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書法1(3 / 3)

唐代的書法理論在三國、兩晉、南北朝基礎上更加精密、完善。如:孫過庭的《書譜》、張懷瓘的《書斷》、《書儀》及張彥遠的《法書要錄》都被後人奉為準則,對後世書論的創作產生了深遠影響。五代、宋、遼、金、元的書法是對晉、唐時期書法的追述與繼承,這一時期由於戰亂和政局不穩,呈現出複雜局麵。書法家轉向以書法抒發個人的情感意趣的軌道。出現了北宋的“宋四家”,元代的趙孟頫等名家。書法理論也獲得了發展,出現了如:《墨池篇》、《書史》、《宣和書譜》、《翰墨誌》、《廣川書跋》、《法書考》、《翰林要決》等理論著作。給當時及後世書法家的藝術創作提供了參考的文樣和理論的指導。

明代書法藝術基本上是繼宋、元帖學書法而後加以發展。而今人論及清代書法時,每以“帖學”、“碑學”劃分為前後兩期,大致以嘉慶道光之際為分期點。也就是以十九世紀二十年代以前為帖學時期,之後為碑學時期。這種劃分是否合理當另當別論。不過,宋元之後,以二王書學為中心的所謂碑帖學時代,至今已轉入最低潮,而學習漢魏以前的篆隸書法的作者,則逐漸增長,當是無可否認的事實。這時也是名家輩出、各領風騷。而這時的書法理論比前代更有成就,《書筏》、《藝舟雙楫》、《書概》、《廣藝舟雙楫》等理論著作相繼產生。

明清的書法作品如同繪畫一樣傳世、遺留的較多。當前見諸於市麵上出現的也較多。中國的書法和繪畫作品,至遲從魏晉以來,一直被曆代宮廷和民間作為藝術品珍藏起來,成為人們的精神食糧,但在流傳中竟出現了作品的真贗問題,困惑著收藏家、鑒賞家。而在曆史上也曾經有過贗品的官案。明清時,由於部分沿海城市的工商業先後發展起來,書畫的需求便日漸增多,明間製造贗品便應運而聲。什麼“蘇州片”、“河南造”、“湖南造”、“後門造”,鋪天蓋地,無孔不入。這也是困擾收藏家、鑒賞家難題所在。明清的作品雖然流傳很多,但裏麵魚目混珠、濫竽充數者也大有其作。因此,對於當下藝術市場中的收藏家、收藏界來說,購買、收藏這部分作品時應保持謹慎的態度。

書法的作用

書法具有廣泛的實用性

學書法最基本的活動是寫字,而寫字首要的目的是為了記事和交流感情,起碼的要求是把字寫得規範、整潔、清楚,使人看了樂於接受,如果把字寫得雜亂無章,甚至隨心所欲,胡亂造字,讀者如釋“天書”,無法辨認,就失去了它的實用價值。有些人認為寫字用毛筆不如用硬筆方便,硬筆完全可以代替毛筆,隻有寫毛筆字才學書法;有些人認為書法是“天才”的專利,“咱不是學書法的料”。特別是一些年歲稍高些的朋友,受“人過三十不學藝的”陳腐思想的束縛,認為學書法為時己晚。也有人認為書法及神秘,高深莫測,神不可征,形乃難表,好事難成。所有這些想法都是不可取的,因為隻要寫字就有法則可言,特別是有不少場合沒有書法“門麵”,絕對不行。例如,商標、廣告、標語、對聯、字畫條幅等都離不開書法。不可否認,使用鋼筆、圓珠筆及其他工具定字是方便快捷,但不管用什麼工具寫字其法則基本與使用毛筆相同,所以無論在何種方式寫字都應該學習書法。關於學書法年齡問題,從幼年或少年開始學,無疑優勢很大,但上了年歲的人學書法,也有不少長處;有知識、有生活、有閱曆、理解快、感受深、善抒發等,年輕人是無法可比的。至於“天才”,是專指“有這種才能的人”,任何聰明智慧都是靠熱情、勤奮和科學的學習換來的。“世上無難事,隻要肯登攀”,“狠下一條心,不怕事不成”。有位書法家答學生問時幾句短語很有教益,言簡意明,回味無窮。問“什麼年齡學書法最適合?”答:“從識字起,任何年齡都適合。”問:“我能成為書法家嗎?”答:“你認為你能——你準能!”學習書法和學習其他藝術一樣,隻要我們不懷疑自己的能力,有信心,有熱情,加上方法得當,定會獲得成功。千萬不要被一些壟斷者的玄學所嚇倒。他們把書法說得神乎其神,傳授抽象,舍本求末,昧於閉合圈內循環,貽誤後學。其實書法也像“窗戶紙”,也是“一捅就破”。它的神韻可征,形象可表,技法可取,章法可達。“升堂入室”,望而可及。

書法具有藝術性

中國文字的點畫、結構和形體與外文不同。它變化微妙,形態不一,意趣迥異。“通過點畫線條的強弱、濃淡、粗細等豐富變化,以書寫的內容和思想感情的起伏變化,以字形字距和行間的分布,構成優美的章法布局,有的似玉龍琢雕,有的似奇峰突起,有的俊秀俏麗,有的氣勢豪放,這些都有使書寫文字帶上了強烈的藝術色彩。”書法己是民族藝術中一枝永開不敗的鮮花,世人賞以欣慰,可從中領略其精神風度,心靈意境,生活情趣,審美追求,時代氣息……這樣一種觀之激人感奮,聊以勵精自慰的藝術,何樂而不為呢!

書法有益健康

“作書能養氣,也能助氣。”練書時,須絕慮疑神,全軀啟動,力送毫端,注於紙上,抒胸中氣,散心中鬱。這樣,對人的心理和生理方麵都有一定的調節和鍛煉作用,久而久之,可使人靈心煥發,無疾而壽。即便不幸患病,也可通過練習寫字,養心愈疾,暢達延年。古往今來說書法能使人健康長壽,並非虛傳。如曆史上歐陽詢、顏真卿、大書法家平均壽命79.2歲,其中顏真卿76歲時遭殺害,不然壽命會更長。另據資料介紹,明清兩代著名書畫家(書畫相通)同高僧比較,28人中,書畫家比高僧長壽12.7歲,說明書畫活動可能比高僧修行還有利健康,己為世人共識。現己76歲高齡的“將軍書法家”李真先生,通過練習寫字,心髒病好轉,並不再為失眠而苦惱。他深有體會地說,學習書法,“時間一久,必有所得。這“得”不僅在書法上,對身體健康尤為有益”。可見臨池潑墨,確屬健身之功,隻要持之以恒,鍥而不舍,便可變“書法”為美妙的“養生之道”。

書法可陶冶情操

情操是感情和思維的綜合,書法是一門學問,一種藝術。其美感來源於大自然,來源於生活,來源於社會實踐,與其他事物有著密切的互為表裏聯係。書法的特點、技巧、理論、表達意境極其廣泛。“胸中有書,下筆不俗。”學習書法,對文學、哲學、美學、天文、地理、曆史等知識無所不及。很顯然,我們不能把書法簡單地理解為就是寫字。書法家吳善茂先生說得好:“書法是寫字,但寫字不都是書法。”書法的內在規律決定了習書的嚴肅性。這就要求習書者必須具備良好的心理狀態,以高度的學習熱情,旺盛的進取精神科學的思維活動,儼然誠懇的態度來對待。必須勤奮不息,孜孜不倦,防止心血來潮,半途而廢;必須深入生活,擴大視野,防止狂妄虛偽,恃才傲物;必須加強修養,拓寬意境,防止墨守成規,舍本逐末;必須豐富學識,博古通今,防止不求甚解,出乖露醜;必須貪戀欣賞,鑒往創新,防止陳陳相因,依然故我。否則,會虛度年華,將一事無成。總之,臨池潑墨,快樂無涯,願我們積人類之聰明才智於筆下生花吧!

書法的形式美和意境美

書法藝術形式是有意境的線條。予漢字以各種不同的書體的形式美,它起於畫卷,用筆墨係於字形、結構,成於整幅章法,是真欽可視的。高超的書法藝術作品,首先是形式美來感染人並促進人的進步。令人領悟抽象藝術的象外意趣,因此,形式美更美於特有的氛勢神韻。並且有其內在特有的內涵和情趣,單純的形式美再藝術領域裏是不存在的。總的和一定的內涵美相互聯係。內涵趣多,意境越深,藝術性則越強烈。

書法與詩畫一樣,既有形勢也有意境。意境蘊含於形式美之中,形式美師是境美產生的基礎,這就是形式與意境既相互區別又相互依存的辯證關係。

因此不能把書法藝術淺薄地看成僅僅有外形美,或者看成隻有意境美。雖說書法藝術是“神采為上”“形質次之”。但形質卻是神采的基礎,是內涵美的前提,故而王僧虔在《筆意讚》中說:“書之妙道,神采為上,形質次之,兼之者方可紹於古人……必使心忘於筆,手忘於書,心乎達情,書不妄想,是謂求之不得,考之即彰。”

書法創作的最高境界是“心忘於筆,手忘於書,心手達情”,那麼我們的初學者在臨摹的時候最高境界也當如此。要想達到這一點,則須要更多地在精神層次上去體會探求。

形式美,是來自書法者深厚的書法基本功,有天工神采之妙。因此,不應當也不可能舍形而隻求神。

書法文字的可讀性,是綜合性的。文字在早期抽象化發展進程中,曾陷入進退兩難的窘境。過於的抽象化,使文字的空間造型語彙趨向貧乏、單一,在這種情形下文字為擺脫困境而不得不向繪畫靠攏。由繪畫渠道構成的文字形態,大約可分為三類:“(一)是從圖畫直接引進、構成地道的象形文字;(二)是從上古的圖騰、族徽造型受到啟發而形成的象形文字;(三)是從祭祀廟膜而來的一些象形文字。”這是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話題,在此由於篇幅問題不能展開。

書法要注意神采與表情,還要注意字形、顏色否則,書法就不能稱之為嚴格意義上的書法。

但是當前書法領域裏的情況不容樂觀,書法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代表,更要創新。不創新,書法將會停留在曆史的腳步中。這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包世臣在《藝舟雙楫》中說:“形質成而性情成。”換句話說,性情是在形質成功基礎之上的。張旭與懷素的狂草其線條飛舞跌宕,但是再狂再草也能讀出其中的詞句。狂飛的線條,是書法家用來寄寓情感的基礎和要素,而這種線條又是建立在文字符號基礎之上的。

書法家得基本功要求書法家內在的修為要深厚,不能為書法而書法,那樣將是一個書法“匠人”,不能稱為書法。書法家不能隻憑線條、墨色來追求抽象的內涵。所以書法家要“內外雙休

內養底蘊,外練基本功。

創新與塗鴉

近幾年來,隨著我國與世界經濟接軌的條件下和西方文化交流的深日益頻繁,西方現代派,抽象派,立體派等等思潮正衝擊著中國的畫壇和書界。

在書法界,日本的前衛派又稱墨象派,它對中國書壇也有不小的影響。在東西兩方的夾擊中,引起了中國美術界和書法界及其理論界的思索和探求。於是大力提倡創造的呼聲之高,前所未有。更有甚者提出打破傳統,甚至要擺脫漢字結構的束縛等等說法時有所聞。

應該說,這是一件大好的事情。革新創造當與時俱進。這是古人早就認識到並付諸實踐的真理,何況我們呢?

然而何謂創新?書法藝術又何法創新,如何反映時代精神等等問題確實是要冷靜思索認真研討慎重對待的。

僅從最近幾年全國各地所舉辦的大小書法展覽及其在書法刊物所發表的作品中,可以窺見真有創造性的作者和作品實屬不少,然而糊塗亂抹,墨汁四濺,非字非畫,無字無墨,無法無技等光怪陸離的所謂“創新”之作卻也屢見不鮮。還有其他別出心裁的創新,真令人眼花繚亂,啼笑皆非。

固然肯動一些腦筋,想改變一下表現形式,嚐試用其他工具材料性能等也應該說他有創造性的一麵。古人也曾發明“蝌蚪文”,“鳥蟲書”,“正白書”等等上百種書體嘛。

唐代大書法家張旭不也酒後作書,以發濡墨嗎?然而凡此種種都會被曆史的長河淘汰得幹幹淨淨。

書法藝術的創新能否向繪畫看齊?回答是肯定的。

書法藝術沒是其他藝術門類所沒有的,但是也有和其他藝術有相通的規律。在表現形式上如比筆法、墨法、章法、節奏、意境等諸方麵都可以借鑒姐妹藝術的營養和長處,尤其是繪畫藝術。但是吸收借鑒決不是相融化,混雜,或者替代。書法之所以迫求畫意,即是有機地吸收繪畫中筆墨、線條、色彩、構圖等方麵的豐富性、多變性、靈活性及意境美,而並非是簡單地或表麵的理解為將“人”字寫成人樣,將“寫”字畫成“鳥”形,也不是筆筆追求濃淡變化或用五顏六色來書寫。

一句話,書法絕對不可能完全向繪畫看齊,也不能向別的藝術完全看齊,否則就失去了書法藝術本身,就不能獨立於世界藝術之林。

書法藝術是一種高度抽象的點線組合,黑白相間,體格豐富,變化萬千的藝術,自從和繪畫分道揚鑣以後,逐步擺脫了象形的束縛。更不需假借其他色彩,經曆代書家和勞動人民的努力創造,愈加豐富多彩,愈加顯示出它獨特的欣賞價值和迷人的藝術魅力。

我們後人的任務是什麼呢?

有以下兩點可供參考。

第一條:重的是要真正的認識它的美的所在,然後花功夫繼承它,掌握它;第二:書法要發展,創造,革新,要堅持不懈,持之以恒,決非一蹴而就,唾手可得。

所謂創造革新就是不斷的結合這一古老的藝術,創造出更加美妙多姿的風格、樣式、麵貌來,換言之,也就是在書體意境等方麵大做文章。

對待書法藝術創新我們既需要滿腔熱情又要有一個嚴謹的態度和獨立的見解,否則,就會走入迷途,適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