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切刀法。在運刀時,刀杆稍外傾斜,先以刀鋒右角楔入石中,隨即刀鋒左角切下,一起一伏,自上而下或自外向內以腕力和山、臂力行進。使用切刀法能使線條出現蒼雄、潑辣的效果。
3.衝、切混合刀法。在運刀時以衝刀為主,行進中混入切刀的因素。使用衝、切混合刀法能集前兩種刀法之長,表現出的線條趣味更加豐富。
篆刻的刀法
要領可以總結三個字,即“穩、準、狠”。
穩,胸有成竹,意在刀先,心平氣和,行刀穩重,效果方能精良。
準,看準行刀的方位、尺度,一刀到底,一氣嗬成。中途不徘徊,刻後不輕易修改、做作,任其天然成味。
狠,身心力聚,以“泰山壓頂”之勢大膽運刀,狠猛鍥刻,氣韻方能雄壯。
篆刻的擊殘
“擊殘”是一種修飾和補救印章效果的一種措施。古印傳至今日,經久變化,斑駁殘破,反而增加古趣。如果一味追求殘破朦朧,以至釀成散漫無度的惡癖,則無法收拾。以下情況可采取“擊殘”手法。
筆畫重疊呆板的。比如,橫向筆畫重疊,可來自橫向,將其中某些筆畫斷續地擊殘。
白文印空底較大處,可用刀角戳殘一些,以求空間的變化。
印文筆畫擁擠處,可將某些線條擊殘,以求疏散。邊框過於工整,印文中個別筆畫離邊框太近,空間感覺窒悶者,可以用刀背或刀頂將邊框或內,或外擊殘,以求自然生動、古樸。
篆刻的鈐印方法
鈐印是否得法,直接影響作品的成功與否。具體方法是:先用毛刷清除石屑,然後用棉布將印麵揉擦數通,均勻地蘸上不薄不厚的印泥。鈐印紙下麵所墊的東西不要太厚。一般朱文印下麵直接墊玻璃板,或一、二層薄紙。白文下麵多墊三層宣紙厚度的紙即可,也可墊一塊硬些的膠皮。若鈐印紙下麵墊的太厚,印泥容易“吃掉”印文的本來麵目,朱文印的筆畫會由細變粗,白文印的筆畫會由粗變細,鈐印效果失真。鈐印時要沉著,準確。印章鈐在紙上後,先用手掌心垂直按下,再微微地將印麵四角落實,便可揭印,鈐印如無把握,可利用“印規”。有針印經驗者,一次即可成功。
篆刻印章的邊款
印章的邊款稱為“款識”。石章上的邊款興於明清時期篆刻家的作品中,他們在治印時都刻上邊款,甚至把邊款當成篆刻藝術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邊款的內容,可刻有作者的姓名或雅號,作品的創作日期(如農曆的年號)、地點、作品的釋文。也可刻上詩、詞、句等,也可刻作圖案……,內容多種多樣。邊款的內容與字數不限。邊款的拓法一般采用“臘拓”、“墨拓”兩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