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變化變化是藝術形式美的重要表現,書法的章法同樣富有變化的特點。篆、隸、楷、行、草書作品也無不如此。如王羲之《蘭亭序》中20多個“之”字,各具形態,無一雷同;《蘭亭序》的美不但體現了每個字的結體美,同時還體現為整體的視覺形象美,在一定程度上說,書法的章法美就是漢字體勢美的延伸與拓寬。不同時代,不同書家為了求得章法的變化之美,不僅在大小、正欹、動靜等方麵求變,而動用了各方麵的技法和生活積累。如以筆法和墨色的變化求得結體的新穎,如一字之內中側兼施、方圓並用,如各種書體的交織融合,清鄧石如將隸書的筆意引入篆書就是最好的例證。章法的變化之美,在行草書中更顯其藝術魅力。
3、風格風格即人,有無獨特風格,是衡量書法成就大小的一個顯著標誌。風格鮮明是章法美的重要表現之一,古往今來著名的書家無不具備這一點。章法布局不是大雜膾,其中貫穿著一種主調,一種統一而協調的風格。然後,在這主調的管領下進行變化組合,猶如樂曲中的主調和變奏,同中求異,異中求同,自然富有風神。如張旭的“雨夾雪”章法、董其昌的舒曠章法、鄭板橋的亂石鋪街章法……藝術是個性的顯現,這些鮮明風格,使其作品具有多樣統一的和諧之美,使人一望便知某書家作品。
書法作品的結構是線條對空間分割產生的造型,它有充分的空間自由,可以通過線條的移位和誇張,構成整幅作品的生命。書法作品的章法注重於節拍和旋律,必須安排好字與字、行與行之間的造型,處理好整幅作品線條的平衡、連貫和變化等。當選定一種形式之後,除了要符合此類樣式的一般規律,如天地間隙、落款、鈐印等之外,字與字、行與行之間還要通過字形的大小、長短、疏密、正斜、伸縮、開合以至用筆的緩急等手段來求得變化,上承下接,左呼右應,計白當黑,虛實相生,組合成一個平衡而統一的整體,給人以強烈的藝術美感。中外書法藝術比較
中國書法是一門古老的藝術,從甲骨文、金文演變而為大篆、小篆、隸書,至定型於東漢、魏、晉的草書、楷書、行書諸體,書法一直散發著藝術的魅力。
中國書法曆史悠久,以不同的風貌反映出時代的精神,藝術青春常在。瀏覽曆代書法,“晉人尚韻,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態”。追尋三千年書法發展的軌跡,我們清晰地看到他與中國社會的法發展同步,強烈的反映出每個時代的精神風貌。書法藝術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瑰寶,是中華文化的燦爛之花。書法藝術最典型的體現了東方藝術之美和東方文化的優秀,是我們民族永遠值得自豪的藝術瑰寶。它具有世界上任何藝術都無與倫比的深厚群眾基礎和藝術特徵。書法藝術愈加受到大家的青睞。
中國書法史的分期,從總的劃分,可將唐代的顏真卿作為一個分界點,以前稱作“書體沿革時期”,以後稱作“風格流變時期”。書體沿革時期,書法的發展主要傾向為書體的沿革,書法家藝術風格的展現往往與書體相聯。風格流變時期的書體已經具備,無須再創一種新的字體。於是書法家就提出“尚意”的主張,“書體”已經固定,而“意”是活的,這就進一步加強了作者的主體作用。
並非隻有中國才有書法,日本,韓國,朝鮮,這些受中國文化影響的國家都有書法。
日本的書法稱書道。一開始是從中國而來。據《日本書紀》記載,應神天皇58年,朝鮮百濟國使王仁進獻了《論語》十卷、《千字文》一卷,是漢字傳人日本的開始(具體年份不詳)。但比它更早的時候,在與中國的交往中已明顯知道漢字。是一名叫王仁的到達了日本,帶去了係統的漢字和漢文的典籍,因此這算是日本人學漢文的真正開始。後來阿直竣、王仁的子孫到日本後同化為日本人,作為東西文部住在大和、河內之地,任祭掃、出納等職。到了推古天皇朝代,日本與隋朝建立了邦交,隨著留學生和留學僧的歸國而帶去了中國書法。
日本後又崇拜起王羲之,這對於日本的書法的形成起了很大影響。到後期的假名書法時終於有了自己的特色。
韓國書法源出於漢字的書寫形式,每一個字都是在一個想象的方塊中由一些形狀不同的線組合而成,都是為了表達一個特有的意義。書法在韓國始終與繪畫關係密切,他們認為從筆法安排的有力與和諧的角度而言,繪畫是受到書法的影響。所以在韓國,書法藝術比繪畫藝術更受人們的重視,人們常把書法作品像繪畫一樣掛在牆上欣賞,而且像對畫一樣讚賞它的每一筆獨到之處,讚賞它用墨的韻味,讚賞它整幅布局的功力、骨格、神韻等等。
韓國的書法有悠久的傳統,韓國人從大約公元二世紀或三世紀開始使用漢字表達意願或行為,即使在1446年韓國字母韓字創造出來以後,漢字仍然作為官方文字使用。據了解,從那個時候開始,王室的書院和國家辦的高等學堂裏講授中國文學。書法的曆史如此悠久,無數貴族階層的人和藝術家又在許多世紀裏為促進書法藝術作了顯著努力,可惜在經過多次外國入侵和內部紛爭之後古代書法作品保存到今的極少。特別是16世紀末同日本豐臣秀吉軍隊之間的七年戰爭,造成的人員死亡自不待言,而且還在韓半島各地對具有曆史意義的石碑和文物造成了嚴重破壞。因此,屬於那場戰爭以前年代的殘存的書法作品現在不到20件。
能藉以了解位於西南部的百濟王國的書法藝術所達到的高度的資料更少。根據這個王國的學者水平高、藝術品精致這兩點看來,它在書法上很可能也達到相當成熟的程度。1972年在韓國中部百濟古都公州偶然發現的武寧王和王後的王陵內發現了許多具有重要考古價值的文物,其中有一塊方形石碑對書法家和碑銘學家說來是稀世奇珍。這方石碑置於這座六世紀時的墓的入口處,類似為建造這座陵墓而向地下神祗購買一片土地所立的文契。石碑上所刻的漢字字體優美,表現出很高的技術。
在接下來的統一新羅時代,由於崇尚中國唐朝文化,因而產生了許多書法家,如金生、崔致遠。他們的字體基本上追隨書法大師歐陽詢和虞世南。另一位書法大師王羲之也備受仰慕,他的行草書為人們普遍臨摹。但是,從新羅王國開始流傳的字體方正的歐陽詢體在高麗時代仍占主要地位,直到1350年左右。
朝鮮時代最著名的書法家是實學派的金正喜。金正喜是傑出的書法家和學者,他建立了人稱“秋史派”的風格。他的書法脫胎於中國隸書,但是他在布局上富於畫感,善於在不對稱中見和諧,而且筆觸有力無比,使筆下的字充滿活力。由於這些才能,他終於創造了自己特有的生動有力的風格。
在韓國,學書法被認為是有修養人士陶冶情操的必要過程。書法作為書寫或者傳遞信息手段的實際功用往往不如字寫得優劣所含有的哲學意義更重要。在韓國如同在中國和日本一樣,書法被認為是一種高雅藝術,書法家也受到人們的尊重。韓國的書法組織雖不象中國具有完整的體係,但韓國書法的民間組織卻非常普及,而且活動頻繁。接待我們訪韓的韓國海東研書會就是一個出色的民間組織。海東研書會於1971年8月1日創立,很具規模的書法活動就組織了200多次,並組織多次國際間的書法交流,這對於一個民間組織來講,確實是難能可貴的。會長金東淵先生是一個有成就的書法家,在韓國書法界很有影響。金先生崇尚傳統,重視基礎,他的字有時近乎於篆書,有時近乎於隸書,或在兩者之間斟酌取舍,可謂變化奇譎、儀態萬方,隨心所欲而不逾矩。
正視書法書體的多樣性
在中國書法這個多書體的熔爐裏,中國書法家對書體的變化一直持關注的神態,從甲骨到清隸,再到碑體行書,中國書法的書體演變走過了一個漫長而令人難忘的艱苦的曆程。
中國書法書體研究學家認識到,中國書法書體的特征是既同一又多樣。同一,是因為從古到今的中國書法家的作品都是從同一種文字中演變而來,盡管有碑與帖之分,但文學的自身變化,並不明顯,而是一條沒有斷鏈的有機帶。處於這個有機帶上的文字點畫、線條的表現形式,如寫經殘片,如魯公楷書,如南海碑書等,他們的書體特征是非常明顯的,但是,這中間也還存在著大量的難以精確劃分的書體,如板橋的“亂石鋪街”體,如舒同的“六分半”體等。另一方麵,中國書法又有著廣泛的多樣性。這種多樣性是通過時代書風特征、書家個體書風特征表現出來的。此時代與彼時代的書風不同,就是同一個書家的青年。中年和老年書風也存在著差異。世界上絕對不會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這一自然規律,也符合中國書法書體多樣性的特征。否則,千人一麵,豈不造就了書法悲劇的“優生學”運動!基於這一理念,中國書法書體的多樣性,不是可有可無的,而是必不可少的!
在書體多樣的書寫實踐中,隻要不破壞漢字的結字規律,什麼樣的點畫與線條,都應該得到書法家的正視,都值得書法家關注,並根據書家自身的喜愛去選擇書體的實踐操作,厚此薄彼,至少不利於書法書體的創新與發展,輕視或忽視書體的多樣性,難以促進書法的發展。在強調書體的多樣性時,顯然不能忽視書法的基礎性實踐。否則,書體的多樣性,最終隻能是竹籃打水——一場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