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為了訓練孩子辨認顏色的能力,以及分類推理能力,發展孩子的思維力。
聯詞造句
父母說出兩個以上的詞,讓孩子按下列方法處理:
說出一句包含這兩個詞的一句話,至少說2句以上。
把這些詞按照某些相似點連接起來。
以這些詞為背景編出一個故事。
例如:父母給出飛機、太陽兩個詞,讓孩子說出句子或講出故事:
①太陽把飛機照得很亮;飛機在太陽底下飛;飛機向太陽飛去等。
②×××架著一架飛機,飛呀飛呀,飛向了太陽。可是太陽離我們太遠,他還沒有飛到飛機就沒油了(故事)等等。
培養理解性思維
理解是培養思維的主要渠道,也是思維的一種形式。成人要教給孩子一種新知識,必須首先了解孩子已有的有關知識經驗,然後有的放矢地把新知識和經驗聯係起來。例如,要使孩子理解“台風”,就要從孩子所知道的“風”、“大風”說起;要使孩子理解“自相矛盾”這個成語的含義,就要從什麼是矛和盾以及自相矛盾的寓言故事說起。這樣,通過教學,使孩子從未知到已知、從不確切的到比較確切的、從具體到抽象、從簡單到複雜、從近到遠地逐步獲得新知識,並從中鍛煉和培養孩子的理解力。
在日常生活中和孩子做遊戲中,也可以有很多方法用以培養孩子的理解力。下麵提供幾個遊戲,供廣大家長用以培養孩子的理解性思維。
講述圖片內容
給孩子一張或一套圖片,讓孩子講述圖片的內容,從而訓練孩子理解事物間的聯係和關係的能力
例1讓孩子說說看,左圖中的小朋友被誰吵醒了。
例2在下圖中,依次說說:他為什麼高興?她為什麼哭?她為什麼著急?他們為什麼拍手?
例3給孩子幾張圖片:一張圖上是一條河,另幾張上分別是幾個動物,如烏龜、猴子、貓、青蛙、公雞、鵝、兔、鴨。問孩子:卡片上有什麼動物?這些動物要過河,哪些動物能遊過去?不會遊泳的動物怎樣才能過河?你能想出個幫助它們的好辦法嗎?
說明故事的意義
例1龜兔賽跑(大意):龜和兔比賽誰跑得快。一開始,兔子跑得很快,把烏龜落得很遠,於是兔子就去睡覺了。等它醒來,烏龜已先到了終點。
例2烏鴉喝水:烏鴉渴了,發現一隻瓶裏有水。可瓶裏的水很少,瓶子又細又高,烏鴉喝不到水。烏鴉想了想,就到旁邊銜來一些石頭子兒扔到瓶裏。水麵高了,烏鴉就喝到了水。
穿鞋子
遊戲前準備各種各樣的鞋子,如球鞋、皮球、布鞋、涼鞋、拖鞋等等。遊戲時媽媽和孩子坐在床上,媽媽先給孩子穿上一雙鞋子,指著鞋子說:“鞋子。”玩一會兒把鞋子脫掉再穿上另一雙,還說“鞋子。”以此類推,逐漸使他明白盡管這些東西大小、形狀、顏色不同,但都是鞋子,可以穿在腳上。
這是為了訓練孩子理解語言的能力,促使孩子思維萌芽並形成初步的概念。
聽話取物品
家長先描述出一種物品的特征(要淺顯易懂,簡單明了),如“床上的汽車”。讓孩子根據家長的描述作出判斷,把物品取過來。並且再讓孩子把所取來的物體描述一遍“這是床上的汽車”。如果孩子不能複述或複述不準確時,家長可幫助提醒或重複原來描述時的話,讓孩子成功地複述出來。
這是為了發展孩子的語言理解能力、判斷分析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以及記憶力,從而提高理解思維能力。
包剪錘遊戲
這是中外兒童都喜歡玩的遊戲。在2歲半前後,孩子就會學著用手指比做剪刀、布包和錘子。那時還不懂得輸贏。直到2歲9~10個月時才慢慢從玩中懂得了輸贏。懂得了這種循環製勝的道理是一種進步,往往在一些不易於解決的問題上,用這個遊戲就易於解決。如當兩個孩子都想玩一種玩具時,先猜拳,誰贏了可以先玩,輸了的後玩。又如口袋中隻剩一塊糖果,該給誰吃呢?也可以猜拳決定,誰贏了就給誰吃。
這是為了理解循環遊戲,促進理解性思維。
摸摸跑回來
教孩子按媽媽的指令行動。可以在室內,也可以在室外玩。媽媽可說:“小寶寶真好玩,摸摸這兒摸摸那兒,摸摸桌子(冰箱、衣櫃等)跑回來。”要求孩子跑過去摸一下指定的東西再馬上跑回來。
這是為了訓練語言理解力與反應能力,促進理解思維發展。
培養分類思維
分類是培養思維的主要形式,通過分類,可以達到條分縷晰、概念明確的目的。下麵提供幾個遊戲,供廣大家長用以培養孩子的分類思維。
分類再概括
把下列物品混放在一起,讓孩子進行各自歸類:5個蘋果、4個茄子、6個梨、7個土豆、3根香蕉、8根黃瓜。分好後,問孩子每種物品的名稱是什麼?數量有多少?再讓孩子把它們分成“水果”和“蔬菜”兩類。最後,讓孩子用籃子把它們裝起來,引導他們用“食品”這個詞概括這些物品。
說出名稱並歸類
給孩子出示如下物品:一張白紙、一瓶藥片、一支鉛筆、一塊肥皂、一把牙刷、一把活動扳手、一把老虎鉗、一塊毛巾、一雙筷子、一把湯匙、一支注射器、一個盤子、一瓶紅藥水、一個小碗、一支溫度計、一塊橡皮擦、一個酒杯、一支鋼筆、一把螺絲刀、一管牙膏。
然後,讓孩子說出每件物品的名稱;
告訴孩子,這些物品可分成這樣幾類:學習用具、洗滌用具、醫療用品、工具、餐具(對年齡較大的孩子,可以不告訴他們,而讓他們自己分);
讓孩子對物品進行歸類。
圖片分類
1按用途分類。讓孩子說說看,圖A的物體中,哪些是能乘坐的?
2按概念名稱分類。讓孩子說出圖B的物體中,哪些是蔬菜?哪些是水果?
3排除法歸類。在圖C每組的4個物體中,有1個與另外3個不一樣,請把它找出來。
4逐個指出圖D的物體中,哪個和上邊的屬於一類?
概念分類
給孩子一些代表概念的詞,讓孩子對它們進行分類,並說出分類的根據。這種方法可鍛煉孩子不依賴物體具體形象的、比較間接、抽象的分類能力。比如,把上邊所用的圖片改成寫有相應的詞的卡片,按上邊的方法就可進行。
1出示印有下列詞語的卡片:金魚、鯉魚、蘋果、碗、鉛筆、眼鏡,讓孩子歸類。
2出示印有下列詞語的卡片:青蛙、刺蝟、金魚、小雞、麻雀、啄木鳥、小樹,然後問孩子:這裏麵有同樣本領的動物是哪些?
3成人說出一個概念,讓孩子從出示的詞語卡片上找出同類的事物。如,成人說“沙發”(這是一種家具),出示卡片為:椅子、褲子、床、西瓜、鉛筆、汽車。
4正方形、圓形、三角形卡片各4張,每種形狀的卡片都有4種顏色,混放在一起,讓孩子:
按顏色分類;
將形狀相同的卡片排成一排,顏色相同的在同一列,如圖的左邊部分;
讓孩子閉眼,拿走一張卡片,打亂其餘卡片的順序,讓孩子指明少了哪張卡片(注意引導孩子重新排好順序,如圖右半部分,然後再回答)。
培養創造性思維
創造性思維就是人們常說的智慧,它是一種尋找多種解決問題的途徑並創造性地解決各類問題的一種思維方法。培養創造性思維必須從小開始,因為少年兒童時期是培養創造性思維的最佳期。家長應因勢利導,積極培養,豐富知識,發展智力。要發展孩子創造性思維能力,先要掌握一定的科學的、規律性的知識和具有一定的智力水平。知識是思維的依據和源泉,一個人的知識越豐富,對事物的觀察就越敏銳、深刻。因此,家長不能隻滿足孩子會認幾個字、會做幾道題,而要使孩子開闊視野,不斷獲取新知識。通過電視、電影、廣播、報刊書籍、參觀遊覽、課外活動等多種渠道豐富孩子知識。有了知識還要注意發展孩子的智力。對於生活和學習上遇到的問題,家長應引導學生開拓思路,從不同角度想。誘導孩子勇於打破習慣性的思維程序,大膽設想,進行思維的合理跳躍。
通過創造性活動,培養孩子的創造性思維。成功的創造需要創造態度、創造思維和創造技能,這都離不開創造活動。針對孩子的年齡特點及知識基礎,結合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科技現象,采用多種方法培養孩子的思維能力。比如,探究玩具汽車手電筒、鋼筆等的功能結構;拆裝鬧鍾、電子表,了解它們不同結構及功能原理。還可以引導孩子創作玩具、科技製品,如利用火柴盒做玩具,利用易拉罐做天線或模型,等等。這些實踐活動不僅培養了孩子的思維能力,而且還教會了孩子探索研究的過程和方法。
下麵提供幾個遊戲,供廣大家長用以培養孩子的創造性思維。
做紙人
準備一根係著線的木棍、一張紙、一支鉛筆、一把剪刀。
讓孩子在紙的中間畫一張臉,以臉為中心劃線;然後,沿線條剪開;將頭像上邊,用一小紙條把線的一端貼好;拿起小棍,紙人就會轉起來。
這是為了教孩子做有趣的東西,發展創造性思維。
誰的泡泡大
把肥皂切成小丁,放到水裏泡軟,並不時地攪和,使之融化,再往裏麵加一些甘油,準備幾根吸管或麥杆。
用吸管吹出泡泡,孩子一學就會。為了增加遊戲的興趣,家長可引導孩子自己製作一些吹泡泡的工具。如,把紗布繞在鐵絲框上。框越大吹出的泡泡也越大。還可以把飲料管捆在一起,能一下子吹出好多泡泡等。
在陽光燦爛的日子裏,帶著孩子到戶外去玩吹泡泡。讓孩子注意觀察泡泡表麵的顏色,比一比誰的泡泡吹得最大,誰的泡泡飛得遠;想一想,試一試怎樣才能使泡泡變得更大,怎樣使泡泡飛得更遠?
讓孩子想一想,除了用嘴巴可以吹出泡泡,用扇子扇,用風扇吹能吹出泡泡嗎?試一試,猜測的結果是否正確。
這是為了訓練孩子的想像力和創造力,促進創造思維發展。
選工具
家長準備一些家庭日用工具,如小鉗子、剪刀、小錘子、螺絲刀、小鋸等。和孩子玩時,家長先拿起每件東西讓孩子說出它的名稱和用途,如這是剪刀,用來剪東西;這是錘子,用來砸或敲物體等等。當孩子記住這些工具的名稱和用途後,家長問:“我要在牆上釘個釘子,應該用什麼?”說對後,讓孩子把那個工具找出來。再問:“我有一塊木板,想把它分成兩塊,該用什麼?”“我要把這個小螺絲卸下來,該用什麼?”等等。如此繼續玩下去。
孩子會玩以後,也可以不用實物,如問:“媽媽要掃地了,想想要用什麼?”或是問:“可以用什麼寫字?”“用什麼盛水?”“用什麼做飯?”等。孩子和家長每人輪流說一件,一直到最後再也想不起來時為止。
這是為了訓練孩子的創造性思維能力。
學做飯
家長為孩子準備好一些玩具廚具,如鍋、碗、鏟、勺子、切菜刀等。孩子往往對媽媽做飯很神往,家長可以給他一些不用的菜葉,讓他去切、去炒。切的時候,家長可以提醒孩子“小心點,別把手切了”;炒的時候,家長可以提醒他“放點鹽,菜才有味兒”,然後,遞給他一個空瓶子,讓他假裝往鍋裏放鹽。
這是為了發展孩子的想像力、表象構成能力以及創造思維能力。
當個小發明家
準備直徑4厘米的圓形硬紙片20張,一隻鉛筆、一把剪刀和一些硬紙。
家長啟發孩子來學學、做做,當個發明家。家長可以這樣對孩子說:“發明家可聰明了,能發明好多好多的東西。今天咱們也來學學、做做,當個發明家。看我這兒有一個圓形的紙片。你想想看,在它的上邊加點什麼,使它能變成另外一種東西?如在這個圓形上麵或下麵再加一個圓形,能變成一個數字‘8’;把它們橫過來放就像一架望遠鏡;再加上兩個腿,就變成了一副眼鏡……”
若是在這張圓形紙的上邊減去一部分,看看還能發明些什麼東西呢?如月亮、扇子、香蕉……
遊戲時家長要鼓勵孩子進行自主創造,也可以讓孩子在這一圓形上麵加上一部分,或減去一部分,看看還能發明些什麼。
這是為了訓練孩子的創造性思維能力。注意事項
提高思維能力要講究規律
思維是指對客觀事物間接的概括性的反映,良好的思維能力具有靈活性、流暢性和發散性的特點。
平時家長經常給孩子提些問題,譬如,“你感覺身體舒服嗎?”“假若牙痛了怎麼辦?”“有3顆糖,你吃掉了一顆,還剩幾顆呀?”“你能幫助媽媽把家裏的拖鞋從小到大排列整齊嗎?”
通過向孩子提問題,達到激發孩子去思考問題的目的。這樣堅持下去,孩子的思維能力會漸漸培養起來的。
應該注意的是,家長所提出的問題都要符合孩子的智力水平和生活經驗,太難了孩子回答不上來,就會失去信心;太容易的問題,就起不到鍛煉思維的作用。因此家長在提出問題以後就應該先讓孩子自己思考一會兒,然後再啟發孩子回答。
猜謎語也是一種鍛煉思維能力比較好的方法。另外,家長還要培養孩子逆向思維的能力,譬如,“反過來會怎樣呢?”又如,“2比1大,那麼反過來1比2又如何呢?”
思維是一項高級的智力活動,它有一定的規律可循,在實際操作中,家長應該注意利用這些規律,培養起孩子良好的思維習慣。
要利用想像打開思路
想像力是智力活動的翅膀,它可以為思維的飛躍提供強勁的推動力。
思維的一個重要品性就是廣闊性,它是深刻性、敏捷性、靈活性及其他品性的基礎。
因此,孩子應該善於提出各種猜想打開思路。
牛頓從樹上掉下的蘋果,進而產生想像,進而研究出萬有引力定律便是他利用想像打開思路進行研究的最好例子。
培養獨立思考的習慣
思維是從問題的提出開始的,隨後便是問題的解決過程。
在思維的過程中,孩子應當注重培養自己獨立思考的習慣,不依賴他人或他物,這樣才能讓思維得到充分的鍛煉,成為促進思維力在創造性和敏捷性方麵有所發展的一個重要激勵因素。
很多科學家、藝術家、教育家提倡從小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培養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並進而解決問題的優良品質。
這就要求學生掌握思維,開發智力。
學點邏輯學
邏輯知識植根於實際生活中,是人類思維經驗的概括和總結。學習邏輯自覺運用,思維活動才能正確展開,思想交流才能順利進行,處理問題才能取得效果。
建立合理的思維能力結構
從思維過程來看,思維能力結構是由思維的分析能力、綜合能力、比較能力、抽象能力與概括能力構成。
在思維的能力結構中,這五種能力相互聯係、相互依存,依靠思維的過程即分析、綜合、比較、抽象、概括五個階段體現出來。
五種能力是思維能力的五個環節,缺少任何一環必然造成思維的運轉不靈。因此建立合理的思維能力結構,要注重這五種能力在實際運用中的協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