一比,誰的圖片多誰就勝利。

各類之間區別要明顯,使孩子易於分辨。

各念幾遍

家長準備7種動物的圖片,如:兔子、狗、馬、猴子、大象、長頸鹿、羊。然後按下列順序呈現給孩子看,每個圖片一秒鍾。然後讓孩子說出兔子和大象的圖片出現過幾次。

如孩子完成不好,可重複一次。

兔子、猴子、長頸鹿、兔子、大象、羊、狗、馬、猴子、大象、兔子、猴子、大象、長頸鹿。

家長依次把下列數字念給孩子聽,每秒鍾念一個,念完後,讓孩子說出“5、6”這兩個數字各念了幾遍。如果孩子完成不好,可重複一次。

5—4—3—6—8—5—2—9—6—1—5—2—7。

四組漢字

家長把下列四組漢字依次念給孩子聽,每隔一秒鍾念一個字。念完後,立即讓孩子複述出來。

第一組:書球

第二組:電水車

第三組:好吃天風

第四組:走飯花燈狗

家長把下列三組數字(每組兩批數字)依次念給孩子聽,每隔一秒鍾念一個,念完後,讓孩子倒複述出來,如家長念:“2—4”,孩子念:“4—2”。

第一組:2—40—8

第二組:3—7—46—2—8

第三組:5—2—7—99—4—8—6—1

家長依次念下列三組材料,每組必有漢字和數字。家長每隔一秒鍾念一個,念完後先讓孩子按順序複述數字,然後再讓孩子按順序複述漢字。如,家長念:“8—天—6—紙—2—車”;孩子念:“8—6—2”;“天—紙—車”。

第一組:“8—天—6—紙—2—車”

第二組:“3—好—4—水—2—書—7”

第三組:“9—跑—6—球—4—床—5—電”注意事項

注意孩子大腦記憶衛生

記憶是大腦本來存在的一項主要功能,它具有生理屬性,也具有社會屬性。如果大腦受到損傷或是處於非正常狀態,都會不同程度地影響人的各種心理活動,當然也會影響到大腦的記憶功能。所以,家長在指導孩子保持大腦處於良好的健康狀態時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麵:

節製飲食為大腦提供充足的血液

一天中大腦裏流過的血液達人體血量的4倍,比其他器官要多得多,特別是在大腦工作時更需要大量的血液。血液的功用除了輸送養料外,就是向身體各部分送氧氣。如果大腦缺氧就會造成暈眩,嚴重時將會影響思維和記憶。

一般情況下,與大腦爭奪血液最大的競爭者就是胃。胃在消化的過程中,需要大量血液。因此,家長要盡可能不讓孩子暴飲暴食;否則不但影響大腦的工作、而影響記憶,同時還會傷害腸胃。

為大腦提供充足的氧氣

氧氣是人類生存必不可少的物質之一。特別是人類在進行緊張的工作、學習和各種體育競賽時需要的氧氣量超出平常的幾倍。如果氧氣供給量不足,會造成兒童注意力不集中、易煩躁、大腦混亂不清,頭暈腦脹、記憶能力明顯下降。因此,家長一定要讓孩子在空氣清新的環境中學習,盡量不要緊閉門窗。

讓孩子有充足的睡眠

睡眠也是一個影響人的記憶能力的重要因素。對於學齡前兒童,睡眠又有特殊的意義。在學齡前兒童大腦尚未發育完全,而睡眠是有利於大腦發育的,同時人的生長素也是在睡眠中分泌的,如果缺乏睡眠,兒童的大腦和身體的發展都會受到影響。所以,家長一定要保證孩子有充足的睡眠。

供給孩子豐富的營養

兒童大腦的發育需要豐富的營養,盡管在量上不需要成人那麼多,但在種類上要越廣泛越好。也就是說,兒童需要多種營養,家長不但要讓孩子有米麵、水果、蔬菜、蛋、肉、魚的經常攝入,還要配合有各種其他的食品,如香菇、木耳、核桃、杏仁等,千萬不能讓孩子偏食。偏食的兒童往往會營養不良,從而影響大腦的發育和工作。調查發現,偏食的兒童有75%左右有急躁、好動的傾向,注意力很容易分散,經常不能專心識記,以致影響記憶能力和其他能力的發展。

適量的體育鍛煉

鍛煉身體,不但能使兒童有一個健康的體魄,而且對兒童大腦的發展也有極大的促進作用。

兒童鍛煉身體不要求強度大,而要求有規律和經常性。因為一般孩子都較好動,喜歡跑跑跳跳,這也是一種鍛煉,但對於那些不好動的孩子,家長就應多引導他們參加一些適量的體育活動,如跑步、爬山、踢球等。

正確對待記憶力不好的孩子

有的家長對孩子的背書很頭疼。每次老師留了背誦的作業,自己的孩子背半天也過不了關。把家長也愁的不得了,往往孩子自己也失去了信心,怪自己記憶力不好。

背不會課文是不是完全因為記憶不好呢?恐怕不能這麼說,腦科學研究證明,小學生及四五歲的幼兒正處在大腦發育的最佳期。孩子在記憶力表現方麵並無明顯差異,所謂記憶力不好,主要是孩子沒有掌握良好的記憶方法,往往是邊學邊忘,平時不注意及時複習造成的。因此,家長應注意培養孩子良好的記憶品質。記憶在兒童的學習活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兒童的學習活動不僅要學會當前老師講授的內容,還需要將過去學過的知識記在腦子裏,以便運用所學過的知識來理解新知識。可見,離開記憶,已有的知識、經驗的積累和新知識的學習都無法運行。

那麼,怎樣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記憶品質和習慣呢?

培養孩子認真識記的品質

這是培養孩子記憶力的重要開端。記憶就是認識和記住事物的過程。也是事物在頭腦中留下深刻印象的過程,印象越深刻對記憶力越有利。培養要首先從這裏開始。如在背誦課文之前,要求孩子把課文先反複誦讀數遍,理解課文內容(包括段意、層意和文章結構),這樣,課文就在孩子的頭腦中留下深刻痕跡,像打上烙印一樣,再背的時候,這些內容就會順利再現出來,也就能熟練地背誦了。

培養鞏固知識的習慣

識記隻是記憶的第一步,為了把記憶的知識長期保存下來,就必須經常學習鞏固。這是培養記憶力的關鍵所在。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養成經常學習和練習的習慣。

培養回憶的品質

回憶是指經曆過的事物不在眼前時,能把它重新回想起來。學生在考試中取得好成績就是對已學過的知識能較好地回憶的結果。其培養方法很簡單,就是反複回憶以往的知識。應教育孩子學習、複習的方法:

及時學習,趁熱打鐵,不要等忘完了才去複習。

平時要加強練習,不要等考試時才去集中複習,這樣往往事倍功半。

邊複習邊嚐試背誦,背誦的難點上多花點時間,容易的少花時間,不要每一遍都平均使用力量。

平常學習時要注重理解,並把學過的知識融彙貫通,不要死記硬背,這樣的記憶東西很容易被忘記。

當然,記憶的好方法不隻是上麵所介紹的幾種,還有很多,如早晨和臨睡前的記憶效果最好,心情愉快、空氣清新時記憶效果較好。對材料進行歸類,組塊化也能加強記憶效果。

此外,幫助孩子打消顧慮,加強自信心是培養記憶力重要的內部驅動力。

不要讓孩子死記硬背

背誦,對孩子來講,它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適當地背誦一些名句、名言和優秀文章,可以幫助孩子提高學習興趣,增長知識,開闊眼界。同時作為基礎知識,讓孩子先背誦後理解,加深記憶,打好基礎,對孩子後來的學習是十分必要的。現在不少學校的教師要求孩子背誦的東西越來越多,其中有很多東西必須背會,但也有一些東西,不需要孩子死記硬背。可是,有些老師和家長總要給孩子布置背誦課文和定義,甚至要求把全本語文從頭至尾都要背下來,並且采取強製手段,背不下來不準回家、不準睡覺,甚至打罵孩子。因此,逼得一些孩子成天埋頭書案,像和尚念經似地隻知背書,不得其解。要知道,完全脫離了理解和思維的死記硬背,畢竟用處不大。即使暫時背會了,考完試,書本一放,孩子什麼也不想了,過一段時間就全部忘了。這種現象從小學生到高中生都存在。特別是使用強製手段讓孩子死記硬背的做法,會引起人腦本能的反感,久而久之,還會使一些孩子對學習產生厭惡情緒,一聽到學習,神經就緊張起來,學習興趣就慢慢消失,最終還有完全放棄學習的可能。所以,我們提倡理解記憶,或者背誦後理解,反對死記硬背,以免扼殺孩子的學習興趣。思維能力

嬰幼兒思維及其發展特點

思維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概括的和間接的反映。它是探索、發現、掌握客觀事物的本質和規律的過程,是人的認識的高級階段。嬰幼兒思維的發展,也經曆著漸進的過程。嬰幼兒的思維和成人的思維一樣,都離不開必須憑借的對象,有憑借實際動作的動作思維,有憑借語詞的抽象思維。這些不同類型的思維,在人生的兒童期中不斷發展變化。

思維是智力的核心

每位父母都盼望自己的孩子成龍成鳳,在事業上有所成就。那麼,怎樣才能實現這一美好的願望呢?有許多家長覺得,從小教孩子認字、計算、背古詩、學外語,孩子長大了一定會聰明。可是這樣的教育不僅不利於智力發育而且還有礙於孩子智力的發展。教育家認為,應該重視孩子各種智力的培育,特別是思維能力的培養和訓練,這樣孩子才有可能成才。

思維是事物本質屬性和內部

規律性在人頭腦中的反映人腦對感知覺所提供的材料進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裏”的加工,從而間接、概括地反映客觀事物的活動過程。孩子幼稚可笑,往往就在於他們思維發展不足,思考力差,隻看到事物的表麵,抓不到本質。例如,嬰兒看見大鏡子裏自己的形象時,認為那裏也有一個孩子,和他玩起來,這就是因為他隻看到表麵現象,不理解鏡子的本質。有的嬰兒被認為聰明,因為1歲多就能正確地把男人叫做“叔叔”,女人叫做“阿姨”,對年紀大的人也能分清是“爺爺”還是“奶奶”。這樣的孩子就是有了一定的概括力,開始學會思考。有的幼兒還能間接推知感官沒有直接感知到的事物屬性。古代幼兒王戎,與小朋友一起玩時,看到路邊李子樹上,長的李子很多很大,把樹枝都壓彎了,其他孩子都搶著摘,隻有王戎不動。別人問他為什麼不去摘,王戎回答說:“這棵樹就在路邊,長了許多李子,這一定是苦李子。”別人摘下李子一吃,果然是苦的。王戎沒有嚐過李子,為什麼能知道李子是苦的呢?因為李子樹就在路邊,路上行人來往,看見如此之大、如此之多的李子,如果是甜的一定早就被摘完了。現在樹上有那麼多李子,不被人摘當然是苦的了。這樣的孩子就是有了一定的間接反映能力,能思索問題。

思維是人類大腦的主要功能

“心之官則思”,思維力是智力結構的核心。從整個智力結構的體係看,思維力是主要的,其他因素(觀察力、注意力、記憶力、想像力等)都為思維服務,為它提供加工的信息原料。沒有其他因素做為思維力活動的條件,思維力固然寸步難行;但如果沒有思維這一加工機器的運轉,則信息原料都將是無用廢物。因為感知和觀察隻能使人獲得知識,記憶也僅僅是幫助人們儲存知識,而要動用知識去分析、解決具體問題,那就非思維莫屬了。其次,智力結構中的其他所有因素,都必須受思維力的支配,都必須圍繞思維力這一主體運轉。而其他諸因素的活動,都必須有思維力的參與,才能有效地進行;它們一旦離開了思維力,那就不可能發揮應有的作用了。由此可見,思維能力在孩子智力的發展中占著多麼重要的位置。

思維能力在學習中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古今中外的學者,都無不肯定思維在學習中具有特別重大作用。孔子就說過這麼一句富有辯證色彩的名言:“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話的意思是說,光學習,不思考,就會迷惑無知,得不出個結果;先思考,不學習,就會疑惑不解,思不出個結論。研究表明,思維是理解知識的必要條件。無論學習什麼知識,都必須深刻地理解它;而要做到理解知識,就非進行獨立思考不可。以學習數學知識為例,正如青年數學家楊樂、張廣厚所說:“要注意培養獨立思考、刻苦鑽研的精神。”數學是一門著重理解的學科,在學習中要防止死記硬背不求甚解的傾向,一定要勤分析、多思考。對一個問題要從正麵、反麵,各個角度多思索,要善於找出它們之間的聯係,總結出規律性的東西。根據研究,思維還是鞏固知識的重要條件。學習任何知識都必須牢固地掌握它;而要牢固地掌握知識,也非積極開展思維不可。俗話說得好:“若要記得,必先懂得”。所以說:學習一定要獨立思考。

思維能力出眾是超常兒童的顯著特征

由大量超常兒童的實例以及對他們的研究表明:思維能力出眾是超常兒童共同具有的一個顯著特征。有一個兒童,他在2歲時就會數200以內的數;3歲時會計算1-1=?;4歲時會進行加減乘除的混合運算,會心算、速算;5歲時會講一些分類運算的道理,能初步理解小數、分數、正負數和0的概念;7歲時能在十幾分鍾內解abcdx9=dcba的數學遊戲題。5歲的大學生小津津也有超乎尋常的分析概括能力和理解力。在他3歲時,有一次拿起蠟筆在一個新本子上橫七豎八地劃起來:1-1=0,2-2=0,10-10=0,11-11=0,父親責怪孩子太不愛惜,在好端端的本子上亂劃一通,但津津卻興衝衝地說:“爸,同數相減等於零。”其父親震驚不已。還有一次,津津走親戚,碰到一位歌劇院的阿姨也在那裏作客,兩人又唱又跳,一見如故。臨走時,津津對阿姨說“相見時難別亦難”,四座皆驚。據說,津津用的兒童牙膏是塑料管的,頭一天用完了,第二天津津看到牙膏管又鼓起來了,用力一擠,空歡喜一場,他隨口就說:“Thedeadseaapple(死海的蘋果)”。當問小津津:“死海的蘋果是什麼意思?”津津振振有詞地說:“據說在死海邊上有很多蘋果樹,樹上的蘋果長得又大又紅,可愛極了。但你把它采下來時,它就變成灰的了,大——失——所——望。”毫無疑問,如不是以理解為基礎的話,是不能應用得如此確切的。中國超常兒童追蹤研究協作組曾對馮遐做了一次求異思維的實驗。其中有一道題是要求寫出與“shi”的同音的字。她一連寫出的“獅”、“師”、“史”、“士”、“使”、“是”、“實”、“市”8個字。一般同齡兒童隻能寫出2~3個字。要求寫出“yi”的同音字,她也一連寫出了“依”、“衣”、“醫”、“椅”、“已”、“以”、“益”7個字。而一般的同齡兒童隻能寫出l~2個字來。當要求她回答用什麼方法可以從上海到杭州時,她列舉出了“乘火車、乘飛機、乘船、坐汽車、騎動物、自己走、騎自行車”7種方法,一般同齡兒童隻能回答出乘車或乘船。由此可見,發展孩子的思維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嬰幼兒時期是培養和鍛煉思維能力的最佳時期。由於嬰幼兒的思維急速發展,思維框架尚未定型,可塑性很大,加上求知欲強、接受快等特點,因此,在這一時期加強思維訓練大都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錯過了這一時期,等到以後再來補這一課,恐怕就會難以如願了。因此,父母在嬰幼兒時期要有意識、有計劃地對孩子進行思維訓練,為他今後智能的發展,特別是思維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嬰幼兒思維的發展特點

1~3歲幼兒前期的思維

這個時期的思維基本屬於動作思維。幼兒不能先想好了再去行動,而是在行動中去思考。例如,隻有當坐在長板凳上時才想到騎馬或抱起娃娃時才想到做媽媽,一旦離開了板凳和娃娃,騎馬和做媽媽的思維也就停止了。

3~4歲幼兒期的思維

3~4歲時,幼兒比嬰兒的思維有了新發展,即孩子的具體形象思維發展起來了。這種思維是依靠對具體事物形象的聯想而進行的。例如,幼兒在聽故事時,是依靠頭腦中出現的故事人物及言行的具體形象來理解故事的。幼兒所理解的“好孩子”不是抽象的,而是現實生活中具體的小朋友。由於幼兒是依據事物的外部聯係來思維的,對事物的認識通常隻停留在表麵層次、片麵、不深刻層次。例如:孩子印象中的老師是指幼兒園的阿姨,而當他看到父母把一位白發蒼蒼的老爺爺也叫老師時,就會感到奇怪:“他怎麼也是老師啊?”

4~6歲幼兒期的思維

4~6歲的幼兒常常把皮衣領子或雞毛撣子叫“貓”,把驢、馬、騾、鹿都叫“馬”,把汽車、火車、電車都叫“笛笛”。可見,此年齡段的兒童已能根據客觀事物的外部特征,進行一定的總結,這是最早的、最簡單的思維,即直覺行動思維。這時的思維隻有在直接感知具體事物或在行動中才能進行。比如,父母問一個4歲的孩子:“怎樣才能拿到桌上的勺子?”他並不回答,而是跑過去拿,這邊拿不到就轉到那邊,左手夠不著右手去抓,實在拿不到了就回頭看著爸爸媽媽。他不是先想怎樣拿再跑去拿,而是邊拿邊想。

6~7歲幼兒期的思維

隨著知識、經驗的不斷豐富,語言的進一步發展,孩子的思維就向更概括、更抽象的方向發展。在6~7歲的幼兒經驗所及的範圍內,他們能夠根據事物內部的共同特點概括事物,出現了高級思維形式——抽象邏輯思維。例如:一個幼兒園中班的孩子對媽媽說:“媽媽,今天老師表揚我了,因為我當值日生,把桌子擦得很幹淨,把大蘋果分給大家,小的留給我自己了。”

6~7歲幼兒期的思維基本屬於形象思維,幼兒不能脫離直接的事物形象或記憶中的表象去單獨思考問題。盡管他們知道幾加幾等於幾,但絕不是對抽象數字的運算,而是憑借擺在麵前的數個蘋果或腦中數塊糖果等的實物表象進行計算的結果。從幼兒末期到少年期以後,抽象思維逐漸發展為主要的思維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