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毒方法有開水煮、藥品消毒、熏蒸等形式,最常見的是用開水煮消毒。具體消毒方法如下:
1喂奶後立即用專用洗滌劑把奶瓶和奶嘴洗淨,仔細涮一涮。
2在消毒用的鍋裏盛滿水,將奶瓶、計量勺、刮平刀、瓶夾子放進去,點上火,在開水裏煮5~6分鍾。用蒸煮器要10分鍾。
3奶嘴的消毒有3分鍾就行,以停火前3分鍾放進去。
4如果馬上就要調乳的話,不管消毒用的是鍋還是蒸煮器,都應在盤上鋪上擦拭布,用長筷子將器具夾出放在上麵,把水控幹才可使用。
調製方法
鮮牛奶的調製——主要有稀釋、加糖、煮沸三個步驟:
稀釋
新生兒2周內按2:1(2份鮮牛奶加1份溫開水或米湯)、3周內按3:1、4周內按4:1稀釋,滿月後可不稀釋。若當地市售奶質較稀,寶寶吃奶後不久便有饑餓表現,可適量少加水或不加水以大便正常,無奶瓣為準。
加糖
100毫升稀釋好的鮮牛奶加5~8克糖(約半湯匙)。
煮沸
把寶寶全天吃的奶按喂奶次數定量分裝在奶瓶內蓋上奶瓶,將奶瓶置於加冷水的鍋中,水麵稍高出奶麵,煮沸3~5分鍾後取出,將奶瓶放在冷水中冷卻,然後放冰箱中保存。喂時將奶瓶置熱水杯中加熱即可。
按容積稀釋的比例為1:4,即1平匙奶粉加4匙水。調製時,可先用少量開水將奶粉化開,再加適量水調勻即配成與鮮牛奶相同的濃度,再按調製鮮牛奶的方法加糖煮沸。全脂甜奶粉則不必再加糖。
喂養方法
1選用直式奶瓶,橡皮乳頭孔大小須適宜,一般以奶瓶倒置乳汁能一滴一滴地連續滴出為宜。
2溫度適宜:哺乳前滴乳汁於手腕內測試溫度,以不燙手為宜。
3哺乳姿勢:母親的坐姿要像母乳喂養一樣,體位舒適,肌肉放鬆,抱起寶寶置半坐位,並使寶寶身體和母親身體密切接觸,讓寶寶依偎在母親裸露的乳房上吸奶瓶,使寶寶獲得安全感和舒適感。
4乳汁要充滿乳頭以免吸入空氣。
5哺喂完畢應抱直寶寶,用手輕拍寶寶背部,將吸入空氣排出以防溢奶。
喂哺次數
一般每天喂奶6~7次,每次持續約5~20分鍾;2周內的新生兒每次喂量約50~100毫升,2周後每次喂量約70~120毫升。
注意事項
1配乳及哺乳前必須洗淨雙手,奶粉配製必須用開水。
2每個寶寶對牛奶的需要量個體差異很大,應靈活掌握,以吃飽並能消化為度,不必嚴格限製。
3奶液的調製量和濃度要適宜,過稀過少、過濃過多均可引起寶寶營養不良或消化紊亂。兩次喂奶之間應補給適量溫開水、鮮果汁及菜汁。奶瓶中剩餘乳汁不能再喂,可由母親飲用。
4要特別注意奶瓶、乳頭、匙、碗、杯等食具消毒。每次用後應刷清洗淨,置鍋內煮沸消毒。橡皮奶頭煮沸3分鍾即可,其他食具應煮沸10分鍾。可多備幾隻奶瓶、奶頭,每天集中消毒一次備用。
5奶粉要在每次喂奶前現調。
6奶粉罐不要放在冰箱裏。
7奶粉開罐10天以上的不要再使用。
8奶粉罐要蓋嚴實,不要把勺一直放在罐裏。
9不能用煉乳、麥乳精、糕幹粉、米麵糊等食品來代替母乳或牛羊奶。這些食品都以含糖為主,蛋白質含量不足,長期用這些食品喂嬰兒會使嬰兒虛胖,發生營養不良、貧血、抵抗力下降等現象。
代乳品主要類型
如何選擇還得先了解一下乳製品以及代乳品的知識,不管是國內的還是國外的,醫務保健醫師會一致推薦牛乳或奶粉為最佳食品,雖然它沒有母乳質優、經濟、方便,沒有母乳那麼多優點,但是,還是能滿足嬰兒的營養需要的,在農村、山區、牧區也可用羊乳代替。
奶粉的品種根據成分、製作的不同,可有許多產品,嬰兒選用以全脂奶粉或配方奶粉為佳,全脂奶粉由鮮牛乳濃縮、噴霧、幹燥製成。將奶粉按重量1:8(30克衝成乳汁24O克)或容積1:4(1匙奶粉加4匙水)配製的乳汁就相當於鮮牛奶,但因奶粉經加熱處理,蛋白凝塊細小、均勻,較鮮牛奶易於消化,不足的是維生素稍有損失。配方奶粉是將牛乳的營養成分改變使其接近人乳再加上各種維生素和微量元素,適合於小嬰兒哺乳。這種配方奶粉隻是與母乳成分相類似,但它無論如何不能與母乳相媲美。
另外,牛奶經改製還可以製成具有各自特性的乳製品,如蒸發乳,其蛋白質和脂肪容易消化,適用於胃量小而需熱量較多的嬰兒像早產兒或低出生體重兒之類的嬰兒。酸牛奶的牛奶凝塊細,利於消化吸收,可供消化能力弱或患腹瀉的嬰兒食用。脫脂乳含脂肪成分少,適合於嘔吐、腹瀉的嬰兒食用,但不能滿足小兒生長所需要,不能長期哺喂,新鮮牛奶加熱冷卻後,去掉表麵一層脂肪衣,即成脫脂乳。甜煉乳因含糖量多,蛋白成分低,不能作為嬰兒的主食。
豆漿及豆代乳粉,都以大豆為原材料。大豆營養價值高,蛋白質量多質優,鐵含量高,但脂肪和糖量較低,消化吸收不如乳類容易,基本上能滿足嬰兒的營養需要,可稱物美價廉,適用於經濟條件差的家庭或缺少牛奶的地方。目前市場上售用的豆代乳粉品種有許多,家長可自選。
市場上銷售的乳兒糕(奶糕)一般用米粉或麵粉製作,蛋白質含量很低,長期給嬰兒作主食會引起營養缺乏,隻能作為輔食添加,不宜作代乳品,麥乳精隻屬甜飲料也不適合作代乳品。
使用奶粉的方法
商店裏出售的奶粉品種很多,有本地產的、外地產的,有國產的、進口的,不管哪一種奶粉隻要是正規廠家生產的,它都是有一定的規格和製作要求的,每種奶粉的基本成分也是相似的,不像廣告上所宣傳的那樣,有很大的差別,因此,家長一般就認定選用當地廠家生產的奶粉就行。當地的產品往往出廠時間短,而且相對便宜,沒有必要去花大價錢買進口的奶粉,沒有資料說明吃進口的奶粉的嬰兒長得好。父母也不要受廣告的左右,不斷更換奶粉的品種,因為每一種新品種開售都會打出“獨此一家”、“首創”、“最佳”等等之類的商業用語,這是銷售技巧,不可能缺少了哪一種成分嬰兒就長不大。如果,始終喂用同一種奶粉,即使哪一天孩子大便次數增多了,首先可以推斷這不是因為吃奶粉而引起的。父母沒必要費腦筋用在選擇哪種奶粉上,倒是要在如何調配適宜濃度的奶粉上多下功夫。粗心馬虎的父母買回奶粉後會不看說明就隨意衝調,等出現了問題再回過來糾正,有可能使嬰兒失去一段時間的正常飲食,這是父母的過失。嬰兒有一定的消化能力,調配過濃會增加消化係統的負擔,過稀會影響到生長發育。正確的衝調比例,若是按重量調配應該是1:8的比例,也就是1克奶粉加水後配成9克奶,若按容積比為1:4,就是1份奶粉加4份水,按這種比例衝出的奶粉與鮮牛奶相似。家庭衝調往往按容積比來衝調比較方便。奶瓶上的刻度指的是毫升數,如將奶粉加至50毫升刻度,加水至200毫升刻度,就衝成了200毫升的牛奶,這種牛奶又稱為全奶,適合喂養滿月以上的小兒。沒滿月的嬰兒喂全奶有時就顯得過濃。一般剛出生1-2周內的小嬰兒,在全奶中再對一半水的奶比較適合。出生3-4周的嬰兒可以喂3:1或4:1的奶,也就是3份全奶加1份水或4份全奶加1份水,消化能力好的嬰兒也可以試著喂全奶。配方奶粉隻需按容量1:4或重量1:8稀釋後即可食用,不必再稀釋。對月子裏的孩子來說吃適當稀釋的奶更符合他的消化能力,過分認真的父母會嚴格按稀釋比例去調配有時又顯得過於刻板,其實,隻要根據自己孩子的消化情況,逐漸增大奶粉濃度直至全奶就行了。比起母乳喂養衝調奶粉就顯得很麻煩了,尤其是夜間喂奶,沒等衝調好,饑餓的孩子已經在夜深人靜時哇哇哭上幾分鍾了,急急忙忙衝好了可偏偏又太燙,這時候孩子看著奶瓶吃不上嘴,那發泄似的哭聲就更大,遇到寒天,做爸爸的麻煩更大。方便的辦法是在臨睡前準備好夜間用的奶,配上幾瓶比吃時濃縮一倍的牛奶,放在幹淨的鍋內,放入冰箱內。等到需要時,隻要摻上一半的開水,就可以馬上喂了,這樣,可以把原來花上5-6分鍾的時間縮減到1分鍾,且不必搞得手忙腳亂。
使用奶粉還有一個保存問題,保管不當會影響奶粉的質量。奶粉應貯存在幹燥、通風、避光處,溫度不宜超過15℃,市場上銷售的奶粉主要有鐵罐包裝、塑料袋包裝和玻璃瓶包裝3種。以鐵罐包裝最好,但常食用的還是以塑料袋包裝的為多,它透氣性大,不宜貯存時間過長,最好買回拆封後將奶粉換入鐵盒或棕色玻璃瓶內,奶粉都應在有效期內食完。
牛奶熬煮的時間
有些母親認為牛奶煮的時間越長越好,這樣有利於消毒殺菌。殊不知,這樣做是完全錯誤的。牛奶中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加熱時呈液態的蛋白質微粒會發生很大變化。當牛奶到60~62℃時,就會出現輕微的脫水現象,蛋白微粒由溶液狀態變為凝膠狀態,並可出現沉澱。
牛奶中還有一種非常不穩定的磷酸鹽,加熱時會形成沉澱物。當牛奶加熱至100℃左右時,同時還會生成少量的甲酸,使牛奶帶有酸味。最好的煮沸方法是采用“巴氏消毒法”:把牛奶加溫至611~628℃之間半個時或加溫至717℃時15~30分鍾,這樣就可以把細菌殺死。如無法控製以上溫度,也可將牛奶燒開2~3分鍾,但千萬不能過長時間煮沸。
衝調牛奶的方法
在母乳缺乏的情況下,選用鮮牛奶來代替母乳喂養是比較理想的,但牛乳畢竟是為牛犢準備的,含比母乳高三倍的蛋白質和鈣,雖然營養豐富,但不適宜嬰兒的消化能力,尤其是沒滿月的小嬰兒。需要經過稀釋、煮沸、加糖三個步驟來調整。牛乳中含酪蛋白多,在胃裏形成的凝塊比較大,不易消化,同時牛乳中的礦物質含量較高,會加重腎髒的負擔,稀釋可以使酪蛋白和礦物質的濃度減低,減輕腎髒的負擔,牛乳的乳糖含量較人乳低,再加之稀釋會使糖不足,所以還須補充5%-8%的糖,煮沸目的是消毒殺菌,還可以改變蛋白質的性質使其凝塊變小。
出生後1-2周的小嬰兒可先用2:1牛奶,即鮮牛奶2份加1份水,以後逐漸增加牛奶的濃度,吃3:1至4:1,到滿月後,如果小兒消化功能好,大便正常,牛奶就不必稀釋了,可以吃全奶。
每次該喂多少量,這是父母經常問的問題。一般可以這樣來計算,嬰兒每日每千克體重需要熱能約418-500千焦。加了5%-8%糖的牛奶,100毫升可供熱量418千焦,因此,嬰兒每日每千克需要吃5%-8%糖牛奶100-120毫升。根據這個數量可以計算出孩子一日所需牛奶的總量,再平分6-8次,就知道每次喂牛奶的量了。這裏需要強調一點,每個孩子的胃口是不同的,也不是固定不變的,父母不可嚴格按量來喂哺,應根據自己孩子的食量,靈活掌握,吃飽為宜。不要與食量大的孩子攀比。不然,你心裏總以為自己的孩子吃得不夠,會搞得心神不寧。
牛奶、羊奶與奶粉的調製
牛奶和羊奶是最好的代乳食品,但它所含的蛋白質中,小兒不易吸收的酪蛋白較多,容易為小兒吸收的乳白蛋白較少,遇胃酸形成的凝塊較大,不易消化,含糖量也少,不能供給小兒以充足的熱量。因此,喂牛奶、羊奶應稍加稀釋,並加點兒糖。有時市場供應的牛奶濃度較低,就不必加水,隻加糖即可,但在兩次喂奶之間要加喂一次水。羊奶比牛奶含蛋白質稍高,脂肪球較小,但維生素B12含量少,長期食用小兒容易發生貧血。如及時增加輔食即可避免。吃牛奶過敏的小兒,也可改用羊奶。
喂養小兒的奶量,應隨著年齡增長。如按體重計算,應為每天每公斤體重100毫升,小兒喂奶量1~6個月每天約為300~600毫升。加糖量應為奶量的5~8%,即100毫升奶加糖5~8克,加糖過多影響小兒食欲,糖在腸道內容易發酵,增加腸蠕動,嚴重時還會引起小兒腹瀉。
全脂奶粉也是較好的代乳食品。它是由牛奶製成的幹粉。每一兩奶粉加七兩水,或一平湯匙奶粉加四平湯匙水,也就是說,按重量是1∶8,按容量是1∶4,即相當於鮮牛奶。全脂奶粉比鮮牛奶價格高,維生素少。但它的顆粒小,所含蛋白質易於被小兒吸收。調製奶粉時,可加入少量涼開水,先調成較稠的乳液,再按比例加水加糖調勻煮開,待溫度適宜時,就可以給孩子吃了。
牛奶或羊奶加5~10%糕幹粉(麵粉及米粉也可),也可加入少量糖,加水調勻煮開,就是糕幹奶。這種代乳品比較稠厚,熱量高,易於消化,是嬰兒較理想的食品,用來喂養易漾奶的小兒最為適合。但應注意,糕幹粉主要是碳水化合物,加入奶中比例不可過高。用過多的糕幹奶喂養的孩子,長得虛胖、表麵健康,而抵抗力卻很差。糕幹粉容易變質,應該現吃現配,不可存放過久。
奶瓶的使用方法
無論是喂鮮牛奶還是用奶粉衝調都要用到奶瓶,因此,著手進行人工喂養、混合喂養時,就應備好奶瓶。完全人工喂養一般需要奶瓶6-8個,奶嘴8-10個,奶粉匙一把,鑷子一把,一個能容納6-8個奶瓶的鍋。
奶瓶要選用結構簡單,口大,易清潔,能煮沸消毒的奶瓶。普通常用的是玻璃奶瓶,它價格便宜,易清洗,消毒,使用方便,家長有能力多備幾個,唯一缺點是玻璃製品不小心易破碎;另外一種,是價格昂貴的奶瓶,不易摔破,但父母一下子買上6-8個花費太多,如果隻買1-2隻使用,每次用前消毒是很麻煩的。醫用的100毫升、200毫升幹淨的藥水瓶,套上奶嘴即成奶瓶。家長可以根據自己的條件選擇奶瓶。不管使用哪一種奶瓶,用前一定要洗淨煮沸消毒。奶瓶口大的有好處,這樣,容易用匙子往裏裝奶粉,如果瓶口小,就要先在奶鍋裏調配好奶再倒入奶瓶,這又多了一道手續。
買回奶瓶後,先要給奶嘴開口,開口的大小要合適,太大奶汁流出太快,容易嗆到小嬰兒;太小了,嬰兒吃得費勁,沒等吃飽就不願吃了或就睡著了。開奶孔可用燒紅的縫衣針紮上兩三個孔,大小以奶汁能一滴一滴地流出為宜。也可以用剪刀在奶頭中央剪一個“十”字形,橫直各3-5毫米,這種開口有一個好處,就是可以根據嬰兒吮吸的力量大小來自動調節奶汁的流量,不易嗆咳,不吮吸時,奶孔自然閉合,灰塵不會進瓶內。
奶瓶都要消毒好才能喂給孩子,如果,每次用都消毒一次是很麻煩的,可以把一天要用的奶瓶、奶嘴放在專用鍋內一起消毒,在鍋內倒入大約滿過奶瓶的水(約5厘米),蓋好鍋蓋煮沸,煮開後再繼續煮沸5-10分鍾,熄火後讓其自然冷卻。每次用時用鑷子夾出一個。奶粉匙和鑷子要定期煮沸消毒,放在幹淨的容器裏。
鮮牛奶和奶粉從廠家出來是經過嚴格殺菌和消毒處理過的,可以說是無菌的。母親的義務是要保證喂進嬰兒嘴裏的牛奶仍然是無菌的。因此,必須要堵住每一個可能混進細菌的途徑。首先,母親或調奶者一定要清潔手,如果手上帶菌,在調配牛奶時,就有可能把細菌帶進去。所以,在調配牛奶前要用肥皂(最好不用香皂)洗手,然後用幹淨毛巾擦幹。
衝好牛奶準備裝瓶,奶瓶、奶嘴的取出都要用專用鑷子。如果,用手取的話,剩餘的奶瓶就有可能汙染。裝奶嘴時,注意手隻能抓住奶嘴的邊緣,不要碰到奶頭上,因為,奶頭是要放入嬰兒口中的。玻璃奶瓶的奶嘴墊圈是塑料的,不宜高溫煮沸,每次用前用開水燙洗一下。認真的父母會天天將奶瓶煮沸消毒過再喂孩子,但不是所有的父母都能做到,或許就認為沒有必要這樣做,也有的父母堅持消毒一段時間後就嫌麻煩,就想簡單些,每次用開水燙燙奶瓶就算消毒了,這種辦法對大一點的嬰兒還馬馬虎虎,但對3個月以內的小嬰兒來說就不行了。奉勸還是小心點,不然,吃下不幹淨的奶生病了,這個麻煩可比煮奶瓶要麻煩得多。即使最會偷懶的父母也得起碼做到用開水燙洗奶瓶、奶嘴。但也不要太過分,不讚成用藥品去消毒,不要用擦布去擦洗奶瓶。