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臨產與分娩(3 / 3)

第一產程進展良好,宮口開全後,胎頭下降緩慢雖經產婦努力,胎頭在陰道口已經看見,用力但就是不能自然娩出,此時助一臂之力,就可娩出。

產婦合並妊娠高血壓綜合征、心髒病、重度貧血

為了避免產婦用力以減輕第二產程給產婦帶來的體力負擔,防止因過度用力而發生抽搐、心力衰竭等。使用手術助產的方法,縮短第二產程,及早幫助胎兒娩出。

胎兒宮內缺氧

宮縮時,宮腔內壓力很高,胎膜在此時破裂,如果流出的羊水是黃綠色而粘稠,胎心快慢不均,提示胎兒在宮內缺氧,有窒息,需要立即挽救胎兒,使其盡快離開母體,此時需手術助產娩出胎兒。

臀位助產

臀位就是臀部或足部先露,這種倒生的分娩,往往需要做臀助產或牽引,使之順利娩出胎臀、胎背、肩、最後娩出胎兒頭部。

助產術一般方法

陰道助產術除產鉗助產術、胎頭吸引術外,還有陰道內手轉胎頭、臀位助產術、內倒轉術等。

陰道內手轉胎位術

多在第一產程活躍期宮口開大3~4厘米後,因胎位不正使產程延緩或停滯時需要辨明胎位,以手握胎頭行手法糾正胎位,助手協助轉背部,然後以腹帶固定胎位。

臀位助產法

有兩種。一種是臀牽引術,當宮口開全胎兒尚未娩出時,胎兒發生宮內窘迫或臍帶脫垂的緊急情況,胎心變慢,需要立刻結束分娩時采用本法,將胎兒由子宮內牽引及娩出。另一種是臀助產術,當胎兒臀部已露出陰道口,以手法協助胎兒四肢、胎體和兒頭娩出。

內倒轉術

是指胎位不正(如橫位等)臨產後子宮頸口已開大,可在消毒情況下用手伸人子宮內將胎兒轉成臀位,按臀位分娩方式娩出。

陰道助產術應首先根據陰道分娩條件,無頭盆不稱時方可施行。

會陰側切術分娩

會陰側切術屬一種助產手術,往往是在宮頸口開全,胎兒即將娩出時所采取。

初產婦分娩時多用此法助產。凡胎兒不大、會陰彈性較好者,可采取保護會陰的方法。如果會陰較緊,不做會陰側切就將造成嚴重的會陰撕裂;組織脆弱不宜反複承受骨盆底組織撞擊者,均應考慮在局部麻醉下施行會陰側切。一般多行會陰左側切開,第三產程結束後再逐層縫合,產後3~4天拆線。采取表皮下包埋法則不需拆線。

會陰側切傷口的保護

產婦分娩後,會陰側切傷口的縫合位置、縫線鬆緊傷口內部有無殘留物及空腔都會影響到傷口的愈合期。另外,產婦能否科學的護理側切傷口的局部也是關鍵性問題。

產婦的體位對側切傷口的愈合有一定影響。左側切,取左側臥位時,則惡露血可順側切傷口緣流入傷口內,汙血積存,繼發感染,使傷口不能一期愈合(拆除縫線後傷口即已愈合的為一期愈合)。因此,左側切應采取右側臥位;右側切應采取左側臥位,使側切傷口永遠處於高位,可避免惡露流入而汙染傷口。

每日應換洗內褲及月經帶,換月經墊前要洗淨雙手。擦大便時,應從前向後擦,避免將糞渣帶入側切傷口內。每次大、小便後要衝洗陰部,以保持側切傷口局部潔淨。

拆除會陰縫線後,側切表麵應用95%酒精紗布敷2小時,且每日需用淨水,或1/5000的高錳酸鉀,或呋喃西林液衝洗陰部,以防止致病菌經由拆除縫線的針孔進入會陰體,引起晚期傷口化膿感染。

產婦若在會陰側切拆線後出現傷口局部一跳一跳的疼痛、脹痛,或局部紅腫、破潰流膿等異常,應及時到分娩的醫院就診。

有極個別的婦女對縫合會陰傷口的腸線不吸收,分娩後3~4周,自陰道掉出一段段螺旋狀深綠色腸線。此時,側切傷口已愈合者,不會因腸線的脫落再次開裂。因此,無需擔心。五、分娩的事項

分娩常見計劃

計劃分娩是指分娩前估計到會難產,或是分娩過程中發生異常而不得不借助計劃的方法輔助進行的分娩。

常見計劃分娩法有以下幾種:

催促分娩

也稱催生,用藥劑直接刺激子宮或產道促使分娩。這種方法通常是在預產期過後未有分娩跡象時采用。在預產期前後兩個星期內分娩均屬正常。如果預產期過了2個星期還未分娩就太遲了。因為這時胎盤的機能會逐漸衰退,不能再提供胎兒生長發育的營養,嬰兒就會假死或窒息。所以要進行催生。

有時,陣痛微弱,子宮收縮無力,造成分娩不能順利進行,或是妊娠末期,母體和胎兒出現異常不得不提前分娩,這種情況通常也采用催生法。

但是,當采用了摧生法無效,或者母體有其他疾病複發的情況下,隻有采用剖腹分娩。

鉗產分娩

鉗產分娩是采用產鉗夾住胎兒的頭,借子宮收縮和腹壓的力量將胎兒鉗出。一般在難產時采用。

采用鉗產分娩是在分娩出現相當困難的情況下,如分娩過程中胎兒的心跳不正常,處於危險狀態,而胎兒的頭剛好處在骨盆正中,動彈不得,就要窒息,同時母體又很疲勞,無力將胎兒分娩出來,在這種情況下通常用鉗產分娩這種輔助手段。

吸引分娩

在緊急情況下,還可以用真空胎頭吸引器代替產鉗。這個胎頭吸引器的作用跟抽水機一樣,可以將胎兒吸引出來。

胎頭吸引器置於胎頭上形成一定負壓區吸住胎頭,它有不妨礙胎兒頭活動的特點,但其拉力比鉗子弱些。這是在分娩時間延長的情況下采用的一種緩慢促使分娩的方法。

剖腹產

即切開子宮所在的腹部以及子宮,將胎兒取出來。

剖腹產的注意事項:

(1)提前就決定做剖腹產手術的人,一旦發生宮縮,應立即住院。因為必須在胎兒未進入產道時施行手術。

(2)從手術前6~7小時開始不準進食。

(3)剖腹產的次數,盡管有個體差異,但不能超過3次。

(4)與下一次懷孕的間隔,必須比自然分娩長些。

需提醒注意的是:①即使第一次分娩是剖腹產,下一次分娩如醫生認為是正常的,也可以自然分娩。

②手術後傷口疼痛,住院時間長,授乳開始得晚。

家庭分娩的方式

在家庭分娩與在醫院分娩是不同的,前者雖沒有後者擁有先進的醫療設備、有經驗的醫護人員,但它擁有後者所沒有的親情、熟悉的環境,這些會給孕婦極大的心理安慰。

家庭分娩的優點是環境優美,丈夫的安慰、撫摸會減輕產婦的疼痛感,另外,還可以放些悠揚的音樂,這些都會給產婦以極大的鼓舞。缺點是設備條件不齊備,特別是分娩過程中隨時要用藥、輸液,甚至輸血、搶救等。

為了取兩者之所長,彌補兩者之不足,近些年來國外有些醫院在醫院內建立了家庭化分娩病房。產婦在醫院所住的病房就是分娩室,房間內按照家庭化和分娩所需的設備進行布置;丈夫穿著醫院的衣服、鞋帽,符合無菌的要求。夫婦在這溫馨、舒適的環境裏共同迎接小寶寶的誕生,丈夫也能分擔妻子分娩的痛楚。產婦因獲得體貼和寬慰,也就促進了產程的順利進展,使分娩得以安全完成。

近來,國內某些有條件的醫院也開設了家庭化分娩室。世界衛生組織所倡導的母嬰同室是較理想的分娩管理方法。但由於各國生活水平不同、物質條件各異,因此,隻有依據各自國家的條件,因地製宜,將此方法逐步推廣開去。

自然分娩的好處

婦女妊娠和分娩都是生理現象,懷孕40周左右,臨近要分娩時,母親的生殖器官和體內的各個係統都發生很大變化,這些變化屬於生理性的。

妊娠足月後,子宮肌肉有規律的收縮,子宮頸口漸漸擴張,胎兒從子宮裏出來,通過產道,來到人間。產後母親的生殖器官和全身其它器官相繼恢複原來的狀態,這也是一種自然規律。

如果違背自然規律,不采用自然分娩,在手術適應症不足的情況下施行手術是不好的。采用麻醉藥物、術後需要長時間的恢複、術後各係統器官可能發生的並發症、術後發生的腸粘連等這些無疑對母親的精神和肉體都是一個創傷。產後自然的生理恢複過程也會受到幹擾。所以,從長遠來看,應該順應自然規律,選擇自然分娩的方式,對母嬰都更有利。

當然,在待產過程中,如自然分娩困難,為了挽救母嬰,是需要施行手術結束分娩的。孕婦到了醫院,產程還沒開始,就要求剖宮產,這是很不足取的。

分娩三個時期

孕婦從有規律的子宮收縮開始,就表現為分娩開始了。由於分娩過程中產婦在不同階段的表現和反應具有不同特點,為了便於掌握分娩進程情況,可把分娩全過程分為三個時期。

子宮頸擴張期

這個階段是指從子宮有規律的收縮開始,到子宮口完全張開的階段。這個階段時間最長,初產婦需經12~16小時左右才能完成這個過程,經產婦隻需6~8小時左右。具體表現為:

一陣緊接一陣腹痛,子宮收縮漸漸加強,間隔縮短,由每隔5~6分鍾一次宮縮逐漸縮短為3~5分鍾一次,持續時間約一分鍾左右。與此同時,子宮頸口也逐漸開大,最後開口可達10厘米,叫宮口全開,胎兒的頭逐漸下降,宮縮時可見胎頭露出陰道口,這時胎兒就快出世了。應當注意的是,這時產婦要盡量忍住疼痛,以免消耗體力,產婦如果不能忍受疼痛而把體力消耗在腹部,或亂用力,反而會使分娩變慢,疼痛會更加厲害。

子宮頸口開大的速度不是直線進行的,在3厘米前進展較慢,初產婦約需要8小時;3厘米以後進展較快,從3厘米到10厘米(開全),初產婦僅需要4小時,經產婦更快。子宮頸口開大以後,胎膜破裂,叫“破水”。破水的時間有早有遲,有的臨產不久就破水,也有的要到了宮頸口開全後才破水。但是,如果在有規律宮縮前就發生破水,就應盡早住院,以免發生感染或臍帶脫垂導致胎兒宮內窘迫以及死產的發生。

在子宮頸口擴張期間,產婦感覺肚子發硬,不安和緊張,不少產婦由於頻繁的宮縮得不到充分休息,造成精力和體力消耗過大,待到胎兒娩出的關鍵時刻需要用力時卻不能夠充分的使勁,造成難產。為了積蓄體力,在宮頸擴張期,應盡可能多睡覺和吃一些容易消化和清淡的飲食,如牛奶、雞蛋、魚湯、飯菜等,但要少吃多餐。油膩的食物可在腹部用力時造成嘔吐。要是實在睡不著,也可以同其他人聊聊天,或看看書,放鬆一下。

同時,要有節律地深呼吸,在宮縮時深呼吸,之後完全放鬆,這樣可以減輕疲勞,並提高產婦血中的含氧量;另外還要按時大小便,否則脹大的直腸和膀胱會影響子宮收縮,影響腹壓和提肛肌的收縮,造成產力異常,影響胎兒先露部位的下降,延長產程,妨礙胎盤娩出。時間過長,還可引起膀胱炎、膀胱麻痹、出現排尿困難。直腸裏的大便過多,會在產時和胎兒同時排出,造成胎兒汙染和生殖器的炎症。一般在臨產前,除早破水、陰道出血或急產時不能進行灌腸外,其它正常情況均需做清潔灌腸,促使盡快排空大便,以免在分娩過程中出現上述現象。

胎兒娩出期

從產婦子宮頸口全開到胎兒娩出為止。這時,子宮頸口擴大到嬰兒可以完全通過的程度,隨著胎頭繼續下降,壓迫胎包,胎膜開始破裂,羊水流出。一般初產婦順利渡過胎兒娩出期,約需2小時,經產婦約需一小時。

這時子宮每隔2~3分鍾收縮一次,收縮更為強烈,每次持續一分鍾以上。由於胎頭壓迫直腸和肛門的原因,會有向下迸氣排便的感覺。

待宮口全開,陰道口充分撐開時,宮縮痛已減輕,主要有下墜感,產婦感到有一個很大的東西堵在那裏,這就是即將分娩的狀態。在這個時候,產婦一定要按照醫護人員的要求,像解大便一樣施加腹部壓力。用勁的方法是在宮縮發作時使勁,發作過去就放鬆。用力時,深吸一口氣弊住,均勻地向下使勁,使勁時要由小到大,即開始時憋住氣,慢慢地向下使勁,然後勁越使越大,直到這口氣用完。如果這時宮縮已過去,就可放鬆休息,養精蓄銳,如果宮縮還在繼續,就要深深吸一口氣再繼續做迸氣使勁的動作。用勁時,雙腿曲屈蹬實,雙手抓住床邊的把手,全身使勁。

但是,在胎頭快要娩出的一刹那間,卻又萬萬不能用全力,而要張開嘴“哈氣”,這樣可使會陰肌肉充分擴張,然後再讓胎頭慢慢娩出。以免胎頭突然衝出而使會陰撕裂或損傷,給產後帶來痛苦。有的產婦因用力不當,沒有很好地配合醫護人員,造成會陰嚴重裂傷,甚至使陰道直腸貫通,或使尿道口損傷,如果這樣,將會給產後護理帶來不便,也會給產婦帶來不必要的痛苦。

分娩時,頭位的胎兒娩出順序是先是頭頂,再額部,再顏麵部娩出。胎頭娩出後,頭轉向一側,使雙肩以前後方向娩出,隨後再娩出整個胎兒。

分娩本身,是母親和胎兒的默契配合,是共同完成的一件事情。在分娩的整個過程中,不僅母親應做種種努力,胎兒也自始自終地做著一係列有規律的動作。胎兒的先露部位通過產道時,隨著骨盆各平麵的不同形態被動地進行一係列適應性的轉動,不同的胎位有不同的分娩轉動,但其基本動態相似。母親和胎兒在整個分娩過程中相互配合,互相影響,誰都不能“泄氣”,否則將造成意外。做為母親,在這個過程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過分的緊張和疲勞可以直接影響胎兒的轉動,胎兒“卡”在某一部位,不能按照自己的意願轉動,母親就是使再大的勁也無濟於事了。每一個即將做母親的產婦都應對分娩有堅定的信心,為寶寶的平安出世,獻出自己的愛心和力量。

胎盤娩出

從胎兒娩出到胎盤排出為止,約需要10~30分鍾,胎兒娩出後,產婦會一下感到輕鬆。隔5~10分鍾後,子宮又恢複收縮,將胎盤及羊膜排出,這時會有少量出血和伴有疼痛,出血量一般50~100毫升左右。至此,整個分娩過程宣告結束。

分娩結束後,醫護人員還要檢查產婦的產道損傷情況,必要時要進行縫合。還要檢查和觀察產婦的子宮收縮和陰道出血情況。產婦這個時候也感到精疲力盡,應該靜靜地臥床休息,如果需要進行會陰縫合姿勢,還應擺好姿勢,密切配合醫護人員進行,千萬不可亂踢亂動,以免增加感染的機會和加重痛苦。

胎兒娩出後清脆的啼哭聲,會給產婦帶來莫大的興奮,當醫護人員消毒,處理好嬰兒臍帶後,約30分鍾內,應該將新生兒放在母親胸前進行皮膚接觸,並由醫護人員幫助新生兒開始吸吮乳頭,以達到增進母子感情和早開奶的目的。胎兒娩出後還應看看是男孩還是女孩。為了防止差錯,還要給剛出生的孩子按腳印,腳印按在嬰兒的病曆上,歸檔保存,可做為終身的印記和法律依據。新生兒在生後應實行母子同室。

分娩決定的要素

妊娠使未來年輕的爸爸、媽媽感到自豪,分娩使他們感到喜悅,但也夾雜著對分娩的憂慮。

分娩能否順利進行,取決於三個因素:產力、產道和胎兒。如果這三個要素正常,相互之間能協調適應,胎兒便順利分娩,即正常分娩。當然,產婦在分娩中做好精神狀態方麵的自我調節,家屬的理解主動配合亦是確保平安分娩的重要環節。

平安分娩取決於產道、產力和胎兒這三大重要因素。

產道

產道是胎兒從母體降生的通道,分為骨產道與軟產道兩部分。骨產道是指骨盆。產期臨近時,骨盆的恥骨結合處(位於女性生殖器大陰唇的上方)會鬆馳,並稍微張開,以利胎兒通過。產前檢查的一個重要項目就是測量骨盆,骨盆過小,就會出現難產。軟產道是由子宮下段、子宮頸、陰道及骨盆軟組織構成的,產期臨近時,軟產道周圍的肌肉和韌帶就會變軟伸開。

骨盆測量的正常值——

骨盆外測量

髂前上棘間徑為左右兩髂骨前上棘間的距離,平均為23厘米。

髂脊間徑為左右兩髂骨背間的距離,平均為26厘米。

股骨粗隆間徑為左右兩側股骨大粗隆間的距離,平均為28~30厘米。

骶恥外徑為從第5腰椎棘突下至恥骨聯合上緣中央的距離,平均為19厘米。(但不得<18厘米)。

外斜徑線即從一側髂前上棘至另側髂後上棘間的距離,平均為21厘米。測量外斜徑線的目的,在於測知骨盆斜徑的大小及了解骨盆的形態有無歪斜。

坐骨結節間徑用骨盆測量器測量兩側坐骨結節間內緣的距離,平均為9厘米(但不得<8厘米)。

骨盆出口後矢狀徑即由尾骨尖端至坐骨結節間徑中點間距離,其長度平均為8~9厘米。

測量恥骨聯合的高度正常的高度平均為4厘米。

測量恥骨弓角度正常女性骨盆恥骨弓的角度,為大於90°的鈍角。

每個孕婦在確定妊娠後,就應該定期做好產前檢查,事先測量好骨盆的數值,做到心中有數,如果骨盆過小,就要事先做好手術分娩的思想準備,並在臨產前聯係好住院和手術的各項事宜,以防不測。

骨盆內測量

對角徑即測量骶骨岬至恥骨聯合下緣間的距離,正常的長度平均為125厘米。由此減去15~2厘米,大體上相當於真結合徑的長度。

真結合徑用特製的真結合徑測量器測量,其正常的長度,平均為105~11厘米。

產力

包括子宮收縮力(簡稱宮縮)、腹肌及膈肌收縮力(腹壓)和肛提肌收縮力。

宮縮是指子宮體發生不隨意而有節律性、陣發性的收縮。也叫做陣縮,是胎兒娩出的主要動力。

腹壓是指腹壁肌肉的收縮與橫膈下降而引起的腹內壓上升的狀態。腹壓有輔助子宮收縮的作用,尤其在胎兒娩出時需要使用腹壓。

提肛肌的收縮,對胎兒頭的內旋轉和娩出有輔助作用。此外,在胎盤隨後娩出時,能幫助腹壓將胎盤排出。

腹壓和提肛肌的收縮都在分娩的後期使用,即子宮口全開,胎兒將出世的時候才使用。當宮口未開全前,胎兒是出不來的,這時主要靠子宮有規律的收縮來擴張宮口,使胎兒逐漸下降。宮口未開全前千萬不可使用腹壓和收縮提肛肌。否則容易造成宮頸水腫或胎兒宮內窘迫等不良後果。宮縮時,做深呼吸運動可以防止過早地用力,減輕不適。當宮口開全時,助產人員吩咐產婦像解大便一樣腹部用力,就是需要使用腹壓和收縮提肛肌了,這樣也就可以使胎兒盡快地娩出。

當子宮反複收縮,裝有羊水和胎兒的袋子(胎膜)中的壓力就會逐漸增強。隨著壓力的增強,胎膜從子宮壁脫落,整個將子宮口撐開,形成胎胞。正常情況下,在子宮開全的前後,胎胞因經受不住壓力而破裂,出現破水現象。破水後,流出羊水對產道將起潤滑和清潔作用,胎兒就可以順利地通過產道。

破水時,要注意羊水的顏色。正常的羊水顏色清,呈乳白色。如果羊水為深草綠色,證明胎兒在宮內有缺氧現象(臀位例外),這是胎兒糞便混入羊水後造成的變化。

胎兒

胎兒因素是指胎位、胎兒大小及胎兒是否畸形。

因為人體的產道是一個縱形的管道,所以無論頭位或臀位,胎體縱軸(指胎兒從頭到腳的軸線)均與母親的骨盆軸(人體從上到下的軸線)一致,容易通過產道。頭位較臀位對分娩更為有利。這是因為胎頭徑線比胎臀大,胎頭雖然是胎兒最大最硬的部分,但胎頭具有一定的可塑性,胎兒的顱骨在分娩過程中能夠重疊,對產道能起擴充的作用,隻要胎頭娩出則胎體、胎臀就順利娩出了。

臀位是胎臀先通過產道。由於胎臀比胎頭的周徑小,陰道未能得到充分的擴張,在胎頭隨後娩出時容易發生困難,發生窒息甚至死亡。

如果胎位呈橫位,胎體縱軸大於母體骨盆軸,足月活胎是不能通過產道的,對母子的生命安全威脅極大。遇到這種情況,家人一定要盡早送醫院處理,不可貽誤時機。如果產前檢查出胎位不正,或產時(農村地處偏遠地帶在家分娩的)發現胎兒小手先出來時,一定要將產婦送到醫院分娩或搶救,否則子宮破裂會造成產婦生命危險,給家庭帶來極大的不幸。

胎兒過大,或胎頭周徑大,或過期胎兒胎頭顱骨較硬時胎頭不易變形,即使骨盆正常,也可以引起相對性不對稱,造成難產。胎兒發育正常,或偏小,如果產力、產道正常,一般不會發生難產。

由於各方麵的原因,會造成胎兒某一部分發育異常,如腦積水、聯體雙胎等。胎頭或胎體過大,通過產道時容易發生困難。因此,預防胎兒畸形的有效措施之一就是做好圍產期保健,做好產前診斷、檢查,進行早期診斷,以便中止妊娠,避免造成分娩困難,危及母體安全。

決定分娩的產力、產道、胎兒這三個因素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也是分娩過程中的關鍵因素。這三個要素如果一切正常,胎兒就能平安降生。隻要其中一個發生問題,就會造成不同程度的分娩困難。不過,大多數人在分娩時,三個要素都能夠“正常發揮”,而且“配合默契”。每個孕婦在分娩的過程中都應該按醫生的指導,積極配合。這樣分娩就會順利進行了,一切驚慌、恐懼都是沒有必要的。

分娩的飲食營養

第一產程(宮頸擴張期)占分娩過程的大部分,時間較長。由於陣痛,產婦的睡眠、休息和飲食均受影響,精力、體力消耗較大。因此,為了保證第二產程(胎兒娩出期)能有足夠的力量,應鼓勵產婦進食。食物應清淡易消化,在胃內停留的時間不宜長,故應以澱粉類食品為主,並結合產婦的喜好,給以半流質或軟食,並少吃多餐。

第二產程(胎兒娩出期)可根據情況供給流質食品,如果汁、藕粉等。一般第二產程較短,如產婦不願攝食,不必勉強。

分娩疼痛的對待

在分娩時,許多產婦感到十分恐懼,精神特別緊張,使得分娩時的疼痛加劇,甚至給分娩帶來障礙。這是因為產婦對分娩疼痛缺乏正確的認識。

分娩時的陣痛,是人類乃至其它動物分娩時不可避免的正常生理現象,這種分娩時的疼痛與異常情況,如受傷、疾病等產生的疼痛有著本質上的區別。正因為這一區別,在分娩時如果產婦能平靜地、無所畏懼地去接受它,那麼分娩時的疼痛就會感到並不可怕了,就會感到這種疼痛是完全可以忍受的,是暫時的,很快就可以過去的。

同樣程度的疼痛,對不同的人感覺不同,反應不同。有些人感到不很疼痛,有些人感到十分疼痛,甚至無法忍受。這是因為精神原因、心理原因所致。疼痛恐懼、精神緊張、心理承受能力差,中樞神經對疼痛的敏感性就會大大增強,疼痛就會更加厲害。反之,中樞神經對疼痛的敏感性就會降低,疼痛感就會減輕。

精神上、心理上對疼痛的恐懼是造成子宮、骨盆肌、腹壁肌緊張的主要原因。而這種緊張又是加劇疼痛的主要原因,這種惡性循環無疑使產婦更加痛苦。因此,隻有正確地對待分娩,在分娩前作好精神上、心理上的準備,冷靜地、無所畏懼地接受分娩時不可避免的疼痛,才會順利地度過分娩,減輕分娩的疼痛。

分娩注意的問題

孕婦從有規律的子宮收縮起,到胎兒、胎盤娩出為止,即從臨產開始到分娩結束的全部過程,分成三個產程或三個階段。這三個產程或三個階段所需要的時間,因人而異,有的隻需幾小時就結束分娩,而有的則需24小時以上甚至2~3天,才能結束分娩。

分娩時間的長短和產婦的年齡、胎位、身體素質、精神因素、子宮頸的擴張等有關。初產婦第一產程一般需12~16小時左右,經產婦因子宮頸和骨盆底的組織經過分娩的擴張變得鬆弛,所以比初產婦分娩進展得快,產程在6~8小時以內。有的產婦宮縮特別強,產程也明顯地縮短。有的產婦,年齡偏大或精神緊張,畏懼分娩,可致產程延長。如果總產程超過24小時則稱為“滯產”。一旦滯產,手術和感染的機會都將增加。

臨產時不要緊張,要照常用餐和休息,子宮收縮時進行腹部深呼吸和按摩腰部及腹部酸痛部位,聽從醫護人員的指導和緊密配合,以便順利度過分娩期,縮短產程時間。

要正確對待分娩,去掉“怕”字。有些產婦對分娩十分懼怕,認為生孩子疼得要命,是“九死一生”,由於精神緊張,臨產前吃不下,睡不著,消耗了體力,到真正臨產時,疲乏無力,因此常發生子宮收縮無力致使產程延長。

分娩是一種自然生理過程,沒有必要顧慮和擔心,順其自然,精神不必緊張。

臨產前適當吃一些巧克力,吃入後很快會被身體利用,增加產婦對熱量的需要,有利於分娩。

分娩方式的選擇

分娩方式是不能由產婦或家屬任意選擇的。是陰道分娩還是剖宮產,應該由醫生酌情決定。

剖宮產在搶救胎兒,挽救產婦生命中起了重要作用,但它畢竟是手術,不是簡單、安全、快速的最佳分娩方式。與陰道分娩比起來,施行剖宮產的產婦,出血多,感染的機會多,術後恢複比較慢。剖宮產的胎兒,由於一下子來到大氣中,顱內出血的可能性增加,由於臍帶被迅速剪斷,容易貧血和體重下降。因此,剖宮產並不適於每一個產婦。當發生下麵幾種情況時,醫生考慮施行剖宮產:胎兒窘迫;產前大出血,前置胎盤,胎盤剝離;滯產,或產程進展不順利,宮縮乏力;骨盆狹窄,或有陰道阻塞者。

陰道分娩的胎兒,娩出以額、鼻、口為順序,可以擠出胎兒口腔、鼻內粘液和羊水,清理呼吸道,使出生後的嬰兒呼吸道通暢。另外,子宮的收縮使胎兒胸部受到規律性擠壓,有利於出生後的自然呼吸,還可以將胎兒吸入肺內的少量羊水擠出來。剖宮產將失去這些有意義的經曆。

分娩的采取姿勢

在分娩第一階段的初期,可試用各種各樣的姿勢,因為不同時間采取不同姿勢會感到舒服些。這些姿勢有:

保持直立

在早期宮縮期間使自己俯撐在附近的一個平麵上,例如椅子的坐位或者醫院的床,根據平麵高低,必要時可以跪下。

朝前坐下

麵對椅子坐下,把一個坐墊或枕頭放在椅背上方。頭靠在交叉起來的前臂上,保持兩膝分開。也可以在椅子的坐位上放一個坐墊。

倚靠在丈夫身上

臨分娩的早期,在仍可能在周圍活動一下的時候,宮縮時可以俯依在丈夫的身上,這樣便於按摩孕婦背部兩肩。

身體向前跪著

兩腿分開跪下,身體放鬆朝前傾靠在一塊坐墊或枕頭上。盡量做到背部保持平直。兩次宮縮的間歇期可側著坐一下。

趴在地上

雙手和兩膝著地,趴在地上,來回傾斜骨盆。背部不要拱起。在兩次宮縮的間隙,身體放鬆,重心向前移,把頭放在兩臂上休息。

臀位分娩方位和種類

臀位分娩屬於異常胎位分娩,僅占分娩總數的3%~4%。分娩時胎兒的臀部先露出。能骨為指示點,胎位分左、右兩側,又各分前、橫、後等共6個方位,如左骶前、右骶後等。由於胎兒在子宮內的姿勢不同,可分為下列幾種。

混合臀位

即完全臀位。胎兒在於宮內的姿勢呈四肢屈曲、胎頭俯屈位;臀部坐在骨盆上,似頭先露的倒位。

單臀位

是指胎兒兩骸關節屈曲,兩腿伸直在胸、腹部,隻有臀部坐在母體骨盆上。

足先露

胎兒呈單足或雙足立於母體子宮內。

以上三種臀位中前兩種要比後一種常見些。

臀位分娩特點

臀位分娩具有以下特點:

臀位分娩機轉較頭位複雜。胎兒身體的最大徑線為兒頭,頭位分娩時在第二產程中有較充裕的時間容許頭位娩出。一旦頭部娩出,胎體的其他部分很容易隨之而出。臀位分娩時胎頭最後娩出,所以臀、肩、頭均需按分娩的機轉逐步分別娩出,體積較大的頭部最後隻能在短時間(8分鍾)內娩出;否則臍帶長期受壓,胎兒血液循環將停止,從而導致新生兒窒息、死亡或留有後遺症。

臀位分娩時,如果先露出,則易引發並發症。

糖尿病孕婦的分娩

糖尿病孕婦腹中胎兒多發育速度快,體重大,一般都超過4000克,脂肪也相對較多,肩圍的寬度要超出頭圍。正常胎兒頭部是身體最寬大的部分,頭部娩出後其他部位均能順利娩出,但糖尿病患者的胎兒常常容易發生“肩難產”,即胎頭娩出後,寬大的肩部卡在骨盆內不易娩出,可造成胎兒窒息、鎖骨骨折,嚴重時可致胎兒死亡。母親也有產道撕裂、產後出血等危險。但是,如果孕期及早治療糖尿病,胎兒的發育可以正常,體重也不會過大。所以糖尿病孕婦的分娩方式要區別不同情況采取不同的處理措施。

如果孕婦沒有合並高血壓等其他異常,胎兒中等大小,沒有缺氧等異常,孕婦骨盆正常,糖尿病病情穩定,那麼可以從陰道分娩。

在下列情況下應采用剖宮產:糖尿病病史10年以上,伴有血管病變;胎兒大;胎位不正;孕婦有其他嚴重並發症;過去有死胎或剖宮產史;胎兒在子宮內缺氧;已除外胎兒畸形。

因糖尿病孕婦剖宮產時容易發生產後出血、手術後也易發生感染、傷口愈合不好;剖宮產的新生兒容易合並肺部疾病,如窒息、濕肺、肺透明膜病等,因此,剖宮產並不是絕對安全的分娩方式,尤其糖尿病孕婦選擇此手術時要慎重,切不可無原則地隨便手術。

糖尿病孕婦所生的孩子要作為高危兒重點護理,仔細檢查有無先天畸形、呼吸係統疾病及代謝異常,如低血糖、低血鈣等,此外,還要加強預防感染的護理工作。

雙胞胎分娩的注意問題

雙胎的特點可以歸納為兩點:一是胎兒多;二是子宮大。正由於此,孕婦的負擔較重,行動更加不便。此外,孕期容易並發妊高征、胎位不正,易早產(雙胎兒比單胎兒平均早生3周左右)。在分娩過程中也容易出現下列問題。

子宮收縮乏力

由於子宮過度膨大,子宮肌被延伸,其收縮力就會降低,因而宮頸口擴張慢,使產程延長,產婦容易疲勞。產後子宮收縮無力,出血多。

胎位不正

由於子宮內有兩個胎兒,比較擁擠,兩個胎兒彼此影響而胎位不易調整,偶爾發生兩頭絞鎖或嵌頓,特別是第二個胎兒的胎位異常較多見。

臍帶脫垂

由於胎位不正(臀位、橫位等),致臍帶脫垂的幾率增加。

胎盤早剝

當第一個胎兒娩出後,子宮明顯縮小,可產生胎盤早剝而出血。

手術操作的機會增加

如內倒轉術、臀位牽引術、手法轉胎頭,甚至子宮收縮乏力需做剖宮產結束分娩等。雙胎分娩屬一種高危妊娠分娩。要嚴密觀察產程;注意胎心、宮縮、宮頸開大情況;注意產婦血壓、脈搏、呼吸;照顧好產婦生活和休息。產程進展差時應及時做好輸液、輸血及搶救胎兒的準備,特別是對第二個胎兒。當第一個胎兒娩出後應立即斷臍並消毒、結紮,助手在腹部外扶持第二個胎兒的胎位,使其入盆。人工破膜時要注意操作慢而穩,盡力避免臍帶脫垂或胎盤早剝。幾乎每位雙胎產婦都需用催產素液靜脈點滴以加強宮縮。當第二胎兒前肩娩出後加大催產素的濃度和劑量,以預防產後出血。當兩個胎兒都娩出後在產婦的子宮底部加1~2千克的砂袋壓迫,以免腹壓突然下降造成休克。

一句話,隻要孕婦全力與醫護人員配合,按醫護人員要求做,陰道分娩是不會出什麼大問題的。產婦若有嚴重的合並症,如心髒病、高血壓等,不能負擔分娩者,剖宮產是一種比較好的選擇。

分娩中配合接生技巧

經產婦宮口開大8厘米左右時,分娩就要開始了。而初產婦要等到宮口開全,經陰道口可看到胎頭時,分娩才即將開始。

通常,用肥皂、溫白開水及1/5000的新潔爾滅液依次衝洗陰部及大腿上1/3。衝後,再用75%的酒精紗球擦拭幹淨。若產婦有對上述消毒藥液過敏史時,應提前告訴醫生以便更換其它消毒液。當醫務人員為產婦衝洗外陰時,產婦不要隨意移動身子及抬高臀部,以免藥液向腹、背部流灑。外陰衝洗幹淨後,更不能用手去觸摸衝洗過的部位,以免汙染產台。

分娩時,產婦以采取何種姿勢為好,目前國內外尚在探討之中。有的國家試行“立位”或“坐位”分娩法。我國目前主張采取“臥式”分娩法。

胎兒的娩出,要靠子宮收縮力與產婦屏氣施加腹壓二者的合力。產婦分娩仰臥於產床上,擺正姿勢,才能最大限度的減少胎兒娩出的阻力及發揮腹壓的作用。仰臥時,兩腿股及膝關節屈曲,盡量分開,不要並攏。子宮收縮來臨時,產婦應長長地吸一口氣,憋一會,待有大便憋不住的感覺時,閉住雙唇,像解大便似的,用長勁,往下屏氣加大腹壓。同時,雙手緊緊拉住產床兩側的布帶,或抓住床邊,兩腳蹬住床,往下用力。產婦不可將勁用在脖子上,也切忌在用力時扭動身體或擺動臀部。產婦應將臀部坐在助產人員帶手套的手上,這樣可使會陰得到保護,防止胎兒經陰道娩出時撕傷會陰。宮縮間歇時,應抓緊休息,以養精蓄銳。待下次宮縮時,用同樣的方法加大腹壓。若在沒有宮縮時仍屏氣用力,單靠腹壓一種產力,則不能有效地將胎兒逼出。相反,由於體力的消耗,產力的分散,延長胎兒娩出的時間,胎兒在產道內滯留過久,胎頭被擠壓過度變形,可引起新生兒顱腦損傷、顱內出血、呆傻、癱瘓,甚至死亡。

當胎頭的後枕部(後腦勺)在母親的恥骨弓下露出時,助產人員將用手控製胎頭,使其緩慢地,以最小頭徑娩出。產婦必須聽從助產士的囑咐,停止屏氣,大口哈氣。如若不然,若在這關鍵時刻產婦不與助產人員配合,在宮縮的同時仍屏氣加腹壓,則可使胎頭急速通過尚未充分擴張的會陰,導致陰道及會陰嚴重撕傷,重者可波及肛門括約肌及直腸壁,使陰道和直腸貫通,造成會陰嚴重裂傷。若修補不當或愈合不佳,可遺患終身。

胎盤在胎兒娩出後大約10分鍾娩出,在娩出時,應注意不要全力加大腹壓。此時產婦也無任何不適感。若助產者在協助胎盤娩出,牽拉臍帶時,產婦覺腹部劇烈牽扯樣痛,則為異常現象,可能由於胎盤粘連、植入,子宮內翻所致,應立即報告醫生。否則可引起致命的痛疼與出血休克死亡。

總之,要想順利地度過分娩關,產婦必須與醫務人員配合,聽從指揮,須屏氣用力時,須屏氣,須鬆氣時,必須鬆氣,注意不要自作主張,給分娩帶來不必要的麻煩。六、分娩的過程

分娩第一期輔助動作

腹式呼吸

陣痛發作後即做這種呼吸運動。能幫助鎮定情緒,減緩痛苦,而且能充分吸入氧氣,促進體內血液循環。大口吸氣,還能增加腹內的壓力,促進分娩。

動作要領

呼吸仰臥、屈起雙膝,把雙手輕輕放在下腹部上,以每分鍾15次左右的速度進行吸氣,呼氣,在宮縮時反複進行。

宮縮過後便放鬆和休息,坐著時也可做。

鬆弛法不做輔助動作時,為了消除肌肉僵硬,使全身放鬆和休息,可采取側臥姿勢。

自我按摩在隻用腹式呼吸已不能緩解越來越強烈的陣痛時,可在做腹呼吸的同時,進行自我按摩。

腹部按摩

兩手掌放在腹部兩側,在宮縮時,邊吸氣邊將手從上向下推摩;邊呼氣邊將手從上向下按摩。亦可在腹部兩側作圓圈式摩擦。

壓迫

當腿抽筋,腰和大腿發硬、疼痛時,可壓迫患處,減緩痛楚。

壓迫髖骨的內側

手掌放在髖骨處,拇指朝裏,其餘四指朝外,配合深呼吸,在呼吸時拇指用力壓迫髖骨的內側。

壓迫腰部

把拳頭墊在疼痛處,做深呼吸,呼氣時用力壓迫患處,吸氣時放鬆壓迫。側臥時可用拳頭壓迫腰部,站著時亦可用兩手壓迫腰部。

壓迫大腿根部

當腿抽筋時做此動作。

分娩第一期注意事項

不要太早上床

當子宮開始收縮時,若真的很疲倦,可以在床上躺著休息。

若不疲倦,應盡量站起來走動走動,或是坐在椅子上做點簡單的手工、看電視、聽音樂,以緩和緊張的情緒。

子宮收縮時做腹式呼吸

以腹式深呼吸代替用力,也可使孕婦舒服些。當收縮變得強烈時,腹式深呼吸的吐氣能壓迫腰骨內側,也會感覺舒服些。

當然在第一期快要結束時,為了度過子宮強烈收縮的痙攣,在腹式深呼吸之間可輕微地用力,但是不可任意用力,必須獲得醫生或助產士的許可才行。

不要用力

這時即使子宮已規則地收縮,也不必急著用力。雖然用力會使孕婦感覺舒服些,但由於子宮口尚未開到足以讓胎兒通過的寬度,所以,用力對分娩的進行毫無稗益。不僅如此,由於下腹部用力促使骨盆底的肌肉收縮,反而會加重子宮口的擴張及胎兒下降。太早消耗體力,等到第二期真正需要用力時卻已精疲力盡,到時候可就麻煩了。

借機補充睡眠

利用子宮收縮會中途減弱,甚至消失時,安心地睡個覺。這類型的分娩方式雖然耗費較多時間,但與其焦躁不安地胡思亂想,不如放鬆心情好好休息,養足精神分娩才會順利。實在睡不著時,服用少許安眠藥也無妨。

要勤於排尿

由於行動不方便,有些孕婦,有憋尿的習慣,但是,忍尿會使膀胱充滿尿液,妨礙胎兒的下降。所以一有尿意應趕緊上廁所。

多攝取食物

應利用收縮的空檔,吃少許容易消化的食物,餓著肚子是無力分娩的。但不可飲食過度。

破水時切勿驚慌

有些產婦在進入產房前就已經破水,反正人在醫院裏,所以不必擔心,隻要找到醫生即可。

分娩第二期輔助動作

用力

仰臥,屈膝,雙腿盡量分開,腳後跟盡量靠近屁股;大口吸氣將胸部充滿,輕輕地慢慢地呼出,憋氣,像大便用力時那樣慢慢向肛門運氣、用力,這時將下顎緊抵在胸口上,後背緊緊貼在床上,不能弓起後背。用力時不能漏氣。可以請丈夫用手掌按住肛門,如果按下去的手像被推回來似的,就說明很好的掌握要領了。練習用力要在35周左右開始,每天練習1~2次,但要注意掌握動作要領,嚴禁真正用力。

短促呼吸

這個動作在第二產程快要結束,胎兒的頭部就要娩出的時候進行。由於胎頭的壓迫,孕婦會不自主地產生向會陰部用勁的屏氣感,想讓他盡快出來。但這是必須避免的動作,因為這時的會陰部撐得像紙一樣薄,再用力的話,會撕裂陰部。這時做短促呼吸可防止繼續用力,減輕過強的壓迫力,避免產道損傷。其要領是:兩腿分開膝蓋彎曲,雙手交叉於胸前,全身放鬆,把嘴張開,做“哈、哈、哈”的連續短促呼吸,就像跑步時喘氣一樣。必須指出,呼氣的量必須和吸氣量相等。切忌呼氣量大於吸氣量,否則可能造成大腦氧氣不足,引起腦貧血。如果怕做不好短促呼吸,可捏起鼻子試試看。

分娩第二期注意問題

按醫生的指示用力

收縮一次約用力三次,產婦要遵照醫生或助產士的指示,務必配合收縮用力,才能使用力達到最佳的效果。

若子宮未收縮時用力,不但無用,還會使自己精疲力盡。用力時,隻要采取最容易用力的姿勢即可。還看不見嬰兒頭部時,可采取側臥,好像要抱住腳似地用力,如此較為容易且效果頗佳。看得到胎兒的頭部時,由助產者從兩側握住產婦的腳部,並抬高讓產婦用力的方式,也有很大的效果。

用力之間做腹式深呼吸

當子宮收縮暫停時,可趁機做二、三次的腹式深呼吸,為下次收縮時的用力做準備。

適時作短促呼吸

胎兒頭部最大的部分要出來時,不可用力,醫生或助產士會教給怎麼做,當獲得指示後,應立刻將手交叉放在胸上。無論如何都不可用力,隻要“哈!哈!”地做短促呼吸即可。因為這時即使是輕微地用力或發出聲音,也能使胎兒的頭部順勢迅速飛出,對會陰部甚至肛門造成意想不到的重大傷害。

開始消毒

外陰部消毒過後,產婦必須仰臥,雙腿盡量張開,膝蓋彎曲。

解渴僅止於潤喉的程度

產婦開始用力後,特別容易口渴,此時,可用吸飲的方式喝些不甜的紅茶、果汁、茶等,但僅止於潤喉的程度,不可飲太多。

分娩第三期注意問題

不可用手碰觸下腹部

在胎盤娩出之前,不可用手碰觸下臍部,如果用手碰觸、刺激下腹部,尤其是子宮的部分,會造成反射性的子宮收縮,而阻礙胎盤的娩出。

兩腿要盡量張開

胎盤娩出後,在外陰部消毒幹淨之前,兩腿要盡量張開,以方便醫生和助產士工作。

有傷治傷

因分娩而使會陰部、外陰部或子宮頸管部出現傷口時,必須將傷口縫合。此時,要采取醫生所指示的姿勢,以方便醫生縫合陰道壁及陰道入口的傷痕,才不會有礙今後的健康。

分娩采取背痛性方法

當胎兒麵對產婦腹部,而不是背對腹部時,胎頭會壓迫產婦脊柱而引起背痛。可用下麵方法來減輕疼痛:

(1)宮縮期間保持雙手和兩膝著地姿勢,向前屈身,支撐著體重,這樣胎兒的體重不會壓迫背部,也可來回擺動骨盆,在兩次宮縮間隙可在周圍活動一下。

(2)請丈夫按摩背部,在宮縮間歇期用盛有熱水的玻璃瓶壓緊脊柱。

分娩減輕疼痛的方法

(1)宮縮間歇期間保持活動,這會幫助減輕身體上的疼痛。

(2)宮縮期間采取舒服的姿勢休息。

(3)盡可能保持直立,這樣胎頭能穩固地頂在子宮頸上,促使宮縮更有力並且對子宮頸張開也更有效。

(4)盡量不去想宮縮,把注意力集中到自己的呼吸上。

(5)兩次宮縮的間隙要放鬆,以節省體能到需要時使用。

(6)借助呻吟、歎息等來減輕疼痛。

(7)一次宮縮時,不要去想接下去還會有多少次宮縮,應把宮縮看成是分娩的必然反應。

(8)要經常排空小便,以使膀胱不致因漲滿而占據應屬於胎兒的空間。

分娩中要定時聽胎心

胎心反應了胎兒在母體內生長發育及生命健康的情況。分娩中,子宮收縮不斷加強,可致胎兒間歇缺氧,但可在子宮鬆弛時恢複。如果產程過長,滯產,胎兒受壓過久,或臍帶過短,臍帶繞頸、繞身,臍帶脫垂等,都可能引起胎兒缺氧,以致出現胎心變化。胎兒缺氧初期表現為胎心加快,繼而變慢且弱,甚至停跳。這意味著胎兒宮內死亡;即或不死,也有出現後遺症的可能。因此,必須定時聽胎心,如發現胎心異常,就應增加聽胎心的次數,查找原因,及時處理尚有機會挽救胎兒。

正常分娩時,在第一產程潛伏期可每隔1~2小時,於子宮收縮間歇期聽1次胎心,並做記錄;宮縮緊時每半小時聽1次胎心。第二產程中宮縮頻(1~2分鍾即宮縮1次),須注意胎兒有無急性缺氧情況,應勤聽胎心,一般每5~10分鍾聽1次。高危妊娠者,應在第一產程即用胎心電子監護儀連續監測胎心情況。如無胎心監護裝置,可用胎心聽診器勤聽胎心,一旦發現胎心的情況有異常變化時,就要立即采取相應措施處理,因此分娩時定時聽胎心,很有必要。

分娩中要做肛檢

觀察產程是接生中很重要的一環,特別是第一產程中的許多動態變化對分娩有很大的指導意義。

肛檢是產程觀察中的重要手段之一。它可以了解子宮頸口開大情況;子宮頸成熟與否(宮頸鬆、軟、薄,宮頸管消失、位置居中是成熟宮頸);胎膜是否存在;胎位;胎兒先露部高低;胎頭與骨盆是否相稱;胎頭有無過分受擠壓等。

隨著產程的進展,要定時做肛查。如肛查有異常時,再在消毒情況下進行陰道檢查。如陰道出血較多,懷疑有前置胎盤者,禁止做肛查,避免觸及胎盤,造成流血不止。

分娩中要做陰道檢查

肛檢與陰道檢查是產程觀察中的重要手段,肛檢查可以了解宮頸口開大和胎頭下降情況,但當有下列症狀之一時,就需要檢查陰道。

(l)在肛查不清楚時改用陰道檢查;

(2)胎位異常需用手法轉胎頭;

(3)需要人工剝離胎膜或人工破膜以促進產程時;

(4)需要進行骨盆內測量;

(5)陰道出血需進一步查明原因(先配好血);

(6)第二產程進展較慢,需查清原因;

(7)第二產程需要施行陰道手術助產時。

陰道檢查前,須進行流水線。檢查的內容包括陰道結構,宮頸的性質(厚薄、軟硬、水腫)、位置、開大程度,胎兒的先露部分,胎位,先露部高低,胎頭有無水腫和血腫,有無顱骨重疊,胎膜是否破裂,羊水性狀,有無胎便汙染,有無臍帶脫垂,有無陰道出血等。

分娩中陰道粘液栓檢查

在第一產程中,子宮收縮力度逐漸加大,子宮頸口也漸漸開大。由於宮頸口開大,宮頸局部的毛細血管和小血管破裂,陰道可有少量出血,同時宮頸的粘液栓也隨子宮頸口開大而排出。因此,產程開始後陰道有少許血性粘液性分泌物流出(叫作“血先露”,即“見紅”),隨著產程的進展,可有中等量陰道血性粘液栓排出,這屬於正常情況。此時配合肛診,宮頸口至少開大約5厘米或以上,如宮縮強,估計2~3小時內子宮頸口即可開全,第一產程將結束。但是,如果陰道出血量多、活躍、有大血塊,應考慮產間異常出血,這可能是胎盤病變所致,如胎盤早期剝離、前置胎盤等,要引起高度重視。

分娩中觀察羊水性狀意義

羊水是胎兒生存的空間,在它的保護下,胎兒才能正常生長、發育,避免外界的創傷與不良刺激。正常羊水呈半透明、清亮水性,可見少許白色的胎脂及胎毛。胎膜未破時,從陰道內通過羊膜鏡可觀察到羊水的顏色和性狀。

多數產婦在臨產後宮口開大到一定程度時,胎膜自然破裂,但約有10%的產婦尚未臨產胎膜即破。其羊水的性狀可有如下意義:

(1)羊水被胎便汙染,其汙染的程度可分為三度。

Ⅰ度:羊水呈淡綠色,質薄。

Ⅱ度:羊水呈深綠色,質較厚,可汙染胎兒皮膚、胎膜和臍帶,即羊水中度胎糞汙染。

Ⅲ度:羊水呈褐綠色,質厚,呈糊狀,可汙染胎膜、臍帶、胎盤,甚至被胎兒吸入呼吸道。

(2)胎兒宮內缺氧的程度往往與羊水汙染的程度成正比。

(3)胎兒吸入汙染的羊水,生後有新生兒窒息的可能。如果呼吸道被汙染的羊水堵塞,胎兒生後易發生重度窒息,預後很差。

發現羊水汙染,應立即聽胎心。胎心異常,但宮口已開全,應即刻進行陰道手術助產。如短期內不能陰道分娩者,應急行剖宮產,同時做好搶救新生兒的準備。

胎兒從母體娩出的過程

在母腹中生長發育了9個月零10天的足月胎兒或早產兒要與母親見麵,需先闖過“三關”。

宮口關

宮口關是胎兒需闖過的第一關。

母親的子宮頸口在未孕時,僅有數毫米大小;分娩時,必須擴張至10厘米,才能通過胎兒身體中最大部分——胎頭。

胎兒本身並不具備娩出能力。胎兒借助母體子宮肌肉收縮的下推力(一次上等的宮縮可施加在胎兒身上14千克的推力),及母親屏氣加腹壓對胎兒的逼出力,首先向產道方向“下降”,闖過宮口關。

骨盆關

當通過“宮口關”後,胎兒還需繼續通過阻力最大的“骨盆關”。與胎兒先露部相比,並不十分寬裕的骨產道,即堅硬又波折,胎兒為適應骨盆內髒的特點,先將頭“俯屈”,以縮小自己占居的空間,便於下降,當前進中遇到狹窄處時,又“內旋轉”,使胎頭矢狀縫(前後徑)與稍大些的中骨盆和骨盆出口前後徑相一致。胎頭在竭盡全力後,始通過骨盆的入口、中段和出口,到達盆底。

盆底關

盆底關是胎兒見到母親需闖過的最後一關。盆底是由肌肉和筋膜組成。

由於盆底對胎頭的上托阻力,露於陰道口的胎頭開始“仰伸”,使額、鼻、口、下額相繼經陰道娩出。胎頭娩出後,為與在中骨盆的胎肩取得一致,又行“外旋轉”,隨後前肩、後肩、胎體相繼娩出。

由此可見,胎兒的娩出需經過“下降”、“俯屈”、“內旋轉”、“仰伸”、“外旋轉”等一係列複雜、精湛的本能動作完成,在這期間任何一步出現故障都有可能發生難產。

為新生兒清理呼吸道

胎兒的宮內呼吸為非獨立呼吸,是利用胎盤靠母親進行的。當宮口開全胎兒娩出時,由於產道、子宮的收縮和產婦的腹壓壓迫胎兒胸壁,加之外界大氣壓與胎兒肺內的負壓形成明顯壓差,使娩出的新生兒建立了自主呼吸。斷臍後,新生兒完全脫離了母體,靠獨立的呼吸、循環進行氣體交換,攝取營養和排泄。

在子宮內胎兒的呼吸道和消化道內存有羊水,當胎兒經產道娩出時,咽喉部的羊水排泄不淨;若胎兒發生宮內缺氧,胎兒吸入被胎糞汙染的羊水,可阻塞呼吸道,出生後若不及時清除,容易致新生兒窒息。如果汙染的羊水吸入肺中,可繼發羊水吸入性肺炎等疾病。

所以,在胎兒剛一脫離母體,還沒有獨立呼吸之前就要為其清理呼吸道。

胎盤從子宮剝離並娩出

有三個特征可表明胎盤從子宮剝離。這三個特征分別是:①從外陰部可見臍帶下滑;②陰道有少量鮮血外流;③接生者以手在恥骨聯合處隔著腹壁按壓子宮時,臍帶不動。

無論處於這三種情形中的哪一種,用手牽拉臍帶,胎盤即可順利娩出。胎盤娩出時有兩種方式:一種是胎盤由中央部先剝離,逐漸胎兒麵先娩出,這種方式的胎盤娩出比較順利,胎盤、胎膜較完整;另一種方式是胎盤由邊緣先剝離,則胎盤的母體麵先娩出,這樣,胎膜容易卷在胎盤組織之後被陰道擠壓,加以牽拉之力,使胎膜撕裂成小片,容易殘留在子宮腔內,造成胎膜滯留。所以在胎盤娩出遇到後一種情況時,接生者應將胎盤由母體麵翻轉成胎兒麵,並仔細檢查胎膜,以免滯留。胎兒娩出30分鍾以上胎盤尚未娩出者,叫作胎盤滯留。胎盤長時間不娩出,可引起產後出血多,對母體健康不利。有時雖然胎盤、胎膜滯留不多,也會引起產後大出血。因此,當胎盤娩出後要仔細檢查胎盤和胎膜,不論殘缺大小,都必須清宮。

胎盤正常情況下,是在子宮底部或子宮的前壁、後壁或兩側壁的蛻膜上,當胎兒娩出後,子宮明顯縮小,而胎盤不能縮小。胎盤、胎膜一般於胎兒娩出5~10分鍾內從子宮壁上逐漸分離下來,然後再由子宮收縮將其排出。對胎盤的娩出幹預過早、過晚均可造成不幸後果。

分娩後產婦留在產房觀察

產婦順利產下胎兒後,並不能說明母親至此毫無危險可以高枕無憂地回病房休息。而是還要留在產房1~2小時進行觀察。原因是:胎盤娩出後,子宮壁的胎盤附著處尚留有較大的創麵,子宮須行有效的收縮,方可使創麵血竇關閉,起到止血作用。但產婦在經曆較長時間的分娩過程後,精神、體力消耗都較大,加之有些產婦合並有其他並發症和產程中可能出現的異常等,可使子宮收縮乏力,甚至可造成產後大量出血,危脅到產婦的生命。如果分娩後把產婦直接送回病房休息,沒有醫護人員的細心觀察,一旦出現產後大出血,再次返回產房處理,無論在時間上、體力上都會帶來很大損失,往返病房也增加感染的機會。

因此,產婦分娩後留在產房觀察很有必要。在產房中,醫護人員要定期觀察產婦血壓、心率、脈搏、陰道出血情況,按摩子宮,以防產後出血。除此之外,對於妊娠合並其他疾患和產程中出現的異常,也要特別關注,以便發生意外,及時采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