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已證明,感染HIV的女性在圍產期及分娩時可將HIV傳給胎兒或新生兒,其感染幾率為15%~35%。也有報道,哺乳也可以將HIV傳播給嬰兒。
預防HIV母嬰傳播的最有效方法是預防育齡婦女感染HIV。有感染危險的婦女(如靜脈注射、吸食毒品、多個性伴侶、懷疑曾與HIV感染者有性接觸者),應在懷孕前或懷孕後做HIV抗體檢測,已感染者不應妊娠。
梅毒
梅毒是由梅毒螺旋體引起的接觸性傳染病。它分為先天性與後天性。後天梅毒主要是通過性傳播;而先天梅毒是因孕婦患有梅毒,螺旋體通過胎盤感染了胎兒所造成。梅毒感染分為四期,但無論哪一期都對胎兒有害,可造成胎兒感染、死胎、新生兒期感染死亡。早期梅毒的危害比例要高許多。即便是那些無臨床症狀、體征,但化驗陽性的隱性梅毒孕婦,也存在胎兒被感染、死胎、新生兒期感染死亡的危險,故在圍產保健過程中,如發現孕婦受感染,需及早用青黴素治療,如對該藥過敏,可用紅黴素治療,以降低感染胎兒、死胎和新生兒的死亡幾率。
淋病
淋病是由淋病雙球菌感染,通過性傳播的疾病。孕婦患病後可發生尿道炎、陰道炎。細菌上行感染,經過宮頸可引起胎膜早破和宮內感染,胎兒受到感染可引起流產、早產、死胎或胎兒宮內發育遲緩。產後細菌可以擴散,引起敗血症、腦膜炎。分娩時,胎兒通過產道,可引起新生兒淋菌性眼病。母親若有淋病接觸史,並有白帶增多、尿急、尿頻、尿痛等症狀,應盡早就醫,早診斷,早治療,將危害降至最低,對本人及下一代都有利。
尖銳濕疣
尖銳濕疣是人類乳頭狀瘤病毒引起的疾病。孕婦感染後,可見外陰、陰道、宮頸等部位發生病變,病變為無數細小的刺狀突起,痛癢明顯。在懷孕後病變易增大和加劇。如陰道分娩,胎兒有被感染的可能,引起新生兒咽部、呼吸道的感染,治療相當困難,因此,如果孕婦患有該病,應考慮到手術產分娩。
其他生殖道的病毒感染
其他常見的生殖道病毒感染有巨細胞病毒及2型皰疹病毒感染,這兩種病毒均可通過胎盤感染胎兒,引起胎兒畸形、早產、死胎、胎兒宮內發育遲緩等。就目前來講對這兩種病毒感染還沒有有效的治療方法,可通過特異性抗體檢驗或宮頸局部病毒感染檢查其存在與否。如果在妊娠早期發現感染,最好的應對之策是終止妊娠。
7消化係統潰瘍患者不宜懷孕
患有消化係統潰瘍病的孕婦,在懷孕早期,可有惡心、嘔吐等反應,從而導致胃腸粘膜的潰瘍麵破損,出現嘔血、便血;懷孕後期,因胎兒漸漸長大,胃向右上方移位,同時旋轉45°,胃內食物也易返流到食管,易患食管炎或胃炎,使原有潰瘍病變加重,體內大量的孕激素可引起全身髒器的肌肉鬆弛、胃腸道肌肉的張力明顯下降,蠕動弱而且少,食物停留在胃腸內的時間延長,從而刺激胃粘膜,容易使潰瘍麵出血。因此,患有消化係統潰瘍的孕婦應遵醫囑,決定懷孕與否,以免造成不良後果。
8心髒病患者不宜懷孕
患有心髒病的婦女要根據其心功能狀況而決定是否應該懷孕。一般來說,具有以下情況者應避孕或者絕育(以男性為宜);如已懷孕,則應及早終止,以免隨妊娠的發展而危及生命。
心功能不全達Ⅲ~IV級,經治療後不見好轉,或一度好轉隨妊娠月份增加又升至Ⅲ級者;
有心衰史,且伴有其他內科合並症;
近期內有心內膜炎或活動性風濕熱;
先天性心髒病有嚴重紫紺,具有嚴重右向左分流症狀者。先天性心髒病患者生出的嬰兒約2%為先天性心髒病,為正常人群先天性心髒病發生率的6倍,因此,應考慮避孕或者終止妊娠。二、謹慎注意懷孕的情況
1病毒性肝炎患者注意懷孕
病毒性肝炎包括甲型、乙型及非甲非乙型等,分別由甲型病毒、乙型病毒等引起。乙型病毒具有肝炎表麵抗原。肝炎病毒是通過食物、輸血、注射及其他密切接觸等方式傳染的。由於妊娠期需要提供大量的營養來保證胎兒生長發育,糖元肝髒內代謝增加,加重肝髒負擔,若糖元儲備不足,可引起肝功能障礙,因此孕婦是肝炎的易感染人群。如果被感染時正處在妊娠晚期,尤其是黃疸性肝炎,則極易發展成為重型或急性、亞急性黃色肝萎縮,胎兒有極高的死亡率,肝炎孕婦的死亡率約為2%~11%。在分娩過程中,出血、手術創傷、麻醉以及體力消耗等導致肝炎症狀加重的肝炎孕婦則容易使母嬰的生命受到威脅。由於妊娠期患病時間的長短不同,對母體及胎兒的影響也有所不同。
在妊娠初期患病,可加重孕婦妊娠反應,惡心、嘔吐加重,嚴重時甚至出現脫水、酸中毒。在妊娠晚期得病時,則可伴隨發生妊娠高血壓綜合征,比如出現高血壓、浮腫、蛋白尿,甚至抽搐等症狀,可嚴重威脅母嬰生命。由於肝髒功能嚴重受損,機體內的凝血機製受影響,產後極易發生出血。
在妊娠早期得病時,對新生兒畸形的影響並不大。但晚期患病時,早產、死胎、死產及新生兒的死亡則非常普遍。無症狀的乙型抗原攜帶者,新生兒出生時約5%~7%抗原呈陽性,可能是經胎盤傳播。如在妊娠後期患病,胎兒及新生兒約20%~30%肝炎表麵抗原呈陽性。有些新生兒出生時抗原為陰性,但後來卻會轉變為陽性而發病,可能是產道的血液被胎兒吸入或由胎兒受損傷的皮膚裂口傳入而造成。
一旦發現孕婦患有妊娠合並病毒性肝炎,要積極治療以預防發展成重症。在妊娠期,一定要充分休息,保證營養的供給。為了減少畸胎,妊娠早期最好做人工流產;妊娠中期及晚期發病者,均不宜終止妊娠。因為此時任何藥物或進行引產,都會引起肝髒負擔加重。晚期患病對孕婦及胎兒會產生極大的影響,故宜加強治療,嚴密觀察,防止妊娠高血壓綜合征的發生。分娩期應準備新鮮血同時預防產後出血。新生兒留臍血做肝功能及抗原測定,陰性者仍可發生病毒性肝炎,故每一個新生兒都必須隔離護理,並密切注意有無肝炎症狀出現。患者不宜母乳喂養,乳母回奶時,宜用中藥,而不要用雌激素,以防對肝功能造成意外損傷。
2乙肝轉陰後注意懷孕
乙型肝炎表麵抗原,是肝功能檢查的常規項目,也稱為澳抗。如果感染了乙型肝炎病毒則會出現檢查結果異常。但即使感染了乙肝病毒也會出現不同的情況,這與病毒的多少、型別及被感染者的機體免疫功能有關。HBsAg呈陽性,經兩個月觀察(潛伏期)沒有出現肝炎的症狀和體征,又表現肝功能正常,那她就是健康攜帶者。乙型肝炎表麵抗原在攜帶者體內存活很久,雖無肝炎表現,但卻是傳播乙肝的危險因素。因此一旦發現HBsAg陽性後,一定要積極地進一步檢查及治療,其中除必要時複查HBsAg外,還應檢查HBeAg(即乙型肝炎e抗原)。如此種結果呈陽性,表示疾病的活動性和傳染性都較大。如果婦女在孕期感染了乙肝病毒,有可能引起垂直傳播感染胎兒。因此考慮到優生優育角度,為將來有一個健康的後代,婦女HBsAg轉為陰性後再懷孕,對家庭、個人及後代均大有益處;如不能轉陰,則應在嬰兒出生24小時之內接種乙肝疫苗,以切斷乙肝病毒由母體傳染給嬰兒的渠道,使嬰兒能夠健康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